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时间:2023-01-08 19:05:13 教案 投诉 投稿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5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划出文中的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几千年来,人类留传下来许多艺术作品,人们常常为众多的艺术作品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原因遭到毁坏而感到婉惜,但是有的作品因为毁坏(残缺)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如“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师生互动

  1、爱和美的维纳斯(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有关维纳斯的知识)

  教师总结: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高约204厘米,亚力山德罗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在古希腊,表现女性美的雕像极其丰富。对于爱和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雕像(其他还有许多绘画,如《维纳斯的诞生》),她已成为赞美女性美的代名词。传说维纳斯是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王子的10年战争。

  这尊雕像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l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2、你对雕像有什么看法(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莱特”,但是就某些艺术作品的评价,还是有共性特征的。对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我想同学们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对其美的内涵,每个人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3、课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座雕像的呢?

  学生:读出表明作者对雕像看法的语句。

  教师确定:对雕像的总体评价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富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对失去双臂的看法:“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三呀!”

  4、文中关键句、疑难句释疑

  ①她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如果维纳斯的雕像是完整的,那么它的美也就是定型的,不能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把整体的雕像称之为“特殊”,而把失去双臂的雕像称之为“普遍”,而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因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甚至“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又怎能比得上包孕着不尽梦幻的万‘无”,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虽然雕像整体美,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这是符合虚实相生、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艺术原则的。

  ②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广更久的时代。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的艺术效果。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欣赏雕像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产生想象,为维纳斯安上了自己心中认为是最合理最完美的手臂。这样她就会超越时空,成为千古流传、永不泯灭的艺术杰作。

  三、教师总结: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看法的(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节)正面阐述自己对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看法。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虽然她失去双臂是偶然的,和创作者的本意毫无关系,但是她却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到普遍的一次质的飞跃,获得了作品的完整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4,5节)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他反对复原维纳斯的那两条失去的双臂的方案。即使这些方案都是有根据的,也是倒人胃口的。人们对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已有发溯而上呢?即使是两条精美绝伦的手臂,也不能让作者改变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时,作者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名义”来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6,7节)从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这里残缺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个部分。因为只有手才是人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最主要的媒介物,失去了“双臂”才会让人产生她和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的丰富的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作业:讨论

  1、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指什么?

  2、文中的“普遍”和“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一方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这句话如何理解?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2

  第一课时

  目标:

  1、品味维纳斯的残缺美,培养初步的审美情感。

  2、明确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3、了解一定的审美技能,初步欣赏艺术作品。

  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

  一、预习指导:早读自读课文

  1、找出生字并解决,积累成语。

  2、明确课下注释一、二,了解维纳斯的来历及作者的观点。

  (以上问题设置,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研究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为上课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积累知识,落实双基。)

  二、上课导入:

  1、课前放音乐,创造和谐气氛。教师准备好课件。

  2、导语:同学们有谁去过法国吗?知道法国有名的博物馆有哪些吗?(学生七嘴八舌反应,进入情境。)好,请同学们看这座建筑(演示罗浮宫),这是法国一所著名的博物馆,这里珍藏着被誉为“世界三宝”的三件杰作,请问:它是什么博物馆?(学生交头接耳,教师演示图片,出示“卢浮宫”三字)对,它就是卢浮宫,它里面珍藏的闻名于世的三件珍宝就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及胜利女神——尼卡(教师演示三者图片,板书:世界三宝: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尼卡)。

  (用图片导入,既形象,又可以吸引学生,迅速切题)

  而作为“三宝”之首的维纳斯,人们对她的争论历来不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小说家、诗人——清冈卓行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并板书题目、“美学随笔”)通过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演示目标)

  三、质疑探讨,检测预习效果。

  1、这是维纳斯的正面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自由发表见解:你认为维纳斯美吗?为什么?(生四、五人回答)

  2、好,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很有见地。到底维纳斯因为什么而成为流传于世的雕塑杰作呢?一般情况下,应怎样去欣赏她呢?下面请大家翻书到48页,请一位同学读框题中的材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仔细看图像来体会。(一生读,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图)

  3、问:这里介绍了一般人眼中的维纳斯的美,由此,你打算怎样欣赏一座雕塑,能谈谈吗?(生答)所以,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我们首先要审全貌,再注意观察细节。要想进一步了解的话,那就要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

  4、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谁能讲讲,维纳斯是怎么被发现的?(提问一生讲)

  从维纳斯被发现的材料中,我们了解到:一开始,维纳斯并不是断臂的,她的双臂本来是完好无损的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断臂的维纳斯。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希腊神话中又叫阿佛洛狄忒,可见她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如果现在叫你选择,你是选择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呢,还是选择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为什么?(叫几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大家的回答中,我得到了这样的观点:双臂完好的维纳斯与断臂的维纳斯都很美,但,有双臂的她却只有一种形象美,而双臂残缺的维纳斯恰恰因为失去了双臂,则更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不同的人脑海中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维纳斯,而且,她都是美的。也就是说,是残缺激发了人们的无穷想象力,维纳斯才有了永恒的美,可以跨越时空,流传万代。这就是艺术上的残缺美(板书:艺术的残缺美)。维纳斯虽然双臂残缺了,但却使人生发出无数双手臂,一座雕塑因为观众的创造想象而有了无穷无尽的美和永恒的生命力,成为传世杰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读者、观众的创造想象对于艺术作品的再创造。这也是维纳斯失去双臂的魅力所在。所以,欣赏艺术品,还需要观众的创造想象力(板书:创造想象)

