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
教材分析
1.对千米的认识;本节学习对长度的客观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与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认识难度较大。
2.本节主要学习对千米长度的具体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学情分析
1. 通过作业练习和复习课对学生的了解表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经完全掌握。
2. 学生已经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和实际长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实物,所以要多借鉴现实中的具体情境认知千米的观念。
3. 本节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是不能最直观的认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是系统学习长度单位在小学阶段的结束,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对米的认识上,通过学习,找到米与千米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汇报课前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走、跑、看等),经历想象、推测等思维过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通过录象、照片,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较长的长度引出千米。接着,再次展示录象中10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距离大约是1千米,怎么估计或是计算的,从而在学习4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新的千米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在旧知的回顾中找到新理知识的连结点。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图片出示,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千米的空间认识。
教学难点:千米的简单换算。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2
教学目标: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和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难点:用自己的方法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周长
同学们都有在操场上跑圈的经历,如果,我想跑一圈,该怎么跑
生:
哦,选好起点,从起点出发,跑一圈回到起点,这就是操场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这有一片树叶,有3只小甲虫,沿着树叶爬了一圈,仔细观察,谁爬的距离才是树叶的周长
(课件演示)
生:第1只
为什么第2只不是 (不够一圈)
为什么第3只也不是 (超过一圈)
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刚才我们找到了操场,树叶表面的周长,你们还想了解哪些图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圆形,
请你看看你的周围,什么东西的面就是长方形的'
生:
拿好你的书,请你摸一摸,指一指它的周长.
学生体验
门的面也是长方形的,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指
你能指出黑板表面的周长吗 请你来试试.
学生上台指
为什么黑板这条线段你不指呢
生:它不是
(课件出示长方形)哦,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总长.(板书)
围成是什么意思
生:封闭.
(课件出示正方形)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指.
正方形的周长是
生:围成正方形四条边的总长.
(课件出示三角形)那三角形的周长是
生: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总长.学生说老师指.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这么多图形,一个一个说太麻烦了,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它们的周长
生:围成图形所有边的总长.(板书)
什么是周长 学会了吗 吹牛吧!
那我来试试,这有几个图形,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
学生辨析
三,探索办法,测量周长
认识了周长,现在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我该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
量几次呢 (3次)
再把3次的结果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长方形呢 它的周长,你觉得要量几次呢
生:4次
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2次
为什么可以只量2次呢
生:它对边相等.量出一条就知道另一条的长度了.
你们听明白了吗
如果是正方形,最少量几次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生:1次
为什么
生:四条边一样长.
像这些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用尺子量,那有的边不是直的,(课件出示圆形)我们怎么办
生:用软尺,用绳子围
这些办法真不错.不能直接量的,我们可以借助别的东西来量.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你觉得你学得怎么样 想不想继续挑战自己
(课件出示思考题)想一想,下面这个图形量几次就能知道它的周长
生:
(课件演示)刚才他说的方法就是,瞧!移完以后,这是个什么图形呢
那我们可以量几次就知道它的周长了呢
下课.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并体会实验的次数越多,结果就与估计的结果越接近。
2、引导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条件变化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了变化。
3、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背景中进一步体会事件的等可能性。
教学准备:球、棋等活动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乒乓球)
它是我们的国球,喜欢这项运动吗?(喜欢)
乒乓球比赛时,是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呢?(抛硬币)那双方队员猜中的可能性怎么样啊?(可能性相等)
下面我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想玩吗?那好,顺便比一比哪组的同学听得最清楚,合作最成功,老师就授予他们合作星,有信心比吗?
二、摸球活动,体悟等可能性
1、出示球。
师:看,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屏幕出示)
准备的球各两个,混放在一起。
每次任意摸一个,摸40次。
师问:你能估计一下每种花色的球可能会摸到多少次吗?
生1:每种各摸10次。
师:你的意见呢?生2:一样
师:你的意思就是摸到每种花色的可能性差不多。都同意吗?
过渡:同学们的这种估计准不准呢?
2、说明合作要求,小组活动
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由组长组织摸球,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同学们依次摸球,每次摸完后并检查记录的是否正确。
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好又快。
教师巡回,随时鼓励并给效果好的小组发五角星。
电脑出示
师:你会涂出条形图来表示出本组摸球的结果吗?把它涂在(实验一)的图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
3、分析数据,体会等可能性
师:摸球的结果和你们的估计差不多吗?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展示统计图并说明。
生1:红球摸了…….
