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集的教案

时间:2022-12-30 08:22:34 教案 投诉 投稿

并集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并集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并集的教案

并集的教案1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并集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1)字音辨识 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嗟悼 jiēdào 会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2)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明确:第一段(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预习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1、齐诵课文 2、回顾思路

  二、研习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5、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三、当堂训练: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五、预习作业

  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儿去了。

  2、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四、研习第三段,即4自然段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五、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六、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七、随堂演练: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八、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并集的教案3

  活动背景

  我园地处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这里有着丰富的创意美术资源。秋天里,孩子们挖掘和收集了许多农作物和自然材料。农作物形态各异、纹理清晰,它们天然的造型给了孩子们无尽的想像和创作空间。在《可爱的动物》这一主题中。我们抓住孩子最熟悉的家庭关系,生成了《动物的一家》专题。前期,孩子们展开了动物家庭的调查活动,进行了亲子动物创意形象的设计比赛,并开展了《动物全家福》的综合活动。利用班级现有的自然材料,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农作物的外形特征大胆想像,自主选择自然材料进行动物造型设计。

  2.在想像创作过程中尝试固定的方法,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动物一家子》的作品组合。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①师幼共同收集形态各异的较大个的农作物若干组(山芋、芋头、南瓜、萝卜、茄子等),自然辅助材料若干(松果、橡果、小辣椒、黄豆、狗尾巴草、稻穗等);幼儿认识和接触过造型辅助材料。

  ②幼儿事先开展过动物全家福活动。举办过班级亲子动物创意造型设计比赛。

  2.环境准备

  ①操作台:每张台上摆放大托盘,内放稻草段衬底的同一组的农作物。

  ②材料架:上面分类摆放自然辅助材料。

  ③工具架:摆放有橡皮泥、牙签、大头针、剪刀、双面胶、透明胶等。

  活动过程

  1.“动物家庭”遐想

  ①带幼儿走进大厅,围桌观察:这些是什么?看看它们有大有小。亲亲密密靠在一起,多像一家人啊。我们班级里做的动物都是一个一个的.多孤单呀,今天我们来用这些农作物做成动物的'一家子,好不好?

  ②动物联想:看看这些山芋、芋头、南瓜,它们像什么动物呢?为什么?

  ③拿起一盒南瓜:猜猜看,它们中间谁会是爸爸,谁是妈妈,为什么?那我们可以怎么来打扮它们,让它们更像呢?

  教学建议:有了班级前期的经验铺垫,可以从农作物的外形上进行动物的遐想,为合理造型打下基础。

  2.自然材料装饰设想

  ①老师这边有很多的自然材料,看看打扮动物的一家需要用什么材料呢?取出几筐让幼儿认识:它是什么样的,可以做动物的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其特征,如辣椒红红的、弯弯的,像嘴巴;橡果圆圆的,壳毛毛的,像眼睛等。

  ②我们怎么把它固定在南瓜、山芋上呢?结合幼儿的提议,介绍准备的材料和一些组合方法。

  教学建议:巩固认识自然材料的特征,为合理造型打下感知基础;装饰设想时给孩子充分交流的时间,尊重孩子的想法,并提供一些提升性建议。

  3.领会操作要求

  ①找两三个好朋友围到喜欢的农作物桌旁,一起做一组“动物的一家子”,先看看哪个可以做爸爸,哪个可以做妈妈和宝宝,再商量哪个小朋友做“动物一家子”里的哪个角色。想想需要用什么材料打扮,然后去材料架上取材料。

  ②想想、试试怎样让自然材料固定在农作物上不掉下来。

  教学建议:交代要求时语速稍慢一些,让幼儿听得清楚。

  4.创意造型

  幼儿选择自然辅助材料对农作物进行造型分工,发挥创意,尝试固定。

  教学建议:了解同组幼儿的分工情况,提醒幼儿先观察想像后再取材料;观察幼儿探索固定的过程,鼓励幼儿多尝试,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帮助幼儿丰富造型形象,如怎样做更像妈妈,这是老鼠的胡子吗,等等。

