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时间:2023-01-12 13:03:03 教案 投诉 投稿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篇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价: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xx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3、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锡箔 桑葚 油蛉

  斑蟊 收敛 珊瑚 骨髓 秕谷 罕至 绣像 盔甲 叵测 窦

  4、掌握下列词语解释:

  确凿 鉴赏 人迹罕至 质朴 方正 倜傥 缠络 恭敬

  5、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6、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当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7、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透过语言文字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

  5、揣摩语言,思考作者怎样遣词造句。

  三、情感目标

  1、认识鲁迅。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3、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4、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当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本课的步骤分为七个方面:

  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的教材里,整个初中鲁迅的文章总共有九篇,它包含了散文、散文诗、小说、杂文。虽然中考时直接的考点不多,但是重要的考点基本上是以他的文章为蓝本。所以要想让学生具备中考的应考能力,鲁迅的文章是不容忽视的。

  1、课时安排:三课时

  (1)第一课时:好文初采风。在这一节课主要解决文学常识、生字词、内容结构。

  (2)第二课时:玩转百草园。在这一节课主要解剖作者在百草园的童年之乐。

  (3)第三课时:探秘三味书屋。在这一节课主要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玩转百草园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体会写景的方法。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体会少年鲁迅的童真童趣,感受他热爱自然、自由的感情。

  (二)说学情

  1、作品认识方面

  由于小学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少年闰土》,所以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学他的文章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2、对写景方面的积累

  文章的第二段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现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春》,所以他们对于写景的角度是不陌生的。

  3、学生心理方面

  迷恋大自然,好奇神秘传说,渴望自由,也是现在学生的特点,他们与少年鲁迅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学习起来完全能体会到“乐园”的实际意义。

  (三)说模式

  1、设计教学模式有六个板块:激趣导入、确定目标、整体感知、研读品析、练习反馈、拓展延伸。

  2、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要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语文与生活相联系。

  (四)说设计

  1、激趣导入:用音乐伴奏来进行听觉感染,用图片欣赏来达到视觉吸引的目的.。

  2、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写景的内容、优美的语言、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教师作概括性的点拨。

  3、整体感知:快速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为研读百草园做铺垫。

  4、研读品析

  (1)春夏秋的百草园:多钟感官写美景,层次井然写美景,重点句式说最爱。

  (2)神秘的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

  (3)冬天的百草园:利用设想、对照、游戏再现雪地捕鸟的过程。

  5、练习反馈:利用“成长中印象深刻之景色”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6、拓展延伸:利用《春》进行写景方法的延伸,利用《思,在百草园》进行题材延伸。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在了解学生的认识和需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五)说板书

  根据百草园的文眼“乐园”设计板书。

  (六)说评价

  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自我评价,群体评价,教师评价。正确的评价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七)课程资源开发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使教学目标完成的更出色。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词基础上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习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二、说教法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近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习: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第三步迁移:让学生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6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

  (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4 、记叙的感情色彩。

  5 、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自学内容:

  1、 查找作者简介。

  2、 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 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 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3) 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探讨主题。

  1、你认为三味书屋有趣吗?

  活动形式: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引导学生认识: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五、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教学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2、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0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

  (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xx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重点。〈约三分钟〉

  三、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约五分钟〉

  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

  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

  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一、(1-8)节、二、(9-24)节]

  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

  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约二十八分钟〉

  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

  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2、齐读第2节,思考:〈约13分钟〉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要求边讨论,边批划,一并完成练习二1。②)

  指导: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运用: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完成练习二)

  再读第2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并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百草园的。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当堂试背课文第2节。

  3、速读3—6节〈约5分钟〉

  第3节有什么作用?[过渡]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让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指出课文穿插此传说,并非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

  思考:从课文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此故事是虚构的?(第6节)

  4、小声朗读7、8两节〈约5分钟〉

  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几十个字,就把捕鸟过程交待清楚?[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练习: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5、教师小结〈约2分钟〉

