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

时间:2023-01-19 12:08:53 教案 投诉 投稿

月光曲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案15篇

月光曲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于,从哪几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月光曲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⑵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己解决。

  ⑶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学生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学生课堂汇报交流,并自己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学生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学生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学生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学生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学生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

  1、学生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

月光曲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境界,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境界,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境界。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目所表现出来境界,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雅动听的曲目,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目?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目?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目。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目,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目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目。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目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目?(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案5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谱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⑴总的介绍

  第一首

  ⑵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⑴男女生分角色读。

  ⑵读后指导:

  ①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②一个姑娘说“……”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⑶同座对读。

  ⑷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板书〗

  月光曲是曲子/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

  谱成

月光曲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环境特点,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创作了一首曲子叫做《月光曲》,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音乐,师配上朗诵)

  师:听了这么优美的曲子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穷兄妹俩的感受的呢?找出文中相关内容,用笔划一划。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1、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4、交流:

  月亮的变化(声升起到升高到穿行) 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如何朗读: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又轻柔到激昂

  5、指导朗读

  (1)请一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变化;

  (2)学生自评,边评老师边指导朗读。

  三、学习 2---8自然段

  a) 师:学完了这部分内容,我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旋律的变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b) 学生自由提问

  c) 师归纳三个主要问题:

  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这样的变化?

  3、为什么穷兄妹俩听了曲子后会联想到月亮和大海,而不联想到其他事物呢?

  d) 小组学习2-8自然段,讨论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e) 交流:

  解决问题一

  生: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哦,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有天晚上去散步听到别人正在朗诵你的一篇作文你的心情如何?(惊讶,心里产生了一点触动)板书,所以弹出的曲子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景象,是不是这样?(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说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生:因为窗外有月光照进屋子,在那么美的环境下才能创作出曲子来。

  解决问题二:

  引导学生曲子的创作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关系,因为触动所以曲子是轻柔的后来有了感动曲子升高了一点再后来贝多芬情绪激动曲子就变得激昂起来。

  解决问题三: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第七、八自然段),用找重点词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

  师小结: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9段,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出示课件,让学生配乐朗读)

  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

  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课件)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1)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看到了”,两句的意思不一样)

  (2) 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也看不见。)

  (3) 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我仿佛——————。

  四、听音乐练习写话

  师:,可见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音乐同学们也来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

  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音乐。

  师:我发现不少同学被这动听的旋律陶醉了,能告诉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用笔记录下这美妙的一刻吧。

  学生写片段

  五、总结:

  同学们,《月光曲》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大师的音乐,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壮美,更感受了贝多芬那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9自然段

  2、完成“听音乐写话”

  3、配乐自由读,请个别学生读,全班分部分读(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全办齐读最后两句

月光曲教案7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

  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0遍。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出。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

  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

  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

  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

  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

  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

  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

  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

  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人。

  师:说得也很美。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

  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咱们一群“小诗人”,再加上我这个“大诗人”(我不谦虚了),定能营造一个诗意流淌的课堂。

  师:大家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月光女孩就是──

  生:(齐)盲姑娘。

  师: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乐就是──

  生:(齐)《月光曲》。

  师:学习从“疑”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月光曲》课始,教师以潜心会文后从心中喷薄而出的诗──《月光中的女孩》引领激趣,匠心独运激发学生读文作诗的欲望。然而话锋一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而生疑。这一过程,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返回倾听:对话在倾听中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生:我是从这段话中读懂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月光曲教案8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月光曲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自学生字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思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投影片剪辑录像。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放录音)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齐读课题。

  二、自读悟情

  1、出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3)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2)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读—欣赏录像剪辑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评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5)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穷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6)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三、课外延伸:

  1、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仿写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四、作业:完成仿写。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月光曲》,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曲吗?