生2:我们组…….
师:同学有其他的意见吗?
师:也就是说实验的结果和咱们的估计还是差不多。
4、拓展思维,延伸理解
(1)师:对于这个实验,老师还有话可说,刚才我们摸了40次,估计每种摸10次,如果摸80次,估计每种摸次?如果摸200次呢?
其中第几组摸*球----次,其他组呢?看,摸40次是*球的次数离估计的10次差几个,看作摸80次时*球就摸了几次,离估计的20次只差几次?看作摸200次…….你看摸球的次数越多,就离估计的值越接近。
(2)师:如果再放进四个黄球,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么样?
生1:摸黄球的次数会加多。
师:是这样吗?你赞同吗?
生2:同意
师:各组选择加入一定数量的球,把结果记在实验二的表中。
教师巡回。
师:你们组加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实验后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组呢?
师:同样摸球40次,为什么两次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
生:里面球的个数发生了变化。
师小结:看来事情发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可能性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过渡:玩过摸球,再下下棋好吗?
三、下棋活动,体会可能性的变化
1、师:下棋时,经常会用到色子,看如果在这个色子上涂红、黑色来下棋,如果你是裁判,正方体该怎么涂色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会三面涂红色,三面涂黑色,这样公平。
师:你的意见呢?
生2:我也一样,那样的话掷到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2、出示书中的规则,
小正方体,五个面涂红色,一个面涂黑色。
问:这样你愿意下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不愿意,因为这样不公平。
生2:我要下,不公平也行。(事后了解到他就是想玩了)
3、师:给黑棋一点优惠,黑色朝上,黑子走两格。你想会怎样呢?
学生争论。
4、师:下一下,再说。
5、小结:交流体会
四、课堂总结
这样的活动后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总结游戏的乐趣,学到了知识等等)
师:游戏中隐藏了许多的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板书游戏中的数学
五、解释成语,理解可能性的大小
游戏中隐藏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一些词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看看这五个成语:
平分秋色十拿九稳希望渺茫天方夜谭百发百中
你能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解释它们吗?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学会根据进率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换算方法准确、迅速地进行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投影片(或小挂板)
学生:每人准备直尺一把、7厘米长的一张纸条、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出来?(从大到小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或从小到大说.)
2.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3.填空(投影或挂板出示).
1米=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毫米
10分米=米 10厘米=分米 10毫米=厘米 1米=厘米然后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的.?
二、操作体验
1.教学例3
(1)独立操作.
师:请每个同学动手量一量桌上的“纸条”长几厘米.(教师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7厘米的纸条)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
(2)指导正确的测量方法.
强调:测量纸条的长度时先用纸条的左端对准0刻度,看纸条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数几,纸条就是长几厘米.
(3)研究问题.
提问:把纸条的长度单位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4)质疑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7厘米=70毫米)为什么?
明确:因为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板书:7厘米=70毫米)
(5)追问:70毫米=厘米,该怎样想?
借助线段图进行讲解.
明确:因为10毫米= l厘米,70毫米就是7个1厘米,所以,70毫米=7厘米.说明,一个关系式(如 1厘米=10毫米)正反两个方面都可以用.
(6)练习:先填空,再说出思考过程.
2厘米=毫米 4分米=厘米 3米=分米
提问:通过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图.
(2)提问:一张桌子高80厘米,把厘米改用分米做单位怎样表示?
同桌同学讨论,汇报交流.板书:80厘米=8分米
强调:因为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 8个1分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3)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20毫米=厘米 60分米=米
50厘米=分米 300厘米=米
质疑:通过这几道习题,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三、巩固应用
1.6千米=米 4000米=千米
2.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3.2千米=米 3000米=千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课题:长度单位的换算)
怎样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五、课外实践作业
量出100米的距离,试走一下这100米要走多少步?用几分钟?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5
教学内容:第92页练习二十第5-11题。
教学目标:认识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的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巩固和掌握分析应用题的综合思路,培养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
1、出示
(1)杨树45棵,柳树比杨树多20棵,?
(2)杨树45棵,柳树比杨树少20棵,?
学生补充问题,口头列式解答。
2、对比练习
练习二十第6题
(1)学生读题
(2)根据条件,线段图应怎样画?
讲解第(2)小题
根据鸡21只和鸡的2倍,可以求出鸡2倍是多少只?
再根据求出的鸡的`2倍只数和鸭比鸡的2倍多4只,可求出鸭有多少只?
