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1-04 21:40:36 教案 投诉 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5篇

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初步了解热带鱼花纹美丽的简单原因及几种海洋生物保护自己的本领,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幼儿观察、想象的能力,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初步知道保护自己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关心自己、关心同伴的愿望。

  材料准备:电脑一台、有关知识的VCD碟片(参考《印尼野性篇—水中奇境》)。

  活动过程:

  一、海洋生物的保护色。

  1、热带鱼的保护色。

  (1)、看有关热带鱼的VCD片。

  (2)、讨论:热带鱼为什么有这么漂亮的颜色?鼓励幼儿寻找、探究答案。

  (3)、看VCD了解答案。

  2、侏儒海马的保护色。通过看图片,幼儿发现它的颜色与生活环境的相关联系。

  3、鲽鱼保护自己的本领。

  4、变幻极大师:章鱼的奇特本领。

  二、海洋生物的其它自我保护本领。

  1、鳗鱼的自我保护意识。

  2、成群的小海龟如何逃生的。

  3、稍大一些,没有特殊本领的鱼是如何逃避敌人的攻击。

  三、讨论:小朋友如何保护自己,发现幼儿园里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说说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家里玩时有什么潜在的危险。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尝试用符号记录规律。

  2、激发幼儿对物体排列规律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斑马图片;条形旗图片(规律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教师身穿条纹上衣,吸引幼儿注意。

  师:“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怎么样的?”

  2、出示斑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纹规律。

  3、出示条形旗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二、启发幼儿用符号记录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怎么样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1、幼儿讨论记录方法。

  2、确定简洁的记录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规律(如:010101、□○□○□○)或用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录(如:蓝白蓝白蓝白)。

  3、幼儿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记录。

  4、幼儿互相交流记录结果的含义。

  三、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尝试进行记录。

  四、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律事物及规律现象。(如:人行横道、星期的轮回规律、四季的轮回规律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宝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

  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

  有的蛋是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

  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

  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千姿百态的睡姿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

  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 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 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 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会变的颜色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 认识几种动物的蛋,简单了解蛋与对应动物之间的关系。

  2、 对动物的宝宝感兴趣。活动难点:认识几种动物的蛋,简单了解蛋与对应动物之间的关系。活动重点:对动物的宝宝感兴趣。

  活动准备:各位小动物图片·挂图

  活动流程:

  一、出示各种蛋,引导幼儿观察。

  1、 教师逐个出示蛋,引导幼儿正确说出蛋名。

  2、 引导幼儿观察这几种蛋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大小、颜色、表面进行比较)

  3、 你吃过这些蛋吗?味道有什么不一样?

  4、 这些蛋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二、出示挂图,介绍动物生蛋的.趣一事。

  三、送蛋宝宝回家

  请幼儿将手中的“蛋”送回“家”。

  四、操作练习

  使用《小朋友的书.我的动物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3

  目标:通过小实验使幼儿感知水瓶的沉浮与水量的多少有关,并通过记录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通过小组操作记录,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提高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矿泉水瓶、水杯、烧杯、装满水的容器

  过程:

  一、观察图片

  1、猜猜这是什么?由图片引出船。

  2、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船?

  3、请幼儿观看常见的船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船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提问:水下有船吗?

  引导幼儿说出水下有潜水艇

  二、动动小脑筋

  1、观察潜水艇,提问:

  潜水艇只能在水下航行吗?

  它是怎样浮出水面的?

  2、观看潜水艇沉浮Flash

  说一说潜水艇是怎样下沉和上浮的

  小结: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储水箱,潜艇下沉时就把水箱内装满了水,水的重力带动潜艇沉到水底;潜艇上浮时就把水箱中的水放出去,潜艇就浮到了水面上。

  3、提问:假如矿泉水瓶是一个潜水艇,你能不能让他沉到水底或者浮出水面?

