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教案

时间:2022-08-28 15:03:55 教案 投诉 投稿

《线段》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线段》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线段》教案

《线段》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8页──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让学生经历角的形成过程,会画角。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间合作的精神,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直线和射线的认识。

  教学难点: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建筑,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鸟巢图片)

  生:鸟巢!(预设)

  师:鸟巢的设计师利用一些直的、弯的线条进行排列和组合,从而设计出这样漂亮的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线条,它们同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同样展示着线条的美!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线条的美。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线的王国,共同来了解这些有趣的线。(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认识线段

  1.引出线段,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没错!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有一样神奇的宝贝金箍棒,就是靠它,孙悟空才能在取经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像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线段)

  师:看!孙悟空现在把金箍棒变成3厘米长。如果让你用线段表示3厘米长的金箍棒,你会画吗?请在课堂练习本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认识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条线段,和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师板书:线段,并画一条线段)

  生: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点。

  师:同学们,线段上的这两个点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端点。(师板书:端点)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呢?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线段有2个端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

  师:如果把第一排的学生看做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

  师:从课件上我们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3cm,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

  生:尺子或三角板来测量。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呢?

  生:把一个端点对准0刻度线,另一个端点指向几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长。 师:所以线段是可以测量的,它的'长度也是有限的。

  3.用字母表示线段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把两个端点用字母A、B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做线段AB。

  4.小结过渡

  (二)认识射线

  1.感知射线

  师: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无限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金箍棒的变化,再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现在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生动手画,师巡视。

  师:谁来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射线)

  师:这位同学和数学家想到一块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2.感知射线的特点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这条射线,小组讨论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师质疑:射线的端点是哪一个?B是端点吗?

  生:不是,B只是射线上的一个点。

  师:射线可以用端点A和射线上的另一点B来表示,叫做射线AB。(板书:射线AB)

  (2)感知射线无限长

  生:射线无限长,不可度量长度。

  师:你是怎么判断射线无限长的?

  生;因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射线无限长。 师:我们再请课件来帮忙(播放课件)

  师: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无法测量。(板书:无限,无法测量)

  3.找生活中的射线

  (三)认识直线

  1.感知直线

  师:同学们,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呢?(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两端无限延伸)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在本子的中间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接着请你像老师这样,把线段AB向两端无限延伸,会得到什么图形了?

  生动手延长线段AB。

  师:同学们,像这样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板书:直线)

  2.用字母表示直线

  师:这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AB,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直线,叫做直线l(师板书:直线AB或直线l)

  3.认识直线的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生汇报:无端点或有2个端点;无限长;不可测量(师板书并打问号)

  感知直线无端点

  师:(手指着AB两个点)问,AB是端点吗?

  生:不是,AB这两点只是直线上的两个点。所以直线没有端点。

  (2)感知直线无限长

  师:刚才同学说直线是无限长的,到底是正确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把线段AB向两端延伸再延伸。告诉老师,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 生:本子的尽头。

  师:再延伸出去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条线要延伸出本子,超过桌子,延伸出窗外,延伸出我们的学校,延伸出厦门市??

  师:就这样不断地延伸再延伸,到底可以延伸到哪里?

  生:没有尽头。

  师: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果孙悟空没有喊停,它就会无限延伸出去。当把一条线段向它的两端无限延伸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到底有多长?

  生:很长很长,无法说明有多长。

  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无限长”。

  师:既然直线无限长,哪有办法测量吗?

《线段》教案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创意作业:

  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线段》教案3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轻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轻易产生爱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轻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非凡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重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轻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轻易使学生注重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重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重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爱好.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熟悉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把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碰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重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线段》教案4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9-6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流程:

  一、 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师:村长交给了喜羊羊一个难题,(课件出示一曲一直两条线段)你能来帮喜羊羊解答一下这两条线哪一条更长吗?

  根据学生反应,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比较呢?

