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27 16:49:51 教案 投诉 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品味学习课文的语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题,引出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借助一连串的比喻,渲染由回忆带来的愉悦之感。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记述少年时代的读书作文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由回忆往昔转到抒发今天的感慨。添上这两段,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把作者与读书,作文、读书与体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课文的第二部分很长,是全篇的主体内容。这一部分的层次大致如下。

  第一层,第3自然段:交代有关的背景情况,讲自己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

  第二层,第4~12自然段:记述看小画片和上小学时读书作文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四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4、5自然段:看小画片;

  第二小层,第6自然段:读真正的连环画;

  第三小层,第7自然段:读文化站的图书;

  第四小层,第8~12自然段:因读书而提高作文水平,获得荣光,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

  第三层,第13~17自然段:记述上初中读书、作文和创作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两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13~15自然段:读大部头小说,作文受到好评,又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

  第二小层,第16~17自然段:学着“创造”,写出小小说并发表,这是因大量读书而得到的果实。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分析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使文章中所有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物品为线索,有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本篇充当线索的是书籍(长生果),这条线索非常鲜明,贯穿始终。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析:本篇作为记事散文,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作叙述的。下面把有关的语句依次摘出来,从中可见其清晰易辨的特点:

  最早的读物……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

  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

  上初中后……

  我终于开始学着……那是上初中二年级时……

  4.本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分析:本篇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头绪也比较多,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阐明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形散神不散”。

  集中并不完全等于突出。要想让中心突出,就得有典型的材料。本篇详细记述了两次作文的情况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揭示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学写小说一事,记述得虽然简略(或许这是由于搞文学创作不是中学生必做的事),但作者叙事之后马上附以议论,用力地扣在中心上——“假如不是读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在行文中时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中心,比如:

  —-“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我的理解力。”

  —“……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这样,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有“面”也有“点”,又注意不断地显示中心,本篇散文的中心就既集中,又突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是怎样过渡和照应的?其作用是什么?分析:先看过渡。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从“看得津津有味”到“不过瘾”,去阅读“真正的连环画”,这是儿时阅读生活的变化。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借助这个过渡段,自然地连接起来。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开头,都安排了过渡性的语句,用以连接前后的内容,使结构层次和叙事的条理更为清晰,上下文的联系更为紧密。

  再看照应。第一部分里,有“忆及……”的说法标明转入回忆,第三部分则以“至今……”诸语加以照应,如第3自然段中的“欢悦”,第6自然段听“痴迷”“迷醉”“酷爱”,以及后面的“荣光”“如痴如醉”“说不出地高兴”等,前后连成一气。再如,第13自然段中提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第14自然段就有“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之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5自然段结尾与第16自然段的开头,前边提到“创造”,后边紧承此意,两段之间语意和文气连接得十分紧凑,“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一句既是照应,又是过渡。

  作者注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的整体感增强了,眉目也更加清楚。

  6.“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阂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怎样理解?

  分析:此句,承前一句“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而来。两个比喻,一个从“视”的角度形容(画页),一个从“听”的角度形容。“心屏”,这是新出现的词,把心说成是电视屏幕,其上可以传出画面和乐章,这就与后面的两个比喻联系起来。“幅”读fú(统读),是量词,“一幅”犹言“一张”。“阂”读“quù,也是量词,一首歌或词叫“一阕”;这里中心词是“乐章”,其量词用“个”而不用“首”,故句中的“一阂”犹言“一个”。附注;乐章,指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组成部分,一部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

  7.“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这句话怎样理解?

