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3-01-23 15:05:19 教案 投诉 投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认识《战国策》多媒体出示: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聆听教师名言导入语,和文章内容链接,进入课堂情境学生试说题目意思,在教师引导下理解题目含义。通过阅读,了解邹忌其人阅读相关资料学生整理笔记由名言导入,切入课文,实现和文本的链接,自然而不牵强。了解文本题目才能更好的理解内容;了解邹忌其人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成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疏通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igrave;)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aacute;o)于齐 间(jiagrave;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三)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逐段翻译)教师明确: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多媒体出示: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5、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多媒体出示):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多媒体出示):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学生初读课文解决课文生字词读音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学生熟读课文试译,画出文本重点词。

  根据教师出示的重点句理解加点词的意思互相交流此类活用的词的意义,能够重点区分、比较根据一词多义的重点句子,理解一词多义,根据词义尝试自己翻译句子,理解句意。将以上的重点词语解释整理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默记。疏通课文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在让学生读通、读准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教师给予点拨。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实词、虚词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起到强化突出的目的。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分散又有集中,有自学有点拨,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多媒体出示):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多媒体出示):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五、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rsquo;”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六、难点探究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分别回答古今义的解释在教师点拨中强化理解结合教师出示的组句归纳文言句式回答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分角色朗读,讨论其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从课文中找出表明邹忌态度的词句,探究其心理活动。小组讨论交流邹忌劝谏的过程齐读劝谏的结果,理解邹忌劝谏的意义。古今异义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通过教师多媒体出示起到强化作用,加强平时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简单归纳句式,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由整体到局部,逐渐抽丝剥茧,通过读、讲结合,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内容,言之有物,为后面疑点的'探究做好铺垫。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二是“善”,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

  2、《邹》文的参差美;

  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

  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

  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归纳多义词义项;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学会讽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

  重点: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着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大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有辩才,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威王大为赞赏,任为相国。任职其间,劝说威王进贤纳谏,修订法律,监督官吏,整治军容,选拔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使齐国的国力渐强。后受封于下邳县西南,号成侯。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战国策》

  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人,是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阅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写成《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着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和《楚辞》等。

  4、史书的分类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如: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你更美,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对我有所要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热闹的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身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绩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同学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后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 一词多义:

  修:

  ①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安排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2、参照课后练习整体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示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身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身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和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干使国家强盛起来。

  四、安排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好心没办好事、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的经历吗?能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吗?

  能否既能传达自己的建议,又让对方易于接受,两全其美呢?古有“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之举,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齐国邹忌这位谋臣的经历,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二、初读感知

  通读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全体)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吗?(自由)

  再读:分角色读第一自然段(读对话)

  3、邹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他是怎么操作的`?(自由)

  三问:妻、妾、客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读他人之心)

  4、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出发点各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答:妻、妾、客

  (读自己的内心)

  5、在获得赞誉之后,邹忌为什么没有陶醉?他在追思一个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思:思妻妾客之言

  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读懂国君为民之心)

  6、邹忌是怎么跟齐威王谏言的?(语言描述,并简单概括)

  三比:妻妾客之私,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比

  再读: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读懂国君理政之心)

  7、邹忌谏言的效果如何?(怎么体现这一点)

  三赏:上中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习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

  (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

  (3)[学生活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点拨。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

  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

  (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

  (7)小结本段。

  2、研读第二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

  (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点拨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朝廷之臣畏王→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

  (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

  [提示]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

  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

  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

  妻→私

  三问三答妾→畏→邹忌受蒙蔽

  客→求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家事设喻说理国事

  六、布置练习,课堂检测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第二题)

  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9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且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找出能体现“三”这个字的事情有哪几件?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习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习邹忌,我们除了学习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习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习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平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平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

  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

  1、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自由读时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及语气。

  2、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3、三读: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叶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4、追读:完成背诵

  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3、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4、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的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5、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归纳小结:邹忌是怎样的人?

  齐王是怎样的人?

  明确: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6、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六、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

  明确:刘向 国别体 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 (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 得2分)20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暮寝而思之(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 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见学案)

  板书: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1节):三问、三思↓ (2节) 三比 ↑(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 ↓

  类比 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4

  科目:

  年级:

  时间:20xx年9月6日

  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重点:

  难点:

  教法:

  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我朗读,要求思考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个兼语结构

  (2)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这种说理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梳理课文

  要求在学生朗读基础上疏通大意(主要由学生自己展开)

  (四)课文分析

  请思考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析三问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六)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七)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的特点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yin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⑤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4)了解句式

  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

  (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3-3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08-03

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文04-14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10-26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三篇10-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3-0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1-1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