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文言文教案四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熟悉高考题型,掌握文言文解题方法,加强实战演练。
2、通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引导学生收集、了解文言文复习方法,自主学习文言知识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在线测试
2、网上搜索有关文言文复习资料
三、教学设想
1、介绍文言文整体阅读解题的步骤。
2、学生在线测试,体会解题步骤。
3、教师当堂讲解。
4、学生搜索有关资料,解决自己文言文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归纳文言文知识要点,或归纳文言文复习的方法、策略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教师打开演示文稿,介绍“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和题句子翻译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其实,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二)在线测试
1、完成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在线测试。
步骤如下:打开桌面的“网上邻居”,再打开“teacher”,打开“文言文”文件夹,双击“在线测试”图标,打开“在线测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点击正确的选项,完成试题后,用鼠标点击“提交”,即可知道得分和答案。(注:本次在线测试选自“中国语文柳州在线”)
请一个学生操作并广播全体。然后学生作答(约13分钟)。如果有学生很快完成,可要求其双击“20xx”图标,完成20xx年春季高考文言文试题在线测试。
2、教师询问测试情况,讲解试题。
按15、12、9三个分数值,要求学生举手,以便了解测试情况。
问:对答案以后知道错在哪儿了吗?要想知道详细的答案,请双击“xxjd”图标,看“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译文及详细解答”
第1题:C,樵:柴,名词。
第2题:A,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第3题:A,(1)与(2)相同,都是主谓式的.陈述句,(3)与(4)不同,(3)是判断句,(4)是短语不是句子。
第4题:B,B中的“先其将归”的意思是“在胡威将要回京前”。
第5题:A,③是都督的行为,依据此排除C、D,⑤是陈述胡质对下属官员的处罚,依据此排除B,其实⑥也不能说明。
第6题:C,由原文中的“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可知,胡质帐下都督并未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二)搜索文言文复习有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
引入:老师刚才提供的网上测试和答案都是通过搜索从因特网上得来的。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好用的搜索引擎。
1、介绍Google搜索引擎
教师演示并广播全体,在地址栏输入,按回车键。在文本框中输入“文言文+在线测试”,单击“Google搜索”按钮,即可查询需要的相关网站。
Google只会返回那些符合您的全部查询条件的网页。不需要在关键词之间加上“and”或“+”。如果您想缩小搜索范围,只需输入更多的关键词,只要在关键词中间留空格就行了。Google运用智能型汉字简繁自动转换系统,为您找到更多相关信息。Google搜索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所有的字母均当做小写处理。例如:搜索“google”、“GOOGLE”或“GoOgLe”,得到的结果都一样。
提问:某同学你刚才通过在线测试或者在平时复习中感觉到自己在文言文的那一方面知识比较薄弱?你能从网上查找这些方面的资料来提高吗?请你操作给大家看。学生练习操作,并广播全体。
2、练习搜索文言文复习有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输入查询内容,单击“Google搜索”按钮,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资料,并归纳整理。小组上网辅导员巡回指导上网能力较弱的同学进行查询。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查询。
通过阅读网页相关说明可以了解到网页的内容,用鼠标右键点击想打开的网页,选择“在新窗口打开”即可打开相关网站。
3、教师提问查询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师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怎样通过因特网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我希望日后大家能正确利用因特网,使之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更好地服务,而绝不是让我们成为网络的俘虏。
七、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就文言文复习的某一个专题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供大家交流参考,下星期一语文课演示。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 设疑自探
1、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2)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3)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 简介作者
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6.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二.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三、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归纳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文言文教案 篇3
课 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 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 时
三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了解并积累“为”、“穷”、“始”“而”的不同用法。
能力点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教育点
欣赏文学作品给我们展现的大自然的美景
重难点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以自己的独特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倾诉、感悟。昨天,我们随着苏轼走近了让人物我两忘的胜景赤壁,体悟了苏轼的悲和喜;今天,我们再一起随着柳宗元走进永州西山,面对自然的美景,与苏轼有着相似遭遇的柳宗元,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PPT)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而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
2、《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解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下面学习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检查预习
(PPT)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僇(lù)人 施施(yíyí)然 斫(zhuó)榛(zhēn)莽 焚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rèn)席 岈(yā)然洼(wā)然若垤(dié) 攒(cuán)蹙(cù) 遁(dùn)隐 萦(yíng)青缭白 培(pǒu)塿(lǒu) 颢(hào)气 引觞(shāng) 冥(míng)合
四、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对照书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3、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文言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
【文学知识】
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
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
【正音正字】
(或)说shuì 蹉跎cuōtuó 朝zhāo 彰zhāng
【积累词语】
重点掌握:并 尤 冀 俱 竟 始 具 蹉跎 朝闻夕死 令名 彰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
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
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
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
《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造成行文上的曲折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是山重水复,但笔锋一转又柳暗花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翻译: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要点:“为乡里所患”:被字句。“始知为人情所患”与此句同。 “所患”: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原文: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翻译:(当时)义兴河中又有蛟,山上有白额虎,一起都来侵害老百姓,义兴人称它们是三个祸害,而周处更 加厉害。
原文: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翻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
要点:“或”:有的,有人,有时。 文言文没有量词,所以翻译时要补充适当的量词。
原文: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翻译:周处就刺杀老虎,又跳入河水斩杀蛟。
原文: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翻译:蛟有时浮上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同蛟一起(浮沉游动)。
原文:经三日三夜,乡里皆为已死,更相庆。
翻译: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贺。
原文: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
翻译:(周处)竟杀死蛟游出河水,(他)听说乡人庆贺(自己死了),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愿。于是到吴郡寻访陆机、陆云。
要点:“竟杀蛟而出”:其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先“杀”后“出”。
原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翻译: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把(自己的.)事情详尽地告诉(他),并表示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太大,最终不会有成果了。
要点:“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其中的“而”是转折连词,可是,但是。
原文: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翻译: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好。再说一个人怕不立志,担心什么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要点:“人患志之不立”: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使前后的“志”和“不立”都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俗称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原文: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终成了一个忠臣。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
1.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㈠凶强侠气。 ㈡暴犯百姓。
2.“或说处杀虎斩蛟”、“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三句中,哪些词都有“说话”的意思?它们的具体含义又有什么差别?
“说”,有劝说之意;
“告”,有告诉、诉说之意;
“云”,就是说,有用话表示之意。
3.清河的话有哪两层含义?
㈠人贵闻道,不在于年龄大小。
㈡闻道后贵立志去做,只要做,就一定能有成就。
4.周处是一个怎样的人?
早年“凶强侠气”、“暴犯百姓”,后来知错就改,自新成才。
5.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课外预习】
1.读一遍《社戏》,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8-29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学弈的教案02-26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狼文言文教案01-03
文言文教案4篇12-21
关于文言文翻译教案08-26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文言文教案15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