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时间:2022-12-30 14:30:26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

  一、板书课题(2min)

  导入语: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运动和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之间的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1min)过渡语:本节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能通过生活实例,说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的原因。

  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所受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大。

  3、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能结合实例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三、自学指导、先学、后教过渡语:怎样达到目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后教(4min)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16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分钟后回答下面问题。

  检测:

  1.滑板车在蹬地之后会继续向前滑动,说明物体的运动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滑板车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我们不再蹬地,滑板车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

  3.总结:物体的运动_____力来维持,力是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教师出示答案)

  过渡语:同学们,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二次先学后教(8min)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P17实验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请看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完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找到牛顿第一定律。

  检测:

  1、两次实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小车向前滑行的距离变_____,说明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更_______.

  3、推测: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运动的距离越____,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做_______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状态。

  5、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采用了_________方法。由于实际上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直接用______来检验。过渡语: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体现呢?

  第三次先学后教(8min)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19,并做想想做做中的小实验。5分钟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想想议议1,拨动簧片前,小球处于______状态,拨动簧片把小球与支座间的金属片弹出,小球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状态,由于受到_____作用竖直下落。

  3、想想议议2,行驶中的汽车刹车前,乘客的速度与汽车______,当汽车刹车时,汽车速度______,乘客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速度,即乘客的速度________汽车的速度身体会前倾;汽车开动前,乘客速度为___,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______状态,乘客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身体就会后仰。

  4、交通工具必须配备刹车系统是为了防止______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2

  第二节光的反射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其中光的反射规律是本节的核心,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阵地。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解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提出新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过程,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题引入

  师: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另一种物质时情况又会怎样呢?

  生猜想:反射回来。

  [实验探究]把玩具激光笔打开,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光被平面镜反射到了天花板上,它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天花板上出现一红色小光斑。

  [实验探究]打开玩具激光笔,让光束垂直射到水面上,并在水槽和激光笔上方放一张白纸。

  师:这次同学们又观察了什么现象?

  生:一束光射到平静的水面上时,有一部分光射入了水中,有一部分光被反射了回来,因为上方的白纸上呈现了一红色光斑。

  [实验探究]用一幻灯机将幻灯片的图像投射到粗糙的屏幕上。

  师:同学们为什么能从墙上看到图像?

  生:屏幕将幻灯机投射出来的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师:以上实验说明,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本身是不发光的,你们为什么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我?电影、幻灯的幕布为什么总是用粗糙的白布来制作?为什么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且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呢?

  [设置疑问,激励思维。](学生思考,议论)(教师不作定论)

  师:这些问题都跟光的反射有关,学习和研究了光的反射规律,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板书课题]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师:从上面的实验中,你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什么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生: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师:请同学们来举一些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生:水中的倒影,潜望镜,凹面镜,凸面镜。

  师:以上的实验,我们都可以用光路图来表示。

  (板书画图,并讲解)

  反射面:MM’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法线:过入射点和镜面垂直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束射到平面镜上,让学生装观察入射光束、反射光束、镜面三者间的位置关系。

  生: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在镜面的同一侧,反射光束,入射光束在法线的两侧。

  师:猜想一下,入射光束向法线靠拢时,反射光束会有什么变化?

  生:反射光束也会向法线靠拢。

  师:对不对呢?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束向法线靠拢,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师:根据上面实验的现象,我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准备怎样来回答:当入射光束逐步偏离法线位置时,反射光束与法线的夹角如何变化?

  生:变大。

  (演示实验,证明其正确)

  师:猜想一下,在光的反射中,会不会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重合?

  生:会。

  师:谁来上讲台,演示一下。

  (学生上讲台演示,存在重合)

  师:入射光束与反射光束重合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通过观察:入射光束与反射面垂直时。

  师:这时入射角等于多少度?

  生:(1)0°(2)90°

  (教师强调入射角的定义,明确当入射光束垂直于反射面时,即与法线重合无夹角,故i=0°,此时反射角r=0°)

  师:在刚刚的实验中,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怎样变化?

  生:也变大。

  师:(提出猜想),即么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会有什么关系呢?

  生:猜想:可能会相等吧。

  师:如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来探究。

  师:如何实验,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后,再阅读课本P39实验与记录。

  [演示实验]

  器材:教学激光演示仪

  步骤:(1)在激光仪的分度盘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教材上的表格中。

  师:根据实验情况,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生: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这就是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板书)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指导学生看课本“漫反射”内容)

  师:光不仅射到平面镜上会反射,射到所有的物体上都会反射。如光射到平静的水面、玻璃面、光滑的金属面上都会反射;光射到墙壁、衣服上都会反射。反射时都遵循我们总结的反射规律,所不同的是反射情况不一样。这种粗糙表面上的反射叫漫反射。

  师布置课后实验:试一试在家里,晚上关灯,将一小平面镜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电筒的光

  正对着镜面照射,从侧面看去哪个显得亮?

  (让猜想一下,教师不作定论,明天课前交流。)

  三、请你来总结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你看到的实验。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3、今天你证实了多少个猜想是正确的,多少个猜想是错误的。

  四、巩固新课

  1、请一位学生讲述反射规律的内容

  2、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分别指出,入射角、反射角、入射线、反射线、法线。

  五、布置作业

  教学说明:

  本节课光的反射规律可让学生通过“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解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提出新问题”科学探究式方法得出。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 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 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 :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活动流程】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