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复习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整理和复习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 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 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 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 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 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 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 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 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 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 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 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 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 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 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已学过的内容、知识。
2.学会一个单元的知识,并知道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联系。
教具、学具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知识点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课本P28。帮助他们有条理的所学知识。
二、练一练
1.P29第1、2题。
指导学生找出28的因数和100以内的倍数。以及既是6的倍数又是72的因数的数。
2.Ρ29第3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4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进行知识的简单。
小组讨论你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学生运用举例的方法,根据题目中的要求,罗列符合条件的数,然后逐步进行筛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并学会,实际问题为知识体系。
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让学生深刻的体会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关系。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3.第4题。
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些图形的面积
4.第5题。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用方程解答这道题。
5.第6、7、8、9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尽可能的独立完成课本上的题目,
先估计这些图形的面积,在量出数据进行计算。
让学生理解要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只要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学生练习。
帮助学生建立图形大小观念。
建立等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与复习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圆的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一根长绳、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
⊙激趣导入
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美丽的图案?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出示教材69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物体吗?外方内圆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外切正方形,外圆内方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内接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怎样求这两种图形的面积。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关系。
2、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能正确进行体积单位换算。
3、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正,会应用公式正确灵活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说明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回忆知识点
1、回忆我们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名回答。
2、整理所学内容:
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应练习
表面积:分别如何计算,以字母表示。相应练习
体积和容积:如何计算,统一公式,字母表示。相应练习
体积(容积)单位:如何规定,进率。相应练习
3、以一个鱼缸为例将这些知识串连起来复习:
介绍鱼缸构造。(这些银色的`金属条就是角钢;)
根据提供的信息,说一说具体问题是求的什么?(说明:之前介绍过前后左右的面积就是侧面积。)
给出具体数据,根据上一步思考如何列式计算?(做到问题5时,问求水的体积与求鱼缸的体积一样吗?哪儿不同?有相同之处吗?)
4、提升练习
第2题,展开后出示展开图两个数据12时,分别对比原图问:这个12是原来长方体的什么?这个12呢?由此能想到什么?(底面边长就是12除以4等于3厘米)
三、机动练习
事先准备一些机动练习题。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练习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整理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整理和复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整理和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二)、能力调解点
1、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提高计算能力。
2、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巩固知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理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2、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整理
1、混合运算:
(1)、出示148—111÷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出示(148—111÷37)×5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3)、出示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
(4)、出示5000—(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6)、出示第32页第2题。
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
2、应用题。
(1)、出示第32页第3题。(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怎样想的?
(2)、出示第32页第4、5题。(投影出示)
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出示第32页第6题。(投影出示)
独立计算。
3、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1)、投影出示第33页第7题。
(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独立填写。
(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练习
1、混合运算:
(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并订正。
(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习了有关圆哪些知识?
1、什么是圆?圆的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 ,直径是半径的2倍。 r= d d=2r
2、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圆的周长:C=πd或C=2πr
3、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圆的面积:S=πr2
二、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圆形餐桌面的直径是2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3.14×2=6.28(米)
3.14×(2÷2)2=3.14(平方米)
6.28÷0.5≈12(人)
说一说:最后一个问题大约能坐多少人,要用“去尾法”。
三、练习十七
1、一种汽车的方向盘的直径是40cm,它的周长是多少?
3.14×40=125.6(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用一根长126cm的铁条焊接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得数保留整数)
126÷3.14=40(厘米)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3、一块长方形麦田的长是100m,宽是50m。如果用射程是10m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大约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喷灌装置?
100×50=5000(平方米)
3.14×102=314(平方米)
5000÷314≈16(个)
强调:要用“进一法”。
4、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225cm2,一个圆的面积是1256 cm2。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如果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发现它们的周长之间大小关系吗?