  5.创意交流

  ①提醒幼儿把“动物一家子”平稳地摆放在托盘中,摆出“动物一家子的造型,幼儿围外圈坐下。

  ②带幼儿围着操作台走一圈,让我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动物的一家子是老鼠先生的一家吗,哪些小朋友做的,快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③教师提示特别好的创意和方法,如,你们的想法真特别,用狗尾巳草做了小狗的尾巴;你们是用橡皮泥固定的,真有办法;我看到佳佳和伟伟相互帮助,一起试着用大头针把辣椒固定在南瓜上做角,等等。

  ④活动结束:这下,我们班级里能动物不孤单了。它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了。我们赶紧把这些“动物一家子”蒂回班级吧。

  教学建议:走一圈,让幼儿能够看清每一件作品:讲评可采用多样的方式,介绍、猜测、学动作等,提升孩子创意、技能、合作等方面的经验。

并集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 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 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 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生答:略

  师小结:形是构成 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 示范)

  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 学生练习,

  3. 教师巡回辅导。

  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 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 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 教学延伸与拓展:

  思考: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并集的教案5

  项目创意:

  1、通过活动,让同学们搜集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感受古代文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创造能力。

  3、以“中秋抒怀”为主题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及感受亲情的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

  项目名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间范围:20xx年9月6日~14日(中秋节前后) 参加人员:松木坪中学701班全体同学及语文教师

  主要活动:

  1、搜集与中秋、月亮有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民间传说等;

  2、撰写对古诗、词的赏析文章;

  3、以“中秋抒怀”为主题写作,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4、装订成册;

  5、活动表彰。

  过程描述:

  一、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明确活动目的。

  古诗词有言:“每逢佳节备思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一年中新佳节来临之际,一定会触发同学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牵挂、思念之情。但同学们究竟对中秋、月亮有哪些了解呢?还需要作深入的探究。

  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步骤。

  1、讨论交流,从哪些方面感受中秋文化? ——与中秋、月亮有关的诗、词、文、赋、故事、民间传说、对联

  2、如何搜集这些材料? ——访问身边的长辈,查阅书籍、资料

  3、讨论搜集资料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记录本、小组分工……

  4、讨论活动时间安排 ——9月6日~10日,搜集、整理相关内容; 9月10日(中秋节)晚举行汇报交流会; 9月11日~14日,整理装订成册。

  三、搜集资料,设计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注重过程体验。

  (一)因简就陋地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个性化地为其命名。

  1、同学们都是用白纸分门别类地整理自己搜集到的'古诗、词、文、对联、故事、民间传说,并配有精彩的插图。

  2、集子的命名丰富多彩,富有文化气息。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等。

  (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并对其作赏析。 不少同学写出了对自己喜爱的古诗、词的理解感悟文章。

  (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中秋抒怀”为主题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抒写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二者必居其一)

  四、汇报表演

  中秋节晚上,同学们就自己搜集、写作的东西上台汇报表演,展示个人才华。

  五、整理、展览与总结表彰

  1、9月14日晚,我们对全体同学的集子进行了展览,并投票选出了各类获奖的名单。如,最佳创意奖、内容丰富奖、真情告白奖、积极参与奖等,全班每位同学都在不同方面被给予了肯定。

  2、为了激励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更积极主动,我们还及时地进行了总结。

并集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幼儿画出好朋友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力。

  3.引导幼儿体会为好朋友画像的愉快心情。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已学会做《好朋友》的游戏2.油画棒、纸人手一份,范画一张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拍手做找朋友的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边唱:"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在这里"边找朋友。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每两人结伴面对面坐好。

  二、说一说。引导幼儿会用完整的语句谈论好朋友的特征。

  师: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那你来说说你的好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发型是什么样的?五官张相怎么样?喜欢穿什么衣服?请小朋友说给别人听一听。(幼儿观察自由交流,请2~3为幼儿来交流自己的朋友长相)师:刚才,小朋友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好朋友的样子,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好朋友长什么样子呢?我呀给我的好朋友画了一张像(边说边将图片给展示出来,放置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朋友的样貌,重点讲述发型、五官以及服饰的特点。)我给好朋友画了张漂亮的像,那你想不想也给自己的好朋友来画一张像呢?

