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

时间:2022-10-25 15:00:55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

  设计思路:

  色彩在幼儿美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表现出作品的气氛和幼儿个人对颜色的爱好。同一颜色明暗度之间或不同颜色之间的逐渐过渡作为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旦被幼儿理解、掌握、可运用于背景、物体的涂色中,使作品更生动、美观,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美感,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时幼儿对颜色的审美感,是依赖直觉体验,大多采用对比明显的颜色相配。该活动围绕“彩虹”,用欣赏、讨论、选择等方法展开活动,是为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彩虹的色彩排列,同时引起幼儿尝试的兴趣、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美丽的彩虹。

  活动目标:

  1、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让幼儿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像,创作。学习用七种颜色画出彩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雨后带幼儿观察彩虹,“彩虹图片”

  2、幼儿用书,纸。

  3、水彩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1、我们都知道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夏天的雨和其他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会议讨论见过的彩虹。请幼儿说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请幼儿说出彩虹的颜色,它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的?

  2、夏天下雨的时候会打雷,闪电,这样的雨叫什么雨?

  3、雷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什么?是否每次雷阵雨过后都会有彩虹?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对吗?如果太阳不出来,能看到彩虹吗?

  小结: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所以,雨过天晴就能看到彩虹。

  4、观看彩色图片。引导幼儿从彩虹的外形、颜色等欣赏。知道彩虹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5、彩虹宝宝真调皮,喜欢到处找朋友做游戏,它喜欢和谁做游戏?

  6、教师出示彩虹作品并讲解彩虹绘画过程。

  7、请幼儿选择油画棒、颜料、棉签、水彩笔等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绘出彩虹。

  8、将彩虹纸剪成云朵布置活动室或引导幼儿画出彩虹后添画景物。

  创作联想

  1、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彩虹,你想请彩虹宝宝和谁做朋友,请你把它画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彩虹,教师巡回指示。

  3、鼓励幼儿大胆落笔,运用多种技能表现自己的的想象中的彩虹。

  4、启发幼儿抓住自己的感觉,大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彩虹。

  展示交流

  1、出示幼儿的作品,观察是七种颜色,引导幼儿分辨颜色排列变化规律是否对。

  2、交流彩虹和谁交朋友做游戏。

  活动延伸: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幼儿观察雨后的天空。区域活动气象公公的玩具店。

  活动目标:学习扮演角色表演故事,初步理解风、云、雷、电和雨的自然现象。

  活动准备:小猪、小兔、小猫和小狗头饰以及风、云、雷、电和雨和气象公公的`头饰。

  区域规模:设1个区,10名幼儿。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自主分配角色扮演各种角色,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2、结合角色说说买了风、云、雷、电和雨后,都发生了什么现象?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中,幼儿们感知了彩虹的七种颜色,以及颜色的排列的顺序。同时,幼儿们尝试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创作。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作品《彩虹真美丽》,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不会画彩虹,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幼儿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幼儿语言不完整,注意对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幼儿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表扬与激励。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2

  活动意图:孩子们特别爱玩水的游戏,把折的小船放到水中玩时,经常会有小船很快被水沾湿不能漂浮在水面上。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为什么有的小船能长时间漂在水面,而有的小船则迅速沉入水里,我开展了此次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由于纸吸水快慢不同而导致小船下沉速度不同的科学现象,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质地的纸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有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宣纸、报纸、纸折的小船若于只、水盆每组一个、托盘每组一个、记录笔每名幼儿一支、集体记录表格、小组记录表格。

  2、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纸,并知道纸能够吸水。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认真观察纸吸水时的细微变化,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难点:幼儿间合作观察及记录。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

  (1)由“三只小船的吸水性”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不同纸质吸水速度”现象的猜想。

  教师:请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幼儿:小船。

  教师: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三只小船都是用什么纸叠的?

  幼儿:报纸、图画纸、宣纸。

  教师:我们身边常见的纸都会吸水,那这三只用纸折成的小船它们会吸水吗?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教师:小船吸水后会发生变化吗?怎样变化?

  幼儿:烂了,下沉了,散了……

  教师:那它们变化的速度一样吗?(大部分幼儿猜测不一样)

  教师:那你们认为谁会第一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二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三个发生变化?幼儿又纷纷猜测……

  教师:如何才能证明谁的观点正确呢?

  幼儿:用实验来验证,查资料……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实验材料,一会儿就请小朋友,自己做实验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小组记录表,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怎样记录小船沉在水里的`顺序?

  幼儿:第一个沉画一个对勾,第二个沉画两个对勾,第三个沉画三个对勾。

  (3)小组讨论并将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2、交代实验规则,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每两名幼儿为一个小组,把三只小船同时放入水里,两个人一起进行观察,一个人当记录员,当发现小船有变化时,记录员要及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分工合作,引导他们共同观察小船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原因。

  (1)引导幼儿观察小船变化。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用宣纸叠的小船湿了。

  教师:你怎样看出来它湿了?