(3)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4)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比较:
①第(1)小题和第(2)小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有不同?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二十第7题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③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二十第9题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②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十8、10、11题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6
教学内容:
2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引入
1. 一本寓言故事书5元,如果你用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多少本?
1005=20(本) 1007=14(本)2(元)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
186=108
46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 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师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 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 987=14
3. 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8及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关的标志。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二、认识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题图1
爸爸妈妈开车带小明和小叶出去旅游。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义,找出图中的一个新单位千米
叶镇21千米就是指离叶镇还有21千米,灵山23千米指离灵山还有23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3、小结:千米(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
4、你们以前在生活中看到过千米(或公里)吗?与大家说一说。
比如出租车打表、车站的里程表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小明和小叶来到了叶镇。在体育场,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出示P7例3主题图2)
2、你们知道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
3、现在进行的是1千米的决赛,可是他们却不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们能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吗?
1千米(公里)=1000米
让学生初步感知千米与米的关系。
4、活动找千米
(1)千米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长度单位,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小汽车1小时行驶80千米、马拉松比赛的.长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千米吗?
(2)4人小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组长向全班汇报交流。
老师对学生找出的千米给出评价,从合理性方面考虑。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组合作测出100米的长度,并在50米处做上一个记号。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睁开眼睛看,走一走
b、在头脑里记下100米的长度,闭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时候会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闭上眼睛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b、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开始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c、对结果进行测评
五、练习巩固
1、练习二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长度观念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再校对。
2、练习二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练习二第4题
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9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例1、例2,试一试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
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
导入
教学
新授
1、口算
2×33×48×56×45×74×35×67×25×89×3
2、抢答
(1)40是几个十?4个十是多少?
(2)800是几个百?8个百是多少?
(3)12个十是多少?12个百呢?
2、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了表内乘法,今天起,我们要开始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教学例1
(1)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8捆小棒平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教师出题,学生抢答。
3、板书课题。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均分成4份,每份是2捆。怎么列式?8÷4=2。
(3)提问:这8捆小棒,每捆10根,共80根。如果8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么列式呢?教师板书:80÷4=。
(4)这道算式你们会算吗?你是怎么想的?联系分小棒的情况启发引导。边引导,边板书。
80里面有几个十?
80÷4可以看成什么?(8个十除以4)
8个十除以4等于多少?
2个十是多少?
80÷4=20
↑↑
8个十÷4=2个十
指名学生复述思考过程,然后按上述思考过程口答:40÷2、90÷3口算时怎么想?得多少?
教师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赤的结果也是几个十。
3、教学例2:600÷3可以怎样算?得多少?6000÷3呢?得多少?
指名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和得数。
4、归类说明: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1、学生操作,教师板书。
2、指名回答。
3、教师板书。
4、指名回答。
5、教师概括。
6、同桌互说计算方法。
7、学生。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巩固
练习
课堂
练习
计算的结果就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完成课本第92页上边的“练一练”的题目。
1、第1题,先同桌两人互相回答题目的要求,然后全班订正。
2、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订正时,指名说出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需要把被除数看作是什么为单位的数。
3、文字题。
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应用题。
(1)1个学生读题,同桌互相说一说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完成做一做的第3、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1、同桌互相说,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学生自己读题,列式计算。
4、同桌互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80÷4=20例2:600÷3=
↑↑
8个十÷4=2个十
八、课后: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0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1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能够正确辨认用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会计算经过时间。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2. 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最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你知道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吗?(比如学生回答“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6:30,师板书)。
可是老师在电视报上看到“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18:30,这是为什么呢?谁知道?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一)认识24时计时法
观察钟面,一天有24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2圈。第一圈是从0时(前一天的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把第二圈的12小时按照顺序与第一圈的12小时排在一起,那么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
刚才同学说的“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6:30,这是用普通计时法计时,而电视报上“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18:30,这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在通讯、交通等部门以及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谁知道“新闻联播”是什么时间播放?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生答,师板书。
观察7:00 19:00 6:30 18:30,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进行相互转化?讨论。
将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就是在时刻上加上12,同时去掉表示时间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词。将24计时法转化成普通时计时法,就是在时刻上减去12,同时加上表示时间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词。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 P73—想一想。
2. P73—填一填。
重点讨论怎样计算经过时间?如果计算两个整点之间的时间,直接用减法算;如果不是整点,可以先算几小时,再加上经过多少分。
3. P74—画一画
(1)这几个时间都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怎样在时钟上表示出来?(讨论)
先将它们转化成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再画出来。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育。
4. P74—练一练
重点讨论2(2)和3,怎样算经过时间?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4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 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 发现并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 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 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4、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 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时,那钟表没发明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生活记时的呢?有同学知道吗?
