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括号》教案

时间:2022-10-10 09:51:11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小括号》教案(通用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括号》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括号》教案(通用20篇)

  《小括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能力训练点: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

  17-8=

  5+4=

  8+4=

  5+6=

  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④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小括号》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3,第51页练习十一第6~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对应的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计算

  32-88=答案

  20+164=答案

  30-4+5=答案

  二、教学教材第49页例3

  1、计算58-(14+6)

  先说说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加法?

  2、用递等式计算

  7(7-5)=答案

  (77-42)7=答案

  (1)让学生说说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按格式计算上面两题。

  (3)说说7(7-5)与77-5一样吗?

  (77-42)7与77-427一样吗?

  3、练习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每题的计算顺序。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注意每组中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计算顺序。

  4、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第1题

  ①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②乘法的`积在减法算式中做被减数还是减数?

  ③如何列综合算式?

  65-56 后面的乘法需要加小括号吗?为什么?

  注意综合算式列完后一定要检查一下,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④这题这样列综合算式:56-65,对吗?为什么?

  (2)同法做第2 题,让学生明白小括号在算式中的作用。

  在需要改变计算顺序时要用到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6题。

  注意正解使用小括号。

  2、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8题。

  3、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9题表一。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小括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

  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00 -( 120 + 25×4)

  =300 -(120 + 100)

  =300 - 220

  =80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小括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一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难点: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一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

  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了解一箱饮料有多少瓶吗?

  师:你们说的都对。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图中的饮料多少瓶一箱?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算一算。

  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了解学生的解题方法。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连加或两个算式解答的,现在我们试着把有乘、有加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好吗?

  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改写情况,并根据学生试着改写的情况,决定下一个环节采取以交流为主,还是以讲解为主。

  交流学生试写的结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观察写出的算式,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的表达语言可能不一样,只要意思正确,就给予肯定。

  二、巩固提高

  1、牛刀小试

  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来解决。观察情境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师:观察的很仔细。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双旅游鞋比一双拖鞋贵多少元?请小组试着解答?

  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掌握学生的解题方法,特别关注是否出现综合算式。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写成综合算式可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让其他学生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理解运算顺序,完成脱式计算。使学生了解在一个算式里,有除法有减法,先算除法。理解有减有除算式的运算顺序。

  2、大显身手

  1)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刚才的两个综合算式。

  24×3+863-36÷4

  说一说,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是什么?

  指名回答。

  师:刚才结合解决具体问题,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有加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有减法,要先算除法。在一般数学运算中,也有同样的规定。

  2)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巡视,发现错误及时个别辅导,可指名学生到黑板板书。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列成一个算式计算。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打开数学书第56页,课前布置大家预习,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话,谁来说一说。齐读。

  学到这儿还有什么疑问?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学有乘有加、有除有减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窗所展示的情景图,并加以铺垫,把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还利用了同位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讨论、讲解、自评、互评,充分发挥了小课堂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自主设计、相互交流,进一步体会到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充分理解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算。最后充分利用两道自主练习,巧妙的设计恰到好处地强调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并且很好地检验了学生学的情况。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生成的信息,强化新知,解决问题要到位。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动脑优于动笔。

  今天在课堂上学习试一试时,虽然提醒学生先看有哪些运算符号,但没能提醒学生“看题后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再动手计算。并介绍给学生这是计算时的一种好方法与好习惯,可避免好多学生拿到题目就盲目动笔,不思考,凭感觉,不能静心深入研究问题,从而导致错误率提高,实际上这也是新课程以来人们发现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行动先于动脑。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思考后再行动的稳中求胜的先进的学习理念,这也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做成大事的成功秘诀之一。

  《小括号》教案 篇5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意义,认识它的作用,掌握带的加减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的加减两步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带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卡片)

  3+8= 4+5= 6+7= 12-7= 12+6=

  13-8= 18-7= 13-4= 15+2= 7-4=

  2、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过程

  5+2+8= 9-4-2= 4+6-7= 8-2+5=

  师: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你们愿意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设疑引出

  师: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姥姥,回来的时候,姥姥家的小方姐姐送给小明一把糖果,小明把这些糖果按照颜色分了类,你们看都有什么颜色的呀?演示课件“”

  你能帮小明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糖吗?

  学生自己算出糖果的数量以后,集体进行交流.

  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如何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随之板书或继续演示课件“”.

  学生一:先把2块黄色的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是5块,再把5块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3+7=12)

  问:谁和他的算法不同?