  预设学生回答:把弯的那条拉直

  师:(拿起手中的一根毛线)你究竟是怎么把它拉直的呢?(指一名学生展示)

  师: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线段。线段可以用

  表示。由此可见线段是直的。(黑板贴展示线段,直的)随后指两名学生指一指毛线哪一段是线段。(注:从左往右指和从右往左两种指法)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你能从他手中的毛线上找到线段两端的点吗?指学生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师:现在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个人拉住毛线,另一个人指出哪一段是线段,并说说端点在哪里。

  3.深入感受线段特点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线段的学习,你认识线段了吗?预设学生踊跃说认识。

  师:我不信,我要考考大家,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在是线段的下面打勾,不是线段的打叉。

  你能不能将这些线段分类呢?

  师:将不是线段的去掉,说一说线段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仔细观察线段,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特征?(有长有短)

  讲解完后,师:现在你闭眼想想你心目中的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二、巩固线段特征

  1.从生活中和图形中找出线段

  师:其实我们身边也蕴藏着许多许多的线段,不知道细心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比如我们的小尺上就有线段,你能找一找嘛?

  师:你再观察一下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并指出端点。

  师:聪明的小朋友不仅帮喜羊羊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能从身边的物体中找出线段,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从我们学习的图形王国里找到线段的,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展示

  师:这是一个几边形?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吗?(分别请同学指出线段和端点)

  然后独立做想想做做第二题,展示成果后,让学生猜测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分别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由此可得: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从长方形纸上折出线段

  师:同学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村长又出难题了。看老师这里,(将纸对折)告诉我我折出的这条折痕是不是线段?端点在哪里?你能不能折出一条比她短的线段?比它长的呢?最长的呢?

  师:比较一下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有长有短)

  3.学会画线段

  (1)让学生试画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线段,你能不能选择一条画在你的作业纸上?首先想一想,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画?

  (2)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作线段的流程。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预设学生线画的不直,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他的线段画的完美吗?哪里有欠缺?

  预设学生少一个端点,师:他的线段画的完整吗?少了点什么?

  (3)老师演示线段

  师:左手用力按紧米尺,另一只手沿着米尺的边从左往右画出来一条线,然后再线的两端画出两个小竖线代表端点。这样一条完整的线段就完成了。

  (4)学生巩固画线段

  师:现在,你能画出一条比刚才更漂亮的线段吗?同桌互相欣赏。

  三、作业巩固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自己动手画线段了,那想想做做第三题我相信你一定也能顺利解决。(让学生自己读题)

  师:那如果有三个点,每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纸上操作,并交流互相欣赏。

  师:三个点都难不倒你们,现在给你四个点,你能再试试看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小组互相交流。学生班级交流。

  师:有人只画了四条,你们画了几条?是哪两条遗漏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预设回答说:先画四个外边,再将对角线连起来。

  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从一个端点画起,与其他的点都先连起来。指名一个学生到投影上进行动画操作,要求该生先确定一点,再全部画完。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喜羊羊的步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那什么样子的是线段呢?你还学习到了什么本领呢?回去后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下节课再交流。

《线段》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区分线段 直线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历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段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难点: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线、手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准备好的线)

  生:线、电线.................

  师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且拉紧

  (安全教育:当我们在用线玩耍的时候,请不要用线来勒住同学或者玩伴的脖子,甚至自己的脖子,这样会威胁到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刚才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变直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他们也都是直直的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捏住线段两端且拉直

  师:如果我们把学生甲和学生乙的手看着端点,那这条线我们叫做什么? 生:线段、直线.......

  师:那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线段的呢?它有几个端点?

  生:因为一根拉紧的线,可以看作线段,它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到了线段的定义:一根拉紧的线或者弦,都可以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在数学上为了更方便表述,可以用端点的字母表示线段,例如线段AB或者线段ab。 A B

  师:你们还能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线段吗?

  生1:还可以表示为线段BC。

  生2:线段CD。

  ................

  师:那一条线上同时出现ABC三点,你们能看出它有几条线段呢?(生尝试交流后回 答)

  A B C

  生1:1条

  生2:2条

  生3:3条

  生4:4条

  ..........................................

  师总结:有3条:线段AB、线段BC、线段AC、

  2、认识直线

  学生丙、学生丁和师用皮筋共同展示一条直线且两端无限延伸

  师:你们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想像且描述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

  学生试画直线且展示,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样表示直线呢?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方法。

  师适当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换,都是直线,就是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直线可以像线段那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直线l A B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

  3、认识射线

  (1)通过激光演示射线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教室的墙上。

  师:墙上的亮点与光源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什么?为什么?