  2、 师:同学们,《月光曲》是谁创作的呢?(作者贝多芬简介)

  3、 师相机板书课题

  4、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为什么取名叫《月光曲》而不叫别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完成导学单中“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选词填空”

  2、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国音乐家( )创作( )的经过。

  3、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贝多芬创作的这首《月光曲》

  4、 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5、 生:第九自然段。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说课文第九自然段就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可我看了半天,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并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2、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请用“ ”画出文中实在事物,请用“ ”画出兄妹俩的联想。

  3、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朗读的这部分,想一想课文描绘了怎样的三幅画面? 生小组讨论三幅画面(用文中的话描述或简单的话语概括)

  4、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你能透过这美丽壮观的想象听到月光曲的曲调吗?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5、 师:谁能说给老师听?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遍了银光。”

  6、 师:谁接着说,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缕一缕的微云”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月亮越升越高”说明曲子逐渐增强,声音高,节奏快,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穿过一缕一缕的微云”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7、 师:谁来把“忽然”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忽然”我觉得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因为“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来”可以看出曲子节奏更快,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

  8、 师:好,那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9、 师: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时,他的心情怎么样呢?他的情感会不会随着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呢?

  生:平静——起伏——激昂

  10、 师:让我们随着兄妹俩再来欣赏一下《月光曲》。(播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11、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小练笔)(边听边写)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音乐响起来,我仿佛置身在小湖边,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来,把平静的小湖,湖边的蒲草、芦苇都镀上银光,异常美丽。忽然,只听一声水花溅落,一条金黄的鱼儿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接着又钻进了水中。接着第二条、第三条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听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海面幽静而美丽,探险家坐在船舱欣赏着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来啦,这时的探险家竭尽全力地摆动方向盘勇敢者终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12、 师:贝多芬的琴声让我们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们能在朗读的时候把这变化表现出来吗? (生自己练读。)

  13、 师:好,谁愿意读?这有三幅画,你愿意读哪一幅就读哪一幅。

  (指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读。)

  师:谁能把整幅画读给大家听呢?这次还要找个人和你比,看谁读得好!(两名学生比读。)

  师:你们认为他俩谁读得好?哪读得好?

  师:他们俩读得都不错,各有千秋,我们也一齐读一读,好吗?

  14、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那美丽壮观的景象,老师仿佛感觉到贝多芬就坐在我们面前弹奏《月光曲》。

  15、 师:月光曲动听吗?景象美吗?你们想不想把这美好的事物永远留在你的脑海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背下来。

  四、作业布置

  能有感情地背诵第九自然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贯穿始终,运用了多种形式并且配乐朗诵(《月光曲》),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受月光曲的曲调起伏,体会贝多芬在弹奏时情感的变化。在体会感受的同时,又很好地锻炼了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同学们自读自悟,培养了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比较合理,清晰明了。在本次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 小组讨论的任务性不是很明确,老师的表述不够明确。

  2、 讨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时,由于学生感受不够深、不到位,都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 语文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比如评价语和过渡语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优美。

  4、 贝多芬的介绍稍微多了点,可适当精简。

  5、 在讨论三幅画面时,可采用取小标题的形式。

月光曲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六年级月光曲练习题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

  恬静( )

  照耀( )

  陶醉( )

  苏醒( )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_________”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 安静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

  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

  生字组词:

  谱:谱曲 谱写 歌谱 棋谱 乐谱 年谱

  莱:莱卡 莱塞 莱茵河

  茵:茵褥 绿茵茵 绿草如茵

  盲:盲人 盲目 盲道 盲从 文盲 色盲

  纯:纯熟 纯洁 纯蓝 纯净 清纯 纯真

  键:按键 琴键 键盘 关键 键入

  霎:霎时 一霎 霎时间

  缕:缕述 一缕炊烟 条分缕析 一丝一缕

  陶:陶醉 陶瓷 彩陶 陶器 陶俑 陶土

  多音字:

  乐:yuè音乐 lè快乐

  弹:tán弹力 dàn弹弓

  形近字:

  键(键盘)健(健康)

  霎(霎时)雾(云雾)

  陶(陶瓷)淘(淘气)

  词语解释: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近义词:

  ——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课内问题: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4、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一一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月光曲教案12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

  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月光曲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

  (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

  (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

  (2~10节。)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4、交流: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⑴ 预设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① 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② 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

  兄妹俩的对话:

  (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A、重点研读:

  “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B、引导体会:

  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C、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

  “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⑵ 预设第二个问题: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① 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

  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

  (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为什么?