  学生二:先把2块黄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9块,再把9块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7+3=12)

  学生三:先把3块绿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10块,再把2块黄色的和10块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3+7+2=12)

  师:这个算式的第二步还是2加10吗?(不是,是10加2)

  怎样列式才能表示第二步是2加10呢?(把2放在最前边)

  修改板书:2+3+7=12

  问: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和你们刚才说的计算过程还一样吗?(不一样了)

  要按照你们刚才说的算法,又要和以前学习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相符合,怎么办?(学生产生疑惑)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能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出示:( )).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请你随老师一起写一写(学生书空的写法).

  (2)认识的作用

  师:有了,就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了,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这道题我们要先算3加7,就把3+7用括起来.(板书:在3+7处用红笔画上)

  问:有了,“2+(3+7)=”这道题要先算什么?(3加7等于10)再算什么?

  板书:

  2、教学例3

  师:我们知道了的作用,如果遇到带的算式,你会算吗?

  板书:15-(6+2)=

  学生试着算一算,然后进行交流.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加2等于8,再算15-8=7)

  3、运算顺序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那么带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出: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54页的做一做

  12-5+4 = 14-9–3 =

  12-(5+4)= 14-(9-3)=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集体订正: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较:每组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强调:做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2、下列题中,哪题先算“3+4”?为什么?

  3+4-5 15-3+4 15-(3+4)

  3、给下面的算式添加运算符号,使算式成立.

  7○6○3=10 5○2○4=11

  14○2○8=4 9○5○3=7

  12○9○7=10 16○6○4=6

  四、课堂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

  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教材第55页的练习十三1、2

  1. 13-4+5= 7+7-6=

  13-(4+5)= 7+(7-6)=

  2.6+(40+30)= 5+(46-6)= 20+50+9= 80-(50+20)=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变魔术

  活动目的:

  巩固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选出组长.

  每组发给3个数字卡片、2个加号、2个减号和一个.

  活动过程:

  1、各组组长分配卡片(其中三人各拿一个数字卡片,另外两人各拿两个运算符号,剩下的一个人拿).

  2、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商量魔术变换的步骤(六个人手拿卡片,怎样变换位置,分别组成不同的两步式题,变换的题目越多,成绩越高)

  3、各组按顺序进行变换题目的魔术表演,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计算,大家做裁判.每个组表演结束后,要统计出变换题目的数量.

  4、表演全部结束以后,根据各组变“魔术”的质量和数量评选出优胜小组.

  《小括号》教案 篇6

  第十课时小括号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1、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3、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17-8=5+4=8+4=

  5+6=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②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10—(2+3)=

  ④引导学生计算。

  10—2—3=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板书设计:

  春季,教学

  《小括号》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了解带小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准备小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9+3 4+3 7+5 12-7 14-5

  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答案.

  3+5+7 5+4-3 10-2+5

  师:“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以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很多朋友,如100以内的数、加号、减号等,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位朋友就是小括号.”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括号”,并用红粉笔在后面书写( ),接着让学生用手指书空2遍.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那么小括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认识小括号及作用.

  师:“有一天小兔和小狗到小熊家去做客,它俩刚一进门,小熊就高兴地说:“你们来得真好!快帮我算算盘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小熊指着盘里的糖说:“这里有黄色的2块,绿色的3块,红色的7块,你们想想该怎样算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糖?”

  师:“请同学们也来帮小熊算算好吗?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在桌上摆一摆,猜猜小兔和小狗是怎样算的?”

  生①:“先把黄、绿两种圆片相加,再加红色圆片.”

  生②:“先把红、绿两种相加,再加黄色圆片.”

  师:“这两个同学谁做得对?”

  生:“都对.”

  师:“他们都做对了,只是方法不同,那么怎么区别他们的做法呢?谁有好办法?”

  (教师故做无可奈何的样子.)

  师:“这就需要我们的好朋友小括号来帮忙.它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

  电脑出示将两组先算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电脑反复闪烁小括号的位置,强调小括号的作用.

  (2+3)+7=12 2+(3+7)=12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一想,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师:以后,先算的部分在前面,括号就可以省略.例如(2+3)+7=12的括号就可以省略.

  教师指导学生读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带小括号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师:“以后看到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看这道题.”

  出示例3:15-(6+2)=?

  ①请同学读题.想想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于几?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算?以后看到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算?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做下面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2-5+4= 14-9-3=

  12-(5+4)= 14-(9-3)=

  三、应用新知

  1.看图计算.

  2.对比练习.

