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塾》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闺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闺塾》教案1
[教学目标]
1、 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 、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上网简介作者汤显祖及全剧剧情。
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这里有一个网站,介绍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演示。
研习新课:
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
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点读精彩片段。
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
5、给出讨论题:
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知识拓展:
1、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2、学唱此段,感受心灵的放飞。
3、自由畅想,体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介绍两个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闺塾》教案2
教学目的
1、赏析人物形象。
2、品味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
从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杜丽娘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三单元里,我们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今天我们一块走进一位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家的作品中,欣赏他带给我们的精彩戏剧——汤显祖的《牡丹亭?闺墅》。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略)
三、细品课文:
1、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
2、怎样“闹”?(目的就是要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
(1)、明确: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
出场闹——春香一上来就给先生陈最良一个“下马威”:“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语带讥刺,弄得陈最良表情尴尬开口不得!
学诗闹——①、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岔。
②、在春香追逼下,陈最良自丧其尊“作鸠声”,春香乐不可支“学鸠声”,已过耳顺之年的龙钟老头和一个青春焕发的伴读婢女同台叽叽咕咕学鸟叫,是何等滑稽的场面。
③、为甚好好的求他?:此为明知故问,使塾师不得回避爱情这一敏感话题。
模字闹——陈最良令“取文房四宝来模字”,春香故意错拿“笔墨纸砚”,陈最良茫然不识,丽娘“作笑”调侃道:这是画眉笔、薛涛笺、鸳鸯泪眼砚。她用耐人寻味之一“笑”,讥讽了这位不学无术的塾师,还令其浑然不觉。陈最良不识卫夫人书法之妙,令丽娘“闹”胆顿壮,戏称这是“美女簪花之格”,春香双关戏言“写个奴婢学夫人”,丽娘不但不嗔怪,亦以戏言答之:“还早哩。”
闹学高潮——听讲中途,春香“领出恭牌”,请假溜出去转了一遭,匆匆回来禀告小姐:外面“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饱受揶揄奚落的陈最良终于按捺不住,于是,一个步履蹒跚追“打”,一个嘻嘻哈哈“闪”避,一老一少,在舞台上绕起圈子来了。好一个春香,居然动手“抢荆条投地”,弄得陈最良目瞪口呆无地自容。
(2)、都有谁在闹?只有春香一人闹吗?
三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比如——丽娘的闹
“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隐藏了一句话)——你说的完全是废话!对我无用。
杜丽娘对春香的“训斥”其实是演给陈最良看的戏。“关关的雎鸠,尚有河洲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身在闺塾,丽娘注意的是窗外传来的阵阵“卖花”声。陈最良退场,丽娘迫不及待询问那“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早将塾师“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这一严厉警告抛至九霄云外。至此,观众才明白,她对老师的毕恭毕敬原来是装模作样。就这一点而言,丽娘也在“闹学”:春香“闹”得大胆泼辣,她“闹”得富有心机。
比如------陈最良的胡闹
丽娘向陈老师要鞋样,老陈竟说“做个‘不知足而为屦’”。显然,老陈把“不知足而为屦”理解为一种鞋子(意即“‘不知足而为’之屦”),糊涂荒唐,这样的鞋子是决不可能做出来的。正如同我们问:“今天午餐吃什么?”回答:“就吃‘谁知盘中餐’吧。”照搬《孟子》中的句子,可见既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又不懂生活中的鞋样是什么,真正迂腐到极点。
(3)、小姐丽娘在闹中起到什么作用?从中看出二人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矛盾主要在陈最良和春香之间展开。丽娘对侍女和陪读春香之闹采取默许态度。春香之“闹”,闹在明处,闹得欢快。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个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才是“闹”的真正主角。没有丽娘的默许、纵容、支持,春香未必敢“闹”,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春香是丽娘的影子,春香之“闹”,其实是丽娘之“闹”的曲折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注定丽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闹、诨闹、大闹,丽娘之“闹”,闹在暗处,闹得文雅,闹得巧妙。由此可见二人的性格:春香天真直率大胆泼辣,生性单纯,无视师道尊严和封建礼教。丽娘端庄矜持,温顺而有个性,稳重而不失机敏。
3、为什么“闹”?(让学生讨论老师设置的问题)
(1)、是小姐不爱学习,一门心思想玩?