  生:线段,墙上的亮点与光源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的光线可以近似看成线段。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窗外。

  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窗外,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被物体挡住,你们还能找到这束光线的另一个端点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如果激光灯的能量足够大,那么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将笔直地延伸出教室、然后延伸出校园、延伸出普定、延伸出中国乃至地球。

  师:你们能用言语描述这束光的特点吗?

  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只有一个端点,没有尽头,不能度量长度等。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地向一段无限延伸的线叫做射线,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2)画射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试试,再仔细想想你是怎样画的.。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学生画的射线有长有短,是对比两个学生画的射线—— 一条长一些,一条短一些,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射线。

  师总结: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个点来表示。例如:射线AB。同学们所画的线只要具备了射线的特点,无论画得长一些或者短一些,它们始终都是射线。

  A B

  师: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几条射线?

  学生试着在纸上画且交流

  生1:一条

  生2:很多条

  ................................

  师总结:一个点能够画出无数条射线

  (3)举例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师:刚才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射线,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太阳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

  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住“从一点出发,笔直地像一方无限延伸”这一特点,就可以将这种现象理想化的看成射线。

  4、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同桌讨论一下,并把你们发现的题写在表格中。

  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习到了什么?

《线段》教案6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等腰三角形。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图,提高熟练地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技能。

  2.通过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难点:理解三线共点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观察这三条垂直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当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时,你是否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

  定理: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证明:在△ABC中,设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连接AP、BP、CP,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同理:PB=PC

  ∴PA=PC

  ∴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AB,BC,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议一议: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个?所作的三角形都全等吗?(这样的三角形能作出无数多个,它们不都全等)

  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能作几个?(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可和出两个,分加位于已知边的两侧,它们全等)。

  做一做:

  已知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已知:线段a、b

  求作:△ABC,使AB=AC,且BC=a,高AD=h

《线段》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直线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能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习几何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是重点.对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1.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线的实例(可请5~6位学生发言).

  2.教师总结:铅笔、尺子、桌子边沿等都有长度,是可以度量的,它们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此时给出直线的概念“直线是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着的.”继而提问“无限延伸”怎样解释,教师可形象的归纳出“直线是无头无尾、要多长有多长.”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一下.

  再提问: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真正是直线的例子?(数轴)

  3.通过前面学生所举的例子,给出线段定义“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4.教师画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标出一条线段,然后擦掉一部分,只剩下一条射线,先看它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后给出射线的定义:“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二、正确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

  1.直线的表示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直线”两字,如:直线l;直线m,直线AB;直线CD.(板书表示出来)

  2.线段的表示也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用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线段”两字.如:线段a;线段AB.(板书表示出来)

  3.射线的表示同样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射线上的一个大写字母,前面必须加“射线”两字.如:射线a;射线OA.(板书表示出来)

  三、运动变化,找出联系

  1.让学生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端点的个数,0个,1个,2个.

  2.教师通过图示将线段变化为射线、直线.指出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变化的.

  (1)先画出线段AB,然后向一方延长,成为一条射线,再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一条直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延长就会成为射线,向两方延长就会成为直线.因此,直线、射线都可以看作是由线段运动而成的.

  (2)再画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找一点,擦掉一点一旁的部分,就成为一条射线,在射线上再找一点,两点之间的部分就成为一条线段.

  四、回到实际,巩固概念

  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的事例.如:手电筒的光线,灯泡发出的光线等.

  2.练习:

  (1)如图1-1,A,B,C,D为直线l上的四个点.

  问:图中共有几条线段?以C为端点的射线有哪几条?

  (2)如图1-2,A,B,C为平面上的.三个点,分别画出过点A,B;点A,C;点B,C的三条直线.

  (3)如图1-3,P是直线l外一点,A是直线L上一点.过P,A作一条直线;过A作一条射线.

  (4)如图1-4,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五、小结

  1.教师提问:(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

  (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本节课应该理解哪几个关键词?

  (4)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以完善和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这三个概念是平面几何的基础.

  2.再设问:直线还有什么性质呢?为下节课讲直线的性质埋下伏笔.

