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时间:2023-01-15 11:37:31 教案 投诉 投稿

《跳水》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跳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跳水》教案(15篇)

《跳水》教案1

  重点语段: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跳水》第一节)

  教学设计:

  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呢?“取乐”导致猴子怎么样?

  3.从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会换词吗?

  5.请找一句话概括这节大意。

  6.填空:因为《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____,所以水手们____,导致猴子____。这一节交代了环境与____及____之间的`联系。

  训练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引导他们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

《跳水》教案2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客观上: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主观上: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2)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3)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2、感情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媒体课件有情有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如何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总评: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跳水》教案4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

  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五、六自然段

  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

  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

《跳水》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及对孩子深切的爱,明白遇事应先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课题——跳水)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谁跳水?为什么跳?谁让他跳?结果怎样?)

  2、简介作者——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本课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认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师生评议。

  4、这篇课文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

  三、品读第1—4自然段,体会猴子的放肆,孩子的生气。

  1、教师指着板书,问: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就为了那顶帽子?那顶帽子就那么值钱吗?请默读课文1—4自然段,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要求:

  (1)学生边读书边做批注。(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班级汇报。

  2、重点品读以下句子。(课件出示)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放肆到了极点,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离桅杆一米多的地方,还做着怪样逗孩子。此时孩子被惹怒了,气急了。)

  3、“孩子气急了”为了取回帽子,“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收集有关形容情况紧急和情况危险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直奔主题

  同学们,当你们有危险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想办法救人)对呀,做父母的的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你们见过这样一位父亲吗?(课件播放父亲用枪瞄准孩子的那一幕)居然用枪来瞄准自己的儿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以读促思,体会孩子的危险

  1、你是从哪里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的感觉)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文字上体会):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图片上体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难以回转身,直观感受紧张氛围。

  (3)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孩子现在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齐读,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2、齐动脑,想办法。

  (1)怎么办?孩子的两条腿在发抖,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学生各抒自见)

  (2)讨论,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过渡: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8、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孩子面临的危急情况?

  三、读中悟,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么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水手与船长对比)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立刻)

  四、体会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船长刚喊出“三”孩子往下纵身一跳。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6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长吗?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每一秒都决定了孩子的安危)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不跳水,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

  五、总结升华,回归文本

  1、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5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教学反思]

  怎样做到不动声色地把学生带进故事当中呢?讲到那里,我播放了“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那一幕的视频短片,视频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与人物的对话配合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把学生带到故事发生的现场——船上,感受那种紧张的'气氛,学生学得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不一定多就是好,一定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才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令文章增添不少色彩。如果单单靠文字的描述,少了这段动画片的帮助,我想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除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明白在当时只有这个办法是最好的。从而感受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这都是源自于船长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这是极大的人格魅力的进一步的展现。

《跳水》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认、会用。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文题目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小朋友们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认真读课文,想个办法个让别的同学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1)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2)列提纲或小标题

  (3)画图

  (4)小组表演

  (三)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或图示法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3.讨论:你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小组内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时

  就学目标

  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就学过程

  (一)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文题目。

  2.用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了?孩子为什么会到那个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3.读课文,完成跳水图。

  (1)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2)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指名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4)师生交流。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具体表现在文中拿起地方?找出有关句子

  1.趣:猴子的、淘气、顽皮。

  2.险: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想?

  2.你如果你是那条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

  4.如果你是船长,你会重点讲些什么?

  5.那只种顽皮的猴子也想把这个惊险而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的猴子听,你能替那只猴子讲讲吗?

  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色分组联系生活讲故事,然后分别请四名学生担任一个角色到前面讲

  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跳水

《跳水》教案7

  活动目标:

  1、知道儿歌的名称,学念这首儿歌。

  2、幼儿能向小青蛙学习,游泳不怕水。

  3、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过程:

  出示青蛙,引起幼儿兴趣。

  ――它是谁?它有什么本领?

  欣赏儿歌

  ――教师边念儿歌边放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胆子大?

  ――它是怎么跳下水的?

  游戏――跳水

  ――幼儿学做小青蛙(每个人站在自己椅子上往下跳)

  讨论:

  我们怎么像小青蛙学习?