  三、动手试一试

  1、观察记录表 测量水瓶中盛有多少水才能使“潜艇”下沉

  2、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科学活动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 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2. 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 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 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 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 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 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 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 尝试二:洗手间

  1. 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 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 讨论:肥皂的用途。

  4. 总结。

  (三)、 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活动教案5

  一、活动内容:

  科学:纸站起来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寻找让纸站立与叠高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主动参与讨论,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活动准备:

  PPT图片数量多的纸相机记号笔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个人我不知道小朋友认不认识,今天我把他的照片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出示刘谦的图片,这是谁呀?(刘谦)你知道他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吗?(变魔术)请幼儿来说说看他所知道的关于刘谦的事。他厉害吗?(厉害)你想和他一样厉害,变成一个出色的魔术师吗?(想)老师也想。要不今天我们也来变一变魔术,好吗?(好)那我们就一起开始吧。

  二、引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张白纸,"今天我们就来变一变关于纸的魔术。"让幼儿观察白纸,说出白纸的一个特点--软,立不起来,好象没力气一样的。"软软的纸站得起来吗?(站不起来的)那现在请你自己动动脑,动动手,来试一试,变一变,让纸站起来,好吗?"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尝试后交流,教师记录幼儿将纸站立的方法。

  提问:①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立在桌子上的。(请幼儿进行解释和示范)。

  ②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让纸站在桌子上呢?

  ③我刚才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也用这个方法让纸站起来,但是后来又倒了,这是怎么回事?

  ④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⑤他这个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儿第二次尝试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几种让纸站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这几种方法都去试一试,待会你来告诉大家,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4.尝试后交流①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②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纸搭建的更高。

  1.教师:刚才我们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让纸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讨论了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站得更稳,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彩色的纸,干什么呢?老师要请你利用这些纸来变变变,搭房子,看看谁是神奇的魔术师,房子搭得又高又稳。

  2.幼儿尝试3.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交流刚才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1)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来)(2)你向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搭房子的办法。

  (3)你刚才在搭房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四、延伸活动:幼儿合作搭建刚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都是神奇的魔术师,待会我们到教室里大家一起设计图纸,和刘谦一样用更多的纸来变变变,搭更高的楼房好不好?

  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站起来》,目标是探索纸站起来的多种方法,知道借助外力能让纸站起来并分享站起来的方法,在前两个环节使用夹子和橡皮泥探究让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在这两个探究环节中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积极激发孩子探究兴趣,在探究多种纸宝宝站起来的方式,从夹子到橡皮泥难处层层递进,整个活动的难点是:在没有任何事物的帮助下探究纸宝宝自己站起来的方法,孩子惯性思维定势纸宝宝两个环节下来有东西帮助,所以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孩子就觉得没有办法让纸宝宝站起来,这和第一环节探究纸宝宝的特性相呼应,纸是可折、可揉、可卷的。从这个方向看到孩子的思维一下得到解放,不受任何的束缚,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孩子也找到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我们也看到动手操作探究中孩子的兴趣及其浓厚。因此,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科学活动教案6

  设计思路:

  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便是活动内容能够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

  索欲。本次活动操作方式简单,结果有趣、明显,过程又新奇,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符合本年龄段幼儿的需求。但活动的涉及的知识点较深,幼儿不容易理解,因此把它定位在感知活动,活动过程中不要求幼儿理解其活动的知识点,而是让幼儿体验探索的过程,感知操作的现象,引起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幼儿投入的参与探索活动,充分体验探索过程的快乐。

  2、通过动手操作,探寻荷花转动的方法,感知荷花转动的现象,发展手部控制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探索如何让荷花转动,感知荷花转动的现象。

  难点:探索怎样使快速转动的荷花立即停止下来,使停止的荷花立即快速转动起来。

  活动准备:

  乒乓球剪成花瓣状、泥工板、水、抹布、小碟子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材料:这是什么?它像什么?这是用乒乓球做成的,一片一片,可以做成一朵

  朵小荷花,你们能帮它做成小荷花吗?

  二、幼儿制作小荷花

  1、你制作的'是几片的小荷花?

  2、你觉得几片的小荷花最好看?这么好看的荷花,你能不能使它转动起来呢

  三、探索荷花转动的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小荷花转动起来?请你试一试。

  2、交流:你的荷花转动起来了吗?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

  四、探索不用外力让荷花转动的方法

  师:我们不用手碰,不用嘴吹,不能摇摆,你能让它转动起来吗?