  分析:“囫囵”读hú lún。“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作细致的分析,笼统地接受。“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般断句成“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短文《五柳先生传》中的自况之语,文中,其后还有一句:“每有会意(领悟),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理解透彻;一种是“不钻牛角尖”的意思。陶渊明的本意恐怕是后一种,不然他怎么会“每有会意”,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一再涵泳深思呢?作者引用陶语,所表达的意思,与陶语本意也有某些一致的地方,后文“牵肠挂肚”一词可证。但小学生毕竟水平有限,“不求甚解”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读不懂而放过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一提起写作文,不少人就会叫苦,不愿写也不会写。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呢?只要认真阅读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如果你按照作者说的办法去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学生查工具书,扫清词语障碍。

  (三)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并列表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

  (四)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怎样通过叙述读书作文的情况,揭示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归纳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五)指导学生分析过渡和照应方面的特点。

  (六)指导学习品味语言。

  1.“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把这几句话放在一起来理解。思考:“长生果”与“营养品”含义完全一样吗?为什么标题不说是“我的书”或“我的精神营养品”?

  提示:“长生果”与“营养品”都是比喻的说法,含义有重合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营养品”主要指出对人有教育作用,使人在精神方面充实、强健、发展。“长生”也含有这层意思,但不止于此。这个比喻还指书本身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好的精神产品(果实),此其一;其二,人类文明凝结于书,书又是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双向的活动是“长生”的,是永久性的,是永远不会衰败完结的。本篇虽然重点讲的是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但作者把立足点放在很高的层次上,所以标题里用了“长生果”而不取“精神营养品”等,含义显得更深,给人的启发和联想余地更大。

  2.改写第2自然段,删去所有的比喻,然后与原文比较,体会其语言特色。

  提示:可以改为——“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感。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丰富多彩,令人高兴欢快。”原文一共有四个比喻。前两个是一组,对仗比较工整,所描绘的景色与天籁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也很美,这些都渲染了“欢愉之情”,使它成为可见可闻可感的东西,读者心里好像也出现了那种美妙的感觉。后两个比喻是一组,又是从画面与声响(乐音)两个方面加以点染,与前一组比喻暗暗沟通(仿佛蜂蝶飞进了画页,天籁小巧玲现入了乐章),二者之间用“视”“听”二字联络,用“愉悦”一词总领。

  3.画出课文中读书使“我”入迷的词句,前后联系起来品味和分析。

  提示:有关的词句有——

  ……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

  ……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

  ……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

  ……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地阅读…醉心阅读……

  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使我如痴如醉……我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

  看了巴金的《家》后念念不忘……

  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

  仍盼天天能扎进头去醉心读书……

  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我”读书的特点是“入迷”。最能体现这种“入迷”程度的字眼是“痴”和“醉”,文中多次使用,此外还有多种类似的说法。如果读的是好书,那么“入迷”是一种很好的读书境界。唯有“入迷”,才能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得到最多的收获。当然,不能止于“入迷”,还要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评析、鉴赏等);读书要有所选择,格调不好、境界不高、文字不精的书,坏书,也可能会让少年人一时“入迷”,这对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4.熟读第10自然段,选出几个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加以评点。

  提示:“拂”“撤”“挡”“捧起”“奉献”这一组动词可以放在一起品评;三个“爱她的……”,这一组排比句可作评点:“灿烂”这个形容词用得大胆、新颖,有特殊的表现力。

  5.熟读第12自然段,思考:“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互相换一换好不好?使用“鲜味”这个口语化的词好在哪里?

  提示:“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是同义词,有时是可以互换的,但课文里的这一句,前面讲的是“构思”,而“心裁”恰恰指心中的设计筹划,所以“别出心裁”用在这儿恰到好处,不宜换成“与众不同”。“鲜味”含有新鲜感强、不落俗套的意思,这样的写法和语言必能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已。使用这个口语化的词,符合少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表述习惯。

  6.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已经读过的书,与她所说的“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有什么不同?

  提示:书一旦成为书,它就定型了,凝固了,虽然来源于社会人生的土壤,但已经属于过去的事物、代表着过去的认识。“社会人生”则不然,它时时刻刻在变化、发展,随时有新的事物新的情况出现,随时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认识去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笔写的书再多,也只是“社会人生”这棵大树的一个果实。此外,笔写的书是从“社会人生”中来的,不联系书的母体,就不能真正把书读懂;读了书不去实践,懂了道理学了知识不去运用和验证乃至发展,读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总之,一本书容易读懂,而“社会人生”之书,要想读通,绝非易事。作者因此颇有感慨,这也启发读者——应该把醉心读书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正如古人所言,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始于“博学”而终于“笃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第一课时

  一、理解课题,把握文章大意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题目是(生齐说课题),板书精彩极了,问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板书糟糕透了,问本词语的意思。

  2、通过预习,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吗?