  六、作业 p.11,1;p.12,3;p.14,1.2.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设计对教材顺序稍加改动,先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给出,然后再讲它们的性质.这样对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较为有利.

  3.由于这节课为几何的起始课,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4.建议:本课时也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自学辅导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更强,课堂更加活跃.

  5.在有条件的地方,对三者关系的变化过程,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变”的意义更为明显.

《线段》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2、画一画:

  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

  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

  3、反馈汇报。(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直线或射线的教学)

  (1) 投影展示"直线"

  a.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没有端点)

  b.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直线。(板书:直线)

  c.你会画直线吗?介绍一下你的`直线。和老师的直线比比看,你发现什么?(无限长)

  (2) 投影展示"射线"

  a.这条线与线段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b.说明"射线"的概念。

  c.你会画"射线"吗?(自由画,一生板演),介绍射线。

  反馈:讲评画法。先定点然后引出一条线。(再画一条巩固)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自由说一说)

  (4)小结:大家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射线。

  4、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比较

  出示三线合一,问:你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讨论)

  (1)其中一段射线下移。(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2)(说明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5、练习一

  (1) P117/1(判断各图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

  (2)过一点画射线。

  如果给你一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

  a.先定点,(30秒画射线比赛)

  b.汇报。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画吗?

  c.电脑演示无数条。

  d.公共端点的认识。

  (二)角的认识:

  1、 观察有公共端点的许多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自由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逐步减少射线的条数,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板书:角

  2、探索角的秘密。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110页自学。

  (1) 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 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 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2)角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

  用你刚才画的角,同桌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角的符号介绍,书写并与小于号比较。你画的角怎么表示?

  5、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说说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

  6、角的大小

  学生先找到规律,则边玩边验证。

  活动角介绍。玩活动角

  a、个人玩 摆大小不同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叉开大小有关)

  b、同桌玩 一人拉一角,另一个同学拉出一个比他大的角。(进一步感知)

  c、验证: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d、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差异很大的角,哪一个角大?(观察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相近的角,哪一个角大?(重叠法,分两步进行,注意让学生讨论概括方法。)

  比一比三角板上角的大小,并说给同桌听。

  e、出示一组大小相同,边长短不同的角。哪一个角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练习四

  (1) 判断P121/3

  a.线段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b.一条射线长3厘米。…………………………………………()

  c.小明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直线。……………………………()

  d.小冬用一个能放大10倍的放大镜去看一个角,结果这个角的大小放大了10倍。…( )

  (2)练习五:数角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

《线段》教案9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出发,通过动手画一画,初步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

  2、能说出线段与射线直线的关系。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愿意就数学问题开展讨论,学会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4、培养学生将数学思想应用于实际,实现科学的创造与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画出正确数量的线段射线或直线。

  教学准备:

  多媒体、练习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复习引入

  1、从生活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线条,看:

  a、竖琴、激光――线段

  b、毛线——曲线

  c、角——射线

  d、马路——直线

  2、线段的特征

  它们当中,哪些是你们学过的?(线段)

  你能回忆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吗?

  a、线段是直的,并且有2个端点。

  b、线段是可以度量的。

  c、线段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如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如用小写字母b就可以表示成线段b。所以我们说线段一共有几种表示方法?

  二、情景再现,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大家看老师这儿有跟教棒,打开它就看见有一束激光投射在窗户上,把这束激光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现在老师把窗户打开,把这束激光从天空方向投射出去,那会怎样呢?

  1、认识射线

  a、射线的概念

  像这样的图形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地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

  b、射线的表示方法

  这条射线的端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在射线上任意取一点,如B,我们就可以用AB表示这条射线,记作射线AB。

  c、拓展

  (1)媒体演示从另一端延长,这又是什么图形?(射线)那我们可以把它记作什么?(射线AB?射线BA?)

