- 相关推荐
《山民》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民》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民》教案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体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分析法,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鉴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取自《列子汤问》,故事里的主人公叫愚公,
谁能跟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明确愚公的执着精神),他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
否存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讲述现代山民的诗歌——《山民》。
二、初步感知
1.解题:“山民”指什么人?
明确: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劳动人民。
2.全班齐读
三、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1. 示范朗读。请同学们在听示范朗读的时候思考地找出最核心的意象,分析其象征义。
山:高大、封闭 困难与险阻
海:流动、广阔 希望与理想
2.分角色朗诵,分析诗中山民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他”的.形象: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只愿意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山民。
3.合作探究。
比较我们学过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找出两个故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愚公和山民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并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愚公移山》 《山民》
相同点 :山阻塞山阻塞
路艰险路途远
人移山人出山
不同点:代代努力,其诚感天。 代代疲倦,其惰恨天。
愚公:知而为之 山民:知而不为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4.联系作者生平把握诗歌情感。
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xxxx参加高考,xxxx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创办了诗歌刊物《他们》。
四总结全诗
1.主旨归纳: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知识拓展与迁移
1.诗歌赏析方法小结 。
2.随堂训练。
运用以上方法鉴赏杜甫《月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山民
韩东
山困难
象征
海希望
山民 知而不为
《山民》教案2
自读导言
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当代诗人韩东的《山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感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2.这首诗与前面学过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3.你看这首诗可能从哪些地方借鉴了《愚公移山》?创新的地方在哪里?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创造?
4.你认为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里?
(解说:前边的谈话暗示学生要学会联想,对知识能够迁移,能融会贯通。中间两问,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并且暗示学习要抓关键,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后面3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读这首诗的步骤和目标。第3问是一种推测,可以训练学生活用知识,迁移思维,培养创新出异的习惯。)
自读程序
1.朗读,达到朗朗上口。
2.默读,思考第1问。
3.交流,谈谈理解感受。
4.比较,体会这首诗与前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5.联想,畅谈诗人的借鉴和创造。
6.升华,总结诗的美学意义。
(解说:根据诗歌欣赏的一般程序安排这6个步骤,目的在于学会欣赏诗歌,先整体感受诗歌文本,熟悉整体内容,奠定鉴赏基础;然后,把自己放进去,用心去体会,进入诗人的世界,形成感情共鸣;再从诗中走出来,理性地分析诗人创作的经验和创造的美学效果。)
自读点拨
1.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正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
(解说:这个步骤的意义,一在于引导学生找意象,二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三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2.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解说: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刻品味。点拨也只提问,引思路,意在打开思索之门,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不宜扣得太死。)
3.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辈的抱怨吗?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某种哲理?
点拨:想到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如:今天,“他”在“遗憾”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努力,下一代将要对我们的作为表示遗憾了。为了不使后人遗憾,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做出无愧的努力呀!可见,这遗憾,不仅仅是抱怨,而更重要的是深层思索和多层的启迪。诗句让人想到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如:人一生到这个世上,他就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他就该担负起不该忘却的对他人的责任。
(解说: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会在诗里找问题,会跳出诗外找问题,开发思路,引发联想。点拨只是举例性的,意在启发学生作多向思考,答案不求惟一,言之成理即可,训练了思维即是目的。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这首诗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等),这首诗的创新意义在哪里(意境的开掘深化,思索的宽广深入)等。师生都可以开发,能够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了,就证明学习进到了一个较高层次。这个训练的余地应该留给学生。)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诗句,比较它与《山民》的异同。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开拓欣赏途径,加深对《山民》的理解。思路要点:相同点,都涉及到理想问题;不同点,思考层面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侧重不同。)
《山民》教案3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高度浓缩、纯净,诗人没有用直抒胸臆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二整体感知
全诗共四节二十五行,第一节写“他”向父亲追问。“他”虽然没有走出过大山,但“他”毕竟还知道山那边有海。第二节写“他”已经自觉到山的沉闷,萌生了要改变环境的愿望。最后写出了“他”的遗憾,全诗主旨和寓意得到集中的表现。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也允许学生有其他的感悟。
三鉴赏要点
1、深刻的哲理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2、反讽和渲染的作用
作者有意用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起到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
【《山民》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1-21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01-13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安全教案 关于安全教案09-20
蔬菜教案整理 《蔬菜》教案11-01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小班教案 | 小班教案:好闻的气味08-24
健康教案幼儿园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