  (学生可以从文章内容、中心、题目特点等不同角度去谈。)

  二、理清文章思路

  1、你们预习得很好,把握了文章的大意,那课文是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的呢?我们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生速读课文理思路。

  3、集体汇报交流:

  ⑴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你觉得每部分划到哪,就读到那个自然段停止,告诉同学们。

  ⑵ 指明读文划分层次。

  (可分为两部分,也可分为三部分。)

  注:在生读文过程中将读错或不好读的字词写在黑板上,理完文章层次后,让生再读黑板上的字词,纠正读音。

  三、再读质疑

  1、下面我们逐段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解决不了的在书上标注,一会儿小组合作解决。

  2、生读书思考,边想边标注。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写在问题卡上。

  4、梳理问题:

  请各组组长带着问题,到前面读题展示。在组长读完题后,教师要将题型分类,如文章内容方面的'、思想方面的及写法方面的。

  5、教师找出两个有代表性、综合性的问题,让同桌同学相互商讨解决。

  6、同桌互学。

  7、指名回答。

  8、解决其它问题:

  教师出示各组问题,请同学们解答。

  四、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积累重点词句

  完成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课文最后一节节选。)

  六、布置作业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体会主题

  1、自读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巴迪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爱他的,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集体交流,练习读文。

  三、集合文章内容,讨论主题

  如果巴迪父母在看到他写的第一首诗后,都鼓励,或是都批评,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由课文,引入生活

  集体交流:

  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谈谈你现在的理解。

  五、练习读文,读出感受

  1、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文。

  六、积累语言

  读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虽处在语文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识字能力都比较强,但学生对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不够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教学理念: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爱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板书:汉字),你们对汉字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导入课本内容)

  2、指明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学习内容: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介绍及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更多地理解汉字吗?让我们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

  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遨游汉字王国。

  二、浏览阅读材料,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学习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

  (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1)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

  (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2)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自渎活动建议。

  ②、汇报交流。

  (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

  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工作优化设计

  搜集,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上两节课大家按照指定的活动计划认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定体验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活动成果。

  板书:有趣的汉字。

  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一)字谜竞猜。

  1、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为四个活动大组,每组各选派3—5名队员参加竞赛。

  (2)各组队员应认真听清楚要求后作答。

  2、活动开始

  (1)必答题(字谜)(各小组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

  字谜举例:

  ①你我各一半,互相来征战。( )

  ②三匹马。( )

  (2)抢答题:

  要求:主持人说完谜面后各小组方可抢答,提前抢答失去一次答题机会,答对加十分,答错倒扣十分

  (3)附加题:

  各组按顺序展示自编字谜,编得合理的谜语每条加十分。

  3、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4、畅谈感受,体验乐趣。

  (1)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2)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5。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二)谐音示图

  1、出示课文中的歇后语,笑话

  (1)读一读。

  (2)说一说谐音的有趣。

  (3)说说在搜集谐音资料时除了歇后语,笑话,还从哪里搜集到相关资料。(古诗,对联)

  2、畅游谐音园。

  (1)歇后语。

  一学生说歇后语前半句,其他学生说后半句,并指出其中的谐音字。

  (2)笑话。

  ①指名说笑话。

  ②说说笑点在何处?