  附:跳水

  小青蛙,胆子大,跳水游泳都不怕。

  “扑通”一声挑下水,心里乐的笑哈哈。

  活动反思:

  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所以孩子们整个活动很积极,效果很好。

《跳水》教案8

  一、设计意图

  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探索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之后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二、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四、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

  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跳水》教案9

  学生视角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描写精彩生动、引人人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以课文中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通过扩展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内扩展,充实语文小课堂

  1.谈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2.如果你是一位碰巧目睹了这件事的记者,你会问谁什么问题?

  3.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说?

  船长:————————————————————

  水手:————————————————————

  孩子:————————————————————

  4.请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

  (利用课文的空白、角色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体验角色、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于改变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课外扩展,走进语文大课堂

  1.形容处境危险、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与大家交流一下。

  2.把你所知道的遇事机智、当机立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课堂练习,

  1.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5个字。

  舟:一—一一一

  木:一一一—一

  2.把词语补充完整。

  龇牙咧()心()胆战

  四、实践活动

  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

  跳水

  孩子遇险

  孩子追猴

  猴逗孩子

  当机立断

  跳水

  父亲举枪

  孩子得救

  水手追猴

《跳水》教案10

  教材分析:

  幼儿喜欢蹦蹦跳跳,中班幼儿协调性和灵活性不够好,从高处跳下时常常站不稳,因此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本次活动创设“争当奥运健将”游戏情境,设置单人跳台跳水、双人跳台跳水等游戏情节,引导幼儿练习双脚站立从20~30cm高处往下跳指导幼儿掌握落地时膝盖弯曲脚尖先触地的动作要领.提高幼儿弹跳能力,发展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活动目标:

  1.能从20 - 30cm高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能双人合作保持动作一致从高处往下跳。

  3.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养成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20 -30cm平衡木2-3根或20 -30cm的高的小椅子幼儿没人一把(可提供 20- 30cm之间高度不等的椅子供幼儿白由选择。)

  2.教师自制奖牌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观看奥运会跳台跳水比赛的视频。

  活动建议:

  一、创设“争当奥运健将”的游戏情境,带领进行热身,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带领幼儿做教师自编的热身操重点活动双臂,双膝,脚腕等部位。

  二、请幼儿自由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探索动作要领。

  1.请幼儿模仿跳水运动员从高处往下跳,探索怎样跳“落水”时”水花”少。

  2.请个别动作规范范的幼儿示范,引导幼儿问相互模仿、学习。

  3.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站在“跳台”上曲膝预备,身体稍前倾,落地时屈膝缓冲,轻轻落地,保持身体平稳。

  三、组织幼儿玩游戏“跳水运动员”,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1.将幼儿分成两大组:一组是运动员,站在跳台上,另一组是教练员,站在跳台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教练员按照动作要领指导“运动员跳水,练习几次后,双方交换角色。”

  2.正式比赛:教师当裁判,幼儿分组进行比赛,每组不超过4人、以便教师观察、指导、评价。

  3.设计“双人跳台跳水”游戏环节,增加游戏难度.激发幼儿游戏兴趣增强幼儿合作意识。四、放松环节:让幼儿在“泳池”中游泳、放松身休各部位结束比赛,给每个幼儿颁发奥运奖牌。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跳水》教案11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

  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

  附图{图}

  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下面以20xx年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动——创新教育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

  (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

  (老师板书:拿帽 开枪 转身 40秒钟)

  三、精读,理解。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小组争先发言:

  (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

  (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

  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

  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想象 回答:

  (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

  (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气人,孩子怎么想?

  学生想象回答:

  (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

  (2)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

  3、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

  “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4、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呆了”是什么样子(学生体会:口张得大大的,眼睁得圆圆的,全身僵硬,气也出不来了,呆若木鸡了。)

  这三个字又怎么读?

  (学生体会:语音要小,语速要慢,“呆”要重读。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5、下面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学生讨论:书中描写孩子处于绝境的两个句子,第一句讲桅杆高,甲板硬,从横木上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说明处境危险。第二句同样讲他的处境危险。从图上可看出横木周围没有遮拦物,没有扶手,横木很窄。此时,孩子心中也很紧张,他稍微一动,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更不可能转身了。)

  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这两句话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紧张,语速稍快)齐读。

  6、请一学生读本段最后两句。学生评析。

  7、按要求读有关句子。

  8、同学们,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摔死吗?快想办法救救他呀!

