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时间:2023-01-11 08:50:20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

  [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xx)——可将此材料打印发给学生。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xx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xx年1月10日、20xx年3月25日、20xx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xx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xx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附录: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公元20xx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日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日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总指挥李继耐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架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报道,同时,课文是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关注国家大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运用图片激趣法)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欲望,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二、回忆旧知

  1、回忆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2、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并区分新闻中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结构、熟悉内容

  1、对照新闻的一般结构,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完成表格:(运用信息归纳法)

  读新闻析结构

  段落结构内容1-3 导语 “神五”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4-26主

  体新闻

  背景中国航天历史回顾27-29新闻

  事实“神五”发射成功30结尾中华民族飞天梦圆2、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

  解决思考题: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二、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如报刊、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并品读相关词句,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

  2、析标题的含义。

  3、体会新闻选材的时效性和目的性。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xx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xx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 (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xx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结合,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杂谈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与双基相联系的而又相对独立的德育目标。比如,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单元中《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以现场新闻的形式,20xx年10月15日我国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事件。在课文中要引导同学们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艰难历程,以及取得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的原因,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重点品析

  对于“神舟”飞天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若只作客观的流水账式的记录,便失去了它的文学价值,不免让人大失所望。本文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篇通讯的语言充满力量与豪情,鼓舞人心。读起来顺口、亲切;听起来顺耳、带劲;回味起来润心、有味。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一语双关,体现了标题在新闻写作中作为“眼睛”的重要地位。那么,本文的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又有何特色?

  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既实指“神舟”飞船发射的过程,也喻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的探索过程。平凡中见深刻,沉静中见热烈。

  2、文章开头一段,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诸要素外,还有什么作用?

  写“辉映的朝阳”“高耸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引人想像。

  3、新闻报道中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请你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深化主旨,揭示本质。如“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的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

  激发读者的感情。如“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的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

  又如,“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一句,把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和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并提,表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探索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又在古今的对比中显现了现代人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4

  一、 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 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 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一><依据自主学习原则><依据合作学习原则><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难点:

  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三、知识链接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的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在表现方法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采用议论手法,但这些手法处于次要位置。

  四、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

  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探究1: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探究2: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3、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xx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

  幻灯片显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人造卫星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神舟一号至四号的顺利升空

  神舟五号升空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六号返回,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七号成功出舱

  4、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

  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5、自由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6、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五、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6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3、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奉献精神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民族腾飞奉献自己的力量。

  2、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阅读《系统集成》56页、59页,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国航天大事记”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 PPT展示“天宫一号”的图片及其发射过程的视频)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xx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米,最大直径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回顾:)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20xx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20xx年、20xx年又相继发射第二艘、第三艘载人飞船“神6”“神7”。

  远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也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中国到底是如何让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新闻报道>,一起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二、信息筛选

  浏览课文理清结构

  齐读课文1~3段

  提问:这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导语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分析: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二)了解新闻的主体部分

  【过渡语:按一般新闻的常规写法,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一般应很详细地描述“神5”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等。

  那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那写了什么内容】

  1、主体回顾航天历程。(时间顺序)

  2、提问: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分析: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3、学生展示自己筛选出的各时间段的航天成就。

  ①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7

  一、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问题研究

  1北疚谋晏庥惺裁春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毙挛疟ǖ狼康骷笆毙裕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三、关于练习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

  设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

  参见“问题探究1”。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设题意图: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设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参考答案略。

  四、教学建议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请根据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1~3——导语

  4~29——主体

  30——结尾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如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5.17,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幕;

  1960.2.19,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4.24,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9.21,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xx.1.9,“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xx.3.25,“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12.30,“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10.15,“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新闻题目的作用。

  2、领会本文报道的角度。

  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自读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月

  2、阅读思考

  (1)、本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大事记”

  明确:(1)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二、讨论

  1、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三、归纳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导语(1、2、3),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首尾呼应。

  四、练习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事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堂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设计意图:概括文意。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翌年(yì)横亘(gèng)橘红(jú)九霄(xiāo)....

  酝酿(yùn)(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án).....

  设计意图:积累重要的字音。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读了课文后,你能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吗?明确:①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过程。

  ②我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奋斗的历程。

  设计意图:了解标题的作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合作交流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以把握读新闻的语气)

  明确:

  1—3段

  ①交代了神舟五号发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场面和意义。

  2.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明确:

  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②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③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④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⑤“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⑥“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我国航天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感悟航天人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

  3.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部分)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结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合作探究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设计意图: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新闻写作的多样性。

  能力提升

  就最近在校园里发生的事,写一则短新闻。120个字左右。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各个要素特点及作

  用的的理解。

  本课小结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飞天第一人万户到2003年10月“神舟”五号的成功升空,中国的航天路不可谓不漫长,漫漫长路中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 IN CHINA”!这也需要同学们的努力!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航天甚至科技领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永曹智白瑞雪

  标题:

  导语:1—3段

  主题:4—28段

  背景:近半世纪的奋斗历程

  结语:28—30段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闻各个环节的作用。以便日后写出更规范的新闻稿件。提高学生解答新闻类题目的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正课

  1、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语双关,既是对“神五”发射过程的记录,也是对中国航天发展史的叙述。

  2、写作背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3.文本分析: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4).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5).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4、写作指导: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undefined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12

  一、课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

  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

  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xx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20xx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个人力量……

  点评:他们将几千年来民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谱写了一曲飞天壮歌。曾经有那么多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⑴“神四”发射时工作人员为了扶住即将倾斜的仪器而双手严重受伤亦无怨无悔;

  ⑵“非典”隔离时期的电话指挥、坚决不下火线,保证“神五”的成功发射;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鼓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这倒是让我们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话:“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来,他们不仅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最敬业、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2、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以外,其实还需要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确:⑴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决策。如:毛泽东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的“863计划”、江泽民的“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等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决策,极有力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⑵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更准确来说是离不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切物质财富的全国劳动人民。没有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航天工程近十亿的经费。梦想的实现,没有劳动人民的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就是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无奈地让飞天梦想尘封在一张张构图中;如今终于有条件实现了,是因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说,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国家的功劳,更有人民的功劳。

  小结: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具体指出谁的功劳最大,确实很难,应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一个建设成就。老师相信高一(3)班也将会是这样的集体,将来书写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就,最终迈向高考成功的彼岸。希望当你们迈向大学校园的时候,会记得向老师报个喜讯。(笑)

  (四)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可以回想前面几篇新闻(特别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结合本文思考。

  预设: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⑴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⑵文章的结构分析: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了。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我们知道,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五)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明确: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点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这三个部分,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经验,在后面的新闻写作练习中得到启发,锻炼出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六)古有屈原发天问、嫦娥奔月宫,今有国人赴太空、飞天梦终圆。这个伟大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现实,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对于我们的激励。在最近的“珠海航展”上,“神五”、“神六”的3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透露:目前包括他们3位在内的多位宇航员都在接受“神七”的选拔训练。“神七”要求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活动,因此选拔要求将比以往更加严格。但是,所有的宇航员都无怨无悔,认真刻苦地接受着所有的训练和挑战,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航天事业要迈向高峰,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那么,这个目标交给了谁呢那就要靠在座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了。

  十、作业布置:

  1、课外再找资料,补全“中国航天大事记”;

  2、本文语言看似朴实平淡,但常常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请你找找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句子,品味当中的情感,学习这种含蓄而有韵味的笔法。

  十一、板书设计:

  导语(1—3)“神五”成功发射场面、意义

  首尾圆合型结构主体(4—26)中国航天大事记(见前面部分)

  结尾(27—30)“神五”成功发射——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十二、教学后记:

  1、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备课功夫充足,思路清晰,内容熟悉,钩连恰当,指点细腻到位,板书清晰明了。能够跟随着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密切联系时事进行补充讲解,使课堂教育充实而有说服力,很好地带动学生对课文正确把握。不足的是表达顺畅之暴露出语言有时过于累赘,拖泥带水的弊病,应注意“过犹不及”的道理,适当修饰授课用语,使之简洁到位,不显得过满、过实。

  2、情感教育准确,学生反映踊跃。能够在课堂上把情感教育和爱国知识教育紧密结合,摆脱枯燥说教模式,以亲切的感染力制造合适的气氛,感情丰富饱满,带动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明显。学生纷纷响应,回答众志成城,真切诚恳。

  3、讲解编排仍需多多琢磨。一份好教案,一堂好课除了问题设计合理,讲解细腻,指点中肯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步骤之间的顺序编排。本次授课的标题含义理解步骤放在课文进入时,学生不容易领悟,若放在课文总结时探讨,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

  4、分析衔接过于平淡,语言音调起伏不明显。语言的区分度是引起听课者兴趣,加深其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恰当运用好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制造不同程度的起伏,保持课堂的活跃性。自己过于平实的语调,使课堂的步骤衔接不甚明显,有点影响课堂末段的听课效果。

  5、操控课堂能力仍有待提高。课堂开始阶段的图片导入由于图片数量有限,课堂稍微有点混乱,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授课过程中偶有学生出现分心、窃窃私语的情况,自己操控能力不足,未能作出很有效的管制。必须加强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使自己熟练地掌握堂上的主动权。同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以便恰当地对难题多作讲解,对容易问题轻轻带过,提高授课效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6、心态要放松,笑容要更多。多注意自己上课的表情,尽量放松心情,给学生更多的感染力,切忌表情过度严肃过度绷紧。适当添加笑容,以既亲切又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授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相关文章: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反思11-24

飞向太空大班教案11-14

飞向太空作文03-17

飞向太空作文15篇03-17

飞向太空想象作文合集五篇04-24

飞向太空想象作文合集8篇05-06

飞向太空想象作文七篇05-10

飞向太空想象作文合集7篇04-26

飞向太空想象作文合集6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