  (这一步骤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又为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打好铺垫,同时,也突出了学习重点。)

  四、研讨课文,深入领会,把握作者观点。

  大家探讨得很好了,那么,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2、作者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失去别的部位可以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分小组自由讨论一下(生答概括:维纳斯为了美必须失去,这样才能“漂向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从单一、部分、特殊中产生质的飞跃,成为普遍、完整、无限。“缺陷的美”正是“完整的美”,残缺,恰是完整,因为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呈现给人们的是单一的定型,是特殊的明确的个体,无法令人产生不尽的想象,从而难以超越时空,跨越永恒。而断臂使维纳斯“从“有限”中见出“无限”,由观众构建无穷的想象,使作品“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奏响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而且,作品只能失去双臂,也就是说,艺术上的残缺美必须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美了。)

  3、也就是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当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中时,由于文字的不可定型性,使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从而形成对于人物的不可定性的美,比如林黛玉。可当她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由“陈晓旭”这个演员扮演时,林黛玉就成了一个林黛玉,不可能再使观众产生无穷的想象,因此,许多红学迷坚决不看电视剧,原因正在这。这与维纳斯的'残缺美异曲同工。

  4、那么,毕竟恢复双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的,因此出现了许多设想。对此作者怎么看?(生研读课本然后回答)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使维纳斯双臂复原,那么则失去了美感气氛,与双臂残缺相比,其欣赏价值就相去甚远了。艺术作品贵在创造力,能激发观众的无穷想象,这,也恰恰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作者极力反对为维纳斯复原双臂,认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相反,却使人产生恐惧、空虚的感觉,害怕破坏残缺美。”作者的这一观点通过对比体现鲜明。(板书:对比)(这一步骤是本课学习的主体,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领悟作品主旨的关键之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本设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观点的领会。)

  双臂完好——单一、定型、部分——丧失想象力艺术上的

  (板书:维纳斯(阿佛洛狄忒){对比}残缺美

  虚实相生

  (爱与美的女神)双臂残缺——普遍、不定、完整——引发想象力

  失不失——必失

  作者观点: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对比}神秘气氛、生命之梦、不尽的

  失什么——双臂“无”、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五、练习迁移,讨论深化。

  1、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蒙娜丽莎(演示蒙娜丽莎),根据刚才学习的体会讨论一下她美不美?最美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小结)蒙娜丽莎代表了“人”的觉醒,“人”美丽,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渴望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突出表现,他们表现“人”的追求,“人”的美,讴歌“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画面中的人物,端庄、蕴藉、典雅、含蓄,她身上散发的气息,倾倒了无数欣赏者。尤其是她神秘的微笑,使人们猜测不出她为什么笑?那微微上翘的嘴角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了,而这,恰恰就是蒙娜丽莎千古不朽的真谛所在,因为,它激发了人们永恒的无穷的想象力,使人们不停地去研究探讨它。这与维纳斯断臂的艺术魅力是一个道理。

  2、通过学习,我们应明确:欣赏艺术作品贵于创造力,只有这样,美才无处不在。

  (板书:创造想象)

  (此步骤是对课文的迁移理解,也是对目标的深入完成,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创造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艺术瑰宝维纳斯断臂的残缺美,领会了作者的艺术见解,同时,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艺术鉴赏力。课下大家要落实。那么,对于这篇美学论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想探讨,课后题二、三怎么理解,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研究练习。

  七、作业布置:

  1、巩固新知,完成《基础训练》课内阅读题一。

  2、研究性作业(任选一题,写一篇小作文)。

  ⑴谈维纳斯的残缺美

  ⑵蒙娜丽莎的微笑

  ⑶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上述作业的布置,在落实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更深化理解课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3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3、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着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他伴随着人类文明,宛如一汩汩的清泉,令人觉爽而向往。那到底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她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任然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也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出示“维纳斯塑像”,学生发言,明确:这个令人神思遐飞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她神秘地失去双臂,可她的美更加使人倾倒。她作为法国罗浮宫的首席珍宝,吸引了多少流连的脚步、深情的凝眸。一百多年来,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访问者,不论是雕塑家、画家还是诗人、作家,不论是艺术鉴赏家还是普通观众,无不向她表示出狂热的崇敬之情。《米洛斯的维纳斯》几乎成了巴黎的一个标志。

  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有的同学觉得她美,有的同学觉得她不美。下面让我们来与作者青冈卓行的进行一番交流,看看他是怎样品评这座雕像的。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学生思考后,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体阐释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一种神秘气氛

  一次飞跃多种生命之梦

  板书:失去双臂————无数秀美玉臂

  一次追求神秘奋然一跃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另外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案包孕者不尽梦幻般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限制的,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失去了他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多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臂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1)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2)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构成美?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

  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

  这就告诉我们:缺失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也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增加艺术品的艺术效果!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述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古往今来,这种缺憾美数不胜数,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娇媚婉转之韵;虽天夭其寿却芳华绝代,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了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维纳斯虽失双臂却从其出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倾倒了全世界的观赏者,漂向了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时代。

  7、拓展题: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的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选择哪种?你欣赏完整美?还是残缺美?

