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白杨》教案一等奖(通用1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教案一等奖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
(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
(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
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案一等奖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
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白杨》教案一等奖 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
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难点:
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1、请学生结合资料搜寻和预习谈谈对白杨的认识。
2.看图画,认识戈壁和白杨树。
二、要求初读,整体感知
提初读要求: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③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指导难点字词:“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指导读书,了解内容
1、要求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爸爸的.介绍,此番理解含义不要求非常深入,只要学生能大致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的坚强就可以了。
3、顺着学生的感受指导他们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指导交流,加深印象
指导交流喜欢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家听。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一等奖 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白杨》教案一等奖 5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1、视频《戈壁风光》。
2、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知道了这一课主要讲爸爸在去新疆的路上,通过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内心。那么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又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白杨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绍白杨的话,然后认真读读这几句,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
2、全班交流:
⑴ 找生读句子。
⑵ 交流:
① 第一句: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过渡:现在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下面我们就去大戈壁看一看。
(播放课件:戈壁风光。)
师引导: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 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就默默无闻地舒枝展叶,绿化城市;农村需要,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防风挡沙;戈壁需要它,它就扎根戈壁,成为铁路线上的卫士。看,风沙刮来了,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雨雪打来了,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干旱袭来了,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洪水涌来了,白杨像磐石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现在,你就放开声朗读这段,把自己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师: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话里有着深刻的含义,而 此时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生结合课文回答。
3、师导:课文中用了三个只知道,实际上暗含着孩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弄明白: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5、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四、“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自己读16自然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五、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交流练笔。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白杨》教案一等奖 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 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 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 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 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
由此想到:
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煇煌。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 齐读。
⑵ 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板书设计】
白 杨
高大挺秀 赞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借物喻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白杨》教案一等奖 7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
4《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案一等奖 8
教学目标
⒈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⒊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知全文,理清结构,学习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回顾导入,学习第三段,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哪儿?知道它的外形特点吗?(出示幻灯片)
⒉从课题看,本文是写白杨的,担实际上不是状物的文章,那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就会揭
二、初知全文,理清结构
⒈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
戈壁gē清晰xī介绍jiè新疆jiāng
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出示幻灯片)
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④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分为三大段。)
三、学习第一段、第二段
⒈自读第一段。思考: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
⒉读了第一段,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
⒊指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深入分析白杨特点。(出示幻灯片)
①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
②爸爸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出示幻灯片)
⒌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名中心句的'含义。
⒍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体会爸爸的心。
四、课堂作业设计
⒈背诵第二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⒉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⑴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先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戈——()——()
介——()——()
析——()——()
⑵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在括号里打上“√”。
①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说明白杨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
b、借白杨的生态说明我们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c、说明白杨不论在什么地方生长都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
②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
a、借白杨的性格说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要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动遥,不退缩,经得起考验。()
b、赞美白杨的形体挺拔,具有耐寒的性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说说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用意是什么?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出示幻灯片)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爸爸返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①爸爸沉思什么?
②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③课文中还有几处在写爸爸的神情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感情,巩固延伸(出示幻灯片)
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喻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了本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认为应该如何去立志向?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①、缩句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b、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②、下面两段话,在写景之外,还包含着很深刻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b)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尚昆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
白杨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扎根过疆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教育下一代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白杨》教案一等奖 9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
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
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
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教案一等奖 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
---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体会白杨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
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3、导入新课: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⑵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指导名读、小组读,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⑴ 爸爸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⑵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几棵小树的意思?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
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紧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一等奖 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联系其他意象,感悟喻义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关于白杨,著名作家茅盾有过这样的文字“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在北方小城里的诗人王学忠看来,又蕴含了哪些情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诗文解读
(1)入题悟境。一是白杨,二是雪。解题,雪为环境;白杨,形象集中者。在雪里的白杨展现了自己怎样的风姿?
请朗读全诗,找一找直接写白杨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光秃秃的白杨树?? 一群裸露的脊梁 头顶茫茫上苍? 长矛利剑脊梁
光秃秃?? 裸露?? 长矛利剑?? 脊梁
外在形象:写在风雪中光秃秃的枝干,不是万树银花,而是经历磨难之后萧条突兀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
内在形象:由长矛利剑感受到冷峻尖锐,不被风雪摧垮,就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哪怕枝干已经光秃,但是,只要树干不倒,就要挺直腰杆。
(2)树无脊梁,看到白杨树的人有脊梁。沉寂一冬的树或许可以等待来春,人会不会在“风雪”中重生?
? 讨论:风雪? 脊梁? 白杨——象征意义
学生范例:白杨既不单单是一棵树,那脊梁就是像白杨一样有铮铮铁骨的人的.身体和精气神统一,他不屈——即便是被风雪摧毁的体无完肤。风雪愈猛,愈保持自己的风骨,雪可以使大地一片苍茫,我残损的身体依然保留着白杨风骨!诗人可能感觉到了像风雪一样的残酷的环境,但他认为人必须挺直脊梁,要像白杨一样在苍茫寂寥的原野用所剩不多的光秃秃的枝干,展示自己迎霜傲雪顶天立地的生命硬度和力量,做个硬汉。
(3)体会一下,说一说你感受到的`诗人内心的情感
范例:对风雪无情侵蚀白杨的愤懑;兀立风雪之中,对那些不断给人们带来祸害的人的藐视;在寒风怒雪中依然喊着沉寂不是死亡, 抗争到底的坚定执着!
3、再读,加入自己的情感。
4、作业
结合生活,选择一至三个意象进行仿写。
附:雪中白杨
光秃秃的白杨树
一群裸露的脊梁
长矛般兀立风雪中
头顶茫茫上苍
长矛利剑脊梁
雪花纷纷扬扬
千里沃野墓穴般沉寂
沉寂不是死亡
《白杨》教案一等奖 12
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
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
(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
(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
(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白杨》教案一等奖】相关文章:
白杨优秀教案02-16
白杨教案模板10-21
《白杨礼赞》教案02-04
关于白杨教案03-26
关于《白杨》教案03-15
白杨教案范文03-30
《白杨》教案优秀10-26
《白杨》教案4篇03-07
《白杨》教案10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