  幼儿:它一放到水里就湿了。它变颜色了。它有一条线,从这条线一点点湿的。

  教师:它为什么会湿?

  幼儿:因为它吸水了。

  (2)启发幼儿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它们是同时吸水的吗?

  幼儿: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幼儿:宣纸变色了,画画纸和报纸没变。

  幼儿:你看,宣纸变软了,都沉下去了,画画纸和报纸还是硬的(幼儿从水里捞出湿透了的宣纸船)

  教师:为什么宣纸都变软了,其他两种小船还是硬的呢?

  幼儿:因为宣纸吸水多而且快,报纸和画画纸吸水慢。

  4、实验结果分享。出示各小组记录表,每组请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组实验的结果,手纸的吸水快慢不同导致各种纸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这一关键点引导幼儿进行较深入的探究,教师思路清晰,提出的问题很有层次性和深入性,并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前期的猜想能够充分调动起幼儿验证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表现得自然、积极、愉悦,体现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规。材料都是教师预先准备的,封闭的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探索机会,应当让幼儿搜集各种纸自己来叠小船,然后让幼儿互相比较验证;其次,猜想部分应当及时挖掘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再说一说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儿盲目猜测。

  活动反思:

  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层次性强。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恰到好处;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好似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流人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一种自然、轻松、适宜的状态中获得了“科学”的滋润和应有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将所获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初步了解其特性。

  7、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

  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 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教学反思:

  对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4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5

  活动目标:

  1.感知发现不同物体下落时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对自由落体现象产生初步的观察兴趣。

  2.尝试用不同的线条记录下物体下落所呈现的运动轨迹,并能用恰当的词汇与身体动作进行表达和表现。

  3.体验观察带来的发现和乐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

  1.纸条、羽毛、小积木、圆形串珠、树叶。

  2.记录表。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引发对物体下落形态的猜想

  师:秋天的时候树叶宝宝是怎么从树妈妈身上掉下来的?

  2.通过实验,初步感知物体下落时的不同现象

  ①出示纸条、羽毛等实验材料

  师:这里有许多东西,我们一起玩一玩,看看他们下落时是什么样子的?

  ②交代实验和观察方法

  师:先选择一样物品,举过头顶,手松开,眼睛一直盯着物体,观察它从上往下落的状态。

  ③师幼共同实验,观察感知物体下落时的状态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一看。

  3.讨论交流,发现物体从高处掉下来的状态时不同的

  师: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啊?

  你选的`什么物体?它是怎么掉下来的?

  4.再次实验,并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

  师:如果把树叶掉下来的样子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这里有张实验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反思:

  在这节课上花了很多时间修改教案,自以为已经很了解全部内容,可是哪知没有完全的吃透。在引导幼儿在描述什么物体掉下来的样子过于局限,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在摆放材料的时候没有考虑幼儿兴奋的情绪,造成拥挤。而且在前期导入部分时间有点长,自身语言不够精炼,有点拖沓。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6

  活动目标:

  1、核心经验: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相关经验: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萌发环保意识。知道环保袋是多种多样的。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会唱歌曲《买菜》并能进行歌表演。有过随大人一起买菜或购物的经历。有按不同标记进行分类的经验。

  2、环境准备:歌曲《买菜》磁带、录音机、黑板一块。麻袋,纸袋,布袋,塑料袋若干,箩筐5只(其中有两只分别贴有笑脸和哭脸的标记)、课件《环保塑料袋的旅行》(可收回标记一个,故事连环画)。幼儿呈半圆形坐在一起,方便交流。

  活动流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买菜吧!

  (幼儿边唱《买菜》边跟着老师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教学建议:

  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激昂的音调,合拍的动作一下子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快速将幼儿带入预设的情景中来。

  二、幼儿围坐在桌旁,观察各种袋袋。

  1、师:小朋友,当我们买了许多菜“装也装不下”时会用什么装起来呢?(袋子)

  2、师:今天老师就为每人准备了一个袋子,它就藏在椅子底下,快拿出来看一看,找一找吧。看看它是用什么做的?袋子上面都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说一说。

  (幼儿第一次操作:找一找、看一看,然后回答以上问题)

  3、师:刚才在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你的袋子上是否有一个这样的标记?(师打开课件画面:可回收标记)

  4、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标记是由什么来组成的?(箭头)

  这些箭头又是怎样连起来的呢?(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环绕着的)

  5、师:请你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你的袋子上有这样的标记吗?

  (幼儿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仔细地找一找塑料袋上的可回收标记)

  6、师小结:刚才小朋友已经发现有的塑料袋有这个标记,而有的是没有的。怎么会这样呢?有谁知道这个叫什么标记?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吧!

