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文言文教案 篇3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
日中:正午。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内/而/贾/孰/识"等通假字;掌握"别/固/白"等多义词,以及虚词"某"的作用.
2.掌握本文的常识.
3.了解本文选取小事和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1.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根据本班基础差的特点,改作课内自读课.
2.拟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过程
1.请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主人的有关情况.
2.请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正音请一生读课文后纠正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大意.
4.请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各段主要内容,并复述课文内容.
5.请生学习并掌握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⑴通假字
①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内,纳
②而翁长铨--而,尔③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贾,价
③封识宛然--识,志
⑵一词多义
固:
①公固知某不贪也--本来.
②婿固不遣--坚决.
③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巩固
别:
①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告别
②某得八焉,以半别公--赠别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另外
④内外有别--区别
白:
①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告诉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白色
③真相大白于天下--清楚明白
⑶固定结构:
"得无......乎"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的固定结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⑷"某"的用法,一般是虚指代词,可代人/时间/事物/处所等,也可以作称代词,代替称名.例如:公一女,嫁为JI辅某官某妻--第一个"某"指代王翱女婿的官名,第二个"某"指代其女婿的名.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代太监姓名.某得八焉--代我,太监自称.某启,昨日蒙教--代王安石的名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前指写作日期,后指王安石的.名字.
7.了解本文两件事表现了王翱什么品质.本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翱断然拒绝夫人请求,不调女婿任京职轶事,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第二件事写王翱代友藏珠,最后还珠于朋友的轶事,表现了他不贪非分之财,廉洁和忠实于朋友的美德.
8.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选取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采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9.请生完成课后练习.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
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
(一) 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文言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 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四、技巧突破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文言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学奕》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因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尽管学生以前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了接触和了解,但前两篇相比本文来说比较浅显。因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文言文教案 篇10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 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 教学设计》。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教案08-29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学弈的教案02-26
狼文言文教案01-03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文言文教案15篇03-18
关于文言文翻译教案08-26
《公输》文言文备课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