  1、交流:你是怎么让荷花转动起来的?

  2、你知道小荷花为什么会转动起来吗?

  3、你有什么方法让小荷花不要停止下来呢?

  五、探索荷花停止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来做指挥官,让转动的荷花马上停止下来,让停下来的荷花马上转动起来

  1、交流:你是怎么让转动的荷花停止下来的?使停下来的荷花转动起来的?

  2、感知水平位置与倾斜度的关系。

  3、活动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7

  设计意图:

  陈鹤琴老先生说:教师的设计始终要以幼儿为核心,所设计的活动本身,要充足给予幼儿放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所寻找的玩具一定是“活”的,是能有多重针对性,并且源于幼儿鲜活的生活实际的,是具有相当趣味性的。

  瓶子是孩子身边最熟悉的生活用品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各类瓶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还给幼儿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和探究的思索及创意的空间。面对小班幼儿游戏特点和这些散了家的“瓶子和盖子”,老师却发现其中许多教育契机和可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于是诞生了这个‘瓶子和盖子’的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同时考虑到瓶子盖子对幼儿小肌肉、一一对应等能力的发展,制定了以上目标。尝试用掀、拔、旋、按等动作打开和盖住瓶子,发展小肌肉动作;初步感知瓶口大小和盖子大小的关系。材料就是各种各样的瓶子及其盖子。在流程设计上,主要是通过帮娃娃家整理物品的游戏形式,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原则,不断让幼儿自然地练习掀、拔、旋、按等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感知瓶口大小和盖子大小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活动准备:

  设置小鹿的家,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活动过程:

  1.用情境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1)提问:“小朋友看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小鹿妈妈正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鹿妈妈真着急呀!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来帮助小鹿妈妈呢?

  2.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提问:“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谁能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的。

  (2)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

  (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

  提问: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

  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呢?

  找一位没配好的幼儿提问:你的瓶子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没找到?再找找看,(教师拿起一个不配的)问:这个行吗?为什么不行?

  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4)幼儿再次尝试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小朋友,现在我们再换一个瓶子来找瓶盖朋友,找到后,想个办法把它盖紧。

  3.幼儿操作。

  提问:(1)请一位小朋友拿着盖好瓶盖的瓶子出示给大家看,提问:你的瓶盖盖紧了吗?你是怎样用你的小手把盖子盖上的?(旋上、转上)。你是用拧的方法,为什么这个瓶盖要拧?你们发现瓶盖和瓶口有个小秘密吗?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叫罗纹。有罗纹的就要拧。是不是你们每个小朋友都用拧的方法呀?

  (2)请一位按瓶盖的幼儿出示瓶子。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你是怎样盖瓶盖的?这个瓶盖有没有罗纹?(没有)我们就用按的方法,要用点劲!

  4.用情境方式结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小鹿妈妈。

  教师以小鹿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口吻进行小结:“谢谢小朋友帮了我的大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为每一个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而且会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子,这下我可以带宝宝出去玩了,小朋友再见!

科学活动教案8

  设计意图:

  在与孩子探究《我们的心脏》活动后,有的孩子问我:“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到哪里了?为什么不吃东西就会饿?”大班幼儿对身体的探索显得格外强烈。我们也常常听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能好好吃饭,有一些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如:不吃早饭、大量喝碳酸饮料、吃太多的冷饮等等。为了使孩子们明白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学习保护自己的健康,我采用了《食物的旅行》教材并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的:

  1、认识消化器官,感知食物的消化过程,对人体的内部秘密感兴趣。

  2、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课件《食物的旅行》、饼干若干、幼儿操作图片、人体轮廓图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从生活出发,引起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早上你们吃东西了吗?

  师:是的,我们吃了早餐,等会儿还要吃午餐。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那么,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

  请个别幼儿发言。

  师:食物就像游客一样在我们的身体里旅行,那它到底是怎样旅行的呢?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分析:结合生活,从幼儿的好奇心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幼儿吃下去的.食物到哪儿去了”,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课件演示,感知食物的消化过程。

  1、完整观看动画视频《食物的旅行》,初步了解食物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名

  称和食物旅行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先后顺序。

  提问:食物在人体内旅行经过了哪几个地方?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请个别幼儿发言。

  师: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是帮助食物在人体消化的。我们再来看看食物在人体里是怎么被消化、吸收的?

