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和比较事物数量的多少。
2、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插卡板块;硬纸皮做的红、蓝花各六朵;1-8数字套;大骰子个;场地布置:红、绿两个大圆圈;录音带、录音机;幼儿学具:红蓝胶花各六个,小骰子个共五套;1-8的纸牌五套。
活动过程:
1、数数游戏:1-30。
2、游戏:滚骰子
两个幼儿为组,每个幼儿六朵胶花。游戏开始,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凭输赢幼儿先后掷骰子,并根据骰子上的点数取出相应数量的胶花,比比谁多?谁少?
3、游戏:翻纸牌
两个幼儿为组。游戏开始,把1-8的`纸牌反放在桌面上,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凭输赢幼儿先后翻张纸牌,比比谁多?谁少?
4、游戏:占圈
每次请8-10名幼儿游戏。游戏开始,幼儿听音乐绕着地上的两个圆圈走,音乐停,马上站到圈里(引导幼儿分别站到两个圈里),比比哪个圆圈的幼儿多?哪个圆圈的幼儿少?
活动反思:
每环节都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以游戏化的口吻,使整节课循序渐进,在重点与难理解部分重复数数,让幼儿加深理解数字与数量间的关系。特别在操作探索与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幼儿好学、乐学的表情,对我来说,看着孩子这样的表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我已经很开心了。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孩子们也笑得更加灿烂。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对应的方法,并通过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设计思路
对应有两种方法,种是重叠,另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组物体应放成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定间隔距离的排积木,让幼儿用另种颜色的积木做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反思: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探索两组物体(5个以内)的多少。
2、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掌握重叠和对应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会比较两组(5以内)物体的多少。
活动难点:
幼儿自己尝试找出比较物体多少的两种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超市游戏。(碗和勺子)
2、学具准备:超市游戏。(每人手中两种蔬菜,每种蔬菜不超过五个。)
3、颜色不同的雪花片若干。(每人二组,每组不超过五个,用学具袋装好。)
4、猫和老鼠头饰若干。(各占幼儿人数的一半。)
5、操作册第1册第17-1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听音乐走线。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今天,老师买了好多的碗和勺子(出示四个碗和五个勺子)
教师:请小朋友们帮老师看一下碗和勺子哪个多一些?哪个少一些?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用重叠和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在幼儿发现了一种方法后,老师进行及时鼓励与总结,并强调是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若幼儿没有发现,教师要进行合适的引导。)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玩“超市游戏。”比较学具袋中的两种蔬菜,(每种蔬菜不超过五个。)哪种多一些?哪些种少一些?一样多?
第二组:玩雪花片。比较自己手中的雪花片哪种颜色多一些?哪种颜色少一些?一样多?
第三组:完成操作册中第17-18页的练习。
4、集体游戏:猫捉老鼠。
教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放音乐《一只小小老鼠》。)
每组8-10人,分别戴上猫和老鼠的头饰。(每种头饰不超过五个。)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当音乐停止时,要请幼儿说出自己组中猫和老鼠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小朋友们今天真棒!都学会了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重叠和对应。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你小学具袋的门打开,把手中的学具宝宝一个一个装进去,不要忘记把学具袋的门关上!
活动延伸:
1、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一下男孩和女孩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2、请幼儿回家后比较一下家中爸爸和自己的衣服或鞋子谁的多一些?谁的少一些?幼儿将学具收拾好。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能力。
3.学习用简短的句子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猫、小鱼图片和白纸若干。
2.猫妈妈头饰1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老师扮演猫妈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知道我是谁吗?……你们能不能帮我喂喂我的猫宝宝呀?让我先来教教你们怎么喂猫宝宝吧……”
二、帮猫妈妈喂猫宝宝
1.教师示范给小猫排队
师:我们喂小猫的时候要说“一只猫吃一条鱼”。
引出多和少(猫的图片比鱼的图片多2张)提问:为什么这只小猫没有鱼吃呀?幼儿讨论,教师从旁引导。
2.幼儿喂小猫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3.情操作比较好的孩子到前边示范
4.请幼儿来说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做
三、巩固知识
1.让部分幼儿扮演小猫,部分幼儿扮演小鱼,让幼儿练习操作过程。
师:我请孩子们有的扮演小猫,有的扮演小鱼,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
2.“送猫宝宝回家”
师:请孩子们把猫宝宝送回家吧。
活动延伸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玩具和器让幼儿更多的操作比较,加强记忆。
活动反思
优点:
1.情境贯穿始终,真正吸引了幼儿。活动通过三个情境来让幼儿充分的利用视觉、触觉去感知,托班的孩子注意力时间段,利用情景贯穿,孩子就会比较感兴趣。活动之前,感觉孩子看到会乱,可是活动中教师明确要求了以后,大部分幼儿的表现都很积极,甚至有的幼儿表现的异常的好。所以,真实的“情境”能够真正的`吸引幼儿。
2.幼儿的经验准备很有必要。活动前我让家长给孩子渗透了比较多少的知识,所以孩子活动中,比较积极,有初步的经验,孩子积极性高,活动比较顺利。
不足及改进措施:
1.细节处理不够。请孩子们喂小鱼环节,孩子会有点乱,再就是有的孩子会不知所措,自己玩自己的,所以每个环节要求在前,让孩子带着任务去参加活动。
2.活动准备要充分。托班幼儿的注意力时间短,所以有的时候,一部分孩子会失去活动兴趣,所以我们活动前要充分设想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使孩子在活动时,自始至终都有兴趣。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5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个粗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小盒子上有什么?(有两个洞洞。)这两个洞洞有什么不同呢?(个大个小。)你能看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房门,那个是细宝宝家的房门?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个粗的和个细的物体,并说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根粗,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棵粗,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活动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比》(比较粗细),活动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2、在活动中会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娃娃图片。
2、帽子、围巾、口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图片。
师: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出门要带上帽子、围巾好口罩。
二、帽子和围巾比较多少
1师:图上有什么?(帽子和围巾)
有几顶帽子?(2顶帽子)用数字几来表示?