  (2)请说对的同学说说理由(端点是起始点)

  2、认识直线

  a、直线的.概念

  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将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无限地延长,那会又会怎样呢?(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师先同步画好一条线段)

  板书: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地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直线。

  b、直线的表示方法

  任意的在直线上取两点用大写字母A和B来表示,所以可以将这条直线记作:直线AB或者直线BA,或者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为:直线l。

  板书:直线直线AB,直线BA或者直线l

  3、引出课题

  同学们学的真棒,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线段、射线、直线。

  板书:线段、射线、直线。

  4、师:接下来老师请同学把书翻到79页,看79、80页上的内容完成练习纸上的表格。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请你分分类(金仕达多媒体)

  2、用正确的方法表示下面图形。

  3、判断

  (1)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1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2)这是一条5cm的射线。

  (3)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4)直线比射线长

  (5)射线AB和射线AD是同一条射线。

  同一条射线:同一个端点且方向相同

  此处可以追问:那射线AB和射线AC

  是同一条射线吗?

  4、画一画(书上P80试一试)

  5、拓展(金仕达多媒体)

《线段》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

  2.学会用尺子量的长度;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

  6.将黑板上的'几条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

  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板书课题:)

  二、新授与操练

  1.问:谁来说说,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桌子的任意一条边,都是一条;我们数学书的任意一条边也都是一条;生活中许多直的物体的边都是.)

  2.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的,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量一量数学书上P14最上面的三条的长度.

  3.练习

  ①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一个是.

  ②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组成的.

  4.师:大家已经认识了,会测量了,如果让你画一条,你会吗?

  5.讲解画的方法:

  在尺子的0刻度上点一个点,要画的是几厘米,就再在几厘米的刻度上点一个点,然后再把两个点用一条直直的线连起来.

  6.练习:画一条4厘米长的.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练习四1,2)

  (1)指出下面哪些是.

  (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组成的?

  2.操作性练习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做.

  画出长5厘米的.

  3.思考性练习

  右面给出五个点,在两个点之间画.

  你能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画了几条?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线段》教案11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线已经初步的认识,但学生一般会认为直的线都是直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学会用字母表示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3、从生活中找“线”的练习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抽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并会用字母正确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特点。

  【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引出线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现在居住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吗?(地球)那你们知道哪颗星球离地球最近吗?(月球)那你们知道地球离月球究竟有多近吗?(不知道)想知道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用什么办法测量出来的吧?(科学家用激光器测量出来的)

  提问:假如我们将从地球到月球的这束激光看成一条线,请同学们想想这束光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表示呢?

  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画。对比自己和黑板上的线段,回忆线段有哪些特点?并反问什么是端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线段的特点)

  根据线段的.特点对比这束光是否符合线段的所有特点,如果分别用大写字母AB表示两个端点,该怎样命名?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统一意见,规定线段的命名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抽象出线的过程,让学生回忆起线段的特点以及画法】

  二、回到宇宙中,引出射线

  1、假如这束光拥有无穷的能量,同时又没有月球和其他任何东西的阻挡,他会怎样运行。

  2、引导学生说出,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运行,无限延长,无法测量。

  3、让学生讨论并试着画一画,然后引出射线的画法,观察射线有哪些特点,讨论射段的命名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射线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试着画一画,展示后,再统一强调画法和读法,学生印象深刻,在学习后修改自己的射线】

  三、根据动画区分线段与射线,引出直线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直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直线的特点有哪些,怎样命名,最后线段射线直线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引出今天的课题《线段射线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区分线段与射线的特点,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是直线】

  四、进生活,区分三种线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咱们一起去生活中找找我们的新朋友们吧。

  1、依据图片,独立观察,寻找抽象出三种线

  2、学以致用,做练习

  3、猜谜游戏

  (1)线段:(有始有终)

  (2)射线:(有始无终)

  (3)直线:(无始无终)

《线段》教案12

  学习目标:

  1、经历角的折叠过程探索角的对称性,并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方法;

  2、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在“操作—探究—归纳—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预学提纲】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1、在一张薄纸上任意画一个角(∠AOB ),折纸,使两边OA、OB重合,你发现折痕与∠AOB有什么关系?

  2、在∠AOB的内部任意取折痕上的一点P,分别画点P到OA和OB的.垂线段PC和PD,再沿原折痕重新折叠,由此你能发现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

  二.【预学练习】初步运用、生成问题

  1、角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对称轴是什么?