  (3)古诗。

  ①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搜集的古诗,并用有色笔在谐音字下做记号。

  ②齐读故事,体会谐音在古诗中的妙用。

  (4)对联

  ①指名出示搜集到的对联上联。

  ②小组合作对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三、小结。

  同学们,在活动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课后,让我门一起行动起来,把自己搜集到

  的资料整理归类,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四、作业超市

  自学<<仓颉>>等第三课时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

  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2)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

  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

  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1)书面汇报。

  (2)合作汇报。

  (3)制成演示文稿汇报。

  (4)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

  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六。作业超市。

  针对三节课的学习,写一份心得体会。

  :<<我爱你,汉字>>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

  第九册第5单元(需五课时)

  教材分析:

  "我爱你,汉字"的阅读材料,分汉字的演变,错别在的危害,汉字书法欣赏三个部分。

  <<汉字的演变>>是一个表格,以"日,月,车,马"四个字为例,显示几千年来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点值万金>>是一件真实的事,讲由于一"点"之差,使价值18万的塑料袋成为一堆废品,警示

  我们要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赞汉字>>和<<书法作品赏析>>分别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汉字之美,可以互为参照印证。

  学情分析:

  目前街头招牌,广告,电视以及学生们的作业本中文字错别字相当多。我们要以此我例,引导学生

  调查社会用字,以便警示同学们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教学目标:

  1、开展"我爱你,汉字"综合性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热爱,并为纯洁祖国语言

  文字做实事。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4、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感受汉字神奇,有趣,古老,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汉字的感情,努力学好汉字,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的优秀传统。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2、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并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热爱。

  2、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自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自读,理解内容。

  2、谈谈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的一段话,读出对汉字的热爱。

  4、抄一抄你最喜欢的语句。

  二、制定活动计划

  1、师导入: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我们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想想我们要怎样进行学习呢?

  (先制定计划,再搜集资料,最后展示成果)

  2、回顾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定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结束后展开活动成果。

  3、明确活动建议

  (1)自由读活动建议。

  (2)指名读活动建议,说说活动建议告诉我们什么?

  4、学生自由分组

  (师适时关注学生分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5、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6、讨论交流,形成活动计划。

  (1)各小组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师提示: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及活动形式多样。)

  (3)各小组根据评议,修改活动计划。

  (4)各小组展示修改好的活动计划。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分小组拟订了活动计划,课外大家可以根据计划查找相关资料。

  四、作业超市:各小组根据活动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及资料的查找,搜集,整理工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汉字走过了一条有趣的发展道路。

  二、出示阅读材料。

  1、汉字的演变

  2、认真阅读和研究表格,思考:

  (1)从古到今汉字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从汉字的演变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形象走想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便捷。

  三、阅读<<甲骨文的发现>>

  1、自渎课文,思考甲骨文被发现的经过。

  2、指名说说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3、谈谈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在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和善于思考,也学有新的发现。)

  四、展示相关资料(被要求展示资料的小组,要作相关资料介绍,还可说说搜集资料中的见闻。)

  五、小结。

  这节课通过也课内资料,交流展示同学们课外搜集的资料,我们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课后一定要注意汉字的正确使用。

  六、作业超市:从街头找出一些错别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一组有错别字的词语

  茶叶旦仃车象章照像圆宵汤元八鸽家俱另售像棋

  1、同学们在街头小巷,商店门口是否看过以上招牌?看到这些有何想法?

  2、动笔改正以上错别字。

  二、"一字之差"的教训

  1、师导:同学们正确使用汉字,规范汉字到底有何重要?请阅读<<一点值万金>>,读完后与同学交流一下读后感受。

  2、生默读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并谈谈感受。

  4、从身边事例体会错别字的危害。

  (1)师导;同学们,"一字值万金"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啊!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能把你在时间活动中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跟同学们吗?

  (2)生畅谈故事。

  (3)交流听后感受。

  三、展示社会调查成果。

  1、小组长会标活动开展情况

  2、各小组展示成果并作介绍。

  师引导学生按类型展示。

  (1)实物类:书记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2)照片类: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类事物菜谱,各种商品广告......  (3)记录类:电视字幕,公文,信函,传真......