  教学建议:

  1、教师预先要考虑幼儿可能会想到的几种装东西的袋子,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应对。

  2、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塑料袋应该各种各样的(即不仅仅是环保袋)让幼儿自由地探索、发现。

  3、在幼儿的两次操作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有耐心地进行操作,仔细地进行观察。特别是第二次要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仔细观察自己的袋子上有无可回收标记。

  4、让幼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可回收标记是由许多箭头来组成的,而且都是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环绕着的。

  三、通过故事《环保塑料袋的旅行》,初步知道“可回收标记”的含义。

  1、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2、提问:

  (1)环环和保保的`身上有什么样的标记呢?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他们有一个神奇的本领是什么?

  (3)环环去了哪里,最后又怎么样了?保保去了哪里,最后又怎么样了?

  3、教师小结:“原来,“可回收标记”,它表示这种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就是用过以后可以收到工厂里再重新加工出新的产品来,而且就算把它埋在土里,它也会自己慢慢降解掉,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环保材料。

  4、师:刚才小朋友还发现不是每个塑料袋上都有这个可回收标记的,那么没有这个标记的塑料袋会怎样呢?(污染环境)

  教学建议:

  1、教师不仅要让幼儿了解制成环保袋的环保材料是如何降解掉的,还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到没有这个环保标记的塑料袋会污染环境。

  2、用课件的方式揭秘,能够帮助幼儿理解环保袋的“环保”之处——会自然降解,将枯糙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同时又为课堂增加了情趣,并将活动推向高潮。

  四、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认识更多的环保袋。

  1、师:你们还知道吗?除了有可回收标记的塑料袋是环保袋,还有一些袋子虽然没有可回收标记但也是环保袋?你们想知道吗?原来它们就藏在你们的椅子后面呢!快把它拿出来吧!

  (引导幼儿将椅子后面的麻袋、纸袋、布袋等拿出来)

  2、师: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这些环保袋是用什么做的?也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看看、说说。

  (让幼儿自由讨论,并一一说出它们有的是用纸做的,有的是用布做的,还有的是用麻做的。教师在黑板上一一出示)

  3、师小结:原来,这些布袋袋、纸袋袋……虽然用的材料都不同,但它们也是环保袋,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或降解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用这样的环保袋,尽量少用或不用那种会污染环境的袋子,而且我们还要提醒我们周围的人都应这么来做,让大家共同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好吗?

  教学建议:

  让幼儿在认识了环保塑料袋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索、认识更多不同材质的环保袋。并让他们运用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等来感性地认识各种材质。最后通过教师及时地总结得出环保袋所持的共性——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或降解的。用这样的方法不仅拓宽了孩子的思路,而且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会掌握得更牢固些。

  五、玩游戏:袋袋找家。

  1、师:(出示三大筐袋袋)今天老师也收集了许多的袋子,现在想请你们来帮我找一下,哪些是环保袋,哪些不是环保袋,好吗?

  2、教师又出示两个空箩筐(红、绿两色)放于两边,告诉幼儿将环保袋放入笑脸的筐里,不是环保袋的放入哭脸的筐里。(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找对。(教师带领幼儿围在筐前一起检查,对找错的作纠正)

  4、师:我们小朋友那里也有许多袋子,你们是不是也想帮它们找家呢?那么下面就请小朋友看清哪些是环保袋,哪些不是环保袋?可以去跟客人老师讲一讲然后再把它送回家,好吗?

  教学建议:

  1、教师在让幼儿将袋袋分类时出示两个空箩筐,并在两个筐上标上了笑脸和哭脸两个相反的标记。这样就无形中对幼儿又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因为幼儿从分类游戏中就能意识到只有“环保的”才会绽放微笑。

  2、在幼儿操作中,要鼓励幼儿有序地进行操作,不拥挤。

  3、第二次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给没有成功的孩子再次实践的机会,尽力让每一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感受;同时可以通过让幼儿与客人老师的交流中加强对环保袋的认识,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价指引:

  幼儿角度: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您认为活动中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是否有效?为什么?

  教师角度:您认为在本次活动是否有价值?整个过程中活动目标是否实现?是如何实现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既是一次由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又是一次很有教育价值的园本教学活动。首先,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幼儿熟悉的歌曲《买菜》,让幼儿在表演中进入活动室,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导入了下面的活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观察各种袋袋。为了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可回收标记”,我不仅自编了一个童话故事《环保塑料袋的旅行》,而且还为故事配上了惟妙惟肖的动画,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袋袋找家”,并为幼儿标上了形象的笑脸和哭脸,不仅让他们将环保袋与非环保袋区分开来,而且还形象地又一次告诉幼儿只有环保袋是人们喜欢的。在活动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活动延伸—— 让非环保塑料袋变废为宝,又一次渲染了环保的主题,也进一步满足了活动的兴趣。总之,从预定的目标来衡量,这次活动基本实现了我的设计。表现为:幼儿认识了“可回收标记”,了解到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产生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都表现得很积极、愉快。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次活动仍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开始在引导幼儿观察塑料袋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可回收标记”的存在,进而主动探究这个标记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各种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环保”等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幼儿获得的才是具体化、情景化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7

