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教案

时间:2023-02-22 12:25:36 洁婷 教案 投诉 投稿

《山中避雨》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避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避雨》教案(通用7篇)

  《山中避雨》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

  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

  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

  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

  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

  《山中避雨》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

  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山中避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理解本文的记叙线索。

  3、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记叙的两条线索。

  2、“乐以教和”的主题。

  教学难点:

  主题的品析。

  教具:

  简笔画、录音机、歌曲《当我们同在一起》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乐以教和”的主题教学难点:

  关于“没有尝过今日这般的音乐的趣味”的理解。

  一、导入

  师生同唱欢快的儿童歌曲《当我们同在一起》

  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了这首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呢?生答:轻松、愉快

  像是回到了童年,很欢快

  老师站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唱歌,我们就像是朋友欢聚在一起,很高兴

  很兴奋,都想站起来唱了

  感觉大家都很快乐,像是去郊游的路上,大家在一起欢歌

  师:

  对,我们就像是去郊外游玩的路上,大家边走边唱,心情愉快,一片欢歌笑语,但是,如果这时下起了雨,阻碍了我们的行程,大家的心情还会这么高兴、兴奋吗?

  生答:不会,会抱怨天气

  很失望,会很生气

  心情很失落

  觉得扫兴,没心情唱了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的心情就会发生变化了,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山中避雨》,作者也有这样的经历。(板书课题)

  二、看图回顾内容

  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五幅图,它们分别对应了课文中五个段落的内容,请同学们用四个字分别概括它们。抽生概括:

  教师板书:遇雨苦闷、借琴安慰、拉琴和歌、众人齐唱、依依惜别

  三、引导提出“乐以教和”

  这位同学概括的很好,把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完整的给我们呈现出来了,两位女孩由开始的皱眉报怨到后来的喜极而歌,还惹来了青年们的齐声歌唱,是什么把大家拉在了一起呢?对,是音乐的力量(教师板书)书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意思呢,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生答:乐以教和

  教师板书,同时抽生解释这个词

  生答: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师:

  书上哪一段落能具体体现“乐以教和”这一意思呢?生答:第四段

  四、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说的同时,拿支笔在手上,勾画出最能体现“乐以教和”的词事或句子。

  五、赏析句子

  抽生回答:

  1、“苦雨”、“荒山”更显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贵。

  2、“闹”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

  3、“温暖”写出了环境的温暖和内心的温暖,表过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4、“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我与大家分享音乐的不同感受:A、茶店雨窗下,环境与往日不同,天然之美;B、人物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是和谐之美;C、大家的歌声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十分真挚,是一种真挚之美;D、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氛围之美。

  (教师板书)

  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一起来感受一下。

  六、拓展

  音乐的魅力是如此大,生活中,音乐随处可听,各类音乐都给了人们心灵的蔚藉与情感的抒发。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遇到过的类似的对音乐的体会吗?

  生:每次升旗仪式的时候,大家一起听唱国歌,随着那雄浑的节奏,心情非常激动,感觉热血沸腾。

  生: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大家会为他(她)唱生日歌,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让气氛变得很热闹,让我们其乐融融,而且跟着音乐大家会更亲切。

  生:前段时间我们军训的时候大家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集中声音一起高歌,感觉很有力量,充满气势,声音在操场回响,从响亮的歌声中能够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向上的集体。

  刚才的同学都谈得不错,其实很多时候音乐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震憾。

  七、师生齐唱赵传的《当我们同在一起》结束本堂课。

  播放音乐

  教师:今天,我们也在音乐声中来结束这一课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高唱这首《当我们同在一起》,我们大家是一个凝聚的集体,我们要一起同心协力握紧方向,勇敢的向前冲,绝不低头,绝不退让。

  八、板书

  《山中避雨》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把握文中叙事,抒性两条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二)能力培养点

  通过对“乐以教和”这一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段分析主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接触,进入到诗情画意中,得到美的陶冶纯净心灵,亲切自然。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抓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内容,感受理解主旨“乐以教和”。

  (2)难点

  在与《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比较中,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3)疑点

  “山色空蒙雨亦奇”,这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竟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对于这点的理解体味。