  2、课件局部演示,让幼儿有序认识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1)食物旅行的第一站是什么地方?食物在我们的口腔里有什么变化?

  (2)经过口腔后,食物到哪里了?食管是什么样的?

  (3)食物经过食管运送到了哪里?食物在胃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4)食物的旅行经过了口腔、食管、胃,下一站是哪里呢?小肠有什么作用?

  (5)最后食物到哪里去了?大肠有什么作用?

  (分析: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食物的运行过程动态的演示给幼儿看,避免了单用挂图演示的枯燥乏味,使整个教学活动“动静”结合,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中幼儿初步了解了各个器官的作用。)

  3、结合消化系统图,进行总结。

  小结:食物在口腔里经过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与唾液的混合,变得又细又碎。食物进入食管,食管把食物传送到胃里,在胃的蠕动下与胃液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消化,食物就渐渐变成糊状。糊状的食物到达小肠后,小肠壁慢慢的吸收食物内的营养,小肠会把食物的残渣传送到大肠里,最后食物的残渣经过肝门排出体外,排除体外的就是粪便。这就是食物的消化过程。

  (分析:结合消化系统图进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进行梳理,使幼儿完整感知各消化器官的名称、顺序、功能。)

  三.通过白板互动游戏《食物捉迷藏》,进一步认识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每个消化器官的特点和作用,现在食物要走进人体内和你玩捉迷藏,小朋友可以根据每次的小提示,猜一猜食物躲在哪个器官?

  幼儿游戏。

  (分析:让幼儿听提示进行判断、操作,与电子白板直接互动,幼儿兴趣高。进一步理解各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以及与身体的关系。)

  四.幼儿操作排列图片,复习巩固食物旅行的过程。

  1、请幼儿按照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器官的先后顺序将图片排好。

  2、展示幼儿操作成果,请个别幼儿讲解自己贴的顺序。

  (分析:幼儿通过自己亲自动手给消化图排序,巩固认识食物旅行的顺序和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五.通过讨论交流,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师:今天我们跟随食物作了一次旅行,通过这次食物的旅行,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食物的消化过程原来是多个消化器官共同合作完成的,消化器官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为了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交流讨论。

  小结:我们不能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饭后要洗手,要注意卫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也要按时吃饭,不能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挑食,吃完饭后不能剧烈运动,应该散散步,帮助消化。

  (分析:这部分的讨论交流,是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卫生和饮食习惯,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我班的孩子都喜欢美丽的颜色,有好几个孩子还问:老师,我们生活中怎么有这么多颜色?多彩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孩子们都很疑惑。面对张张寻求真理的面孔,我们学习了美国作家李欧李奥尼的文学作品《小蓝和小黄》。这个故事淋漓尽致地讲述了颜色大家庭中的爱与颜色之间的融合变色。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故事,喜欢颜色,更喜欢探索颜色间的奥秘,于是我选择了颜色大家庭《神奇地拥抱》这个主题的活动。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爱意。

  2、了解两色相混会变色的现象。

  二、技能目标:

  大胆操作各种材料,玩变色游戏,愿意讲述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目标:

  能愉快的参加动手操作探索活动,体验变色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了解两色相混会变色的现象。

  教学难点:幼儿操作各种材料,玩变色游戏,讲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小蓝和小黄》TV、PPT

  2、桃红、蓝、黄色水、注射器、瓶子、帕子若干

  3、桃红、黄、蓝颜色幻灯片若干

  4、桃红、黄、蓝手偶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拥抱进入课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客人老师,我们给他们打个招呼吧。老师们还要和小朋友们交朋友,你们高兴吗?好朋友高兴地在一起用什么动作表示。(拥抱)我们和自己的好朋友抱一抱,再和老师抱一抱。小朋友们好热情!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仅热情还很漂亮,因为你们都穿着漂亮颜色的衣服。你们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刚才小朋友和老师还有你的朋友拥抱了,现在颜色朋友也想拥抱,出示小蓝和小黄手偶:“我们拥抱在一起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电影吧。”

