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江村小景》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江村小景》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背景介绍
《江村小景》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属于该套教材“学会读书”系列的第七个专题:“比较与辨微”、单元教学重点是阅读文学作品时,能独具慧眼,学会比较和鉴别,见微知著,从不同的作品中找出具有共性的成分,同时,也能从同类作品中找出差异,从而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层次与境界、
《江村小景》是田汉的独幕剧,写于1927年,据说是根据内战中一件真实的故事写成的、它通过亲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表现了反对内战、控诉战争的主题、课文艺术地再现了旧中国那段凄惨的历史,揭示了战乱给国家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行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这一课教学的重点确立为学习把握剧作的深刻主题、
二、切入角度
课文尽管是独幕剧,但篇幅还是比较长的,应该属于长文、好在剧作情节紧凑,线索清楚,结构严谨;人物只有一家四口,且性格也较鲜明;语言也具有口语化的特点,通俗易懂、所以教学重点确立为把握剧作的主题、但如何引导学生从这篇文字浅显的长文中准确而有效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呢?我初读课文之后,觉得剧作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差距较大,一时间很难将二者对号入座、这引发了我的教学设想:学生在阅读中一定也会有与我类似的感受,何不利用这种文章内容与题目的反差来开展教学呢?
三、教学目标
1、能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重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2、学习剧作紧凑的情节和严谨的结构,特别是分析其中设置巧合的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学习词语,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及剧本写作背景的资料、
(二)解难答疑
同学们大都能看懂这个剧本,因此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也不是太多,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
1、剧本中的巧合太多,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正所谓“无巧不成书”、长子回来时妹妹恰好不在,妹妹回来时妈妈又正好出去,次子又恰在长子调戏妹妹的时间到家,而此时妈妈尚未回来,兄弟对骂相斗,终酿惨剧、正是这些在现实中确实难有的巧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以说,以上任何一个巧合缺失都会使故事中断、这正是戏剧的特点、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又比生活真实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戏剧作为舞台艺术,受到演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追求结构的紧凑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激烈、巧而不失其真,便是合理,也是可以接受的、
2、为什么写长子回到家里调戏妹妹?感觉不大可能、
明确:除了上面谈到的戏剧艺术的特点原因外,还要从人物经历和性格方面来理解、长子自小流浪,有着复杂的当兵经历,身上有些流氓习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3、次子呢,他的性格如何?
明确:从一开始母女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比长子好,知道孝敬母亲并照顾妹妹、但从后面二人的对骂中,也可以看出他们都是非不辨,都是军阀混战的牺牲品、
(三)讨论题目,把握主题
老师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帮助解答、老师读完课文后,觉得文章与题目不大能对上号,文章写了一个悲剧,而题目却很有诗意、老师就在想:能否给课文换一个更好的题目?
1、可以替换
可供替换题目示例:
(1)从文章内容角度:“兄弟残杀”“手足相残”“同室操戈”“相煎何太急”等、
这一类题目,直接言明故事,指出事件的性质,一看就知道剧作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缺点是有些直白、
(2)从情节和人物命运角度:“追求”“送终”等、
“追求”:剧中或明或暗,写了一家四人的不同追求:母亲希望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一房亲,也好接续香烟后代”,希望自己死后儿子能给自己送终;女儿想在二哥的帮助下,到外面读书;大儿子想升官发财,让母亲做老太太;二儿子顾念家庭,关爱妹妹、而最后,随着兄弟的相互残杀,一家人的追求全都落空了、剧作揭示的是一家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个题目正好可以突出反对内战的主题、
“送终”:在文章一开始的母女对话中,母亲就说自己希望两个儿子回来为自己送终、结果却是自己为两个儿子送了终,白发人为黑发人送终、“送终”既能贯串情节,在结构上起作用,又能使剧情前后形成巨大的反差,造成强烈的悲剧效果,突出主题、
(3)从地点或情景角度:“江村悲剧”“江村残(惨)景”、
“江村悲剧”:和原题目较接近,表明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小江村里的一家人的悲剧,实在而明确、
“江村残(惨)景”:和上一个题目接近,但画面感更强,用“残”更甚、首先是故事发生的江村,经历了战火,呈现出一派残败的景象;同时故事最后兄弟两个年轻生命的凋零,也是一幅残败的情景、由外在的景延伸到发生的事,景情相生,感染力强且能引人深思、
2、不可以替换
“江村小景”中的“江村”点明地点,简洁醒目;“小景”寄寓深远、这个题目画面感较强,表明剧作展现的是一幅旧中国一个小江村的图景,暗示了这是发生在当时的一件小事;但小事不小,反映了老百姓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里的普遍的凄苦命运,揭示的是一个大主题、
作者似乎也在暗用杜甫的《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剧中的一家人也像诗人一样,只求过着自由自在、相亲相近、吃饱穿暖的生活,但在战争年代,这最起码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证,江村世外桃源般的悠闲小景只存留于人们的梦幻中,现实却是冷酷残忍的,有的只是手足相残,骨肉分离、所以,作者的原题目也有一定道理,耐人思索和寻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结:我们可以赞同作者的原题,也可以保留自己认为合理的改后题目、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课文题目的辨析,加深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和领会、当然,同学们课下还可以读作者的同题材剧作《苏州之夜》,可以加深对这个主题的把握和理解、另外,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可以从题目切入,同样,写作一篇文章时也不可小视这个问题,应该认真拟题,以求简洁醒目,含蓄隽永、相信大家能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4)品味语言
“探究·练习”二、三、
五、教学反思
以题目为切入点,通过更换题目实现长文短教是这一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们阅读并把握文章的窗口、好的题目既可以简洁醒目,让人易于走进文中,又能含蓄隽永,促人乐于品读、长文短教的基点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从题目入手无疑是十分适切和有效的、“江村小景”这个题目,除了表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外,与所写内容几乎无关联,为这一教学设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个设计来源于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研读,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有自己钻研教材的过程,如果对文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只一味地奉教参为圭臬,便无法教出新意与个性了、本设计抓住课文题目,或重新命题,或分析原题之妙,都可有效地展开教学、这里既有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有对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多方面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感受作品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
最后,我还想谈谈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应该说这节课生成性的特点还是很突出的,因为课堂以学生的讨论探究为主,但这并不代表课前不需要预设、新课程倡导课堂要充分利用师生及教材等各种资源广泛生成课程,但并不排斥教师课前的预设、这个教学设计以题目为教学突破口的整体构思就是预设,需要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件心中有数、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所预测,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预先设想一些可能的问题及答案,在课堂中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力求左右逢源、如本设计中,从三个方面预拟的那些题目以及对作者原来题目的理解,都属于教师课前的预设,而这些预设恰恰是课堂有机生成的基础、当学生说出与老师一致或相似的题目时,老师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若学生一时想不出可替换的题目,老师也可以拿出自己预先拟好的题目,让他们对其展开分析和讨论、对原题目的理解也是如此,若有学生认同原题目,可以让他们说说认同的理由;若无学生直接提出,教师也可以提醒他们在更换了题目后,再回过头看原题目,相信经过几番研讨,他们一定会有话可说、但无论如何,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且应该利用自己在知识、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做到比学生站得更高,理解得更透彻:教的意义便由此得以体现、
【九年级下册《江村小景》教案】相关文章:
乡间小景作文03-05
田间小景作文08-07
乡村小景作文08-21
田园小景作文03-05
街头小景作文03-07
《江雪》教案01-22
道不尽钱湖景三江情作文08-18
《暮江吟》的教案02-25
暮江吟的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