  老师总结:经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同学欣赏完整的美,有些同学欣赏残缺之美。其实这座雕像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哪种美,欣赏到了哪种美。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美究竟是什么呢?美是来自于你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了,那就是最美。美是无数双眼睛,美是无数颗心灵,美是对生命无穷无尽的梦幻,美是梦幻中探寻的自己,对于我们的世界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探究阅读

  问题:作者青冈卓行从出土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断臂谈起,阐发了一番有关“缺憾的美感”的美学道理。其实,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学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罗丹的《沉思》。这尊雕塑充分表现了一个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尽管罗丹吝啬地只将头部刻画出来,相对于完整的人体,无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艺术主体的灵魂,也正体现了青冈卓行所说的“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艺术之美”,就是艺术“虚实相声”的手法。

  五、课文总结

  青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学习了这一课,我们要认识到: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还是残缺,只要她存在,她是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艺术的审美也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一个正确的指向,在我们人的一生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在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而只要符合真善美的追求,才是最美的追求;也只有符合真善美的的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欣赏:写作指要-----读后感

  残缺之美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残缺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看着断树残桩,枯枝败叶;看着旧寺的斑钟颓墙;我看着深深庭院里的一蓑积草;看着一个沉默老人走街串巷拾破烂;看着一个有缺口的酒瓶,或一只被踩扁了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又停止。每当我看到这一切,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他们,直到把他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确确实实地相信,这一切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是那样的平常、那么落魄,甚至有些狼狈。

  他们或许是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颠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落下,慢慢沉淀,慢慢变形,然后走进我的视野,走到辉煌不再的今天。

  我不知道他们曾经怎样的美丽过,所以我无法说出他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沉沉地沉醉于这种不可捉摸、不可溯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他们绚丽的往昔。将这两种状态拉至眼前,不禁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残缺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却又那么美丽。

  我看着单恋者在心爱人的新婚之夜执花立在雨中,看着喜悦满足的人忽然沮丧失落,失宠明星凄然一笑,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韶华已逝者对镜愁思;我听着苍颜白发的老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冷峻孤傲者忏悔错过的爱情,英雄暮年时痛诉孤独落寞。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些曾经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在经历辛酸与苦难以及难以触怀的人事和情绪后,将会在生命中刻下最深的记忆。”

  真正经历伤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没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即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梵高的美在于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停感到巨痛,贝多芬的美则是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文章。如果说生活中的残缺让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魄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让人雀跃与敬仰。

  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或沉默——那是一种多么让人心悸的快感啊!

  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残缺之美是种怎样别致的幸福和快乐,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残缺的美是如何细细密密地布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的花正是花心的残破啊!

  简评:本文用细腻、优美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真正的生活并不完美,而正视它,勇敢地去面对他,努力寻找生活的美,才是健康的生活态度。这样人们在世间所做的一切才是自助而不是自欺。我们要面地现实,而不应逃避。我们知道一切事情的改变都是正常的,而许许多多是人力不能改变的,那么就找一点最优最美的东西吧,努力把他们挑出来,写下来,留到记忆里。这样就算是世间的事物都改变了,那些东西无法精确地描绘出来,但也会留下一种永远的美丽、永远的希望。

  板书设计:

  米如必(一)失去双臂——一次飞跃——一种神秘气氛虚

  洛此须(正面)一次追求多种生命之梦缺

  斯秀失无数秀美玉臂实

  的丽去神秘奋然一跃憾

  维迷双(二)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相

  纳人臂(反面)美

  斯(三)必失双臂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生

  (侧面)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艺术史上就有这样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在完成这尊塑像时,叫了几个学生来一起欣赏。雕像的造型很别致:巴尔扎克披着睡衣,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两眼注视着前方。一个学生指着雕像的双手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见过雕的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这句赞美的话使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突然举起一把斧头,将那双完美的手砍了下来,学生们都疑惑不解。但罗丹却神色严峻的说道: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尽管在当时没有人承认欣赏这部残缺了的艺术品,但罗丹断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预言应验了,《巴尔扎克》真的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在巴黎的罗浮宫也有这样的雕像:这座胜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高328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这两座雕像都是残缺的,但却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残缺的美,是部分的残缺赢得整个作品的美的和谐。比他们更有名的是另一尊收藏在罗浮宫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像。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回答: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用原句回答

  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次的大意:

  1、必须失去双臂2、不可复原双臂3、只能失去双臂

  三.合作探究

  研讨第一部分

  1.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

  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在这里“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研讨第二部分

  1.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法特威灵丁:维纳斯正慢慢走进海里,有手扶持着自已的衣服,左手想要把头发松开,所以左手握着结发的发带类的东西。

  .右手护胸,左手拉着自己的孩子小爱神厄洛斯。

  .德国雕刻家朱舒特拉森,考察了雕像以后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不是一个单独的雕像,而是和希腊神话中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站在一起。

  .德国艺术家富尔特万格拉《富尔特万格拉复原方案》的结论是:维纳斯的左手握着苹果,右手扶持衣裙,姿势为站立。

  2.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4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认识“缺憾美”:缺憾也是一种美;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构成缺憾美主体的比较。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这仍然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也不美。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过,麻婆麻花对面搓。麻婆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明摆着的,姑娘不见了和老太太不见了虽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研讨第三部分

  1、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答)

  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2、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启示: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四.拓展深入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

  五.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资料: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于现实有缺憾,或者说现实不能满足他的某些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对审美对象维纳斯作了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

  “有”与“无”的比较。当审美对象出现了缺憾,感官知觉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时,想像就成了心灵中神志的活动,“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对缺憾美的审美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学识教养等,为欣赏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印象,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想像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是例子。见过维纳斯的人成千上万,而能写出《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冈卓行。人们被维纳斯的美倾倒,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愤愤而口悱悱”?