  三、幼儿操作1.教师示范,并及时讲解要求。

  2.要求:

  (1)画的时候先画基本部分(头、身体、四肢),再画主要特征(五官),即先画大,再画小,最后给朋友穿上漂亮的衣服。

  (2)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

  (3)画画的时候要抬头挺胸,眼睛不要离画纸太近,保护好眼睛。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四、展示讲评。

  教师将画的有特色的幼儿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互相欣赏,并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画作。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能说出好朋友的外形特点,如大大的眼睛,有条小辫子等。在绘画前,我要求幼儿先确定眼睛的位置,然后再画上嘴巴、鼻子、耳朵,女孩子的话还可以画睫毛等等。所以绘画时,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要求来画,所以效果不错。个别幼儿还需区域游戏时重点指导。

并集的教案7

  【三维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部分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强调课前充分预习,预习要求:①反复朗读,运用工具书,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②提出疑难问题。

  2.注重学生分组讨论,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

  3.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

  4.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多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只做适当组织、引导。

  5.确定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案】

  1、作者简介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

  2、解题

  《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 )丑 会稽( ) 修楔( ) 激湍( ) 觞( )

  4、解释下列加线词。

  山阴( ) 崇( )山峻岭 映带( ) 列坐其次( )

  极( )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人之相与( )

  或( )取诸( )怀抱 晤言( ) 放浪( ) 形骸( )

  向( )之所论 修短随化( ) 终期( )于尽 若合一契( )

  临( )文嗟悼( ) 不能喻( )之于怀 固( )知

  5.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①虽无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

  (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

  【课间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作者介绍

  (根据课前案内容)

  三、课文朗读

  1、听读前提醒学生注意:1、读音正确 2、停顿与流畅 3、把握情感

  2、古琴曲《高山流水》配乐的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句(投影显示)

  癸(guǐ)丑 会稽((kuàjī) 禊(xì) 急湍(tuān)、

  流觞(shāng)、骋(chěng)怀、趣(qǔ)舍、嗟悼(jiē)、彭殇(shāng)。

  词语助读: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都,全。已学例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士。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少的人、年长的人。

  ②茂林修竹。修:长、高。已学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和风。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极尽,穷尽。信,确实)。

  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请一个学生看投影读这些字。

  五、概括文章三段大意。

  第一部分:记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整理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七、板书设计

  兰 亭 集 序

  作诗缘曲 兰亭修禊 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本书意义 后之览者 有感于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兰亭帖》无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说,《兰亭集序》只适合作为字帖,文学性、思想性不强。是这样的吗?那我们就再度走进《兰亭集序》。

  二、三个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作业)

  三、词句梳理疑难之处处理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线索)

  分三组讨论:

  2.是什么使作者乐呢?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除了写乐,作者还交代了什么?(第一组讨论)

  人众、景美、事趣、时美、骋怀。(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兰亭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

  再次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

  3.“痛”,是缘何而痛?(第二组讨论)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4.又悲什么呢?(第三组讨论)

  “一死生”、“齐彭殇”。

  5.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6.第三段作者还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五、设计讨论环节。

  (一)讨论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问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单一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蕴于文中的复杂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

  (二)讨论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为什么?

  可能的两种观点:(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抒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六、教师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投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七、学生思考

  关于王羲之的人生观,大家谈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下面再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而科学的人生观)

  九、课堂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十、作业布置

  1.比较庄子的《逍遥游》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从文学性与思想性两方面比较)

  十一、板书设计:

  享盛会 乐

  议死生 痛

  感斯文 悲

  【课后案】

  一、课文研读: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第1段本段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同学看注解,弄懂下列词义,疏通文意:

  人之相与( ) 茂林修( )竹

  或( )取诸( )怀抱,晤( )言一室之内

  或因( )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 ) 向之所欣( )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①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试译本段文字。

  4.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

  (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在这人生感慨中包含着那些含义?

  (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3段,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不能喻( )之于怀

  虽世殊( )事异 所以( )兴怀

  其致( )一也 亦将有感于斯( )文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与词语活用特点: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试译本段文字。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并分析作者情感因何而出?

  (四)分析全文的情感变化

  1.思考:从三段文字中,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怎样的看法?