  二、(基本环节)由故事引入到变色实验

  1、故事《小蓝和小黄》提出问题并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这个故事讲了颜色家庭中、颜色朋友间在一起的一些奇怪、高兴的事。老师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现在老师提问了。故事叫什么名字?小蓝家里有谁?你是怎么区分它的`爸爸妈妈的?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小蓝有哪些好朋友?小蓝找到小黄了吗?找到了小黄!想想看,这时候小蓝的心情会是怎样的?(特别开心)他们高兴的在一起用了什么动作表示呢?他们啊,开心地抱在了一起,抱啊抱啊。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绿回家黄蓝父母都不认识她们,他们怎么样?眼泪聚在一起变成什么?他们第二次回家父母高兴地怎么样?结果又变成?

  2、提要求,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小黄小蓝手偶:“小朋友们我们有一个疑问,故事里我们在一起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会有的变化呢?我们还有一个好朋友,看,是谁呀?小桃红和小黄、小桃红和小蓝在一起又会发生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动手做实验来发现吧。

  在做实验前小朋友听几个要求:

  (1)桌上有桃红、黄、蓝颜料分别放在三个碗里,碗里各有两只注射器,每只注射器的家是固定的,用了哪种颜色里的注射器用完了要放在那个颜色里,不要放错了。

  (2)小朋友间互相配合、谦让,别人在用这种颜色的注射器你也要用那就要学会等待,等别人用完了再用。

  (3)加色分三步:

  (1)任意选两种颜色注射在自己的一个瓶子里,两种颜色加得差不多时盖好瓶盖摇,观察它有变化吗?

  (2)然后取出第二个瓶子,再选另外两种颜色加在第二个瓶子里,再观察。

  (3)最后拿出第三个瓶子,再选最后两种颜色加在第三个瓶子里,在再观察。边做边用脑筋记住新的颜色是用哪两种色变出来的。

  (4)做实验时要爱卫生,颜料把手弄脏要马上用帕子擦掉,不要把颜料洒了。

  (5)每个桌子坐四个人,两边坐,两头不坐,这样小朋友才好操作。

  (6)老师巡视指导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观察到的现象,老师根据幼儿讲的出示幻灯片。

  放音乐提醒幼儿停下实验,出示小蓝和小黄手偶:“在刚才的故事里我们发生了变化,那在小朋友的实验里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还有我们的朋友小桃红他和我们在一起,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发现?请做好好实验的小朋友来告诉我们吧。”

  根据幼儿讲述老师出示幻灯片:黄+蓝=绿桃红+蓝=紫桃红+黄=桔

  小朋友们刚才认真做了实验,仔细观察了颜色的变化,而且也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电影里的颜色是怎么变得吧。小朋友们变了绿、桔、紫还有其他不一样的颜色是因为你们加的颜料多少不一样,变化就不一样。总之,颜色朋友间,颜色家人间相亲相爱,两色一起就会变成新颜色。颜色的变化还有许多的奥秘我们以后再做实验去发现吧。

  三、(结束环节)讲述自己和他人间的爱。

  颜色朋友间,颜色家人间相亲相爱,他们的爱用什么来表达?拥抱变色。小朋友们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你的朋友吗?你们是怎样爱他们的?

  四、(延伸环节)唱歌到户外找更多的颜色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我们带上颜色挂饰当颜色宝宝一起唱唱、跳跳到外面去找更多的颜色做游戏吧。

  教学反思

  本活动由人与人间的拥抱到颜色的拥抱并提出颜色间的奇怪事,设置悬念,让幼儿产生探索的欲望。借助多媒体让幼儿从故事中初步了解两色相混会变色的现象。再提出疑问:黄色和蓝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变化?那桃红色和黄色,桃红色和蓝色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在实验中,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材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验。实验结束后孩子们大胆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给大家。老师出示幻灯片小结。孩子们唱唱、跳跳到户外找更多的颜色。

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名称:科学:认识自己的物品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物品标记,知道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1、能用对应的方法找到存放自己物品的位置,区分自己与别人的物品。