  设计思路:

  “我们的身体”是本班幼儿正在探索的主题活动,在探索小手的活动中,罗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上的线叫什么呀?”但是,小朋友谁都说不上来。这是一个颇具价值的问题,因为它是我们在主题活动中生成的,有利于孩子们继续对自身进行探索的兴趣的培养。而且,现代的指纹技术正越来越与高科技融为一体,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适当地在这方面丰富一些见识,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且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也会有好处。另外,作为一个新班,我们的孩子们在探索能力上还显得很单一,缺乏运用多种方式探索的意识,本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常识多种复制指纹的`方法,对幼儿的多样化探索意识也是有帮助的。活动中,处于整合性原则,我还在其中,融合了识数教育,即观察时给手指纹编号,结合一切可利用因素进行自然衔接下的教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活动过程:

  1、提问交流:

  1)请罗宜家提出自己原先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2、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3、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4、 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 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活动反思:

  通过学习让幼儿初步理解并知道自己的手指的指纹,也让幼儿初步知道,虽然我们都有指纹,但因为遗传原因,他们各有不同,也让幼儿初步知道自己手指的指纹有三种,(箕形指纹,弓线指纹,和斗形指纹)也让幼儿初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8

  活动设计背景

  午睡时大多数小朋友都愿意谈论关于小脚丫的问题。因此,我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设计本节活动。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认识脚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小脚可以干什么。

  2. 对探索身体的奥秘有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 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脚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活动准备

  1.背景知识:有关脚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动物形装饰卡、各种颜色印泥若干。

  活动过程

  1. 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光脚扮演小兔跳进教室,引出主题小脚丫。

  师:刚才我们学小兔跳的时候,是用身体的什么地方跳的?(脚)

  2. 引导幼儿认识脚的各部分名称。

  (1)请幼儿摸摸、看看自己的脚,启发幼儿说出脚底、脚背、脚心、脚跟、脚趾、脚趾甲等名称。

  (2)观看多媒体,幼儿边看边说脚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游戏进一步认识脚。

  (4)观看多媒体、模仿小脚做动作。(搓脚背,拍脚底,蹬脚丫等)

  3. 认识脚的用途。

  (1)请小朋友动脑想一想脚可以干什么,有什么本领?(如走路、跑步、跳、踢球、骑马等)

  (2)边说儿歌边表演脚的本领。

  (3)观看多媒体:用脚表演杂技“蹬碗”。

  4. 讨论: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脚?(如常剪脚趾甲、天天洗脚、换洗袜子、不穿太硬太小的鞋子等)

  5. 印脚印画

  师:“小朋友,你们的脚也在一天一天长大,那我们印个脚印留作纪念,等你们长大看看现在的小脚印,该多有意思呀。”

  讲解印脚印的方法,用脚在印泥上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踩在装饰卡的空白部分,印出自己的脚印,然后挂在教室内展览。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优点:孩子们对关于可爱的小脚丫的主题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准确的说出脚的各部位的名称及作用。缺点:结束部分稍微有点乱,以后努力改进,发扬优点。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9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7、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2、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3、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1、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2、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验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车轴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对车轴(牙签)相连轮子(圆纸板)使之能平稳滚动的感受颇深,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0

  设计背景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活动目标

  1.学会吹泡泡并了解泡泡的特性。

  2.知道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的特性(易爆 透明 七彩色)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实验验证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活动准备

  教学准备:泡泡水 不同形状的吹泡棒(△○?□☆)自制或购买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泡泡枪,同时打出许多泡泡,幼儿说出名称,引入课题。

  二、 教师讲解泡泡水、吹泡棒,认识各部分名称。重点讲解泡泡的吹法,幼儿学习。

  三、 操作实验:

  利用圆形吹泡棒练习吹泡泡,并在吹的过程中观察泡泡的特点。

  大大小小的圆形 透明 七彩色 容易爆破

  四、 教师小结并让幼儿知道:圆形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五、 逐一出示其它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幼说出名称,教师再次设疑,引起幼儿探索与思考兴趣:那么想一想,它们吹出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了?

  六、 幼儿操作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提问。

  七、 根据幼儿操作回答,教师逐一示范验证结果。

  八、 小结:

  原来不光圆形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其他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泡泡真奇妙呀。

  延伸活动:

  去院子可以互相交换吹泡棒,再次感受吹泡泡的乐趣,在太阳底下观察泡泡颜色,玩抓泡泡的游戏。

  教学反思

  平时,经常看见公园门口有许多孩子在玩吹泡泡游戏,而他们的年龄大多都在3岁左右,一个个满怀喜悦的追逐泡泡,抓泡泡,比比看谁吹的多等,由此激发了我设计此节课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到更多知识。”而本节课的选材也正是迎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故而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其乐融融的场景,达到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1

  活动设计背景

  有一天户外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自发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戏。有几个小朋友竟跑到我面前问:“老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影子,有的地方没有影子呢?”中班的幼儿已经认识了影子,我见他们对影子的形成很感兴趣,所以我决定以此开展活动,让幼儿在影子的游戏中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动画课件、手电筒、玩具狗、幻灯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猜谜激趣

  师: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咱们小朋友仔细想一想这是什么呀?谁最先告诉老师。

  幼:影子。

  师:对,是影子。中班小朋友特别特别地棒,来每人一朵小红花。

  2、师:那么影子是什么形成的呢?