  2、课型及教学思路

  本文是篇散文,语言自然亲切,由情而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记叙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所具备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细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叙事,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解读文章关键句段,更深刻地领会主题;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感受主题。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本课朗读录音,多媒体

  2、课件

  (1)课件构想

  设计西湖两景,背景为大山,配以节奏缓慢而抒情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学生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去体味“我”的感受。

  (2)素材储备

  大山雨树音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丰子恺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他:“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

  寂寥趋之如归怨天尤人嘈杂冗长

  弄堂工尺和唱陶冶乐以教和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进入文章情境,并体验想像,思考文章内容:

  (1)漫谈读(听)后感受、收获、疑惑。

  学生有话便说,无拘无束,力求说出每个学生独特的认识、体验。

  (2)概括每个小节内容,理解文章思路结构及线索。

  明确:①第一自然段写山中遇雨和避雨

  ②第二自然段写“我”和两个女孩不同心境

  ③第三自然段写作者为了安慰两个女孩而向茶博士借琴

  ④第四自然段写作者拉琴,女孩和唱,并招来山村青年齐声歌唱。

  ⑤第五自然段写与山村青年依依惜别。

  点拨:本文不仅有叙事这条线索,还有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扫兴——欢喜——兴奋——惜别

  总结:叙事与抒情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3、4、5小节,深刻体会“乐以教和”主旨和文章语言美

  问:①你们喜欢雨吗?说说你在雨中的感受?有谁曾经感受雨中的快乐?

  明确:激活学生思维和生活体验,读懂“自己”。

  蹦水、喝水、打水仗、淌水、踩水花

  ②为什么作者在山前小茶店里避雨的感觉特别好?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作答,紧扣文本。

  明确:此环节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和作者。

  点拨:视觉美: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觉美:寂寥而深沉

  人文美:乐以教和

  2、品味课文语言

  学生精读课文,勾画出喜欢的句子并朗读品味。

  点拨:

  ①“你会拉的?你会拉的?”重复,问中含有肯定的意味,女孩急切心情。

  ②两个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情感自然、真挚。

  ③一时把这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闹”气氛热烈,无拘无束,“温暖”既写环境,又写作者感受,表达其欣喜之情。

  ④“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时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四个“有之”,排比重复,音韵铿锵,且牵扯引我们的'视线,感受胡琴的随处可见。

  这样的句子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评价,欣赏。

  总结:感谢这场雨,让“我们”一行三人被困三家村,而拉起了琴,唱起了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至于三家村人对我们这些萍水相逢之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女孩遇雨而苦闷,怨无尤人也变得欢喜,兴奋起来。我也因感受到雨中的朦胧和大山的寂静、空旷,因而洗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压抑,而这一切又都是音乐起了关键性作用。

  3、读删节课文(齐读)

  总结:这音乐不是钢琴伴奏,也不是小提琴协奏而是二胡弹拉,不是在教室,是在野外,那么原生态,那么随意、那么自然,不是演员,是普通百姓,那样投入,那样和谐。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链接生活

  你爱听音乐吗?音乐在你的生活中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举例说明亦可,诗意化的语言描绘音乐的作用也可,能谈到中央台的大家唱,心连心、红歌会、中青歌会的节目也可,谈到各人对音乐的看法都可。

  2、学习小结本课收获(内容、写作)

  写作:运用比较、突出主题

  语言生动、耐人寻味

  双线展开、内容丰富

  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五、作业反馈:

  欣赏《高山流水》古琴曲,写出听后的情境和真实感受。

  《山中避雨》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这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趟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筝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听完后,他们就不停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学生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我“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学”的手段和方式,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山中避雨》教案 篇6

  教学要点:

  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山中避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

  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山中避雨》教案】相关文章:

山中避雨教案11-23

《山中避雨》教案03-30

山中避雨教案03-31

《山中避雨》教案8篇01-04

《山中避雨》教案(8篇)01-04

《山中避雨》教案(通用8篇)01-04

《山中避雨》优秀教案设计范文08-26

《小蚂蚁避雨》大班教案11-14

大班教案《小蚂蚁避雨》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