  2、乐意参加找自己物品的活动。

  活动准备:

  写有幼儿姓名的实物标记图一套,泡沫底版一张。

  活动前让幼儿选择喜爱的图标,在其中一张写好幼儿姓名。将剩下的几张分别贴到茶杯箱和毛巾架处。

  带领幼儿事先观察茶杯箱、毛巾架的摆放位置。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图。

  教师出示幼儿的标记图,贴在泡沫底版上,分别请幼儿指认自己的标记,说对了请该幼儿拿走,说错了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

  2、玩找物品游戏,知道使用生活物品的规则。

  ◎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用品,茶杯、毛巾,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物品。

  ◎让幼儿拿着自己的标记图,去对应茶杯箱、毛巾架的相同标记,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用品的位置,对找到位置的幼儿,教师给予夸奖。

  教师示范:这是××,它是我的.标记,找找找。我的茶杯在这里。

  幼儿找自己用品的位置,教师注意检查、引导幼儿观察物品位置上的标记与手上拿的标记图是否相同。 在活动开始时,多数幼儿还不太会回答问题、胆怯、不敢讲话,在谈话和游戏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并教孩子们讲,他们胆子大不了起来,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是长幼的小朋友和所在的班级。幼儿对教室的观察仔细了,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所提高,知道去寻找各种他们基本能找出教室里的物品,但摆放的位置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的帮忙。但还有个别幼儿不能参与其中。

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内容:

  面粉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物,但这只是孩子与它的间接的接触。我们的幼儿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面粉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运用多用方法辨别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记录。

  活动目标:

  1、在“真假面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2、在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时,让幼儿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探索实践,让幼儿在四种白色粉状物中辨别出面粉。

  活动准备:

  百宝箱、面粉、淀粉、糯米粉、水、盐、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电饭锅、记录表、笔

  活动建议:

  一、导入:通过游戏“百宝箱”出示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引起幼儿对活动兴趣。并提问幼儿:馒头、花卷、水饺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面粉”

  教师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盐供幼儿猜想四种白色粉状物品哪一种是真正的面粉。

  二、展开:

  幼儿的`操作记录分两部分:

  1)猜想记录:要求幼儿只用眼观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判断谁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记录(四样猜想物品分别用数字作为各自标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盐)如:

  1、面粉

  2淀粉

  3、糯米粉

  4、盐

  2)验证真假并做记录(在这里我挑选面粉、淀粉、糯米粉、盐四样食物是因为它们1、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可供幼儿探索2、即使幼儿用品尝的方法来验证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交流)

  验证后的记录:

  三、师幼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统计记录总人数36人)

  1、面粉

  2淀粉

  3糯米粉

  4盐

  猜想统计

  验证统计

  在交流中幼儿各自说出了验证方法他们有的通过鼻子闻、有的通过嘴巴尝、有的用水来验证面粉的真假方法多多,兴奋无比。通过验证幼儿知道了4号盘的是盐因为它咸是用嘴尝出来的;2号不是因为见到水就不见了,有的幼儿说出了这是淀粉,教师给予了鼓励;1号和3号的识别教师和幼儿做成了饺子皮放入电锅里煮一煮,出锅之后3号变的发粘幼儿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面粉,则判断出真正的面粉是1号。

  结束:

  师幼一起归纳总结面粉的特点,对幼儿在活动时的表现做出了评价,并强调安全教育。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允许是不能随便品尝不认识的事物的。

  活动自评:

  根据《纲要》精神,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中,展开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尽情探索,而我在活动中早以成为他们活动中的朋友,倾听者的角色。《真假面粉》活动中,幼儿说的多,操作多,精力非常集中,并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通过操作幼儿也了解到了很多常识如:盐是咸的、淀粉遇见水就会融化、糯米团煮熟后是粘的,真正体现出“玩中学”的思想。

科学活动教案12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但是空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东西。《纲要》中指出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3、对空气的秘密感兴趣,乐意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重点:

  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教具:气球一个,记录表一张,吹泡泡玩具一个、PPT《空气的秘密》。

  学具:

  1、透明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

  2、装水的箱子4个、装有毛巾的水杯2个、记录表3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基本部分

  (一)了解空气特点。

  1、幼儿自由尝试在活动室的任意地方抓空气。

  2、交流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有。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

  (二)探索空气的重要作用

  1、人需要空气

  (1)小实验:用吸管在水里吹一吹,发现什么?