  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六、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抄写常用字、多音多义字、生词。

  2、熟背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约六分钟)

  1、听写常用字、词。

  2、抽查第二自然段熟背情况。

  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里最能看出来?[热爱大自然,怀念百草园的生活。从“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能看出来。]

  二、继续教读课文(约十八分钟)

  1、导入正课(约1分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美好的景色,无限趣味的动植物,还有长妈妈讲的神奇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的趣事。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2、齐读第9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完成练习三)〈约3分钟〉

  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依恋]

  3、默读10—20节,思考:〈约7分钟〉

  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对“我”与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百草园:优美开阔;三味书屋:封闭沉闷。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板书关键词语)

  4、分读第21节(约5分钟)

  引导:你们刚才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先生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和蔼、至诚、宽和,但他深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毒害,有些迂腐可笑。]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5、讨论练习一,可懂本文中心意思。〈约2分钟〉

  点拨: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为“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所受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三、自我检测(约二分钟)

  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四、写作训练〈约十七分钟〉

  1、情境速写。〈约10分钟〉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21节第2句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种你喜爱的东西,表达赞叹的情感。〈约7分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片绿叶,瓤嫩筋细,水分相当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五、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试以《炒蛋》为题,写一段文字,表现其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2、模仿本文的对比写法,联系现实,写一个片断,反映减负后的学校生活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

  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

  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二、展示目标:

  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

  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详细介绍见附录一。

  2.或者选读《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等反映作者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导入课文。

  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我检测

  1、确凿()菜畦()桑葚()缠络()人迹罕至()蝉蜕()

  人生鼎沸()宿儒()盔甲()倜傥()拗断()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第二课时

  一、展示目标:

  1、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美妙

  2、体味文章圆熟的表达技巧

  二、自主学习

  以第2段为例,品评优美的语言

  三、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品评角度是:

  1、用词美:准确的色彩词、贴切的修饰词、拟人化的词、形象的动词

  2、句式美:长句、短句

  3、层次美:

  百草园

  整体局部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泥墙根一带:

  菜畦、石井栏、鸣蝉、黄蜂、油蛉、蟋蟀、何首乌、木莲

  皂荚树、桑葚叫天子蜈蚣、斑、蝥覆盆子

  (静物)(动物)(动物)(植物)

  低高高低

  (4)修辞美(5)动静美(6)画面美(7)音乐美:摹声手法

  (8)情味美

  形:肥胖、高大、臃肿

  视觉色:碧绿、紫红

  俱听觉声:长吟、低唱、弹琴(夏、秋)

  全味觉又酸又甜(春)

  触觉光滑

  四、合作探究

  问题

  对比默读课文两个部分,比较百草园是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的异同。

  小组讨论

  点拨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和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是约束儿童天性的私塾教育的片刻“偷乐”;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

  寻找美点,自由圈点品读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的快乐的童年,好吗?

  学生畅所欲言。

  六、自我检测

  1.模仿上述的(3)一组精彩的句式(4)一组精彩的抒情句(5)一组精妙的抒情句。

  2.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展示目标

  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

  三、合作探究

  问题

  ①这个故事充满充满迷信色彩,是为了吓唬孩子,因此,这里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威逼利诱孩子“有志于学”,造成了儿童迷信、恐惧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专门扮演善良面貌骗人害人的恶人,飞蜈蚣是制服恶人的力量。

  ④故事颂扬糟粕,寓意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会披上漂亮的伪装害人。

  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小组讨论

  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找出写先生的文字,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点拨

  ①“一个迂腐的老学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

  ②一个被批判的、被讽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寿镜吾,“知识渊博”,“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也很关心,鲁迅对他也很尊敬。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思,在百草园(节选)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作者:刘绍棠)

