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屈原语文高三下册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走近屈原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近屈原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近屈原高三下册语文教案1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走近屈原高三下册语文教案2
一、设想的触发点
1、信息技术补缺憾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三册课本”)中编排了屈原的《离骚(节选)》,以前我在课堂讲读此文时,总感觉找不到一种最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将屈原的这个节选学全面、学透彻,总感觉好像还缺些什么东西没能让学生领悟。这学期,信息技术设备进入了我们的教室,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重新备《离骚(节选)》这一课时,总想把这种缺憾补上。于是,就有了这个设想。
2、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与练习相结合
“三册课本”第一单元的“其他古诗读背篇目”中还编排了屈原的《湘夫人》,主要要求学生课外读背;在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以下简称“读本”)中编排了屈原的《山鬼》《橘颂》,主要靠学生课外阅读;在学生配套的练习《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以下简称“45分钟”)中编排了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节选)》、屈原的《涉江(节选)》、《橘颂》相关的阅读练习,主要靠学生课外完成。若能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与练习相结合岂不完美?
3、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相结合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由阅读、综合性学习和写作、口语交际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内容分开编排而又互相联系,相互配合。在“三册课本”的阅读中安排了《离骚(节选)》,口语交际中编排了“讨论”,写作中编排了“议论要有理有据”、“议论要有条有理”,可否将三者的学习结合起来呢?
4、学习者的特征引设想
①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终生;
②高中生知识积累较多,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也具有了独立的'思想;
③学生有想表现自我的意识,情感丰富,个性渐趋分明,能够较为深入地思考、讨论,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
④城镇高中生的视野还不很开阔,他们看似很了解屈原,其实,他们对屈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投汨罗江自尽”、“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等这样一种肤浅的表面,至于屈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何非得投江自尽,屈原的伟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等问题则知之甚少;
⑤对于像屈原这样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名人”,学生很有兴趣读懂他;
⑥写作能力方面,高一下学期已经对学生进行过议论文写作的简单训练,学生基本把握了议论文写作的要素及“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二、理论依据
1.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学习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②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③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语句,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④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⑤逐步懂得自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⑥学会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信息;
⑦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真理,寻求共识;
⑧把握讨论的语言特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⑨进一步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发表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文章要有条有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习鉴赏、评价古诗文的一般过程;
②知道讨论的方法与过程;
③学会通过了解生平,阅读作品,观看影视剧等过程感悟作家品格的方法;
④学会深入思考,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合作,与人沟通;
⑤学会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参与意识;
②与人讨论要有主见,不盲从;要坦诚、谦虚,语言委婉,把握语言分寸;
③通过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④感受并学习诗中诗人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⑤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一)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一)资源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多媒体课件;
3、知识资料;
4、精彩图片;
5、经典镜头;
6、VCD。
五、总体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阶段。
1、提前两三天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以下预习或自学任务,教师给出预习或自学的要点。
①第一天:预习《离骚(节选)》。
②第二天:试自读“读本”中的《橘颂》《山鬼》,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允许存疑。
③第三天:试独立完成“45分钟”中编排的《屈原列传(节选)》《橘颂》的阅读习题,允许存疑。
④第四天:完成课本“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中“讨论”的预习,各小组长负责收集同学们关于屈原的最热心的问题,老师据此设计讨论的话题,确定讨论活动的主持人。
⑤第五天:认真研读课本“写作、口语交际”中第一、二单元的“议论要有理有据”和“议论要有条有理”。
2、教师提前准备上课所需的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各种资源。
第二阶段——熟悉作者、课文,思索问题。(预习开始两到三天后进行)
1、导入。可从前一课刚学过的《诗经》过渡到《楚辞》,再到《离骚》。
2、简介屈原与《离骚》,着重介绍屈原的生平、思想及骚体诗的形式特点。
3、范读。多媒体示范诵读,听读正音。
4、朗读:
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反复高声朗读,教师在学生朗读的间隙随机正音、明韵、解词、释句。
②适时调整朗读的方式,或全班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快速急读,或重点强读,或分组轮换听读。
③朗读目标:顺畅——动听——读出韵味——背诵。
(以上建议一课时完成)
5、品读。着重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体会精美的意境。要求学生放慢速度,静下心来,细心、细致地品味细节,品味“香草”“美人”“骐骥”等意象的不同的寓意及一些词句的精妙。课后习题一、二可让学生精练,师生一起不断提炼语言,修改学生的答案。
(以上建议一课时完成)
6、深读课文。着重对《离骚(节选)》的艺术特色与思想感情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可精选出《离骚》中新的章节让学生深入体会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并用精短的语言概括诗句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此环节可拓展,有意涉及《橘颂》《山鬼》《湘夫人》中部分语句及《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的部分描述。
(以上建议一课时完成)
第三阶段——进一步熟悉作者及其它作品,拓宽学生视野,更深层次地领悟骚体诗的艺术特色及诗人屈原的思想品格。
教师精心设计方案,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以下环节的教学:
1、先后研读“读本”及“45分钟”练习中屈原的《橘颂》《涉江(节选)》《山鬼》《湘夫人》,扫除文字障碍,深入思索,进一步领悟骚体诗的艺术特色及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特征;
(以上建议二课时完成)
2、继续研读屈原的《橘颂》《涉江(节选)》、《山鬼》,略读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节选)》,深入思索,进一步感悟诗人高尚的品格。
(以上建议一课时完成)
第四阶段——欣赏影视作品,借鉴吸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及其思想、品格。
1、观看电影《屈原》(1975年香港电影,107分钟)。
2、观看《百家讲坛——屈原》(央视20xx年播出,武汉大学李敬一教授主讲,44分钟)。
(以上两个视频建议自习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观看)
第五阶段——展开讨论,解决几天来积累的部分问题。
1、展示讨论话题。
2、教师简要陈述讨论要求和要点。
3、主持人主持,教师监督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解决问题。
(以上建议一课时完成)
第六阶段——写作训练,内化理解,转换感情。
1、展示写作要求(或作文题)。
2、讲述写作要点。
3、课内片段写作训练。(师生当堂点评)
3、课外写作训练。
(“课外写作训练”可放在课外限时完成,其余建议二课时完成。)
第七阶段——情景背诵,反复玩味。
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课件以再现《离骚(节选)》中精美情景为主,或图片,或合乎情境的音乐,或文字……引导学生背诵课本要求背诵的段落及老师反复引用过的名句,反复玩味。
(以上建议一课时完成)
六、反思
通过读屈原、想屈原、观屈原、谈屈原、写屈原等活动,学习者不仅切切实实地走近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还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视野更加开阔;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此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学习、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法,经历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此学习过程还能使学生初步养成有主见、不盲从,坦诚、谦虚的处世态度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此学习过程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阅读与思考、思考与口语交际及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思维由肤浅引向纵深,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索、合作讨论学习、深入探究有着引领作用。将新课程理念与信息技术整合也是此设想极力想探索、追求的。
走近屈原高三下册语文教案3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2,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1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2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6、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疾病。
D、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追溯。
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而疏屈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博闻强记,明于治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
参考答案:
一、6、C 7、C 8、C
三、9、1译: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译出“疾”、“聪”、“谗”、“谄”、“蔽”、“邪曲”等2分,句子正确通顺1分)
2译: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译出“欲,甚,何不用”2分,句子通顺正确1分)
附《屈原列传》的参考译文:屈原,名平,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
【走近屈原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走近屈原人教版语文高三下册教案10-23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下册教案01-31
《屈原》优秀教案09-11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我的母亲高三下册语文教案09-29
《走近机器人》教案08-26
望海潮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