  ①练习十三第1题.

  13-4+5= 7+7-6=

  13-(4+5)= 7+(7-6)=

  让学生仔细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找出相同和不同.

  师:计算加减两步式题,要认真看清算式里有没有括号,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下面3题,哪题先算“4+6”?为什么?

  13-4+6 13-(4+6) 4+6-5

  3.游戏.

  ①摘红花.

  计算横行和竖行每三个数的和,谁先算出得数,并说出用哪种方法简便,就摘下红花.

  ②找朋友.

  发给学生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算出得数.得数相等的就是一对好朋友.例如:

  15+4-2 12+(11-9) 9+(10-1)

  18-(4+6) 7+(3+4) 10-(15-13)

  4.在适当的位置添上小括号使等式成立.

  14-9-3= 79-8+1=70

  四、小结

  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

  小括号( )

  例2:○○ ○○○ ○○○○○○○

  └───┘ │ 例3:15-(6+2)=

  5 │ 想:先算6加2得8;

  └───────┘ 再算15减8得7.

  (2+3)+7=12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 ○○○ ○○○○○○○

  │ └─────┘

  │ 10

  └──────┘

  12

  2+(3+7)=1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按照“实物→图形→算式→结论→运用”这个思路进行,把重点放在理解小括号的产生及作用上.

  1.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以给儿童介绍新朋友的形式出示课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例2,“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二种算法时”使学生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巧妙引出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小括号的作用产生深刻印象.

  2.精心设计练习,增强新知清晰度、稳定性.

  学生获取新知是有一个过程的,掌握新知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以增强新知清晰度、稳定性.

  在对比练习中,每组算式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完全一样,只是一道题中多了一个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和答案不一样.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设计了摘红花、找朋友等游戏.他们要用灵活的思维,快速的反应及全体同学共同合作完成.这种手、眼、脑多种器官共同协调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可使学生变得活泼、聪明。

  《小括号》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括号》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略)

  5.练习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一样。

  (2)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16-82(6-8)2

  2.P18练习三的第1题。

  四、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小括号》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66--68页第六单元信息窗3第1课时的第一个小红点和自主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提出有质量的数学问题。

  2、能正确分析各种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

  3、掌握含有乘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含有小括号的先减后乘的四则混合运算。

  4、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弄清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会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新课引入

  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硕果累累。愿意继续和老师一起去果园里领略丰收的喜悦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一)

  活动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能利用刚才的信息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同桌交流想法。

  教师板书:

  问题1:1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问题2: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

  对于学生提出第1题时,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能提出用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引导提出第2个问题: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板书这个问题,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继而进行计算教学,既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又让学生明白了计算来源于生活,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分析数量关系,确立解题思路。

  1.把信息与问题连起来默读两遍。

  2.你能自己来试着解决吗?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如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也可以同桌商量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小组内交流想法,看看你们小组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括号》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确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2、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

  3、渗透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明确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知道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导入:

  1、第一关

  35+3=

  57-20=

  40+30=

  31+20=

  13-8=

  57-3=

  43+50=

  28-7=

  95-5=

  36-30=

  2、第二关

  4+3+3=

  9-3-4=

  10-3+7=

  10+5-2=

  预设:生答:4+3+3=10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4加3再加3,先算...再算...)

  生答:4+3=7 7+3=10 师:噢,4加3再加3,你是先算的4+3=7,再算7+3=10

  师:做这一类的算式的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归纳:这些是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它们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类的知识。

  二、引导尝试

  (一)问题情境转换为数学问题

  1、师:咦,小明他们在干嘛呢?请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生说师板书)

  2、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师:谁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二)解决问题

  1、师:要求还剩几个五角星?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

  2、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想法?

  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方法一:生: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师: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指名学生)再说说。怎样列式? 10-2-3=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从左到右)

  师强调:从左往右先算10减2,再减3。

  方法二: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指名学生说想法)

  (先用2+3算出一共剪掉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师:谁听懂了他的方法?或谁的想法和他一样?

  师:噢,我听懂了你们的意思,你们就是把先剪掉的2个和后剪掉的3个先合起来,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

  师:你们能把刚才的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列式:2+3=5 10-5=5

  师追问:2+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把先剪掉的2个和后剪掉的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

  师:指着图说2+3表示两次一共剪去的,10-5=5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 (从10个五角星一起去掉剪掉的5个,还剩5个五角星)

  师:这位同学是先用2+3算出两次一共剪去多少,再从10个里面去掉一共剪掉的5个,你们能把这两道算式像刚才一样写成一个算式吗?