  (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② 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

  第八自然段。

  (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

  “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⑶ 预设第三个问题: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① “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② 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

  (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教案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案15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課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課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課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課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課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課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課文。

  2、背诵課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月光曲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案09-07

月光曲教案08-26

《月光曲》的教案03-10

月光曲的教案04-01

月光曲优秀教案03-02

《月光曲》优质教案08-26

关于月光曲的教案08-26

《月光曲》教案15篇02-23

《月光曲》教案(15篇)09-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月光曲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案15篇

月光曲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于,从哪几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月光曲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⑵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己解决。

  ⑶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学生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学生课堂汇报交流,并自己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学生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学生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学生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学生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学生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

  1、学生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

月光曲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境界,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境界,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境界。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目所表现出来境界,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雅动听的曲目,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目?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目?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目。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目,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目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目。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目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目?(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案5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谱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⑴总的介绍

  第一首

  ⑵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⑴男女生分角色读。

  ⑵读后指导:

  ①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②一个姑娘说“……”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⑶同座对读。

  ⑷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板书〗

  月光曲是曲子/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

  谱成

月光曲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环境特点,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创作了一首曲子叫做《月光曲》,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音乐,师配上朗诵)

  师:听了这么优美的曲子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穷兄妹俩的感受的呢?找出文中相关内容,用笔划一划。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1、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4、交流:

  月亮的变化(声升起到升高到穿行) 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如何朗读: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又轻柔到激昂

  5、指导朗读

  (1)请一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变化;

  (2)学生自评,边评老师边指导朗读。

  三、学习 2---8自然段

  a) 师:学完了这部分内容,我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旋律的变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b) 学生自由提问

  c) 师归纳三个主要问题:

  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这样的变化?

  3、为什么穷兄妹俩听了曲子后会联想到月亮和大海,而不联想到其他事物呢?

  d) 小组学习2-8自然段,讨论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e) 交流:

  解决问题一

  生: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哦,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有天晚上去散步听到别人正在朗诵你的一篇作文你的心情如何?(惊讶,心里产生了一点触动)板书,所以弹出的曲子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景象,是不是这样?(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说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生:因为窗外有月光照进屋子,在那么美的环境下才能创作出曲子来。

  解决问题二:

  引导学生曲子的创作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关系,因为触动所以曲子是轻柔的后来有了感动曲子升高了一点再后来贝多芬情绪激动曲子就变得激昂起来。

  解决问题三: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第七、八自然段),用找重点词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

  师小结: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9段,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出示课件,让学生配乐朗读)

  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

  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课件)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1)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看到了”,两句的意思不一样)

  (2) 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也看不见。)

  (3) 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我仿佛——————。

  四、听音乐练习写话

  师:,可见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音乐同学们也来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

  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音乐。

  师:我发现不少同学被这动听的旋律陶醉了,能告诉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用笔记录下这美妙的一刻吧。

  学生写片段

  五、总结:

  同学们,《月光曲》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大师的音乐,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壮美,更感受了贝多芬那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9自然段

  2、完成“听音乐写话”

  3、配乐自由读,请个别学生读,全班分部分读(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全办齐读最后两句

月光曲教案7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

  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0遍。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出。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

  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

  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

  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

  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

  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

  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

  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

  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人。

  师:说得也很美。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

  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咱们一群“小诗人”,再加上我这个“大诗人”(我不谦虚了),定能营造一个诗意流淌的课堂。

  师:大家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月光女孩就是──

  生:(齐)盲姑娘。

  师: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乐就是──

  生:(齐)《月光曲》。

  师:学习从“疑”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月光曲》课始,教师以潜心会文后从心中喷薄而出的诗──《月光中的女孩》引领激趣,匠心独运激发学生读文作诗的欲望。然而话锋一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而生疑。这一过程,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返回倾听:对话在倾听中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生:我是从这段话中读懂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月光曲教案8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月光曲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自学生字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思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投影片剪辑录像。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放录音)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齐读课题。

  二、自读悟情

  1、出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3)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2)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读—欣赏录像剪辑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评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5)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穷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6)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三、课外延伸:

  1、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仿写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四、作业:完成仿写。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月光曲》,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曲吗?