  2、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A. 两条相交直线 B. 线段

  C.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相等线段 D.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相等线段

  三.【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揭示通法

  问题 1:你知道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吗?由【预习指导】2,你得到什么结论?

  1、(1)画∠AOB,折纸使OA、OB重合,折痕与∠AOB有什么关系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P,作PD⊥OA,PE⊥OB,垂足为D、E,那么PD与

  PE有什么关系?

  结论: 。

  2、在上面第二个结论中,有两个条件(1)OC是∠AOB的平分线; (2)点P在OC上,PD⊥OA,PE⊥OB,才能得出PD=PE,两者缺一不可.下图中PD=PE吗?各缺少了什么条件?

  问题 2:讨论: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那么点P到OA、OB的

  距离相等;反过来,你能得到什么猜想?

  得出结论:

  验证:课本P20讨论;

  小试牛刀:

  问题 3:任意画∠O,在∠O的两边上分别截取

  OA、OB,使OA=OB,过点A画OA的垂线,过点

  B画OB的垂线,设两条垂线相交于点P(如图),

  点O在∠APB的平分线上吗?为什么?

  解:点O ∠APB的平分线上。

  因为 ,且 ,]

  即点O到的两边的距离 ,所以点O

  ∠APB的平分线上。

  理由是:

  四. 【解疑助学】生生互动、突出重点

  1、画一画:已知∠AOB和C、D两点,请在图中

  标出一点E,使得点E到OA、OB的距离相等,

  而且E点到C、D的距离也相等。

  1、如图,直线a,b,c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

  公路,现要建一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

  的距离相等,可供选择的地址有几处?如何选?

  五.【变式拓展】能力提升、突破难点

  1、如图,OP是∠AOB的平分线,C是OP上一点,

  CE⊥OA于点E,CF⊥OB于点F,CE=6?,

  CF= ?,理由是 。

  2、如图,AD平分BAC,∠C=90°,DE⊥AB,那么

  (1)DE和DC相等吗?为什么?(2)AE和AC相等吗?为什么?

  六.【回扣目标】学有所成、悟出方法

  角的对称轴是什么?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线段》教案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63页线段,完成想想说说和练习十八第1~6题

  教学要求:

  ⒈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的特征。

  ⒉使学生学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⒊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线两根、小棒三根、直尺、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先让学生猜谜语:

  “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提问:“这是什么呢?”

  “线。”

  二、揭题:

  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三、教学线段的认识

  ⒈引出线段的概念。

  ⑴请小朋友将带来的红线放在桌面上。教师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根弯曲的线。

  问:“桌子上的线是什么样的?”

  指出投影仪上的线也是弯的。拿出另一根黑线让学生双手捏着两端拉紧。

  问:“怎么样了?”

  指出:这时,两手间的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⒉比较,揭示线段的本质特征

  ⑴问:“桌子上的线有几个头?手里的线段有几个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个头又叫“两端”。

  ⑵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

  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铁丝(一根—形和一根U形),分别用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帮助学生感受由曲变直的过程。

  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线段是直的)

  ⑷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根小棒。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按三种位置摆一摆。

  讨论: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长短一样吗?

  小结:线段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但必须是直的。

  ⒊联系实际举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边是线段。请同学们就你所见过的物体举一些例子。并请他们指一指。

  ⒋用图形表示线段

  课本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请你摸一摸这条边的两端。出示投影,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出课本的一条横边的两端。我们可以将这条横边用一个图形表示。(慢慢地抽动课本的投影图,出现 )

  图中有两个点,联系课本的边想一想,这两个点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这两个点就叫端点。

  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⒌回顾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想想它有哪两个特征?