  生可能会出现10-2+3

  · 师:10-2+3=这道算式怎样计算?

  生:10减2再加3,先算10减2等于8,再算8加3等于11。

  4、(慢慢说)不是要先算2+3吗,你算的怎么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啊?在10-2+3这个算是里能先算2+3吗?能不能想办法在10-2+3这道算式里添一个符号让大家一眼就明白要先算2+3,同学们想一想,准备添一个什么符号,在哪里添?

  生:用括号表示2+3先算。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统一采用这样一个符号( )——小括号“,把2+3括起来,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2+3。

  师:来,大家一起跟它打个招呼。(师引导学生书空写小括号的写法,边写边念)

  添了小括号现在算式的读法也不同了。

  师:同学们试着算算10-(2+3)?(学生试算)

  生交流,师引导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将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2名学生回答后,同桌相互说)

  看一看想一想这几道题怎么算(只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8-(3+4) 11+(9-5)

  师:认真观察,想一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对比研究,交流发现

  师:请同学们完成74页做一做

  12-5+4=

  14-9-3=

  12-(5+4)=

  14-(9-3)=

  《小括号》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二)加深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难点:理解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4+3+2 8-6-1 9+6-8 12-7+6

  2.口算.

  20+3 34+5 48+50 60+15

  9+20 4+81 91+7 70+29

  7+52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小括号——又称圆括号,记作“( )”.[边说边板书课题:小括号记作( )]小括号的威力可大了,为什么呢?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2.教学例2.

  出示例2实物图.

  师:有一天小兔和小狗到小熊家去做客,它们俩刚一进门,小熊就高兴地说:“你们来得真好!快帮助我算一算盘子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小熊指着盘子里的糖说:“糖纸有不同的颜色,这里黄色的'有2块,绿色的有3块,红色的有7块,你们想一想该怎样算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块糖?”

  师:请同学们也来帮助小熊算一算好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片,在课桌上摆一摆,猜一猜小兔和小狗是怎样算的.

  甲:我猜小兔是这样算的:先把2块黄色的和3块绿色的加起来是5块,再加上7块红色的是12块.

  师:如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用算式表示出来,就是先算2加3得5,再算5加7得12.

  师:先算的2加3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教师完成板书:

  乙:我猜小狗是用另外一种方法算的:先把3块绿色的和7块红色的合并起来是10块,再把2块黄色的和10块合起来一共是12块.用算式表示出来,就是先算3加7得10,再算2加10得12.

  师:怎样表示先算3加7呢?

  生:先算的3加7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指名到黑板上添加小括号.

  师:你们真聪明!不但帮助小熊算出了一共有12块糖,而且还知道了算式里用括号括起来的部分要先算.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就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算式:(2+3)+7=12里,有没有小括号都要先算2+3,所以先算的部分在前面时,括号可以省掉不写.

  3.教学例3.

  出示例3 15-(6+2)=____

  师:想一想:怎样算?在练习本上试算.

  指名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三)巩固反馈

  1.算一算,说一说.

  12-5+4=11 先算12减5得7,

  再算7加4得11.

  12-(5+4)=3 先算5加4得9,

  再算12减9得3.

  师:这两道题的数目和计算符号完全一样,为什么结果就不一样了呢?这就是小括号的威力了.由于第2小题增加了小括号,计算顺序就不一样了,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在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必须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看图计算.

  3.选择答案.(把正确的答案填在方框里)

  (1)19-9-7=□ (2)60-(30-20)=□

  ①17 ②3 ①50 ②10

  (3)17-(2+8)=□ (4)8+(60-40)=□

  ①7 ②10 ①28 ②18

  4.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三个数相加的和写在( )里.

  5.游戏——找朋友.

  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写着算式的卡片,先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说:“快算!快算!快快算!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学生要迅速地算出这张卡片上和自己手里卡片上的题目的得数,如果得数一样就边说:“你的朋友在这里.”边跑到前面举起手中卡片,让大家检验是否找到朋友了.

  以一组题目为例:

  15+4-2 9+(10-2) 12+(13-8) 18-(9-8) 19-(1+1)

  6.思考题.