2、几条围巾?(3条围巾)用数字几来表示?
3、帽子和围巾哪个多?哪个少?
三、围巾和口罩比较多少
1、各用数字几来表示?
3、围巾和口罩哪个多哪个少?
四、小朋友和口罩比较多少
1、有几位小朋友?(3)用数字几来表示?
2、有几只口罩?(3)用数字几来表示?
3、帮小朋友带上口罩。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的实现都为后续学习准备的,所以为了我们班在今后能把数学能力发展的更好,我设计本次活动《比多少》,让幼儿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活动目标:
1.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在四个以内的两集合间元素的多少。
2.能够个接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能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相应的图片若干、“比多少”操作材料人手份;“等量判断”操作卡等。
活动过程:
、经验准备
游戏:抢椅子
让幼儿分组上来玩抢椅子的游戏,幼儿人数和椅子的数量在4以内,并相差个。提问: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时候,个小朋友坐几张椅子?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为什么?你有办法变成样多吗?
二、集体探索
1、出示教具:数数,花园里开了几朵花?(4朵),蝴蝶飞来了,请小朋友帮助蝴蝶找朋友,只蝴蝶找朵花做朋友。(幼儿个别操作)蝴蝶多,还是花多?你怎么看出来的?我们给多的`放个花片做标记。有办法让蝴蝶和花样多?
2、这里还有小鸭子和小鱼,谁来喂小鸭子吃小鱼?(幼儿个别操作)
比比,小鸭子多还是小鱼多?小花片放在哪里?
三、分组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方法。
我们先来玩“比多少”的游戏,小朋友把小筐里的两样卡片对齐排好,比比哪个多,用小花片做记号。
玩好后举手让老师检查,把卡片放回小筐,再到后面桌子上玩“哪两排样多”的游戏。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第次试教,由于材料的准备过于仓促,使活动没有达到预计效果,为了保证幼儿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更高的兴趣,我就修改了整个活动,包括材料的准备,活动环节的设计我都加以了修改,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的实现都为后续学习准备的,所以为了我们班在今后能把数学能力发展的更好,我设计本次活动《比多少》,让幼儿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活动目标:
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在四个以内的两集合间元素的多少。
2.能够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能运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相应的.图片若干、“比多少”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等量判断”操作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经验准备
游戏:抢椅子
让幼儿分组上来玩抢椅子的游戏,幼儿人数和椅子的数量在4以内,并相差一个。提问: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坐几张椅子?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为什么?你有办法变成一样多吗?
二、集体探索
1、出示教具:数数,花园里开了几朵花?(4朵),蝴蝶飞来了,请小朋友帮助蝴蝶找朋友,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做朋友。(幼儿个别操作)蝴蝶多,还是花多?你怎么看出来的?我们给多的放个花片做标记。有办法让蝴蝶和花一样多?
2、这里还有小鸭子和小鱼,谁来喂小鸭子吃小鱼?(幼儿个别操作)
比一比,小鸭子多还是小鱼多?小花片放在哪里?
三、分组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方法。
我们先来玩“比多少”的游戏,小朋友把小筐里的两样卡片对齐排好,比比哪个多,用小花片做记号。
玩好后举手让老师检查,把卡片放回小筐,再到后面桌子上玩“哪两排一样多”的游戏。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第一次试教,由于材料的准备过于仓促,使活动没有达到预计效果,为了保证幼儿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更高的兴趣,我就修改了整个活动,包括材料的准备,活动环节的设计我都加以了修改,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能进行简单的数量推理,发展数理逻辑能力。
3、感受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我会讲故事》幼儿用书第18-19页。
2、每名幼儿10个小猪纸偶。
【活动过程】
1、出示电子用书第18-19页,请幼儿数一数图中椅子的数量。请幼儿猜猜图中的椅子可以坐多少只小猪。
2、请幼儿把10个小猪纸偶放在自己书中的椅子上,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猪可以坐下来吃东西。
3、教师任意说出椅子的数量(1-10),请幼儿推测并回答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
4、教师任意说出椅子的数量,但不直接给出数字,请幼儿推测并回答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如:有比6多1把椅子或比8少1把椅子,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回答后,请全体幼儿用小指偶摆放,进行验证。
5、游戏:排排坐
·两名幼儿合用一本书(第18-19页),每名幼儿10个小猪纸偶。
·轮流猜拳,胜利的一方可将1个小猪纸偶放在书中的椅子上。
·当书中的椅子上放满了5个小猪纸偶后,请两名幼儿各自数数手上剩下的纸偶数量,然后比较两人纸偶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当书中的椅子上放满了10个小猪纸偶后,请两名幼儿各自数数手上剩下的纸偶数量,然后比较两人纸偶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6、操作完成后,老师可即时创编一个小故事作为总结。
评价
·能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愿意合作进行游戏。
·能从椅子的数量推算出可以坐下的人数。
活动建议:
·教师可依据幼儿用书《排排坐》制作相应的'游戏玩具,投放于活动区中,请幼儿自由地游戏,在反复的操作体验中,感知物品的数量关系。
·活动后,教师将此游戏玩具投放于益智区中,使幼儿在反复操作体验中发展数量和物品的一一对应,并在活动中感受到合作游戏的快乐。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01-06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多少》09-22
大班数学教案大嘴巴比多少01-12
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字_中班数学教案07-07
比多少教案01-21
《比多少》教学反思04-14
中班数学教案10-18
比多少教学设计09-04
比多少教学设计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