  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丰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这种“难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来多少歌之不尽、吟之不绝的聚散离合的缺憾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没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和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缺憾”,就没有千古名诗《琵琶行》的问世;如果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缺憾”,又怎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且各具形态,缺憾美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同学们,你们只有广泛地学习,不断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教养,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啊!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而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板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义。(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迷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拓展

  1、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这些哲学性的语言指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试从本文来说说这个道理。

  学生讨论后,明确: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但“无”又相当于“有”,因为她“有”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作家清冈卓行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2、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广,学生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探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

  三、教学设想

  初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可感知其基本意思,仔细钻研,又可能觉得有些难句似懂非懂。其实只要抓住了作者的基本观点,种种疑难往往迎刃而解。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根据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找出课文的基本观点及作者所持的理由,再安排一节课时间,用小组讨论、汇报、课堂辩论等方式,实现第①②项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重在以课文实例与林黛玉外貌描写实例来阐释,不重理论分析,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反的观点并加以阐释,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进行迁移训练。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及其所持的理由。

  2,每人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教师方面:制作投影胶片一张。

  内容:林黛玉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解题

  1、导入:投影林黛玉外貌描写文字

  让学生想象林黛玉的外貌

  明确:外貌描写有时重在写实,有时重在突出神韵。这段文字,不重写实,而侧重写林黛玉的神韵,是文学艺术中的“虚”,是艺术突破中有限的造型通向无限彼岸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空白,诱人联想;诗歌多言近意远,耐人寻味。

  过渡:雕塑与绘画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

  2、解题:

  米洛斯:希腊一个岛名。1820年,维纳斯雕像被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于该岛。

  维纳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的艺术珍品。

  (二)研读课文

  学生六人一组,确定好组长,开展讨论,交流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然后全组集思广益抓住关键,提出一个能统率全文内容的问题,并写出答案。再由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全文的基本观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正因为“失去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

  2,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

  (1)无臂,有丰富的艺术想象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2)有臂,定型的受限制的

  “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人们对丧失的东西已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

  (3)失去的必须是双臂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

  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说明:主要从抓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全员参加,主动探究,积极求知,在研究、发现中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要求:就作者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启发:如果你去买雕像,你选择完整的',还是断臂的?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①美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古希腊雕塑艺术流传至今不乏基本完整的人体塑像。②谁又能肯定损坏

  前一定不如损坏后美呢?③我们欣赏断臂维纳斯,实出于无奈。

  (四)迁移训练

  以本课的理论分析林黛玉的外貌

  启发:如果要拍电影,你是导演,你将选哪个演员出演林黛玉?

  明确:不管选哪个演员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设想着林黛玉的形象,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如果一选定演员,其形象也就定型了,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林黛玉,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丧失了,由此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中国诗文、绘画对艺术之虚的追求是一种偶然的追求,而断臂维纳斯的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艺术之虚是一种偶然的追求。当然,并不是任何“虚”都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虚”是以“实”作为基础的。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维纳斯断了的两臂是什么姿势?请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述性文字。

  提示:读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也可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来写。

  附: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观点:失去双臂,更秀丽迷人理由:

  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普遍)

  有臂:定型的,受限制的(特殊)

  手:千变万化,唤起想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由插图导入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二、检查预习(见人教社教案226页)

  三、讲析课文

  (一)中心论点

  本单元学习的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

  (提问:本文属于那一种?第二类)那么本文作者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二)中心论点第一方面: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迅速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重要语句。)

  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

  提问:“某些东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即“美术作品的命运”,也就是艺术作品完成后,它的坎坷经历,这会给它带来一种经历沧桑的厚重感,或者更多的东西。因为世界是相对的,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因此那失而复得的东西,不它是完璧,还是残缺,都显得更加珍贵。那种经历也便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看不见却可感,所以我们称之为“虚”。

  引申:虚实相生,即空的部分和实的部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空的部分可以补充实的部分,由实的部分又可以想象空的部分。正如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出示几幅国画,例如“独钓寒江雪”

  ⑵“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这一句的含义是,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不受雕像内容的限制,进入更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活动中,即可以展开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

  “舍弃部分”指的是失去的双臂,“获取完整”意义是维纳斯失去双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⑶“散发着……神秘气氛”

  ⑷“获得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

  ⑸“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⑹“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学生活动]

  1.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当然不会)

  例如:西施从“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据说她还经常咳嗽,难道仅仅因为她有这些毛病,就没人喜欢她了吗?(生笑笑说:“不会,很多人抢着呢!”)关键的因素就是本质上美与否,对吗?

  2.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如果复原,怎么复原,请大家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3.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5.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不要复原)你从文中那些话看出来的?(请一位同学读出来)

  从“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一直到段尾。

  6.为什么“我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怎样理解这种心情?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审美心态,正如:上网聊天两个人未曾谋面,却在网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笃,直至朝思暮想,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是希望和对方见面吗?生:害怕,恐惧生:怕来了一头恐龙!

  由此可见,真正怕的应该是现实会打碎原有的想象。作者对维纳斯的欣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他怕新的形象会影响原有的欣赏模式。

  7.为什么我会对真正的原形那么恼火?

  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不是有手臂的原形,倒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一旦真正的原形出现在面前,一旦由残缺而产生的美感丧失殆尽,那倒是令人恼火的。

  8.作者以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以艺术的名义”,他认为自己排斥所谓的“原形”,不是出于个人好恶,而是对“两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衡量后得出的判断。

  (二)、中心论点第二方面

  ⑴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再仔细研究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好象不止这一层,大家看看这句话还包含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其实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开始我们已经找过跟第一个问题相关的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集中在1-5段,那么另外两个段落讲的是不是第二个问题呢?浏览一下,迅速回答我。(是)请告诉我能证明你的答案的重要语句。

  答: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

  ⑵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这两段中找到答案呢?