  学生想办法:

  (1)搭云梯。

  (2)拉网接。

  (3)抬垫子。

  (4)叫水手爬上横木抱孩子。

  (5)叫直升飞机……

  9、抽一位没发言但在思考的同学,问: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为什么?

  (生答:行不通。他们的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没有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若照他们的办法去做,孩子早就没命了。)

  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智”。

  导语:大家的办法都很好,关键是时间不允许。咱们还是看看船长是怎么化险为夷的。请默读第5~6自然段。

  1、船长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板书:瞄准 跳水 得救)

  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2、同桌同学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正方发言:

  (1)会开枪。为了逼孩子跳水。

  (2)与其让孩子率死,或变成残废,长期痛苦,不如一枪打死……

  反方发言:

  (1)不会开枪。因为世界上没有父亲向亲生儿子开枪的。

  (2)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开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没有人性了吗?

  (3)不会的。打死了儿子,就断子绝孙了。即使开枪,也不会打在儿子身上……

  大家发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们还是看看书吧。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思考:如果要开枪会喊“三”吗?(不会)有个同学讲得好,即使开枪也只是鸣枪示警,不会朝孩子身上打。

  2、讨论:父亲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体会:命令,着急,大声喊。每句后面一个字应拖读。“二”比“一”读时语音还应长一些。读出父亲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语气。)

  3、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请用“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将此句式投射在银幕上)

  4、出示幻灯片:

  附图{图}

  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学生看法:

  (1)水手太紧张。

  (2)每分每秒都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危。说明水手的心早已系在孩子的身上。

  四、总结,深化。

  1、大家的问题都解决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风平浪静一词与《跳水》这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学生发言:

  (1)因为风平浪静,水手才拿猴子取乐,导致故事的发生。

  (2)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走向最高横木处于绝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3)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

  (4)因为风平波静,水手跳进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总结:谢谢!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风平浪静”贯穿了故事的始末。看似轻轻一笔,可见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们作文时,特别是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自然环境必须要与事情发展有联系。

  2、读完这课,你想到些什么?

  3、再次捧起书本,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语气,向大家讲述《跳水》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惊心动魄,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吧。齐读第4~6自然段。

《跳水》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板书设计:

  22、跳水

  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

  孩子船长

  父亲

《跳水》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作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欣赏描写,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体特点;阅读分析课文,合作探究;品析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学习吕伟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心。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作特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感受中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和为祖国夺得金牌的精神。

  2、难点是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叱咤泳坛的跳水皇后,以她那舒展优美,出神入化的高台跳水动作,而使世界泳坛为之一震,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检查预习,补充资料:

  1、检查基础:结合ppt(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凌空(líng)翘首(qiáo)屏息(bǐng)敛声(liǎn)....敦煌(huáng)悄然(qiǎo)沸腾(téng)刹那(chà)....眼花缭乱(liáo)震耳欲聋(lóng)..(2)解释下面的词语。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敛声:暂时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缭乱,纷乱。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新秀:指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2.补充资料:ppt展示(1)关于亚运会

  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主要由亚洲地区举行,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参与国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第9届亚运会于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此次亚运会,中国队共夺得61枚金牌、51枚银牌和41枚铜牌,在奖牌榜上超过了历届亚运会第一名——日本队,首次居于第1位。中国开始称霸亚洲体坛。

  (2)关于吕伟

  吕伟:20世纪80年代中国跳水队优秀运动员。1982年、1986年连续获得亚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1987年世界杯跳水赛女子团体冠军成员。

  (3)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4)新闻特写主要表达方式:描写;

  (5)新闻特写选材: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

  (6)新闻特写的特点: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感应过程;放大细节。

  (7)新闻特写的分类: 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报道对象,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加以描绘,从而生动的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面貌。

  场景特写:以新闻事件中的场景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典型性场景的描绘来反映整个事件。

  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人物特写,速读课文,找出这个人物是谁?试着对这个人物作简要介绍。本文特写的人物是吕伟,“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10米跳水运动员。

  2、特写的选材是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这篇特写选取的特写局部是什么?