  给算式添上小括号

  (1)8+60-40=28

  (2)90-40+20=30

  (3)17-9-6=1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认识小括号,知道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首先出示例2的实物图,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出小括号,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说明三个数相加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算,如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先算的部分要用小括号括起来,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这里还不要求学生遇到三个数连加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练习的设计也着重突出了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游戏——找朋友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小括号》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 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

  24+4806=答案

  20558=答案

  432-23+55=答案

  2518-400=答案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议一议。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第6页第5题。

  《小括号》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

  (1)小括号;

  (2)乘或除;

  (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

  (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

  (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

  (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小括号》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1. 数体温表,认识自然数、整数。

  学生数体温表。揭示: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2、3等等的数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也都是整数。

  2. 读体温表,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演示体温表上的温度:①36℃ ②37℃ ③温度上升不到1大格

  学生认读体温表上的温度,发现:第三次的温度不能用整数表示了。

  3. 自主设疑,指明学习方向。

  交流:你想从哪些方面学习小数?根据交流出示关键词:读写、意义、作用等。

  明确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二、从人民币入手,初步认识小数

  1. 小数的读写。

  播放录音:买了一个书签,用了0.1元。

  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0.1,指导写法。

  全体学生在作业纸上写0.1,并读一读。

  2. 画图表示小数。

  独立思考:0.1元就是多少钱?如果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0.1元怎么表示?

  交流得出:1角是 元,也可以写成0.1元。

  3. 举一反三说小数。

  自主尝试:仍然用长方形代表1元,随意取几份,再说出分数和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式子,如:2角= 元=0.2元。

  4. 归纳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一读这些式子,想一想有规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也就是零点几元。

  反过来,零点几元也就表示十分之几元。

  三、联系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小数

  1. 表示米尺上的小数。

  独立思考:怎么找到米尺上的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

  学生交流,得出:一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我发现:几分米就是( )米,也就是( )米。

  3. 概括交流规律。

  学生交流作业,得出: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

  反过来,零点几米也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4. 测量中应用小数。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思考:一块橡皮的`长度不到1分米,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交流得出:6厘米= 分米=0.6分米。

  四、脱离具体情境,揭示小数意义。

  1. 概括小数的意义。

  引导观察:我们在人民币、米尺中找到小数,并发现了一些规律。脱离原有单位,再读一读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2. 巩固小数的意义。

  学生看图填写分数和小数。

  五、探究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1. 用小数表示文具盒的长度。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文具盒的长度。

  思考:文具盒的长度超过2分米,怎么表示?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文具盒长( )分米( )厘米,也可以写成( )分米。

  交流得出:2分米3厘米=2.3分米。

  进一步交流:2分米3厘米等于2.3分米,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测量结果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

  3. 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请学生到黑板上摆出小数各部分名称,再一起说一说。

  六、多角度练习,感受小数的作用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

  (1)丹顶鹤身长约1.5米。

  交流:1.5米是( )分米,又是( )厘米。

  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单位较小时可以用整数表示,用更大的单位就需要小数。

  (2)珠穆朗玛峰高约8844.4米。

  交流:8844.4是一个小数吗?这个小数怎么样?

  自主体会:小数并不一定小。

  (3)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误差必须保持在1.8分米范围内。

  比划交流:1.8分米有多长?1.8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4)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面值1.2元。

  交流:1.2元是几元几角?

  2. 解决课开始时遇到的读体温表的问题。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是因为需要才产生的。

  3. 数轴上的小数。

  课件演示:标着0、1、2、3的数轴。

  讨论交流:数轴上有哪些数?它们都是什么数?能找到小数吗?

  七、畅谈学习收获,了解小数的发展

  1.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小数的世界,关于小数,你心中的问题有答案了吗?你知道了些什么?

  2. 介绍小数的发展。

  课件演示: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

  法表示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表示小数的方法。

  大约在400年前,有人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确定了现在这样表示小数的形式。

  自主体会:小数最早是在我国开始使用的,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3. 课外延伸。

  观察发现:这个小数(46.32)和我们刚刚学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引发思考:两位小数怎么读?它们又表示什么?

  这些问题留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

  《小括号》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在哪里?(学生可能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不是)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

  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个角?五边形有?追问: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

  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

  (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为什么?

  (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

  (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

  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小括号》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 (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 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 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 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 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 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 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 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 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 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 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 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 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 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 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 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 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 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小括号》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 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 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 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

  3. 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 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 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 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关知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工具——三角板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教学内容。通过赏玩三角板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回顾过去学习中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及自身有关特点,还力图挖掘有关数学思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根据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精神,着力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体会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小括号》教案 篇19

  “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表面上是混合运算,实质上是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地位非常重要。

  我为本节课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性目标:

  通过参观养鸭场,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2、发展性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我认为: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策略

  (1)读懂图是学习的前提。

  因为本信息窗内容比较多,感觉比较乱,所以带领学生认真读图,让他们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是训练的重点。

  要求还剩多少个鸭蛋,解题思路有两种,第一种先求卖了200个后剩下的鸭蛋,再求卖了150个后剩下的。第二种解题思路是可以先求一共卖了多少个鸭蛋,再求还剩多少个?