  2.作者的这种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说明理由。

  二、课外延伸

  翻译短文《王羲之爱鹅》中的语句:

  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王羲之《兰亭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随着 B.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C.终期于尽 期:注定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盛大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答案:

  14.D 盛:热闹

  15.C

  16.(1) 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2分,“极”和“信”各1分)

  (2)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2分,“一”和“齐”各1分)

并集的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

  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

  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

  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2、个别朗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答: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个别朗读第三段,分析内容: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

  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多媒体显示:

  序: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要求学生寻找并读出。)

  多媒体显示: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生所读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明确。)

  多媒体显示: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显示: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多媒体显示: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王瑶

  五、课内拓展延伸

  1、课内尝试背诵第一段。

  2、学生交流自己的人生态度。

  3、集体诵读课文。

  六、作业

  背诵全文,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佳处。

并集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的符号表示的;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

  (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

  (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 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解:∵

  ∴

  ∴

  ∴

  练习:见教材P10练习

  1.填空:

  , , ,那么 , .

  解: ,

  2.填空:

  (1)如果全集 ,那么N的补集 ;

  (2)如果全集, ,那么 的补集 ( )= .

  解:(1) ;(2) .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五个概念(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补集、全集,其中子集、补集为重点)

  2.五条性质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 A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 A (A≠Φ)

  (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如果 , ,则 .

  (5) S( SA)=A

  3.两组易混符号:(1)“ ”与“ ”:(2){0}与

  (四)课后作业:见教材P10习题1.2

  (五)板书设计:

并集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字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展示今年柳州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四位书法家的墨宝,同时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兰亭”奖的由来就是《兰亭集序》,我们可以看到《兰亭集序》的书法是多么的“飘若浮云,矫若蛟龙”。《兰亭集序》不但是因书法美而流传,同时也因为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兰亭集序》。

  二、通读全文,自行正音。

  小组之间互相朗读、正音——老师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请2个学生辨音——全班齐读课文。

  三、根据导学案、课本注解和以前的学习经验,小组讨论出重要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

  四、一个小组上台展示讨论出来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再请同学解释所展示的字词和句式。

  五、展示老师选出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

  重点字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3、茂林修竹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6、故列叙时人

  重要句式

  1、定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介词短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

  六、总结“之”的用法

  1、动词 :往、到去

  2、代词:

  ⑴代人、事、物

  ⑵指示代词这(些)、那(些)

  3、助词:

  ⑴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的标志

  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⑶结构助词:的

  学生根据上面“之”的用法,分类找出课文中“之”的用法,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七、小结。

并集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

  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情况1。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复习。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

  “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

  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

  2、学习第二节。

  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如何展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叹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研习第三节。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评: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这样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起来,巧妙交代了编集之由。

  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对作者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性格;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微的东晋前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分析——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小结。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难度。选准切入口很重要。作为一篇序文,不妨从序文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当自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边是它借题发挥,独树一帜。

  一篇文笔优美、哲理深奥的散文。自然要细读细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对生死哲理,必须重锤敲打,纵横联系以期让学生弄懂。

并集的教案12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及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2、能大胆地在集体中介绍自己的花灯。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带花灯到幼儿园。

  2、幼儿画册和元宵节人们进行庆祝活动的图片。

  活动重点:

  知道元宵节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难点:

  幼儿愿意到集体面前并大胆的介绍自己的`花灯

  审美元素: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在这天里人们一起赏花灯、玩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节日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介绍元宵节。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元宵节是哪一天?元宵节这天人们会做些什么呢?

  2、教师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图片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引导幼儿上说出人们在看花灯、玩花灯等)

  教师小结: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在元宵节这一天,大家要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

  二、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花灯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自己带来的兔子灯。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都要玩花灯。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灯?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那你们带来了什么灯?谁来说一说?

  3、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美丽的花灯。(教师可以从颜色、形状或玩法方面加以提示,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中进行介绍)

  三、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花灯。

  师:我们小朋友要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我们小朋友和好朋友一起玩花灯。(幼儿互相交换自己的花灯玩。)

并集的教案13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主旨的利器。

  六、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七、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并集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

  2.用不等式表示:

  (1)x的3倍大于1; (2)y与5的差大于零;

  (3)x与3的和小于6; (4)x的小于2.

  (3)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3<6是否成立?

  -4,3.5,-2.5,3,0,2.9.