(2)、是春香毫无教养无视教学秩序?
(3)、还是别的?
明确:
①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小姐丫环的女孩儿性格与塾师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气与陈最良的迂腐矛盾。
②然而,千万不可忽略先生陈最良。丽娘、春香与这位先生的戏剧冲突构成整出戏的主要矛盾。闺塾能够“热闹”,与陈最良其人的个性密不可分。不妨设想,如果塾师学富五车,丽娘如何愿“闹”?如果塾师文采风流,丽娘如何肯“闹”?如果塾师侠肝义胆,丽娘如何敢“闹”?偏偏陈最良不是此等人物——不学无术的腐儒,要么望文生义,胡乱曲说,要么墨守旧注,毫无变通。连做一双鞋,也要从亚圣孟子那里搬来“不知足而为屦”的教条。
③人与书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义的矛盾。
④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⑤环境气氛的矛盾: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四、小结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五、布置作业
1、请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变成一个故事。
《闺塾》基础训练
一、下面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牡丹亭》——汤显祖——元代
《项链》——莫泊桑——法国
C.《西厢记》——王实甫——清代
《唐璜》——拜伦——英国
D.《聊斋志异》——蒲松龄—明代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二、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即《诗经》中的“民歌”;“骚”指“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是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诗体,称“骚体”,又称“楚辞体。”
B.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里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C.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最早的新诗集之一,在诗的创作上开了一条新路。他热情地歌颂反抗精神,憧憬光明,诅咒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
D.明、清两代的戏曲得到迅速的发展,著名的作品有高则诚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2.论六经《诗经》最葩。
3.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4.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
四、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A.[绕地游]素妆才罢,款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叫鹦哥唤茶。
B.[掉角儿]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C.[前腔]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
1.简要概括这三支曲子的大意。
答: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绕地游]一曲中女主人公“款步书堂下”却是为何,请结合课文开头书房气息、房外季节及春香话语加以分析。
答:________。
3.春香为什么诅咒“昔氏贤文,把人禁杀”。请结合课文情节说说春香为何要“闹”学堂。
答:________。
4.[掉角儿]一曲中“末”说诗三百只两个字“无邪”,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
5.试简要分析这三支曲子中渗透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参考答案
一、A二、A
三、1.末:扮演老塾师/贴:指贴旦/诨:开玩笑/介:戏曲中动作设计
2.葩:华美3.风:指风俗/化:指教化
4.差:打扰
四、(略)
《闺塾》测试
1.阅读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片断,加深理解,概括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绕地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上)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汝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已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斗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枰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镇,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好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饭时了,请行。(行科)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凭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蘑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几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科)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足惘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科)(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
杜丽娘的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并不一致,她知书达礼而又________,温顺而又________,稳重而又________,她不像春香那样公然嘲笑那个宣传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厌烦陈最良的说教,向往高墙大院外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综括指出其特点,即是: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置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人生之艺术化。戏剧本求将人生搬上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人生即,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上演出,则为。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也可以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是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有隔。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真,要使戏剧与人生间而不隔。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味。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画这,因此连阴影也画上。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在神韵,在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是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理,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作调剂。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还有一弛。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而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亲;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父亲,而文学艺术是慈母。