(沙漏,影钟,水钟)
播放幻灯片,教师做适当介绍。
师:每当红日升起,我们的祖先就会离开栖息的山洞外出围捕猎物,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回到家尽情享受猎物的美味。渐渐的,人们发现利用太阳影子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又发现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计算时间的窍门。这些就是聪明的古人想到的记时方法,那现在的人们又是怎么样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记时法。(板书:记时法)
二、 认识24时记时法
教师:大家爱看电视吗?这是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上面这些时刻就是现在人们所采用的一种记时方法,你能看的'懂吗?
问:哪位小朋友能象主持人一样播报节目表呢?
请两到三位小朋友尝试一下。
师:听完他的播报,你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钟面上最多只有12时,14时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说一说。
(14时是下午2时。)
师:钟面上有14时吗?为什么14时就是下午的2时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间交流讨论一下。
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一天钟面上指针的变化。
(出示钟面)
师:一天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你知道是几时吗?(零时,晚上12时)
指针转动,这时是几时呢?(钟面上指针停止在1时)
(指针停止在7时)现在是几时?这时你觉得自己会在做什么呢? (指针停止在12时)问:指针现在指向几?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呢?(12时)
师:指针从0时走到了12时,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我们用一条彩条来表示。那一天结束了吗? 指针继续转动,再往下呢?(指针停止在13时)
师:现在是什么时刻?(下午1时,13时。) 为什么是13时呢?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指针停止在16时)现在指针指向了几?是几时?
师:天色渐渐变暗,太阳和月亮要换班了。到了大家要睡觉的时间了。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指针停止在20时) 为什么是20时呢?
师:当你悄然入睡的时候,时针依然在不停的转动,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天结束了。这时的时刻是几时?(24时,也是零时)
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一天时针在钟面上一共转动了几圈呢?(2圈)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
我们把时针转动的第二圈也用彩条表示。(出示彩条)
师:我们再来看一次一天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天从0时开始,转动了24小时。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天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好每分每秒。
(出示节目表)师:那再来看看这张节目表,说说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如下:
(24时记时法) (普通记时法)
8︰10 上午8时10分
14︰00 下午2时
18︰30 下午6时30分
19︰00 晚上7点
师:普通记时法是生活中常常会说到、用到的。另一种就叫24时记时法。 课题补充:24时记时法
三、 两种记时法间的转换
师:我们再来看看彩条。这张直条图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了24份,观察直条图上表示时间的数,你会想到哪种记时方法?(24时记时法)
问:那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这些时刻用普通记时法又该怎样表示呢? 选取几个时间让学生集体来说一说。(8︰00、10︰00、12︰00、14︰00、20︰00)
师:拿出大家的练习卡,迅速的把它填好。
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下,观察这两种记时方法,你能发现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归纳。
(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的时候,要将时间分成两部分。从0时到12时这一段,直接添加时间词。超过13时的时间要减去12,然后再加上时间词。)
四、 巩固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 让学生说一说。
再出示相关图片信息,让学生练习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里显示的是什么时刻,并进行两种记时法间的转换。
2、师:有个小朋友叫露露,她记录了自己的家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让学生读一读,再转换成普通记时法的时间。 师:那请你帮助露露把这些电视节目按照每天播出的时间排一排。
3、找朋友。 游戏规则:大卡片上的时钟显示某一时刻,让拿小卡片的学生找一找和自己对应的时刻。 找到之后说一说自己手上拿的时间分别怎么读,相对应的普通记时法是什么? 大卡纸反面有一幅图画或者对时间的注释,再确定这一时间究竟是什么时刻。
4、师: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你们都是按照这个时间来进行学习安排的。那大家知道这些时间是用哪种记时方法吗? 请学生说一说。 师:你们爱看书吗?请你设计学校图书馆开放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
五、 全课小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24时记时法)学会了记时方法,那你觉得对你有用吗? 师:24时记时法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时钟是不停的转动,时间悄悄的就从身边溜走,所以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5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1)课件出示检测题(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9-29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26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02-25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01-14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3-31
《排序》大班数学优秀教案03-08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5篇02-24
大班数学认识球体优秀教案02-14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通用23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