  四、学写调查报告

  1、出示译本调查报告范本,学生自行研究如何写调查报告。

  2、生汇报,师相继引导点拨:

  (1)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目的——发现会上的错别字,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2)对调查到材料作分析,主要是统计和分类。

  (3)提出改进建议。

  3、以小组为单位写调查报告,师巡视指导。

  4、交流调查报告,评议。

  5、根据评议修正调查报告。

  五、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充分认识到了错别字的危害,也知道了错别字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防止和纠正错别字应从我们做起,不写错别字,正确纠正错别字。

  六、作业超市:

  1、纠正错别字,找找自己作业本上的错别字,并纠正。

  2、提出两三条纠正错别字的好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汉字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载体,从古至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书法作品。

  二、欣赏阅读材料

  1、出尔王羲之与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2、欣赏这两幅作品并做出评价。

  3、读读<<赞汉字>>。

  4、用<<赞汉字>>一诗中的词语来赞美王羲之与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三、小小书法展

  1、在综合性学习中,汉字书法欣赏小组为我们搜集了优秀的书法作品,举办了一次小型书法展、让我们尽情参观欣赏吧!

  2、小结书法展活动情况。

  四、作业超市:

  "我是一个小小的书法家",动比写一张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总结综合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受。

  1、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在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认真拟订计划,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一定

  有许多感受和收获吧。

  2、学生小组内互说感受。

  二、总结综合性学习情况

  1、小组长作总结汇报。

  2、评价综合性学习成果。

  3、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这一轮综合性学习中,大家团结合作,勇于探究,敢于创新,不仅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还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希望同学们参考材料中的提示,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探究汉字的有关问题。

  三、作业超市:

  巩固本单元学到的汉字知识,准备参加汉字知识竞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教学过程:

  一、回忆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情况。让学生代表汇报活动情况,引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二、阅读1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三、按同学选择内容分为三个组找好位置,并确定好交流方法。

  四、指导辩论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确定好辩论双方的角色,帮助明白各自的.任务。

  五、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对辩论小组评选出最佳辩手和获胜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过程:

  一、阅读习作要求,让每一个学生弄明白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范围。

  三、带领学生再次重温学过的课文,体会故事怎样才能表达清楚,怎样才能吸引读者,强调真实,有重点,有条理,精彩的地方要善于描写,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采访笔记要注意格式,注意语言的真实,要写出自己的心得。记一次辩论,要写清楚辩论的经过,精彩的地方写具体,写出辩论双方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自己参加过的同学要写出自己在辩论时的表现,心理活动等。还应该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学生交流选材、写作内容等。

  五、学生自己动笔形成初稿,教师随机指点,个别辅导。

  六、学生交流阅读习作,相互提出鼓励、帮助和修改意见。

  七、讲评范文。

  八、学生再次修改,誊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1.教师配乐朗诵改编诗《故乡》。

  2.学生谈谈从诗中感受到的思乡之情。

  3.引出课题《小桥流水人家》,齐读课题,问: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4.配乐欣赏江南小景图片,跟随作者一同走近心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边读边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a 读生字新词,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

  清澈见底的小溪 依依多情的杨柳

  潺潺地环绕 随风飘动

  细细的流泉 柔软的柳枝

  粼粼的波纹 婀娜的舞姿

  灌溉田园 清洗衣物 采摘茶叶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b 谈谈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

  c 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语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情感体验:

  1.出示: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思考:“那段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概括出:

  溪中捉鱼虾

  事 桥上送野花 (趣) 找出描写这些趣事的语句,品读感受。

  茶山摘茶叶

  【重点感悟】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学生体会说话:流水把野花送到了远方,也把( )送到了远方。

  指导朗读: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结合板书:事----趣。

  3.师:文中除了这些童年时代发生的趣事,还有哪些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引导学生概括出:

  景 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 (美)

  4.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的呢?请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重点品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12个二类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理解高尚的真正意义,懂得以诚待人,帮助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卡罗纳高尚的行为表现在哪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提前安排学生阅读《爱的教育》。

  教学时数:

  两课时

  基础知识:

  耽:延误、延迟。

  耽误耽搁

  厉:①严格。②严肃、厉害。③猛烈。

  厉害厉声凄厉严厉变本加厉

  腹:①即肚子,躯干的一部分,在胸下面。②指内心。③指地区中心部分。

  腹部腹地心腹空腹

  抄:①誊写,照原文写。②搜查并没收。③走简捷洁的路。抄录抄袭抄写

  扰:①扰乱、打扰。②混乱。③感谢别人款待时说的客气话。扰民纷扰干扰

  卑:①低下。②表示谦恭。③低劣、下流。

  卑鄙卑贱卑微自卑

  耻:羞愧、羞辱。耻辱耻笑可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梳理课文脉络,学习生字。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阅读过《爱的教育》吗?对于这部书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全书共10卷,每卷10个故事。通过一个小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叙述了小学生在一年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二、初步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

  发生:老师还没来,教室不比较乱,同学们拿科罗西取笑。

  经过:科罗西用墨水瓶砸弗朗蒂,不巧砸在老师身上。老师调查此事,卡罗纳想为科罗西承担责任。老师继续调查,查出了真相。

  结果:老师宽恕了他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形象。

  一、指名读课文,认真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找出课题“高尚的行为”指什么行为,在文中找出对这种行为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见没人答话……”

  三、找出故事的起因。说一说科罗西为什么要用墨水瓶砸弗朗蒂?同学们是怎样嘲笑他的,你怎样看同学们的做法?

  四、在这种情况下,卡罗纳除了承担责任,还做了些什么?想象一下他可能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五、你怎样理解卡罗纳德行为是高尚的,为什么?

  六、总体把握内容,试着复述课文。

  积累:

  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作家,1886年出版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部作品以一个小学生恩利科的名义,通过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亚米契斯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等人类美好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999年8月21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 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

  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自己说不出来,还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习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知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俺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身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俺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身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安排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通过与《鲸》的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本文作者的表达。

  教学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2、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课文第1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生活习性。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

  B、合理清晰的结构;

  C、鲜明的事物特征;

  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文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且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积极性;二是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设计理念:

  1.常识性说明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学生学习易觉得枯燥乏味。学习本文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力求实现阅读教学的“生活化”。现代教育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价值取向,本设计力求通过设计评选“最佳推销员”、“小小发明家”等环节,体现学习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生活技能的过程,从而更加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进行说、写训练,发展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了解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以及为科技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知道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难点:领悟各种玻璃的不同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玻璃的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情况。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了解生活中的推销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到家里推销商品的推销员,他们是怎样推销的?指名简要介绍。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假如要让你当一个“推销员”向客户推销一种“新型玻璃”(板书课题),你们认为,怎样推销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呢?(引导学生领悟出:必须了解新型玻璃“新”在哪里?有哪些特点和作用?怎样准确表达出来等等。)

  3.教师导入:好,我们每个同学都来当一次推销员,看哪些同学推销的水平最高?我们先来了解关于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内驱力。本环节与社会生活联系,采用“创境激趣”法,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产生学习需求,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一)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1.学生自学,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理解带点字: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

  (2)重点检查字形易混的几个字,并注意辨别相近的几个字的字形和意思:嫌—谦、歉;粘—沾、贴;噪—燥、操、躁;废—费。

  2.这篇新型玻璃的“说明书”,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找出五种新型玻璃。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内容,了解文章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

  (二)自主学习,完成表格,理解内容。

  1.要当好推销员,让更多人了解 “新型玻璃”,我们应该先了解其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内容。要求:

  (1)自学课文: 读、思、画、圈、收集资料……要重点画出特点和作用,概括出来。

  (2)填写表格并注意玻璃名称与特点的联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按预习题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

  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 人物:我

  地点:海上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听写词语:

  浅蓝 红霞 范围 扩大 夺目 光彩 分辨

  灿烂 紫色 奇观 目不转睛 一刹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环节

  一、铺垫孕伏

  二、探求新知

  三、实践应用

  四、教师活动预设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一、新课导入

  师:这个学期,我们曾在“父母的爱“这一单元学过毕淑敏的一篇课文,同学们还记得吗?

  (点)生:《学会看病》

  师:在这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和一个勇敢坚强的儿子。而今天这个母亲和她的儿子又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小故事呢?