  答: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正相反,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怎么理解这些话?比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女神仙,她以手多著称,(生答:千手观音),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再如金庸、古龙里武侠人物,‘整天把武器挂在身上的人,与从不让人看见他的刀的小李飞刀比起来,那个给你冲击更大呢?现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去复原,满意的是你个人,别人未必会喜欢,但如果不复原,则皆大欢喜,对不对?何止是对啊!简直是太好了,现在我都恨不得把我的手臂也砍下来了!(完整≠完美)

  但是仔细想想,作者的话也不免有些武断,比如前文所说的胜利女神。

  四、小结

  经过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是艺术创作注重虚实相间,“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

  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这种艺术手法在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中也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从绘画到音乐,到文学无不展现。

  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另外还有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国古诗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说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之类。

  唐代贾岛有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让学生来赏析)

  明确: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崔护也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让学生赏析)

  明确: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以学生讨论、教师释疑为主。

  教学安排:

  一、教师引入,激情激趣

  提问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美的人和美的事物,对美都有一些或深或浅的认识,请大家说说自己所认识理解的美。明确:诸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情美、崇高美、悲剧美、和谐美、整体美、优美、壮美、凄美等等,学生知道多少说多少,不求全,不求一定深刻。

  提问2: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却都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呢?为什么xxx红颜早逝令许多人悲痛惋惜,可也有人说她的死是一种美,是绝代芳华呢?为什么因曹雪芹困顿早逝而没有写完的《红楼梦》却依然令人痴迷说不尽道不完呢?为什么美丽的“维纳斯”雕像失去了双臂却被举世公认为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呢?明确: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娇媚婉转之韵;xxx虽天夭其寿却芳华绝代,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了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维纳斯虽失双臂却从其出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倾倒了全世界的观赏者,漂向了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时代。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美学命题:缺憾也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多彩。

  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冈卓行先生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缺憾美,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缺憾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然后提问3:你对维纳斯了解多少?你个人认为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哪个更美?为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用投影仪展示罗浮宫的世界“三宝”图片,简介西方神话中的维纳斯,同时介绍文学史上海涅、乌斯宾斯基、屠格涅夫等作家与“维纳斯”有关的几个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探讨主旨

  (一)、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问题4: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要求学生必须用文中原句回答,这一步主要是让迅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及能佐证各部分大意的关键句,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明确行文的思路)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结构大体如下:(板书)

  一、必须失去双臂

  二、不可复原双臂

  三、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深入理解课文

  1、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生读第一部分,并思考问题5: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学生快速浏览,划出相关语句,然后回答(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板书)一次飞跃一种神秘气氛多种生命之梦

  失去双臂———— 整体美

  一次追求无数秀美玉臂神秘奋然一跃

  提问6:在这里“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提问7:第3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维纳斯的美的?明确:从形体美和内在气质两方面来表现的。

  提问8: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本文启示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后回答。提问9: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尽量用原文回答)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提问10: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这里的“无”是指虚的,普遍的,无尽的想象空间,潜在的无尽生命力,多样的选择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再美也是定型。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提问11: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提问12:面对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你能设想一些复原方案吗?(应以生为主,任由想象)

  提问13:也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本文启示二: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3、研习课文第三部分

  生自读第三部分,质疑答疑。提问14: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回答)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提问15: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本文启示三: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4、总结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即如何认识“缺憾美”:①缺憾也是一种美,②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③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三、拓展迁移,外联内化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看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范例来佐证之。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⑩“荷马史诗”中对于海伦的美的描写等等。(师用多媒体演示,指导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艺术原理,认识艺术空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作用,并逐步学会运用。例子不必全用)

  3、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①本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是否因为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请写3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完美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③假如你去买“维纳斯”雕像,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请写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附)板书:

  必须失去双臂(正面):美的典型→普遍美→一次飞跃→ 一种神秘气氛→虚

  一次追求多种生命之梦

  无数秀美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抽象艺术效果

  不可不失双臂(反面):受到限制→特殊美→失去丧失的美感→实

  只能失去双臂(侧面):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9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出神入化发掘矫揉造作标新立异赘言丰腴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胳膊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驰骋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0

  一、文思导引

  本文围绕“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以精粹的语言,从美学审视的角度,探究有关决定“美术作品命运”而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某些东西”是什么呢? 按照文中所述,那就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和“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既然要获取整体美,就自然有了某些“常人”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方案。人们也可以驰骋想象以弥补“失去双臂”的缺憾,但无论怎样挖空心思,却根本不能超越“丧失”的美感。甚至假设“真正的原形”出现,且是“真的事实”,作者也终究会“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进而作者又假设道:如果“维纳斯”其他的肉体部分失去了的话,“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据此,“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得到确认,并生发出“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的合理想象,给人无限的思维空间。这就是行文的逻辑顺序,亦是文章的思路。

  二、粹语品析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精粹的语言无不蕴含深刻的思想,阐明抽象的事理。下列语句,就是耐人寻味的精粹语言,必须予以品析。