中国京剧为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事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因此,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了,故而有戏剧教人轻松,教人解脱。我们不能说中国京剧不如西方话剧之逼真,这在整个文化体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
(1)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空缺处。
A.真戏假做B.戏剧
C.舞台D.假戏真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国艺术共同的精神”是什么?(不超过节2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一句说到,中西方戏剧“在整个文化体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结合全文,请分别说明中国京剧的地位、意义,和西方话剧的地位、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照全文,指出下列有关论述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不同特点的说法有误的项(多选题)
[ ]
A.西方戏剧重在提出严肃的人生问题,而中国戏剧则远离真实人生。
B.西方戏剧中的人物注重其特殊的个性,而中国戏剧中的人物只重其代表性、脸谱化。
C.西方戏剧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而中国戏剧只求描出共相,并无时空条件的束缚。
D.西方戏剧讲究逼真,表现上缺乏艺术技巧性,而中国的戏剧纯粹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人生。
E.西方戏剧重在刺激,中国戏剧则重在欣赏。
4.有人将杜牧的《清明》一诗改写成一个戏剧小品。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换用标点符号。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向往自由不失个性不失机敏对封建礼教的抵制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这是20xx年的高考题。“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3.(1)甲C乙B丙A丁D
(2)因为中国京剧中的人是艺术化的人生。
(3)不求逼真,得其大意,重在神韵、意境的体现。
(4)中国京剧的地位和意义为:它是调剂严肃的人生的手段,教人放松解脱;西方话剧的地位和意义为:它代表着伦理道德;使人严肃可畏。
(5)AD(注意:3.(3)(4)(5)都已强调了“结合全文”。)
4.参考答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闺塾》教案3
教学目的:
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一、教学导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闺塾》吧。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
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xx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xx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明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2. 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壮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
《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后面写的是丽娘偷偷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闺塾》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基础。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2.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C )
A.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
B.得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C.怎辜负的这一弄明窗新降纱。
D.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
3.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目下平头六十(现在) 生受了(有劳)
B.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画小乌鸦) 唐突了师父(冒犯)
C.杜衙设帐(教书) 有甚光华(光彩)
D.洗净铅华(妇女画妆用的脂粉) 应文科判衙(科举考试)
4.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论六经《诗经》最葩(指《诗》、《书》、《礼》、《中庸》、《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B.有风有化(风俗)
C.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吓煞(指教师)
D.伴诗云,陪子曰(诗歌)
四、朗读课文,然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中问题化)
春香
《闺塾》的剧情较为简单。只写了陈最良讲《诗经》、丽娘习字和春香受罚三件事。春香无视封建礼教的威权,插科打诨,逗引说笑,显示了活泼、机智勇敢的性格。就像《西厢记》莺莺身边少不得红娘一样,丽娘身边也少不得春香。作者也借春香之口,剥下了程朱理学“假道学”的外衣,给予无情的嘲弄。
陈最良讲《关睢》时,她骗得陈学鸟叫,又故意曲解“在河之洲”的诗句;丽娘习字时,她竟取来画眉的笔墨。因私自溜去花园玩耍,顶撞、戏耍塾师,眼看要挨荆条、受责罚,她仍不放在心上,顶撞、调笑不已。这个活泼率真的少女,鲜活灵动,逗人喜爱。
杜丽娘
囿于大家闺秀的身份,表面上丽娘确乎显得文静、顺从,似乎愿意循规蹈距,不越封建礼教的雷池一步。但责罚春香时,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上是保护了春香。事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的去处与景致,这正说明丽娘心中充满对自由和美满爱情的渴望。所以,后来才有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生死相爱的故事发生。
陈最良
陈最良在杜太守家设帐教书,杜家便是他的衣食父母,更兼丽娘母亲对他款待周到,故而他并不想过分苛责丽娘与青香。但他视程朱理学为正宗学问,不遗余力的宣讲,显得迂腐至极。