  二、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1、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幼:没有影子。

  (2) 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幼:有。

  师:刚才没有影子,现在有了,为什么呢?

  幼:开始没有小狗,现在有小狗了。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有了小狗就有影子吗?

  (3) 教师关掉幻灯机。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幼1:没有。

  幼2:没有小狗了。

  教师总结: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2、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

  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师:那么咪咪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来看一看。

  幼儿看动画,教师形象表述。

  师:太阳公公发出许多光线宝宝,照到咪咪身上,咪咪的身体挡住了光线,光线“闯”不过去,在咪咪身后就有了黑黑的影子。

  三、游戏

  1、看一看

  教师打开幻灯机,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

  师:哈哈,影子多有趣呀,谁来说一说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幼1:有光就有影子。

  师:有光就有影子吗?

  幼2:身子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幼3: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做一做

  师: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总结

  出示课件:咦,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幼:好。咪咪身子挡住了太阳光,光透不过去,你身子后面就有了影子。

  师:咪咪明白了,它说中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谢谢你们帮助了我。我要走了,咱们再见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中班的科学课,我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谜语引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从图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影子的形成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采用小实验和动画的演示,形象直观,化难为易,层层深入,便于幼儿理解,有效地突出了重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本次活动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了多种游戏。如: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彩色鲜活的图画直观教学。巩固知识时通过的影子游戏,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孩子乐此不疲。

  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如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教学环节衔接不大自然,这与教师自身素质有一定关系。今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2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运用各种感官通过主动亲历的动手动脑的行为活动,对周围事物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糖对于每个孩子都是非常有诱惑力的,都是很喜欢的。利用这个兴趣点,设计了本节活动“糖去哪了”让幼儿通过操作了解溶解现象,丰富幼儿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活动领域:科学领域

  活动名称:糖去哪了

  活动对象:中班幼儿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水的口味和颜色上所发生的变化。

  2、能用搅拌的方法观察溶解的过程,了解溶解现象。

  3、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多种可溶物和不可溶物

  难点:了解溶解的现象过程

  教学方法:

  ①实验法 ②引导发现法 ③观察法 ④实际操作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活动过程:

  (一)彩虹糖实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让幼儿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探索发现

  (1)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糖、果珍。仔细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用小手感受一下。

  (2)提出问题:当糖、果珍遇到水后会怎样?与开始时见到的`一样吗?

  幼儿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

  糖和果珍放在水里后会出现丝状的浑浊和一些泡泡,这些浑浊和泡泡就是糖和果珍在水里溶解时的现象。用搅拌棒进行搅拌可使它们溶解的更快,我们最初见到的固体状态的糖和果珍不见了,而水有了味道,还变了颜色,这就是溶解。

  (3)幼儿通过实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引发思考

  小朋友,如果把大米、红豆、绿豆、盐、酸梅粉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水里,然后搅拌想一想、猜一猜会不会溶解?

  (四)归纳总结

  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的可以溶解,有的不可以溶解,我们要多观察、勤思考、备经验、增见识,小朋友回家后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实验、观察,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与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反思:

  在设计活动时利用孩子最喜欢的彩虹糖,让孩子看外在变化感知溶解,接着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如果把糖和果珍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交流的过程,让孩子了解溶解。

  本节科学活动属于观察类的活动,“溶解”一词对孩子来说不好理解,但容易观察,我们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发现来寻求解释,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同时也把科学探索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记录卡、幼儿用笔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视平转换仪 磁带 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 师:平时,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天,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想。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介绍幼儿想法。

  (1)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想?

  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想?

  (3) 师生共同讨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二、幼儿操作。师: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马上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1、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

  2、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1)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后的结果?

  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

  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较。

  (2)师生再次讨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三、总结

  1、谁来告诉我,你发现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2、结束部分。

  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们能吹出泡泡吗?为什么?

  想知道它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么?我们一起到户外去试试看吧!