  本文选取了吕伟10高台跳水的“一刹那”这个“点”作为“局部”和侧面进行了放大,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3、通过对人物这个局部的描写反映了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通过对人物这个局部(吕伟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积年累月的训练成果,高超惊人的技艺,为祖国夺得金牌的过程,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四、深层探究,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

  在第二、三、四段,作者对吕伟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画面进行了分解。请概括这几个“定格”的画面,并分析这样细致描写的作用。

  第二、三、四段对吕伟的自选动作“5136”进行了细致分解,用了几个“定格”的画面:对“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放慢“镜头”,细致描绘,用文字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让人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效果;同时,这样细致的描绘也突出了吕伟自选动作“高、险、难、美”的特征,让我们读者了解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精湛的技艺和高水平的发挥。自由朗读,体会: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学习吕伟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我们强烈的爱国之心。

  五、语言赏析

  特写浓厚的文学色彩往往借助修辞方法、动词的恰当运用等手段来完成。本文也不例外,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如:修辞:“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向空中飞去的身体比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富于想象力,画面唯美。对吕伟高难、惊险的动作赋予了动态美,而且洋溢着艺术美。

  动词:在文章的二、三段,记者用了“轻舒”“举起”“蹬”“飞去”“托住”“衬着”“翻腾”“转体”“展开”“插进”等一连串动词,把吕伟高难、惊险、舒展、优美的跳水动作,用一组组叠加的特写镜头,描写得逼真洗练,生动传神,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和精湛技艺。

  六、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手法丰富多彩,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如:1.以动衬静。特写开头,记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是“动感”环境的烘托,头顶飘浮的白云、掠过身旁的飞鸟、8千名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观众。寥寥数笔,像一曲动静融合的交响曲,像一幅精彩绝伦的场景画,将吕伟跳水前的神态、风度和赛场氛围、全神贯注的观众勾画得活灵活现,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即将开始的高难精彩自选动作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2、侧面描写。第五段通过外国记者的动作、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吕伟跳水技艺的精湛。

  七、总结:强调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ppt展示

  新闻特写,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没有现场观察,记者是无法写出特写来的。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跳水》教案14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钢珠、塑料珠、彩泥珠若干,分别将这些珠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三、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钢珠),来和这两个珠珠大声招呼吧!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钢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木珠宝宝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示呢?一起来学一学。

  告诉你们哦,老师也有一个方法来表示木珠浮在水面上,看,这个箭头朝上,就表示浮在水面上。

  4、钢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5、钢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钢珠沉下去了”

  6、可以用动作来做一做沉下去吗?一起来试一试。

  刚刚浮在水面上时箭头是朝上的,那么沉下去箭头朝哪里呢?

  (三)幼儿操作

  1、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看看都有谁呀!

  猜猜玻璃珠跳下水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塑料珠呢?彩泥珠呢?

  2、到底会是怎样的,请小朋友们动手试试吧,仔细观察哦!

  3、刚刚小朋友们都帮助了珠珠跳水,谁来告诉我,玻璃珠宝宝是浮在水面上了还是沉下去了?用哪个箭头表示?(请幼儿贴)

  4、我们发现小朋友猜想和验证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动手试一试才能知道正确答案哦。

  5、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放到水里也会沉下去或浮起来,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哦。

《跳水》教案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二)难点、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解决办法

  1、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2、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最佳方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默读,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批注。

  3、小组研讨。

  4、班上汇报、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呀!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读了课文以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板书:8跳水

  (二)初读课文

  l、观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1)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3)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4)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已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帮助:给学生提供图片投影片或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6)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7)训练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l)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l)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2)其他办法也许会有:

  ①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

  ②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

  ③求助飞机援救。

  (3)分析每种办法的可行性。

  让学生感悟出铺棉被既费时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用人接因距离太远冲击力过大也不一定安全;求助飞机则更需要时间。比较之后,学生不得不佩服船长,因为他的办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指导书写生宇

  (五)布置作业

  1、通过上网查寻或其他方式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跳水》教案】相关文章:

跳水的教案02-24

《跳水》教案01-10

《跳水》教案(精选15篇)03-05

跳水的教案8篇04-02

《跳水》教案15篇01-15

《跳水》教案合集八篇08-01

《跳水》教案合集15篇01-30

《跳水》教案(通用21篇)03-16

《跳水》教案(集锦15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