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传授的诗经《关睢》及《汉广》、《桃夭》、《鸡鸣》诸篇,大多原是歌咏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他却偏要给予牵强附会的解释,但最终仍是这些诗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这不仅是对陈最良,也是对整个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五、品味语言特色——语言中的情趣。
学生精读春香对塾师讲解《诗经》的诘问与取文房四宝后的一段文字,体会妙趣横生的宾白语言。
通过“谐音”激趣,如塾师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关雎》时,春香把“在河之洲”自作聪明地解释为衙门里放出一只斑鸠,飞到何知州家去了。通过“误解”生趣,如春香故意问塾师为什么君子要好好地去追求淑女呢。通过“错拿’”增趣,如春香取文房四宝时因不明而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画眉用的细笔等,语言不可不谓幽默,动作也地道的滑稽,令人捧腹大笑。
在这一出戏里,宾白饶有机趣,曲折如意。在语言上,富有文采又雅俗共赏,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意趣与神色。
六、创新练习:
1.写一段200字以内的对话,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又有风趣。(课内完成)
2.请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编成一个故事。(课外完成)
《闺塾》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欣赏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3.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给同学们介绍了林黛玉听到《牡丹亭》时的感受。今天我们来深入地研究一下《牡丹亭》中的《闺塾》。
二、简介相关知识
1、明代传奇
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流行于明代的戏曲形式。《牡丹亭》是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最高成就的剧作
2、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 。字义仍 ,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 、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 ,任职5年 。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 ,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 、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 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 。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 ,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其诗集、尺牍、戏曲作品,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汤显祖集》,最为完善。
3、《牡丹亭》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他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非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记题词》)这个情没有局限于男女爱情,《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虽以还魂的爱情故事为内容,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牡丹亭》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蔗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春归怎占先。……
这是多么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节!整个剧本文词华丽,充满喜剧氛围。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中国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真人荒唐地死而复活(其他情节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剧本主线。世态人情、市民文艺的粗俗根苗,在这里最终上升为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它们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氛围和意绪。(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剧情介绍: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请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诵读课文,把握剧情。
2、复述故事梗概:
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陈最良开口就是一番说教,责怪杜丽娘、春香来得太晚,不守女儿之规,杜丽娘陪不是,春香则打趣道:“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一下子就止住了“先生”的唠叨。在陈最良一本正经地讲解《诗经》时,春香一再追问,使他频频出丑,让堂堂的先生有失尊严地学雎鸠鸣叫,春香“为甚好好的求他?”的询问,更是让他狼狈不堪。
接着是模字时的情景。陈最良闹了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和以“不知足而为屦”的一连串笑话。春香对模字感到索然无味,领出恭牌,乘机离开学堂。
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先生要打她,以古人苦学的故事教训她,而她则针锋相对地反驳。先生气急了,抡起荆条,被她一把抢下。杜丽娘见状,责备春香,扯住她的头发威胁要打她。杜丽娘的态度看来很严厉,实际上亦真亦假,她怕春香闹得太过,不好收场,因此出面干预,唬住春香,其实她此时已无心学习,虽身在学堂,但心已飞向高墙外的大花园。
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杜丽娘赶紧问春香:花园在哪里,花园有什么景致。春香不说,杜丽娘陪笑,春香才告诉了杜丽娘,于是二人回衙。这出戏至此结束,却为杜丽娘的游园埋下伏笔,酝酿了此后的戏剧冲突。
3、概括戏剧主要情节:
⑴丽娘、春香上学——进塾
⑵陈最良传《毛诗》——授课
⑶丽娘临书习字——模字
⑷春香贪玩受罚——训诫
四、自读讨论
⑴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⑵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
(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⑶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第二课时
一 、思考、讨论
题目《闺塾》,闺,女子的活泼俏丽或优雅端庄,塾,迂腐古板的旧时学堂。二者放在一起, 一定产生很强的戏剧效果。本出戏又名“春香闹学”。今天学习本文,明确三个问题:谁闹?怎样闹?为什么闹?
1、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身份:丫环(贴),小姐(旦),塾师(末)。
2、怎样“闹”?