  [评析]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习感受。

  五、自我检测

  1.字词听写

  2.句子仿写: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书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1-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1-0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01-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23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1-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推荐】01-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荐】02-25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8-2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01-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03-1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篇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价: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xx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3、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锡箔 桑葚 油蛉

  斑蟊 收敛 珊瑚 骨髓 秕谷 罕至 绣像 盔甲 叵测 窦

  4、掌握下列词语解释:

  确凿 鉴赏 人迹罕至 质朴 方正 倜傥 缠络 恭敬

  5、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6、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当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7、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透过语言文字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

  5、揣摩语言,思考作者怎样遣词造句。

  三、情感目标

  1、认识鲁迅。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3、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4、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当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本课的步骤分为七个方面:

  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的教材里,整个初中鲁迅的文章总共有九篇,它包含了散文、散文诗、小说、杂文。虽然中考时直接的考点不多,但是重要的考点基本上是以他的文章为蓝本。所以要想让学生具备中考的应考能力,鲁迅的文章是不容忽视的。

  1、课时安排:三课时

  (1)第一课时:好文初采风。在这一节课主要解决文学常识、生字词、内容结构。

  (2)第二课时:玩转百草园。在这一节课主要解剖作者在百草园的童年之乐。

  (3)第三课时:探秘三味书屋。在这一节课主要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玩转百草园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体会写景的方法。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体会少年鲁迅的童真童趣,感受他热爱自然、自由的感情。

  (二)说学情

  1、作品认识方面

  由于小学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少年闰土》,所以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学他的文章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2、对写景方面的积累

  文章的第二段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现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春》,所以他们对于写景的角度是不陌生的。

  3、学生心理方面

  迷恋大自然,好奇神秘传说,渴望自由,也是现在学生的特点,他们与少年鲁迅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学习起来完全能体会到“乐园”的实际意义。

  (三)说模式

  1、设计教学模式有六个板块:激趣导入、确定目标、整体感知、研读品析、练习反馈、拓展延伸。

  2、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要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语文与生活相联系。

  (四)说设计

  1、激趣导入:用音乐伴奏来进行听觉感染,用图片欣赏来达到视觉吸引的目的.。

  2、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写景的内容、优美的语言、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教师作概括性的点拨。

  3、整体感知:快速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为研读百草园做铺垫。

  4、研读品析

  (1)春夏秋的百草园:多钟感官写美景,层次井然写美景,重点句式说最爱。

  (2)神秘的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

  (3)冬天的百草园:利用设想、对照、游戏再现雪地捕鸟的过程。

  5、练习反馈:利用“成长中印象深刻之景色”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6、拓展延伸:利用《春》进行写景方法的延伸,利用《思,在百草园》进行题材延伸。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在了解学生的认识和需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五)说板书

  根据百草园的文眼“乐园”设计板书。

  (六)说评价

  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自我评价,群体评价,教师评价。正确的评价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七)课程资源开发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使教学目标完成的更出色。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词基础上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习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二、说教法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近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习: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第三步迁移:让学生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6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

  (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4 、记叙的感情色彩。

  5 、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自学内容:

  1、 查找作者简介。

  2、 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 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 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3) 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探讨主题。

  1、你认为三味书屋有趣吗?

  活动形式: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引导学生认识: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五、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教学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2、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0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

  (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xx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重点。〈约三分钟〉

  三、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约五分钟〉

  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

  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

  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一、(1-8)节、二、(9-24)节]

  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

  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约二十八分钟〉

  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

  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2、齐读第2节,思考:〈约13分钟〉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要求边讨论,边批划,一并完成练习二1。②)

  指导: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运用: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完成练习二)

  再读第2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并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百草园的。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当堂试背课文第2节。

  3、速读3—6节〈约5分钟〉

  第3节有什么作用?[过渡]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让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指出课文穿插此传说,并非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

  思考:从课文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此故事是虚构的?(第6节)

  4、小声朗读7、8两节〈约5分钟〉

  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几十个字,就把捕鸟过程交待清楚?[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练习: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5、教师小结〈约2分钟〉