  1、“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品析:伟大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处理手法上的概括与具体,题材选择对细节的爱好和排斥等等,而主要在于创作者所一心一意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否崇高; 在于创作者作画时,胸中是否充满着的那种爱慕与惊羡的.情感,以及创作者在静观万物时一心追逐美好事物和仇恨一切卑吝邪恶现象的思想。事实上,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心智偶而也将被吸引到某种想不到的事物上去,或者他将会以某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表现他们对美的一种理悟,正是这“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它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性之中数不清的倾向的物化以及为人称善的坚定热情所指引着和磨炼着的自然的表现,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命运”。

  2、“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品析:创作者必须对整个题材有全面的把握,否则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和“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则有赖于画家或雕塑家其人的心灵具有某种奇特而崇高的品质,感情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冷静沉着犹如统兵之将,如此,才能实现这种“飞跃”,也才能获取完整的艺术追求;看似“特殊”,实则是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所使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3、“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品析:“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它“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无处

  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那“失去的双臂”,散发着神秘气氛,孕着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

  的艺术效果,这是向着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如果人们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惑,让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复原,即使是“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也会失去原来的艺术光辉,完美的艺术作品反而会遭到破坏,甚至黯然失色。通过假设和正反论证,通过美学审视,作者“她为了如此秀丽诱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在这里确定无疑。

  三、疑难破解

  本文的疑难点似乎比比皆是,其实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语句,弄清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就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下列语句比较难懂,教师可提出来,引导学生探究。

  1、“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资,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

  国度,为了超越更久的年代。”

  破解:只有具有了人类心智的一切高贵品质方能使人在艺术上进入至高境界。“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纯出于自然和造物者的巧夺天工,并不是靠外力或“有意识的”制造一种有利于驰骋想象的心境而使其“失去双臂”,而是“无意识地隐藏了两条玉臂”。这说明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人类一切高贵品质的自然表现。只有这样,才使这件艺术瑰宝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历史长河,以它的神奇的艺术光芒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辉。

  2、“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破解:“无”的一方包孕着不尽的梦幻、神秘、推断,伴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异想,伟大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这样的审美效果。然而,“有”的一方,即使表现手法天衣无缝,复原得精美绝伦,也仍然会受到限制,绝不会构成亮丽的图景和光辉的形象,这段话,再次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语言含蓄,极富深意。

  3、“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含义。”

  破解: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如果真的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不能再怀疑的时候,作者也会站在艺术家的原则上,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理念,以艺术的含义否定掉这个原形,因为它不是艺术,更不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作者必须怀着“一腔怒火”来否定掉这个“事实”,可见,作者的观点多么鲜明,为艺术而战的信念又是多么坚定。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用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投影扉页“维纳斯塑像”图象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是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来了解其中的奥秘.

  二.解题

  读注释1

  三.分析课文

  [一].放课文录音,概括作者的观点.

  明确;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1.必须失去双臂.

  2.不能复原双臂.

  3.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讨第一部分.

  1.速读1---3段,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理解把握重要语句,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化难为易把握作者的观点.]

  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驰骋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包孕着不尽梦幻”――“无比神妙的整体美”――“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3.让学生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神秘、想象)

  [三].研讨第二部分

  1.欣赏投影图象,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师范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四].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研讨第三部分

  1.朗读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第三部分能不能删除?和一、二部分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手的梦幻曲”。――这可真上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的补充和深化,揭示了维纳斯艺术效果的内在本质。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多媒体投影句子,师生共同探讨)

  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双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3. 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五.拓展深入

  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1.艺术――注重虚实相间。

  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

  如:《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

  2. 自然界  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3.人生――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

  如:四大美女各有缺陷;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阿炳;张海迪;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

  六.升华

  自由讨论,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七 作业

  写一篇五百字的文章,说说你对“美”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一)必须失去双臂――神秘

  (正面)   想象

  残

  缺  (二)不能复原双臂――局限              人生?

  (真善美)

  美        (反面)  失去“丧失”美感

  (三) 只能失去双臂――双臂

  (侧面)  可千变万化

  九.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米洛斯的维纳斯》原文阅读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2)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3)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4)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5)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6)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7)。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8)是玉芴(9)?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这里我无意接受雕刻方面的美学理论。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换言之,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正因为如此,一个哲学家所使用的“机械是手的延长”的比喻,才会那么动听,文学家竭力赞颂初次捏握情人手掌时的幸福感受的述怀,才会拥有不可思议的严肃力量。不管是哪种场合,这都是极其自然,极其富有人性的。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讥讽。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注释:

  (1)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清冈卓行,生于1922年,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在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ku1n)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收藏于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2)〔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

  (3)〔罗浮宫〕法国故宫,在巴黎市中心。占地约十八万平方米。1793年起辟为国家博物馆和艺术品陈列馆。

  (4)〔丰腴〕丰满。

  (5)〔顺理成章〕原指写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后来多用来指说话、做事合乎情理,不违背常例。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九:“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

  (6)〔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7)〔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伦,同类、同等。

  (8)〔抑或〕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9)〔笏〕古代大臣朝见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竹木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也叫手板。

  《米洛斯的维纳斯》同步练习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ǜ)   毋庸赘言(yòng)   擎着(bí)

  B.迥然(jiǒng)  玉笏(hù)   回溯(shuò)

  C.攫住(júe)  驰骋(chéng)  匀称(chēng)

  D.捅坏(tǒng)  譬如(bí)  峪口(yù)

  二、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①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在出神入化地②着作品。

  1.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是①:  ②: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作者的一个荒唐的想法

  B.这句话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必须失去双臂是因为她的双臂雕刻得与秀丽的身姿不协调