  (2)捂住口鼻,体验没有空气的感觉。

  2、哪些东西也需要空气?

  3、空气的本领

  分组实验:《毛巾湿了吗》

  三、结束部分

  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延伸活动

  1、将活动材料投放在科学区,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被污染的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13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玩水

  [设计意图]

  幼儿对水的喜爱似乎是一种天性,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们总爱在水里玩耍、嘻闹,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约,无法尽兴地去玩水。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在洗手时幼儿们经常把衣服袖子弄湿,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长的时间。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的兴趣,使他们对水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设计了“我们一起来玩水”这一活动。

  [活动目的]

  1、在游戏中感知水的主要特性和用处,知道节约用水,体验玩水的快乐。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盛满水的盆

  2、塑料袋、铁丝

  3、透明的瓶子、颜料、图画纸等。

  4、各种会沉和浮的玩具如:纸船、塑料杯、石头、铁罐等

  [活动过程]

  一、水真有用

  1、出示装满水的盆,让幼儿说一说水有什么用?

  2、请幼儿讨论该怎样节约用水

  3、教师总结:水真有用,没有水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二、水真好玩

  1、幼儿分组游戏探索

  第一组:玩水袋:引导幼儿感知水的流动性。

  第二组:会变颜色的水:引导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第三组:沉浮:引导幼儿讨论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

  2、师小结:刚才每个小朋友都用水玩了各种好玩的'游戏,请小朋友回去想一想还可以用水玩什么好玩的游戏。

  三、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今天在幼儿园玩水的感受。

  [评析]

  利用孩子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自主的游戏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来,叙述自己对水的体验和享受玩水的乐趣。

  从身边小事启发幼儿,让幼儿认识到水对人类及各种动植物的重要性,让幼儿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以分组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幼儿按意愿选择组别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启发,使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主动探索科学现象,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并体验游戏的快乐。

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用处。

  2.喜欢参加制作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练习过编辫子。

  2.纸、笔、绳子、棉花和颜料等。

  3.各种动物尾巴的幻灯片。

  活动过程

  1.了解动物尾巴的样子和用处。

  观看小白兔尾巴的幻灯片,讨论:这是谁的尾巴?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小兔子的尾巴长长的,会怎么样呢?

  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经验,结合幼儿的发言内容放有关的`幻灯片(如松鼠、袋鼠、牛、壁虎和鱼)。

  小结:动物的尾巴有各种不同的用处。

  2.制作各种动物的尾巴。

  讨论:怎样制作动物尾巴?

  幼儿自定内容,用各种材料制作动物的尾巴。

  3.玩抓尾巴的游戏。

  延伸活动

  1.日常活动中继续丰富幼儿有关动物尾巴的相关经验。

  2.提供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玩其中的配对游戏。

  目标

  1.理解并能说出一些动物的尾巴的形态和作用。

  2.对动物的秘密有兴趣,喜欢问有关的问题。

科学活动教案15

  一、活动名称:《海马爸爸生宝宝》

  二、活动目标:

  l激发幼儿对海洋生物的探索兴趣。

  l培养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争辩的`精神。

  l引导幼儿了解海马独特的繁殖方式。

  三、活动准备:

  l故事磁带。

  l有关海马知识的图片、卡片。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组织好幼儿。

  基本部分:

  讨论:你是怎样出生的?你知道小动物是怎样出生的?猜一猜,有没有动物是爸爸生出来的?

  教师把故事将一遍,提问:海马爸爸为什么能生小海马?了解海马的身体构造。

  请幼儿边听故事录音边与教师一起讲故事

  幼儿自由观看图书等资料,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讲评幼儿表现。

  五、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注意搜集有关海马的图片和有关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2-16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06-21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5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07-11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5-05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27

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1-07

托班科学活动教案01-10

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转动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