  在音乐《吹泡泡》中跳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到更多知识。”而本节课的选材也正是迎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故而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其乐融融的场景,达到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4

  活动目标:

  1. 知道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在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

  2. 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并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3. 喜欢参见科学探究活动,在观察、发现、交流中体会热水的秘密。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7. 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交流或学习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

  活动难点: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的原因——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中班幼儿对热水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用摸的方法可以辨别出哪杯是热水,知道用嘴吹可以使热水慢慢变凉。

  2. 材料准备:每组两个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装有热水的杯子若干,装水的大容器一个、空杯子若干、冰块若干;两个大一点的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两包咖啡。

  活动过程:

  一、哪杯是热水——感知热水、冷水的区别

  1. 引导语:你们的桌子上放了两杯水,哪杯是热水、你是怎么发现的?(看到:热水冒热气、杯子上有小水珠;摸到:一杯烫烫的、一杯凉凉的

  2. 小结:我们小朋友用小眼睛看的方法可以知道,冒着热气、有小水珠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用小手摸的方法可以知道,摸起来烫烫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

  二、热水变凉——交流使热水降温的方法

  1. 引导语:口渴了,想喝水,我们喝热水?冷水?(我们喝温水)那么你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很快变凉,变成温水呢?(交流原有知识经验)

  2. 教师操作并补充简单的方法:活动结束我们还可以看看哪种办法可以使热水凉得更快!(①放通风口②热水里放冰块③热水分装几个杯子④热水连同杯子放进装冷水的容器内)

  3. 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变凉,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小朋友、老师看到、听到的,以后,我们也要多多留心生活中的小事,碰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多问问、多想想。

  三、热水泡东西——探索咖啡在热水、冷水中的溶解情况

  1. 引导语:现在老师要泡杯咖啡,要用什么水好呢?这是为什么呢?

  2. 小实验——热水、冷水泡咖啡

  引导幼儿观察用热水、用冷水泡的两杯咖啡,讨论现象:在热水里咖啡泡得开、溶化了(溶解了);在冷水了咖啡泡不开,很难熔化(溶解)。

  3. 小结:我们刚刚做小实验发现,在热水里咖啡很快溶解了,所以我们一般用热水泡奶粉、果珍、豆浆粉。

  四、活动小结及延伸。

  1. 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教师总结。

  2. 延伸:我们从小小的一杯热水中就可以学到这么多的知识,关于热水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小朋友发现了,再一起来学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热水的秘密”,但是不同的方法又不一样的效果,使幼儿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5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录音机、磁带 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提问:"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提问:(1)"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幼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提问(2)"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一)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

  提问:

  1. "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二)播放《黑猫警长》视频,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提问:"刚才是谁呀?"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2.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送给黑猫警长!"

  4.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6

  活动设计背景

  “冬爷爷来了,冬爷爷来了”小朋友们拍着手、唱着歌,跳着优美的舞蹈,迎接着冬爷爷的到来。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有千里冰封的奇特景观、美丽、神奇。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天是那样的寒冷,小朋友的小手、小脸、小耳朵都被冻得红扑扑的,但依然没有冰冻孩子们的热情与好奇心,他们正在用那明亮而闪烁的大眼睛,灵活而又坚强的小手探索着属于冬爷爷的奥秘。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于是我设计了此节科学探索活动——好玩的冰,让孩子们充分挖掘和感受“冰”中的所隐藏着的奇特奥秘。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2、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3、教育幼儿从小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难点: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冰娃娃图片。

  2、幼儿玩冰的课件。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我带来了新朋友和你们一起玩!

  师:你听到水宝宝说什么了?

  师:水宝宝在什么时候变成冰娃娃?

  2、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

  (1)提问: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玩冰娃娃?

  (2)初次探索: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玩冰,并用笔画着记录下来。

  (3)提问:你么用了哪些方法玩冰?

  (4)再次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注意观察并表扬那些探索方法特别的孩子,促进幼儿间相互学习。

  3、讨论、了解冰的物理特性。

  (1)提问:你觉得冰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2)小结冰的特性。

  师:原来冰娃娃有这么多的秘密!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

  4、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师:你们的冰娃娃和刚拿到时后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真棒说出了一个新词——融化。冰娃娃是可以融化成水宝宝的。

  小结:原来冰娃娃在手里会融化掉!变成水宝宝!

  5、幼儿制作彩冰灯。

  师:让我们动起灵巧的小手,一起来制作漂亮的冰灯吧!送给我们可爱的冬爷爷做新年礼物吧!

  课后延伸:组织幼儿玩冰灯。

  教学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我在设计此节科学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从幼儿实际出发,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间,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利用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实验前的猜想,并将猜想记录在记录单上。接着通过每人各自进行的小探索,让孩子发现“冰的物理特性”。调动其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通过经验分享环节,帮助孩子们汇总探索结果,总结探索结论,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活动的热情。最后孩子们在教室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冰灯,他们每个人都想制作出最美、最漂亮的冰灯,作为礼物送给冬爷爷,这是孩子们一份童真、一份爱心、一份真情。

  本节的延伸活动,是让孩子们到户外玩冰灯,激发他们继续探究冰的奥秘。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7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鱼保护自己的本领,并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符号或图案进行记录。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彩色笔若干、纸张。

  2.PPT。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鱼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吗?