  请(点)读一下课题。 出示课题:《剥豆》

  二、学习生字词

  1、师: 这个“剥”字是一个多音字,它有哪两种读音? (点)生:bāo和bō。

  师:请你告诉大家,当它表示。时念如;而当它时念如......

  生:剥 bāo :去掉外皮或外壳。bō: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 师:所以题目中的这个字应该读

  生(女生、男生、一齐):bāo剥豆。(板书bāo)。

  2、师:好,谁能来读上面的词语。

  出示:利索(轻声,两遍) 顺手 欣赏 节奏 虚假 隆起 执著 沮丧 清澈 磨难 怜爱 凸起

  敛声息语(第三声,两遍) 眼动手剥 瞻前顾后 小心翼翼

  师:请这一组同学开火车(有读错的,请全班同学指正;难读的,请全班同学一起读两遍)

  3、敛声息语

  师:敛声失语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来看句子。谁来读一下? 出示: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点读

  师:这里的 “敛声息语”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师:手起豆落,母子都专注于剥豆,) (点)生:收敛声音,不讲话。

  师: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境是理解词义的一种重要方式。

  4、瞻前顾后

  师:例如这个词。请你先来读一下句子。

  出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决果断,不可以总是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点读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 “瞻前顾后”的意思? (提示:师:要坚决果断,不要瞻前顾后,说明瞻前顾后的意思与坚决果断相反) (点)生: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真棒。剥豆,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家务活,但在这篇课文中,却有了不平常的含义。请同学自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中剥豆的不平常体现在哪里?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剥豆仅仅还是一次家务活吗? (点)生:不是,作者和她的儿子将这剥豆做为一场比赛。

  师:请你填空:这篇课文就是围绕(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一场(“剥豆”)比赛来写的。

  师:所以按照剥豆比赛的'进行顺序,课文可以分为:比赛前、时、后(齐)(板书: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

  师:请同学按照这个顺序用一分钟时间迅速分好段。 师:哪几自然段在写比赛前? (点)生:第1-6自然段(板书) 师:写比赛时的哪几自然段?

  1(点)生:第7-11自然段。 ○ 师:有同学有疑义吗?——没有疑义,非常好,那我们继续往下。(板书)

  2)

  ——有疑义(参照○2(点)生:第7-12或15或其他自然段。 ○ 师: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点)生:第7-11自然段。或7-其他自然段。

  师:第11自然段是在写比赛时的,这个大家都认同。那么我们来看第12自然段。它在写比赛时还是比赛后。

  (点)生:比赛后。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第12段第一句话说“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说明此时豆已经剥完了,比赛结束了。

  师:所以描写比赛时的是哪几自然段? (齐)生:第7-11自然段。(板书)

  师:那么剩下的第12-16自然段就是在描写比赛后。(板书)

  四、导读重点——体会母亲的瞻前顾后

  师: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妈妈和儿子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到概括母亲在比赛中的态度的词,用横线划出。 (提醒:同学们注意,要选择能概括的词语,也可以往后面找找) 师:哪位同学火眼金睛找到了? 生: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

  1、小组合作,体会母亲的瞻前顾后

  师:这位同学找到很准,在比赛时,母亲的瞻前顾后主要体现在她剥豆速度的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母亲的速度变化了几次?

  生(一起):四次。从刚开始的“慢”到“快”,由“缓”到“紧”(板书) 师:为什么母亲剥豆的速度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要求,请同学们看屏幕。

  1、请

  1、2小组讨论母亲速度的第一次变化,

  3、4小组讨论第二次变化,出示:○

  5、6小组讨论第三次变化,

  7、8小组讨论第四次变化

  2、请一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变化所在的段落。 ○

  3、请二号同学思考母亲思考变化的原因。 ○

  4、请三号同学思考在这变化中,所蕴含的母亲的情感。 ○

  5、请四号同学总结,填写“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准备汇报。 师:计时4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 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1师:○绝大部分的小组都准备好了,我们来验收成果。首先请第一二组的汇报员。请你汇报你们组的讨论成果。

  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慢了下来,是因为让孩子多一点自信。

  2师:母亲剥豆速度的第二次变化,请这个同学填空。 ○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快了起来,是因为想让孩子靠实力成功。 师:另一组有要补充吗?