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学生能够很准确地找到并加以评论。)
提示重点: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这几段文字)
思考:闹的主角是春香。只有春香一人闹吗?(研读“讲诗”一节和“请鞋样”一节)
讲解难理解之处:
丽娘向陈老师要鞋样,老陈竟说“做个‘不知足而为屦’”。显然,老陈把“不知足而为屦”理解为一种鞋子(意即“‘不知足而为’之屦”),糊涂荒唐,这样的'鞋子是决不可能做出来的。正如同我们问:“今天午餐吃什么?”回答:“就吃‘谁知盘中餐’吧。”照搬《孟子》中的句子,可见既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又不懂生活中的鞋样是什么,真正迂腐到极点。(这儿学生读不出幽默感来,主要是对这句话不理解。一经讲解,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且会心而笑。
学生思考“都有谁在闹“的问题,回答。
明确:三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春香俏,丽娘雅,老陈傻。
思考:小姐丽娘在闹中起到什么作用?从中看出二人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提示重点: 矛盾主要在陈最良和春香之间展开。丽娘对侍女和陪读春香之闹采取默许态度。
二人的性格:春香天真直率大胆泼辣,生性单纯,无视师道尊严和封建礼教。
丽娘端庄矜持,温顺而有个性,稳重而不失机敏。
3、为什么“闹”?
讨论:是小姐不爱学习,一门心思想玩?是春香毫无教养无视教学秩序?为什么春香明里闹,丽娘暗里放任她闹?
明确重点:这里闹产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由各种矛盾造成的。
①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小姐丫环的女孩儿性格与塾师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气与陈最良的迂腐矛盾。
②人与书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义的矛盾。
③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④环境气氛的矛盾: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二、分析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
《闺塾》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二、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上网了解作者汤显祖简介及全剧剧情。
《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这里有一个网站,介绍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演示
二、研习新课:
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分角色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点读精彩片段〔自由朗读后,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在给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
5、给出讨论题:
(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三、知识拓展:
1、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2、学唱此段,感受心灵的放飞。
3、自由畅想,体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介绍几个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闺塾》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简介作者汤显祖及全剧剧情。
《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请同学简介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
二、研习新课:
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
(分角色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点读精彩片段。
(自由朗读后,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
(在给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
5.给出讨论题:
(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三、知识拓展:
1.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2.学唱此段,感受心灵的放飞。
3.自由畅想,体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介绍两个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闺塾》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课文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体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与戕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欣赏几个人物形象;欣赏风趣幽默,口语化、生活化语言特点。
2、从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生活的反抗精神。
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
2、分析课文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给同学们介绍了林黛玉听到《牡丹亭》时的感受。今天我们来深入地研究一下《牡丹亭》中的《闺塾》。
二、检查学生预习
1、学生汇报预习结果
2、教师简介相关知识
(1)、明代传奇
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流行于明代的戏曲形式。《牡丹亭》是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最高成就的剧作
(2)、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其诗集、尺牍、戏曲作品,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汤显祖集》,最为完善。
(3)、《牡丹亭》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他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非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记题词》)这个"情"没有局限于男女爱情,《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虽以还魂的爱情故事为内容,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牡丹亭》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4)、剧情介绍: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请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三、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研读课文情节
四、教学达标
1、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2、分角色诵读课文,把握剧情。
3、概括戏剧主要情节:
⑴丽娘、春香上学:进塾。
⑵陈最良传《毛诗》:授课
⑶丽娘临书习字:模字。
⑷春香贪玩受罚:训诫。
4、自读讨论
⑴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确: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⑵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
明确:封建家庭禁锢人的自由。
⑶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三、作业
熟读人物台词,体会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透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赏析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1、透过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2、赏析戏剧语言。
三、达标学习
1、研究春香闹学的“闹”,体会人物性格。
(1)、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身份:丫环(贴),小姐(旦),塾师(末)。
(2)、怎样“闹”?
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提示重点: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三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3)、为什么“闹”?
讨论:是小姐不爱学习,一门心思想玩?是春香毫无教养无视教学秩序?为什么春香明里闹,丽娘暗里放任她闹?