先让学生讨论,再集体评讲。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xx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3、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 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 6□=3□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复习,系统整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巩固了口算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连乘和连除的实际问题,飘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整理乘法口诀,进一步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乘法口诀,通过自习方向与位置知识,学会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把乘法口诀归类,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乘法口诀的能力和观察物体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同时,观察乘法口诀表的特点与规律,能对乘法口诀进行熟练地运用。
教学手段
1、教材第79页的乘法口诀表一张。
2、1-9的乘法口诀的卡片共81。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整理口诀。
1、吸引学生注意力,进入课前准备。将学生按位置分成三大组,向每组发放已打乱的乘法口诀卡片各27张。
2、结合教材第78页上的要求,向学生讲明意图:同学们手上所拿到的是被打乱了的乘法口诀卡片,下面我们将两个相乘数中所有含有2的卡片归纳出来。
3、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张,然后想一想为什么。
4、积极点评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动脑,就像刚才一样,多思考问题,然后让学生继续找出两个相乘数中含有3的式子。
5、总结学生的观察,指出:在完整的1-9的乘法口诀卡片中,两个相乘数中含有1-9的任何的一个数的卡片都有18张。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两个相乘数中含 有4的式子,且4在式子的最前面。
6、让学生将这次归纳结果交到讲台前面,然后组织学生按上面的要求把1-9的都归类,全班汇总后交上来。
7、在学生中巡视他们的归类,并不时指点。当学生上交完毕后,总结各小组的情况,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二、动手动脑,整理乘法口诀表。
1、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数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思考:1的乘法口诀该如何编写?
3、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加上1的乘法口诀,我们就有9个数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总共有多少句口诀?
4、出示乘法口诀表。
5、将剩下的卡片打乱,根据全班同学的人数,每人发给两张。按照坐次,组织学生先后上讲,依照老师刚才的示范,将卡片贴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
6、在贴卡片的过程中,积极在一旁辅助学生贴到正确的位置,并鼓励他们动手能力。
7、积极评价学生刚才的表现,向学生展示大家一起完成的“乘法表”,引导学生分组来观察讨论表格,你们从中能够发现那些特点或规律。
8、把握,当各小组讨论基本结束时,鼓励看哪一组先来汇报,最后看看哪一小组观察得最好?
9、表扬各小组的发言,并总结:这说明只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去发现,就或多或少的能够得到一些知识。
10、引导学生根据表一起来说一说乘法口诀,然后闭上表格,同学两人一组练习对口令,强调练习时要随意性,不要按照表格上的顺序。
三、成长的足迹。
1、到现在同学们已学过数学上的很多知识了,有数字,有加法、减法、乘除法,以及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如观察物体、认识时间等,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觉得自己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引导学生业展示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或作品,谈谈自己最感到自豪的一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完成练一练第1-5题。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9
教学内容:
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
(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只有一条高。)
(2)做第29页第1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
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三、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1/3 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p51-p53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
(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使学生体验分类,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
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a.25+821+636+759+242+3
b.50+1639+4037+40
第二种:a.21+642+3
b.25+836+759+2
c.50+1639+4047+30
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过程中学习归纳、。
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
┌进位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不进位加
2.计算各题,计算方法。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
a.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b.突出进位加法。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8=1320+13=33
生2:25+5=3030+3=33
……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仍然是练习重点。因此,进一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体现教学开放性。
c.练习:
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出几道这类题?