  二.分享自制小书《鱼的锦囊妙计》。

  1.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要求:先介绍鱼的名称,后用一句话介绍这种鱼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

  三.巩固认识。

  1.提问:你觉得哪种鱼保护自己的本领最特别?它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

  2.依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具有特殊自我保护本领的鱼的图片,并重点介绍本领的特殊之处。

  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出这些鱼保护自己的方式;如:小丑鱼躲在有毒的海葵里(添画上海葵),蝴蝶鱼会用变色的方式保护自己(涂色),剑鱼利用剑状上颌(如同锐利的剑)保护自己(重点部位画圈),小型鱼会用集群的方式保护自己(添画上许多鱼)。

  四.游戏体验"保护自己"鱼"能行"。

  1.玩法:请幼儿,自由选择扮演一种鱼,在场地中间到处"游",当遇到"鲨鱼"(个别幼儿扮演)时,要利用自己的特殊本领保护自己。

  2.规则:扮演鲨鱼的`幼儿(能力较强)要判断对方使用本领的对错,错的就把"鱼""吃"了;幼儿可以互换角色;最后评选出最懂得保护自己的"小鱼"。

  3.注意:提醒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精神。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8

  活动设计背景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磁铁并不陌生,老师贴挂图时经常用到。在孩子们的眼里,磁铁是很神秘的东西,有着神奇的力量。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特别是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猫钓鱼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儿们总是爱不释手,但是他们大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针对幼儿对磁铁的这种兴趣,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试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

  2.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探索,充分感知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特性。

  难点:能用记录、言语的方式表述探索的结果。

  活动准备

  铅笔、积木、橡皮、回形针、铁钉、纸片小鱼、梳子、硬币、勺子、铁夹子、 磁铁、记录单、磁铁鱼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盘子里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一看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基本部分

  (一)、自由探索,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自由操作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2.教师与幼儿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刚才在玩的时候,小朋友发现磁铁能吸住别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方法。

  2、幼儿第二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3、请记录完的幼儿想个办法将记录单贴到黑板上,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磁铁能和谁做朋友。

  4、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讨论记录结果。

  5、教师小结:原来磁铁能跟铁做的东西做朋友,磁铁只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三)、提供问题情境,扩展幼儿经验。

  1、出示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钓鱼游戏,教师出示有磁铁的钓鱼竿、和纸做的小鱼。

  (2)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用个什么办法可以把小鱼钓起来,你可以请盘子里的材料来帮帮忙。

  2、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

  3、分享交流。

  (1)你的小鱼钓起来了吗?你用了什么好方法?

  (1)请您边说边演示一下。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都想出了好办法把鱼钓起来的,原来你们是用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办法把鱼钓起来的,真会动脑筋。

  三、结束部分

  分组自由活动。

  四、延伸部分

  请把鱼放在泥工板上,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鱼游起来呢?下课以后你们再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活动评析及活动反思:

  活动评析: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引导幼儿在操作的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有目的地记录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现象。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在最后一各环节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为了让幼儿认识磁铁,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实验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强调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

  当然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就是准备的磁铁数量不够充分。是极个别幼儿玩得不够尽兴,在今后教学中将会做得更完善。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19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录音机、磁带 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提问:"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提问:(1)"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幼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提问(2)"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一)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

  提问:

  1. "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二)播放《黑猫警长》视频,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提问:"刚才是谁呀?"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2.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送给黑猫警长!"

  4.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20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7.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物质准备:课件、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2.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3.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4.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二、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幼儿说一说)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

  三、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说一说)

  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结果。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六、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

  七、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师: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观察、 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习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21

  一、设计意图: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激发孩子的灵感和欲望,空洞的教育只会约束孩子的思维和想象,他们在贴近生活的题材中学习,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主动性更强,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不用手也行》这则案例就来源于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小朋友在玩球时,发现球放在平台上会滚得到处都是。于是,在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就产生了预设这则案例的想法,想通过具体的生活素材来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品质,激发幼儿探索生活现象的兴趣。同时为了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促进完整人格的成长,我们还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他们自信的性格并学会认同别人的`优点。整个活动都积极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注重长远发展目标,把激发对周围生活的探索兴趣,作为促进幼儿一生发展的切入点,以此进行熏陶教育,真正体现《纲要》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一张纸稳定滚动的球;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学习合理评价操作结果;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三、活动准备:

  1.许多海洋球、乒乓球和纸、展示台

  2.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球,请小朋友玩一玩,玩完后把球放在展示台上。

  (二)、提出设想。

  1.教师:小朋友能不能想个办法让球不滚下来?

  (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2.教师:小朋友想的办法很好,可今天老师只带了一些纸,请你们用一张纸来想个办法,使球不滚下来?

  (三)、实验尝试。

  教师:小朋友都想了许多办法,但行不行呢?