  2、 师:同学们,《月光曲》是谁创作的呢?(作者贝多芬简介)

  3、 师相机板书课题

  4、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为什么取名叫《月光曲》而不叫别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完成导学单中“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选词填空”

  2、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国音乐家( )创作( )的经过。

  3、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贝多芬创作的这首《月光曲》

  4、 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5、 生:第九自然段。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说课文第九自然段就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可我看了半天,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并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2、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请用“ ”画出文中实在事物,请用“ ”画出兄妹俩的联想。

  3、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朗读的这部分,想一想课文描绘了怎样的三幅画面? 生小组讨论三幅画面(用文中的话描述或简单的话语概括)

  4、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你能透过这美丽壮观的想象听到月光曲的曲调吗?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5、 师:谁能说给老师听?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遍了银光。”

  6、 师:谁接着说,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缕一缕的微云”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月亮越升越高”说明曲子逐渐增强,声音高,节奏快,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穿过一缕一缕的微云”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7、 师:谁来把“忽然”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忽然”我觉得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因为“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来”可以看出曲子节奏更快,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

  8、 师:好,那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9、 师: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时,他的心情怎么样呢?他的情感会不会随着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呢?

  生:平静——起伏——激昂

  10、 师:让我们随着兄妹俩再来欣赏一下《月光曲》。(播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11、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小练笔)(边听边写)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音乐响起来,我仿佛置身在小湖边,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来,把平静的小湖,湖边的蒲草、芦苇都镀上银光,异常美丽。忽然,只听一声水花溅落,一条金黄的鱼儿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接着又钻进了水中。接着第二条、第三条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听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海面幽静而美丽,探险家坐在船舱欣赏着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来啦,这时的探险家竭尽全力地摆动方向盘勇敢者终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12、 师:贝多芬的琴声让我们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们能在朗读的时候把这变化表现出来吗? (生自己练读。)

  13、 师:好,谁愿意读?这有三幅画,你愿意读哪一幅就读哪一幅。

  (指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读。)

  师:谁能把整幅画读给大家听呢?这次还要找个人和你比,看谁读得好!(两名学生比读。)

  师:你们认为他俩谁读得好?哪读得好?

  师:他们俩读得都不错,各有千秋,我们也一齐读一读,好吗?

  14、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那美丽壮观的景象,老师仿佛感觉到贝多芬就坐在我们面前弹奏《月光曲》。

  15、 师:月光曲动听吗?景象美吗?你们想不想把这美好的事物永远留在你的脑海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背下来。

  四、作业布置

  能有感情地背诵第九自然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贯穿始终,运用了多种形式并且配乐朗诵(《月光曲》),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受月光曲的曲调起伏,体会贝多芬在弹奏时情感的变化。在体会感受的同时,又很好地锻炼了朗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同学们自读自悟,培养了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比较合理,清晰明了。在本次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 小组讨论的任务性不是很明确,老师的表述不够明确。

  2、 讨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时,由于学生感受不够深、不到位,都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 语文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比如评价语和过渡语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优美。

  4、 贝多芬的介绍稍微多了点,可适当精简。

  5、 在讨论三幅画面时,可采用取小标题的形式。

月光曲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六年级月光曲练习题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

  恬静( )

  照耀( )

  陶醉( )

  苏醒( )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_________”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 安静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

  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六年级月光曲知识点

  生字组词:

  谱:谱曲 谱写 歌谱 棋谱 乐谱 年谱

  莱:莱卡 莱塞 莱茵河

  茵:茵褥 绿茵茵 绿草如茵

  盲:盲人 盲目 盲道 盲从 文盲 色盲

  纯:纯熟 纯洁 纯蓝 纯净 清纯 纯真

  键:按键 琴键 键盘 关键 键入

  霎:霎时 一霎 霎时间

  缕:缕述 一缕炊烟 条分缕析 一丝一缕

  陶:陶醉 陶瓷 彩陶 陶器 陶俑 陶土

  多音字:

  乐:yuè音乐 lè快乐

  弹:tán弹力 dàn弹弓

  形近字:

  键(键盘)健(健康)

  霎(霎时)雾(云雾)

  陶(陶瓷)淘(淘气)

  词语解释: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近义词:

  ——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课内问题: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4、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一一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月光曲教案12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

  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月光曲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

  (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

  (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

  (2~10节。)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4、交流: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⑴ 预设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① 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② 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

  兄妹俩的对话:

  (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A、重点研读:

  “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B、引导体会:

  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C、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

  “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⑵ 预设第二个问题: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① 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

  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

  (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为什么?

  (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② 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

  第八自然段。

  (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

  “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⑶ 预设第三个问题: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① “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② 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

  (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教案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案15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課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課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課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課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課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課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課文。

  2、背诵課文最后三个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