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分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在引导孩子们加法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减法,给了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了他们概括、归纳的能力。
2.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得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
巡视中,教师提示的话比当做要求提出来要有效的多。因为孩子们喜欢表扬的形式。这样很多小组就会去模仿。一组做汇报,其他组,既可以做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又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练习量,比单纯做题效果要好。
3.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作业
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是对全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和提炼,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配合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归纳等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年龄小,但已经有初步的归纳能力的特点,编排了加法、减法两种不同的复习方式。
1.在加法中,突出教师的引导,从分类,到归纳,教师都是通过几道计算题来进行的,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参与。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练习中,摆脱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形式,而采用了学生出题学生回答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2.在减法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减法。由于有加法的基础,学生就有一种“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体验。
同时,通过适当的表扬,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合作完成“任务”中养成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评析
本节课是100以内加、减法(一)的与复习,教师的教学突出了知识的。金老师有意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分类、归纳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归纳能力。
1.引导学生加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各种情况。
接着,关于计算方法的复习。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在计算和交流中,既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了算法多样化。
在复习的基础上,练习加法计算。金老师把“出题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小组合作减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复习加法的基础上,金老师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金老师用谈话的方式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以“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设问,激起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学生有经历加法知识的基础,再尝试减法知识,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迁移。学生在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归纳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一改往常复习课上大量做题的设计安排,注重知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发现。课堂上尽力给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12
整理和复习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课。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速度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最后,教材安排了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上好这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本节课教材首先列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二十二中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
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
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
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
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
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二、教学情境精品片段与分析:
情境一:
抽礼物游戏:
师:小朋友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圣诞节)昨天老师没来,其实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
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创设了从派送圣诞节礼物这个情境导入,这样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孩子们都想从盒子里抽一张卡片礼物来算一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去接受。在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行了练习和巩固,也让他们感受到口算练习也是很有意思的。]
情境二:
师:刚刚小朋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实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有?
生:很多
{师抓一把放在实物投影上}
师:这么多的算式摆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乱
师:那怎么办?
生:把它们理一理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如果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么整理?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某种方法,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面对某种问题,体验某种事实。所以在上一环节后自然地引导创设出一个很多算式摆在一起的乱糟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体验到对知识整理的必要性,孩子们的兴趣也在体验事实的过程当中萌发。]
三、教学重难点精品片段与分析
活动设计一
讨论摆法。
生1:按得数整理。
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这样分类整理。……
2、师: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整理一下?
生:想。
师:娜娜老师已经给小朋友准备好了算式卡片,小朋友轻轻地把它拿出来,摆一摆,贴一贴。记住,只有8分钟的时间哦,最快完成的小组可得一颗星星。开始!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拿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自己整理出20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
活动设计二: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1)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这组的作品。
活动:学生介绍自己这组的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深入。如:为什么和相等?渗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和也一个比一个大;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小一,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大一,和不变。
(2)师:现在我们不介绍自己的了,我们讲一讲其他组的,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发现和自己摆的不一样的组的规律)
(3)师:老师发现有几个组没完成,你们组为什么没完成?(渗透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他们组摆的是有规律的,就问:你们猜猜看他们接下去会怎么摆?你为什么这么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生生评价,既交流了整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并适时的渗透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分析表格中,通过教师适当的提问引导,初步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在评价交流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思。]
三、练习设计精品片断与分析
练习设计一:
抢答游戏:
1、师生抢答
师指算式,生抢答。
2、生生抢答
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人指,其余三人抢答,然后轮换。
[这个抢答游戏把这节课整理的表格的规律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融汇其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学会应用。而且这个游戏能反馈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对这张表格的规律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练习设计二:
教材112页“数学游戏”:
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练习设计三:
走迷宫: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刚对这么多的算式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摆出了一张像楼梯一样的图,其实这幅图还蛮好玩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玩?
我们来玩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的入口在这里,要求是我们走过的算式的得数一道比一道多1,你能走出迷宫吗?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么走,再在自己编的表格上画一画。
2、小组合作
3、汇报
[特别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兴趣是他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练习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走迷宫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一个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不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不再是学数学,而是“做”数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13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第1~3题,练习三十一第1~3题。)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复习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填空。
(1)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人。
(2)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元。
(3)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a,甲数是x,乙数是();如果乙数是x,那么甲数是()。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的式子。
3a9xa4y5ax
3.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1)12+x=13
(2)2。5-0。5=2
(3)5x>3
(4)14。6-7x=0。6
(5)x=0
(6)9=3x
4.在1、2、3、4、5各数中,哪个数是方程9x-3=24的解。
二、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板书)。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①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作用?(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
②让学生回答: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怎样简写、略写?