  就请大家一起来做做看。

  做好后,把你做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

  1、 幼儿交流自己的做法。

  2、小朋友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并总结出哪些办法比较好(教师记录)。

  3、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由评价各种办法,并给好的办法加星。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能用纸想出各种方法使球站得稳稳的,不滚下来,真好,在我们周围生活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小问题,小困难,希望小朋友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不用手也行》这一活动中,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许多本领。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有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科学活动区,我们可以在班上投放食盐、白糖、碱、水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品尝。还可以投放磁铁、铁钉、铝片等让幼儿研究。开设多种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美术区可投放废纸杯、奶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22

  活动目标:

  1、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矿泉水瓶、瓶盖、颜料。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师:水宝宝是透明的。现在,要把瓶子里的水变漂亮,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师:水宝宝变色了,现在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魔术师。

  二、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从桌子上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师:请幼儿从桌子上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力摇一摇)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3.集中讨论,探索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请哪个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小结: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三、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教师出示瓶子,并进行示范讲解。老师手里有一瓶红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师:"在请幼儿进行操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首先去跟其他颜色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不然其他颜色就不跟你当朋友呢。换好瓶盖宝宝后一定要用力把它拧紧,不然当你在变魔术的时候水就会都倒出来了。

  3.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4.小结

  (1)个别幼儿进行交流讨论。

  (2)对"魔术"进行验证。

  四、延伸活动:《找颜色》

  师:今天我们小熊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颜色。让我们去教室外面找一找其他漂亮的颜色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实际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本次活动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最后环节结束的比较混乱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没有具体直观的让幼儿明白哪两种颜色混合变出新的颜色,可以准备操作卡或者PPT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操作,将幼儿说到的颜色展示出来,让幼儿直观的看到颜色混合的变化,作为活动的延伸。其次,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如在水变色后的提问以及最后环节的提问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多问几名幼儿,也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最后,教师的语速较快,第一环节导入太快,有的提问方式不够简单明了,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2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手指的名称及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我有一双小小手》歌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我有一双小小手》。

  十个好朋友,你有我也有。

  五个在左,五个在右。

  只会干活,不会开口。

  二、认识自己的手。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教师提问:小朋友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哪儿是手心?哪儿是手背?哪儿是手指和手指甲?你有几只手?每只手有几个手指头?

  2、认识并学说手指名。

  (1)师:"(伸出双手)小朋友你们也和老师一样都有一双手。它们是好朋友,非常友好,互相帮助,还帮我们做了许多好事。(做神秘状)小朋友,手指在说话呢,让老师听一听它们在说什么(做倾听状)。噢!它们在说,小朋友都有好听的名字,可是我们没有名字。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给手指起个名字好吗?"

  (2)师:"(伸出大拇指)小朋友,你们看它是家里最大的,我们就叫它大拇指吧!"(幼儿学说"大拇指")"(伸出食指)它在大拇指的旁边,在点数和拿食物的时候经常用到它,就叫它食指好不好?""(伸出中指)它在中间,又是个子最高的,就叫它中指吧!""(伸出小指)它最小,就叫它小指!""(伸出无名指)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咱们一起动动脑筋(做思考状)可名字都让它们几个占去了,没有名字了。哎,小朋友,没有就是无,那么我们就叫它无名指吧!"

  (3)教幼儿学读儿歌《手指歌》,并表演相应的动作。

  3、做"玩手指"游戏。

  (1)教师伸出手指或出示图片,请全体幼儿或个别幼儿说出它的名字。

  (2)引导幼儿按教师指令,让某个手指"弯下去"或"站起来",练习手指的灵活性。

  4、启发幼儿联想手还有什么用?用"我们的手做什么?"说一句话。

  三、活动延伸

  1、在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反复练习伸手指,说指名。

  2、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活动,鼓励幼儿学着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

  教学反思

  活动的设计反思:

  在设计活动时,我首先考虑到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的趣味性,尽力让幼儿能积极地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整个活动中,先让幼儿猜谜语,猜到是手后,认识自己的小手及每个小手指的名称,接着做表演动作读儿歌。让幼儿知道自己的小手原来这么灵巧。活动中设计了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孩子的`参与兴趣,为有效达成目标做好了铺垫。因此,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表现得不错,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我是个转岗教师,还没有真正接触幼儿,是刚接触幼儿教育,所以对这班的幼儿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对他们的经验水平、学习的特点和个性特征都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没有很好地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及其发展线索,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可能没有促进幼儿很好的发展。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活动:开始是用谜语导入新课,之后教师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认识手指的名称、读儿歌、做手指游戏、想象手指的用处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发展了多种思维。但对个别胆小的幼儿还没够关注。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与其他教师共同学习,在活动设计上多花点心思,把活动过程设计得更有趣些。要多照顾胆小的幼儿,让他们多说,使全体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中。

【中班科学不用手也行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社会教案:运用手势表礼仪03-13

小班科学不沉的船教案01-04

珍惜粮食不浪费中班教案10-15

大班教育主题你行,我也行教案08-01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12-06

中班科学《恐龙》教案12-0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3-01

中班科学筷子教案04-02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