  ((2)、(3)两题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

  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不等式x+3<6,除了上面提到的,-4,-2.5,0,2.9是它的解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若有,解的个数是多少?它们的分布是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利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研究.具体作法是,在数轴上将是x+3<6的解的.数值-4,-2.5,0,2.9用实心圆点画出,将不是x+3<6的解的数值3.5,4,3用空心圆圈画出,好像是“挖去了”一样.如下图所示)

  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寻求不等式x+3<6的解的关键值是“3”,用小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成立;用大于或等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不成立.即能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小于3的所有数,用不等式表示为x<3.把能够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所有x值的集合叫做不等式x+3<6的集合.简称不等式x+3<6的解集,记作x<3.

  最后,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补充)

  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一般有无限多个解.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启发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3<6的解集x<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3.如下图所示.

  由于x=3不是不等式x+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3这个点)

  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既不小于;记号“≤”读作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

  例如不等式x+5≥3的解集是x≥-2(想一想,为什么?并请一名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

  即用数轴上表示-2的点和它的右边部分表示出来.由于解中包含x=-2,故其中表示-2的点用实心圆点表示.

  此处,教师应强调,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别是用空心圆圈“。”还是用实心圆点“.”,是左边部分,还是右边部分.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5; (2)x≥0; (3)x>-1;

  (4)1≤X≤4; (5)-2<X≤3; (6)-2≤x<3.

  解(1),(2),(3)略.

  (4)在数轴上表示1≤x≤4,如下图

  (5)在数轴上表示-2<x≤3,如下图

  (此题在讲解时,教师要着重强调:注意所给题目中的解集是否包含分界点,是左边部分还是右边部分.本题应分别让6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巡视遇到问题,及时纠正)

  例2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再用数轴表示出来:

  (1)x小于-1; (2)x不小于-1;

  (3)a是正数; (4)b是非负数.

  解:(1)x小于-1表示为x<-1;(用数轴表示略)

  (2)x不小于-1表示为x≥-1;(用数轴表示略)

  (3)a是正数表示为a>0;(用数轴表示略)

  (4)b是非负数表示为b≥0.(用数轴表示略)

  (以上各小题分别请四名学生生回答,教师板书,最后,请学生在笔记本上画数轴表示)

  例3 用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下列各数轴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投影,请学生口答,教师板演)

  解:(1)x<2; (2)x≥-1.5; (3)-2≤x<1.

  (本题从另一例面来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练习(1)用简明语言叙述下列不等式表示什么数:①x>0;②x<0;③x>-1;④x≤-1.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①x>3; ②x≥-1; ③x≤-1.5;

  ④0≤x<5; ⑤-2<x≤2; ⑥-2<x<.

  (3)用观察法求不等式<1的解集,并用不等式和数轴分别表示出来.

  (4)观察不等式<1的解集,并用不等式和数轴分别表示出来,它的正数解是什么?

  自然数解是什么?(*表示选作题)

  四、师生共同小结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区别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几个概念?

  2.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解”,“求解”等概念上的异同点.

  3.记号“≥”、“≤”各表示什么含义?

  4.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应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强调指出,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三者的定义是区别它们的唯一标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需特别注意解的范围的分界点,以便在数轴上正确使用空心圆圈“。”和实心圆点“·”.

  五、作业

  1.不等式x+3≤6的解集是什么?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 (2)x≤0; (3)-1<x≤5;

  (4)-3≤x≤2; (5)-2<x<; (6)-≤x<.

  3.求不等式x+2<5的正整数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抓住不等式的解集这一重点知识.通过对方程的解的电义的回忆,对比学习不等式的解及解集.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教学中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形象来研究不等式的解和解集;(2)比较方程与不等式的解的异同点;(3)通过例题与练习,加深理解.

  在数轴上表示数是数形结合的具体体现.而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则又进了一步.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充分考虑到应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并初步学会用数形结合的观念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并集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

  2.让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3.能够根据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汽车行驶过A地这一实例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探究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

  2.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

  3.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2.教学难点:不等式解集的意义,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学法与教法设计】

  1.学生学法:观察发现、讨论研究、总结归纳;

  2.教师教法:启发引导、分析、类比。

【并集的教案】相关文章:

交集并集教案范文(精选5篇)05-17

美术教案锦集九篇06-25

关于《雷雨》教案锦集九篇07-08

语文教案锦集五篇06-30

《跳水》教案范文锦集7篇07-09

小马过河教案锦集九篇07-19

《荷花》优秀教案锦集八篇07-18

小班教案 | 小班教案:好闻的气味08-24

大班安全活动教案:森林防火教案08-23

《鲸》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