③让学生做P。133页第1题的第(1)小题,说说一星期跑步的米数为什么用7x表示,现在每天跑的米数为什么用x+200表示。
(2)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①教师说明: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当字母所代表的数值一确定,这个式子的值也就确定了。如上面的例子,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时,即a=30,就可以求出a-2的值。
②学生做P。133页第1题的第(2)小题:说一说x=500表示什么意思,求出的7x和x+200的值各代表什么。
3。复习简易方程。
(1)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2)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怎样检验求出的未知数是不是原方程的解?(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把握二点,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必须是等式。检验方程的解是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检验,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
(3)复习简易方程的解法、步骤及检验方法、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出①、②、③三个方程,让学生口述解法,使学生明确这几个方程可以直接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出来。如6x=30,可以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6x看作因数,30看作积,根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x=306,求得x=5。
①x-5=30②x+12=42③6x=30⑧5x+x
④x-5+12=42⑤6x+12=42
⑥6x+62=42
⑦6(x+2)=42
然后出示④,让学生看看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④是由①、②两个方程复合而成的,⑤是由②、③两个方程复合而成的。等号左边有两步运算,引导学生说出先把哪一部分看作什么数,分两步解。然后由⑤导出⑥,再由⑥导出⑦,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方程的联系和解法。最后由③导出⑧,引导学生说出⑧和③的联系及解法。
(4)学生独立做P。133页第3题,做完后,集体检查订正。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一第13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整理和复习的第4、5题,练习三十一第4~10题和思考题。)
复习要求: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两种解法解应用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解方程。
(1)952+7x=253(2)0。58-10x=3。5
(3)4x+5x6=94(4)90-3x=21
2.师徒合做18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做18个,徒弟每小时做12个,几小时做完?(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3.某机械厂今年每月生产机床150台,比去年每月产量的3倍少30台,去年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2)出示P。133页第4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方程是:8x+80=224或224-8x=800
然后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原题是怎样解答的?题目改编后,又是怎样解答的?
原题的'方程可列为:①383。5+3。5x=245,②(38+x)3。5=245,③245-3。5x=383。5。
改编成求多少小时相遇的应用题后,用算术方法解,其算式是:245(38+32)=3。5(小时)。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里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方程是:3x-x=9。
2.复习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出示P。133页第5题,先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2)解答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要根据题目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3)然后教师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的方法。
3.练习三十一第9题。
第9题中,给出的三个方程都是对的。
第一个方程是用x表示甲数,则乙数为x3,然后根据两数的差是8来列方程。第二个方程是用工表示乙数,则甲数为x+8。第三个方程是用x表示甲数,则乙数为x-8。后两个方程都是根据甲数是乙数的3倍这一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4.练习三十一第10题。
第10题,适合列方程解。设宽x厘米,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得2(2x+x)=30,也可以列成2x+x=302。
5.思考题。
可以这样想:两种球的数目相等,乒乓球取完时,羽毛球还剩6个,说明乒乓球多取了6个。而每次乒乓球多取2个,可见一共取了3次。算式是6(53)。用方程解,可以设一共取了x次,同理可得(53)x=6,解方程得x=3。再求两种球各有多少可有两种算法:53或33+6。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一第48题。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14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同学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同学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十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同学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
公开课教案
分类整理
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
25 8 39 40 36 7 59 2
50 16 21 6 42 3 47 30
[锻炼小朋友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一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让小朋友们自身总结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a.25 8 21 6 36 7 59 2 42 3
b.50 16 39 40 37 40
第二种:a.21 6 42 3
b.25 8 36 7 59 2
c.50 16 39 40 47 30
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假如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2.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
a.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b.突出进位加法。
师:(指25 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 8=13 20 13=33
生2:25 5=30 30 3=33
……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将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想化。
2、通过练习,巩固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这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指导复习与整理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在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图形变换
●认识简单图形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了解图形变换的操作过程
●欣赏简单图形旋转中形成的美丽图案。
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除法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方向与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
生活中的负数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回忆以上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已还学习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8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四、全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相关文章:
《整理与复习》教案01-25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4-30
表内乘法整理和复习12-01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5篇06-15
《整理与复习》教案15篇02-26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03-0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优秀教案(精选13篇)02-08
整理与练习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