  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六、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抄写常用字、多音多义字、生词。

  2、熟背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约六分钟)

  1、听写常用字、词。

  2、抽查第二自然段熟背情况。

  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里最能看出来?[热爱大自然,怀念百草园的生活。从“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能看出来。]

  二、继续教读课文(约十八分钟)

  1、导入正课(约1分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美好的景色,无限趣味的动植物,还有长妈妈讲的神奇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的趣事。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2、齐读第9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完成练习三)〈约3分钟〉

  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依恋]

  3、默读10—20节,思考:〈约7分钟〉

  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对“我”与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百草园:优美开阔;三味书屋:封闭沉闷。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板书关键词语)

  4、分读第21节(约5分钟)

  引导:你们刚才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先生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和蔼、至诚、宽和,但他深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毒害,有些迂腐可笑。]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5、讨论练习一,可懂本文中心意思。〈约2分钟〉

  点拨: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为“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所受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三、自我检测(约二分钟)

  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四、写作训练〈约十七分钟〉

  1、情境速写。〈约10分钟〉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21节第2句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种你喜爱的东西,表达赞叹的情感。〈约7分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片绿叶,瓤嫩筋细,水分相当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五、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试以《炒蛋》为题,写一段文字,表现其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2、模仿本文的对比写法,联系现实,写一个片断,反映减负后的学校生活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

  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

  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二、展示目标:

  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

  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详细介绍见附录一。

  2.或者选读《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等反映作者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导入课文。

  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我检测

  1、确凿()菜畦()桑葚()缠络()人迹罕至()蝉蜕()

  人生鼎沸()宿儒()盔甲()倜傥()拗断()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第二课时

  一、展示目标:

  1、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美妙

  2、体味文章圆熟的表达技巧

  二、自主学习

  以第2段为例,品评优美的语言

  三、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品评角度是:

  1、用词美:准确的色彩词、贴切的修饰词、拟人化的词、形象的动词

  2、句式美:长句、短句

  3、层次美:

  百草园

  整体局部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泥墙根一带:

  菜畦、石井栏、鸣蝉、黄蜂、油蛉、蟋蟀、何首乌、木莲

  皂荚树、桑葚叫天子蜈蚣、斑、蝥覆盆子

  (静物)(动物)(动物)(植物)

  低高高低

  (4)修辞美(5)动静美(6)画面美(7)音乐美:摹声手法

  (8)情味美

  形:肥胖、高大、臃肿

  视觉色:碧绿、紫红

  俱听觉声:长吟、低唱、弹琴(夏、秋)

  全味觉又酸又甜(春)

  触觉光滑

  四、合作探究

  问题

  对比默读课文两个部分,比较百草园是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的异同。

  小组讨论

  点拨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和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是约束儿童天性的私塾教育的片刻“偷乐”;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

  寻找美点,自由圈点品读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的快乐的童年,好吗?

  学生畅所欲言。

  六、自我检测

  1.模仿上述的(3)一组精彩的句式(4)一组精彩的抒情句(5)一组精妙的抒情句。

  2.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展示目标

  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

  三、合作探究

  问题

  ①这个故事充满充满迷信色彩,是为了吓唬孩子,因此,这里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威逼利诱孩子“有志于学”,造成了儿童迷信、恐惧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专门扮演善良面貌骗人害人的恶人,飞蜈蚣是制服恶人的力量。

  ④故事颂扬糟粕,寓意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会披上漂亮的伪装害人。

  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小组讨论

  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找出写先生的文字,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点拨

  ①“一个迂腐的老学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

  ②一个被批判的、被讽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寿镜吾,“知识渊博”,“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也很关心,鲁迅对他也很尊敬。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思,在百草园(节选)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作者:刘绍棠)

  [评析]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习感受。

  五、自我检测

  1.字词听写

  2.句子仿写: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书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