  D.双臂的丧失会使雕像的整体美更加突现,还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3.文中“美术作品的命运”指: 。

  “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 。

  三、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B.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准确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C.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D.“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四、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l.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五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年代。

  2.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五、阅读理解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处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来细细玩索一粒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的一个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人就让你躁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下面的理解与文中第一处划线句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代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2.文中加点的“喧闹”意在强调: 。

  3.文中有一个与第二处划线部分意义完全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

  4.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句子,意在提示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这个句子是: 。

  5.莫高窟艺术创作上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列出五点(五点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

  一、 B

  二、1.①攫取 ②烘托  2.D  3.艺术美(审美价值) 失去部分的烘托作用

  三、D

  四、1.维纳斯双臂的残缺美,使她的审美价值超越了时间空间

  2.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这种残缺美是无可替代的

  3.这种残缺的部分对整体美的强调与突现是自然的,丝毫不需雕饰的

  五、1. C   2.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3.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4.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饿生命在蒸腾 5. ①色彩绚丽  ②线条流畅  ③形象生动  ④神态逼真  ⑤场面宏伟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2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维纳斯与卢浮宫

  大家知道维纳斯是谁吗?对,她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维纳斯的雕塑发现于米洛斯这个地方,大家知道她现在收藏于什么地方吗?她现在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维纳斯雕塑就是他的“镇馆之宝”。

  2.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3.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4.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二、初步感知美

  讨论:断臂维纳斯美在何处?

  明确:和谐美,残缺美。 形体之美,断臂之美。

  1.头与躯体的比例

  2.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

  3.上下半身线条之比

  4.“S”型的造型……

  三、课文解读

  教师: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

  问题研究 1.为什么必须失去?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必须要失去?

  (1)“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2)“我感到这是……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3)“那失去的双臂,……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玉臂”(4)“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2.无尽的想象

  3.延伸:要是让你来画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 你会怎样来表现呢?

  启发: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 有臂:单一的、定型的、受限制的

  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填补空缺,这样也就有了无尽的美感和魅力。

  问题研究 2.为什么不能复原?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不能复原?

  (1)“因此,对我来说,……全是些奇谈怪论”

  (2)“这一方……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3)“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2.请试着给断臂的维纳斯修复两条完整的胳膊。(略)

  3.残缺与完整哪个更美?(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还是缺失。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丰富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问题研究 3.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只能失去?

  (1)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来讲……其它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2) “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不可以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由于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生命之梦”

  2.讨论:

  (1)是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呢?

  (2)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傅雷《蒙娜丽莎之美》)

  )

  教师:小结

  1.(略)

  2.谈谈你对艺术美之感悟

  (1)“艺术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 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愿望”。

  (2)在艺术创造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能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3)艺术因缺憾而可能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可能丰满。

  四、拓展延伸

  1.根据关键词设置情景,分别说一段话。

  拍卖会上——商人——维纳斯

  博物馆内——清冈卓行——维纳斯

  2.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弗里迪克布朗

  请将维纳斯的美和这个科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3

  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导入新课

  1、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 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4

  题记:语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双向关注教者和学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又要充分发挥教者引导作用。两者之中,不应有谁更为重要的观念,这一点就好像水中的鱼一样,鱼在证明水的存在,而水又为鱼提供了环境。应形成这样一种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示范,学生大胆参与、开动思维,从而达到师生双向互动,形成一种共同合作探究氛围,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分析。

  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自读文章,应先立足传统意义上的解读。通读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本文的意义在最终的解读重达以拓展,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

  首先,我让学生们在通读全文后找出作者清冈卓行的观点及理由。一位学生回答的好:“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其理由是: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我马上对他的观点回答的正确以及引用原文与自己的语言相结合加以肯定,然后继续追问:"那么作者为何偏偏认为'丧失的部分必须是两条胳膊'呢?”这位学生立刻回答:“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很好,回答完全正确。”接着,我启发性地说,“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间,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同学不这样认为?难道中只有是失去双臂,身体其他部位行吗?有异议的同学不妨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众说纷纭: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鼻子……”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一头秀发……”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腿……”……

  每一种说法,学生无不捧腹:每一种说法,理由都很好。其中一位学生的观点与理由引起同学们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说:“我认为,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眼。因为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更何况是这样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代女郎,更需要两扇与外界沟通的窗户。她若失去双眼,同样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这是怎样一双明亮而又硕大的眼睛,抑或是一双睡意朦胧的眼睛,抑或是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抑或是为纷飞战火所弥漫的眼睛等等,它也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掌声停歇,我欣慰地说“这位同学说得好,很有见地,此所谓百家争鸣,只要能自圆其说,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还没说完,另一位学生站起来抗议道:

  “老师,同学们,维纳斯为什么一定要失去身体某一部分呢?难道必须某一部位失去才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吗?我认为,维纳斯如果是一完整的一尊雕像,也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说,给维纳斯完好的双手,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个苹果,那么苹果是托给谁呢?这个美女是把苹果托给荷锄回归的丈夫,还是托给放学回家的孩子?是托给可怜兮兮的乞丐,还是托给唇焦舌燥的战士?再说,请大家,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要选择哪一种呢?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必须源于生活,假如生活中的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的,哪一个将得到更多的想象与赞美?所以,我看不一定非要失去什么,才如此秀丽迷人!”