  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快了起来,是因为想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3师:母亲剥豆速度的第三次变化,谁来? ○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缓了下来,是因为见儿子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

  4师:母亲剥豆速度的第四次变化又是因为什么,有请这位同学。 ○生:母亲剥豆时之所以紧了许多,是因为不想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3、师:此处课文对母亲的( )和( )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生: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师: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母亲。 生:关心儿子,爱儿子

  师:同学们概括的非常不错,其实母亲剥豆速度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为了 (齐)生:儿子 师:归根到底也就是一个字,谁知道了。 (点)生:爱。(板书)

  师:有哪些同学觉得我能够朗诵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请四位同学)

  五、导读重点,体会儿子的自信大气

  师:相比较母亲的瞻前顾后,儿子对待比赛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A比赛前

  师:让我们将视线转到比赛之前。 师: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的比赛。 (点)生:不公平。 师:从哪里看出? (点)生:从母亲的话中。

  师:好,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儿子与母亲的对话,请女生读母亲的话,男生读儿子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部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面对这场不公平的比赛, 儿子的表现怎样? (点)生:自信、大气(板书)

  师:看着这样自信大气的儿子,母亲很。 (点)生:喜悦、欣赏。(板书) B比赛时

  师:那么比赛时,儿子的表现又如何? (点)生:投入、手不停歇(板书)

  师:从上面儿子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场剥豆比赛,儿子想不想赢? (齐)生:想赢! C比赛后

  师:可是比赛的最终结果是,请同学回答。

  (点)生:儿子输了,因为剥豆的结果就是母亲多,儿子自己也承认了。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12自然段。 师:请你响亮地读一下这段话。

  生个人朗读。

  师: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判定比赛结果时,母亲想要。 (点)生:淡化结果(板书) 师:而儿子却(点)生:很认真(板书)

  师:儿子认真测量的结果,他剥的豆子确实比妈妈的少。但是这样就能判定儿子输了吗?

  (点)生:平局,因为母亲的碗里本来就有一些豆子了,而结果儿子也没有和母亲差太多,所以儿子与母亲剥的豆应该是差不多的。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理由,连母亲都指出来了。可是儿子却始终认为自己输了。

  我们来读一下此处母亲与儿子的对话。王老师来读母亲的话,谁来读儿子的?——好,你来,剩下同学来读提示语部分。 分角色朗读对话第

  13、14、15自然段。

  师:声音响亮、情感饱满、吐字清晰,你读得非常不错,如果能配上一定的表情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分角色朗读对话第

  13、14、15自然段。

  师:从这里我们会发现,面对比赛结果时儿子的态度怎样? (点)生:轻松(板书)

  五、深化主旨,拓展练习

  师:比赛前自信大气的儿子,比赛时认真执着的儿子,在面对比赛结果时却能如此轻松地认输,其中的缘由就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一起朗读第16自然段。

  齐读第16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体会第16自然段的深层内涵,试着描写一下儿子轻松面对比赛结果时的心理活动。

  评价:

  1、从你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儿子轻松面对成败的坦然。

  2、从你的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儿子,老师相信你和他一样,都正确地面对失败,并从中汲取生活的道理。

  3、老师相信,这样有志气的儿子,将来一定能够真正地赢过母亲,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4、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成绩固然重要,但学习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

  5、人生总是有成有败的,失败也有它的价值,没有失败的泪水,哪来成功的欢笑。

  六、结束语

  师:王老师想,母亲、儿子以及在座的同学,我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这场比赛就没有输的一方。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非常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度过这欢乐的课,谢谢大家的配合,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28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30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31

五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04-04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0-15

五年级上册语文《白鹭》教案12-07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12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鲸》07-26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31

语文上册教案模板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