  (3)由分步到综合。

  教材上既有分步算式又有综合算式,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可以的,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仅仅会做分步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因为只有在综合算式中才能体现括号的作用。

  (4)解决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学习的落脚点。

  因为学习带有括号的运算是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学的落脚点是有括号的算式怎么算。对于运算顺序的学习,要和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起来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参观养鸭场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运用混合运算解决这一串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能正确计算。

  2、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本单元教材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浓浓的亲情。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结合解决现实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小括号》教案 篇20

  设计说明

  小括号的意义学生很难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围绕情境展开,化难为易。

  1.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由于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

  2.把算理融入情境中,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结合情境,让学生理解算式“10-2+3”中“先加后减”的算理,从而改变学生已有的“从左往右算”的算法,使他们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

  3.在对比练习中,通过具体、真实的情境进行演绎,巩固了小括号的意义。使学生对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掌握运算顺序,巩固新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

  1分钟口算比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1分钟内完成)

  10-6+2=12+6-5=

  18-9-9=18+9-9=

  学生说出结果的同时还要着重说出运算顺序。

  强调: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上课初始开展1分钟口算比赛,目的有二,其一是复习加减混合运算的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其二是采取比赛的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无意注意有效地转移到有意注意中来,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游戏揭示小括号的意义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小括号的意义。

  (1)游戏探索一:先是左边站3名同学,右边站2名同学,接着5名同学靠拢站在一起。

  师:像这样的游戏过程,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计算?这时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3+2=5。

  预设

  这个游戏情境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能够列出正确的算式,但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靠拢”与加法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导,将“靠拢”与加法建立联系,促使学生加深对两数之和的理解,为学习一个数分别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之和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2)游戏探索二:10名同学排成一队。

  第一次演示:先有2名同学走出来,再有3名同学走出来。

  师:这时队伍里还剩下多少名同学?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10-2-3=5。

  第二次演示:同样是先有2名同学走出来,再有3名同学走出来,但是走出来的同学靠拢在一起。

  老师启发:这时可以看作一共有几名同学走了出来?队伍里还剩下多少名同学?

  学生明白游戏活动的意义并说出可以先求两数之和后,老师概括:从10人里面分别减去2人和3人,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共减去5人,可以先算“2+3”。

  老师板书“10-2+3”,并引导学生思考。

  预设

  通过游戏活动演示,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从10里面分别减去2和3,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共减去“2+3”之和的道理,但是,怎样才能改变运算顺序来先算加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形象地演绎一个数分别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之和的抽象过程,使得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而为解决改变运算顺序的教学难点作铺垫。

  2.在交流活动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1)引发思考。

  师:“10-2+3”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然而现在要先算算式右边的加法,你能在“10-2+3”中添上适当的符号表示先算加法吗?

  (2)同桌讨论。

  师:你们想在“10-2+3”中添上什么符号?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一些学困生的讨论之中。

  (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如有的可能在2+3的下面画线,有的可能画框,有的可能画圆,有的可能画括号等。

  (4)抽象概括。

  将同学们所有表示的方法都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在肯定大家想象力的同时,指出如果每个人一个符号,太乱了,而且不是自己说明,别人还不知道这个符号的作用,所以,数学家选定了“(  )”,这个符号叫“小括号”,它的作用就是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预设

  认识小括号的意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是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同时经过老师的.抽象概括,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在算式中加入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这个难点,采取老师引导,小组合作以及全班汇报交流等方式,从而在相互促进和抽象概括之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师: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看谁回答得最好。

  (1)根据情境图说说10-2-3=5表示什么意思,10-(2+3)=5表示什么意思。

  (2)10-2-3=5和10-(2+3)=5在计算时的区别是什么?不明白的同学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出示课堂活动卡)

  (3)例题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我们前面游戏中的思路一致吗?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一些学困生。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的再次交流,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更重要的是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让一些学困生在充分的交流中真正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小括号》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小括号》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5-31

一年级下《认识小括号》教学设计06-24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01-13

小鸡教案中班教案01-21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安全教案 关于安全教案09-20

蔬菜教案整理 《蔬菜》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