  教室先是鸦雀无声,紧接着掌声迭起,学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说得好!说得好!”这位学生的发言把戏争议推向高潮。我见时机成熟,最后欣喜地加以总结道:“这位同学运用的是逆反思维,不局限于作品及老师既定范围,而且反驳有效!同学们,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这种能力与胆魄。“在艺术作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我提出了着个问题。此时学会的思维也被调动激发起来了,有的人为“残缺是一种美”,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两方观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见此时机成熟,于是我说到为了更好锻炼大家的思维,并且更为深入地讨论“缺残是不是一种美”我们采取辩论的形式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同意。

  此时我们的课堂好像变成了一个辩论的赛场,我的角色也完全转变成为本次辩论会的主席,同学们也思维分组的成为了本次辩论会的参赛队员,而在场的听课专家老师无疑是本次辩论会的评委。一场辩论即将展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会的主席,艺术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以下两方同学的'观点:

  正方:我们的观点是:“残缺是一种美。”维纳斯以其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艺术形象和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赞道“她是奇迹中的奇迹。因为它的残缺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领略到了残缺的美,如果将这种美加以延伸的话,残缺的美是一种种朦胧的美,是一种神秘的美,同时也是一种虚无的美。这是我想到老子的话“微妙玄道,深不可测”还有“有生于无,无生于有”这便是神秘与虚无,每一种生命都是从无到有的,下面我方的同学将从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来透视其美。这好似“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的绽放,而它的绽放正是他的破碎呀”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残缺是一种美。

  反方:首先,我要陈述我们的观点“残缺不是一种美”。米洛斯的维纳斯作为爱与美的象征,我们并不否认她是一件崇高的艺术品。大师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如正方同学却把它的美归结为他的残缺与断臂。难道你能说完整的大卫塑像不美么?难道你能说高大的自由女神不美么?难道你能说凯旋门不美么?难道你能否认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比八十回的

  《红楼梦》更受欢迎么?如果残缺真是一种美的话,为何不把大卫的头砍掉,把凯旋门上的

  浮雕曲调,那岂不是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方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觉得维纳斯美么?

  反方:维纳斯不美,因为它残缺。

  正方:既然你认为它残缺,那么你会把它补全么?

  反方:当然会的。

  正方:那么你是补一条胳膊还是补两条胳膊呢?

  反方:当然是两条呀,如步一条的话还是残缺的。

  正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否看过李安导演拍的《卧虎藏龙》呢?

  反方:看过。

  正方:好,剧中小龙和小虎是一对完美的情人,如果说把小龙比作维纳斯的右臂,那么,小虎就是维纳斯的左臂,而在故事的结尾,李安导演为什么让小龙独自跳下悬崖,而没有让两个人都跳下去,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的空间,从这一点是来看,残缺就是一种美。

  反方: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你们说的这些只是《卧虎藏龙》中的一个片断,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个。而且据我所知《卧虎藏龙》所获得只是服装、武打等几个奖项,之所以没有获最佳剧情奖,就是因为其结局的安排不合理,所以我方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

  正方:维纳斯因其双臂残缺,达到一种“无”,给人们提供无尽的想象空间,从而形成一千个欣赏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维纳斯手臂形状,如果是一个完整的维纳斯还会给人提供这种想象的美么。

  反方:我们并不否认维纳斯的美,但是如果一尊潘多拉的雕像,去掉他的双臂,你还会认为他是美的么?

  正方:对方辩友承认其是完整的形象,人为的去掉其一部分,这是破坏艺术,如果去掉大卫的头,削掉凯旋门上的浮雕,这种破坏当然不会成就其完整的美。

  反方:依据对方同学的理论,说的根本就不是完整美,而是说的印象美,你第一次见到完整的大卫,你觉得他是美的?第一次见到断臂的维纳斯觉得她是美的?那你第一次见到我我也是美的呀?

  ……

  就这样,一场激烈的、紧张的论辩之中,同学们对残缺美也有各自的认识,至于论辩之中的观点正确与否,我觉得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每名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发表个人观点的欲望,尤其是面对二百多听课的专家老师,敢于从容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思维的较量和语言的对抗之中,达到一种锻炼提高。现场热烈的场面,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专家频频点头,已经是对我和学生们最大的鼓励和认可。

  最后让学生动笔以虚实相生的观点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立论也好,驳论也好,学生从容动笔,而且有些同学的文章得倒了在场专家的好评。

  一堂课就在这样轻松而又愉快中结束了。我认为,对于这节课努力实践了教材新大纲的要求和特点:发挥学生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求,教者给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自评分析:

  本篇课文作为一个自读篇目,就其本身的解读分析并不难,但是对于教者和学生的理解分析却不能停留于此,教者应贵在能带动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思维的较量和碰撞中,从而达以对本篇课文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我引导学生找除本课文的基本观点,并以此切入引导学生解析全文。启发学生对“在艺术作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而展开了见仁见智的辩论,辩论中学生们反应敏锐,观点鲜明,让人们领略了辩论的魅力——思维的对抗,语言的较量。并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使得大家对艺术的鉴赏和审美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而后,又以迁移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虚实相生的观点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旁征博引,触摸到许多历史、美术、古代书法、哲学知识等。整堂课围绕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学生思维而展开,而教者做的恰是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营造一个师生民主对话的环境。正所谓年轻无畏,对于一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年轻教师,本节课处理可能过于大胆,但我想在对自读课的学习上,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显得更为重要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学用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新课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和主观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相关文章: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06-23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09-19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5篇01-08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4篇02-17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12篇06-23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集合15篇)01-08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通用15篇01-08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通用16篇)01-12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通用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