  ⒍做第63页的想想说说,投影出示。

  四、教学线段的画法

  同学们能够认识线段和它的图形了,那么如何画出来呢?请同学们看着这个图形学着画。(前面投影出示)

  教师小结:画法可以有三种:⒈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的线,再点上两点;⒉先点上两点,再画直的线;⒊先点上一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画一条直的线,再点上另一点。三种方法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

  五、巩固练习

  ⒈练习十八第一题,同学们仿照书上的样子折一折,折好后将自己所折的.线段指给其它同学看。

  ⒉练习十八第四题,(投影出示),先看第一幅图,指导学生数线段(注意指出图形的顶点作为两条线段的共同端点)。

  让学生独立数后面的几个图形。讨论并汇报,教师填写答案。

  ⒊练习十八第五题(投影出示)。同学们认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比较方法:先看左边端点有没有对齐,在左端点对齐的情况下,再看哪条线段右边的端点在最右边,端点在最右边的最长。然后指名回答。

  提问:前面用过的三根小棒,你能比出它们的长短吗?你是怎样比的?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启发学生将三根小棒竖起来等在桌面上比)

  ⒋练习十八第六题,同学们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投影出示。

  六、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 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思考题:

  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线段。

《线段》教案14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D,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 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 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AC2=AP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 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 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 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 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 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 交⊙O于C. 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 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 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 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 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因此△PAC∽△PDB. (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D,又P. 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 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 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 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 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 教材P132中,11、12题.

  探究活动

  最佳射门位置

  国际足联规定法国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长105米,宽68米,足蛎趴?.32米,高2.44米,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精确到l米).

  分析与解 如图1所示.AB是足球门,点P是边锋所在的位置.最佳射门位置应是使球员对足球门视角最大的位置,即向P上方或下方移动,视角都变小,因此点P实际上是过A、B且与边线相切的圆的切点,如图1所示.即OP是圆的切线,而OB是圆的割线.

  故 ,又 ,

  OB=30.34+7.32=37.66.

  OP=(米).

  注:上述解法适用于更一般情形.如图2所示.△BOP可为任意角

《线段》教案15

  一.教学时间

  xxxx年12月10日

  二.教学班级:初二(6)班

  三.教学目的

  1.给学生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作法。

  2.给学生复习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指线段的长而不是线段。

  3.教会学生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的推导方法。

  4.让学生充分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并能熟练背诵。

  5.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

  6.让学生明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流程图

  (1)提出问题(2)讨论问题(3)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和运用,让学生明白,平时应经常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同时让学生证明,可以让他们明白任何结论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3.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来描述定理和逆定理时,检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明白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深刻体会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和竞争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一).画线段AB,画AB的垂直平分线MN,MN上任意取一点P,连结PA、PB,则PA、PB的长是点P和AB两个端点A点和B点的距离。

  教师提问:PA、PB在长度上有怎样的关系?怎样证明?

  学生回答:PA=PB

  已知: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求证:PA=PB

  证明:∵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已知)

  ∴∠PCA=∠PCB=90?

  AC=BC(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在△PCA和△PCB中

  AC=BC(已证)

  ∠PCA=∠PCB(已证)

  PC=PC(公共边)

  ∴△PCA≌△PCB(S.A.S)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PA=PB

  (二).画线段AB和点Q,连结QA、QB,使QA=QB。

  教师提问:点Q在怎样的一条线上?

  学生回答: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QA=QB

  求证: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

  过Q作直线MN⊥AB

  ,垂足为C

  ∵QA=QB(已知)

  ∴AC=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QA=QB

  ∴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试一试

  1.如图,在△ABC中,∠C=90?,MN是AB的中垂线.

  (1)如果MB=10cm,那么MA=_______.

  (2)如果∠A=35?,那么∠1=

  (3)如果△MCB的周长为30cm,那么AC+BC=_______.

  2.如图,△ABC中,∠C=90?,D为AB的中点,D在线段_________的垂直平分线上。

  (四).例1.已知:在△ABC中,ON是AB的垂直平分线,OA=OC.

  求证: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连结BO

  ∵ON是AB的垂直平分线(已知)

  ∴OA=O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OA=OC(已知)

  ∴OB=OC(等量代换)

  ∴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五).练习

  1.作图

  (1)在直线MN上找出一点P,使PA=PB.

  (2)找一点P,使它到A`B`C三点的距离相等.

  ∴点P就是所要求作的点.

  2.已知:如图,D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BD=BC+AC

  求证:点C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

  3.已知:∠C=9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B于M`N,AM=2CM。

  求证:∠A=30

【《线段》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线段》教案01-19

比例线段教案11-26

《线段》教案15篇02-23

《认识线段》教案10篇03-25

《认识线段》教案12篇01-19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教案08-25

线段教学反思01-03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3-13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