明确重点:这里闹产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由各种矛盾造成的。①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小姐丫环的女孩儿性格与塾师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气与陈最良的迂腐矛盾。②人与书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义的矛盾。③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④环境气氛的矛盾: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4)由“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2、体会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这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在戏曲中,常常有插科打诨,即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插科打诨是戏曲的特点之一,往往容易失之于庸俗、单纯搞笑、脱离剧情,而这出戏中有不少滑稽的对白,能很好地适应剧情的需要,既增添喜剧气氛,又具有讽刺效果。
剧中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甚至剧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话虽不多,却鲜明地表现了三人各自的性格,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教养。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五、作业
完成《三维设计》练习。
张含光
《闺塾》教案8
教学目标:
1、体会戏剧冲突
2、戏中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这出戏在杜丽娘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2、戏中反理学的内容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方法:通过课本剧表演,使熟悉课文细节,再通过一个“闹”字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讨论
一、以情导入:
一日,黛玉寻宝玉不着,只得回院,忽听见梨香院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原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听着听着,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原来,她听到的便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优美动人的曲辞为什么深深地打动了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呢?原来,这曲子是出自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传奇的第七出——《闺塾》
二、教学设计
1、介绍前因,课本剧表演
看到“塾”,我们会想起旧时候设立的私塾,即私人学堂,比方说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印象中旧时候学堂的气氛非常严肃凝重,老师往往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厉,几乎是老师讲,学生老老实实听。现在这标题多了“闺”,闺房,闺塾,即是指旧时候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那么,这《闺塾》里的严肃气氛比起平素的私塾学堂,更是加强。
下面介绍闺塾的设立,原来——(投影)(讲解时突出:杜宝通过让女儿上学来“拘束身心”,以符合封建礼教的强烈要求。
(“私塾”的讲解:使学生对什么样的行为是“闹”,有认识的铺垫)
那么,本应该严肃凝重的闺塾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本来是想请大家欣赏戏曲录像,但找不到,很遗憾,不过,我想由我们的同学来表演会更精彩。(课本剧表演)
2、起标题,概括情节
单就“闺塾”二字,让陌生人看的话,可能看不出这么热闹的故事内容,请另用一小标题概括剧情。(生答)戏曲改编者概括为“春香闹学”
3、分析戏剧矛盾冲突
春香闹学——春香和老先生之间的矛盾,闹得厉害。
①春香怎样闹学堂?(抓住细节)(陈先生是如何反应的?)——
反唇——无辞(批评上课迟到)
学舌——失礼(为什么觉得好笑?——陈最良是迂腐古板的人。)(从哪里得知?——对诗经的解释。明明是爱情的表达,偏偏说是讲女子的美德。学鸟叫的行为与外表、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丧失了师道尊严)
解诗——喝斥(胡说)(春香“故意”曲解?是真心的自作聪明?)
问底——责骂(多嘴)(从实际生活出发,问陈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讲礼教就不能涉及爱情的问题。所谓封建礼教的“存天理,灭人欲”)
取“宝”——更换(为什么拿错文房四宝就是取笑老夫子?——根本不识,闹个大红脸。老夫子最怕这些香艳的东西)
逃学——责打
夺荆——宽容
明确:封建礼教、师道尊严,被春香放开手脚一“闹”,封建教育期望的那种肃穆凝重的书塾气氛被“闹”得一干二净。(在讲解过程中,分别分析陈最良、春香的'性格:迂腐善良——大胆泼辣,天真直率)
②春香为什么要闹学堂?为什么敢闹学堂?(想想春香为什么敢和先生斗?)
原来我们遗漏了什么?原来是杜丽娘是幕后黑手!从什么地方看出杜丽娘怂恿春香去闹?她为什么纵容春香去闹呢?(注意细节)(杜丽娘最后不是打春香了吗?)
对杜丽娘的印象?(文静。尊重老师。爱学习。……)并不“勤奋好学”,厌学。
但并不厌恶学习,而是厌恶陈的教法。(解诗经,一手好字)从哪里看出?或:为什么厌学?能不能找出更多证据证明观点?——迟到。自会。偌多。笑介。问园。
(陈最良滔滔不绝地迂腐说教时,甚实她一句也听不入耳。她满脑子想的是“经文偌多”,所以,塾师讲经,在丽娘看来,例行公事,走走过场,“敷演一番”也就罢了)
(模字时,“学生自会临书”,也是同样的意思)
(取文房四宝时,杜丽娘也有一次笑,原因?——对春香的支持。)
(“敢问师母尊年?”思想开小差。“学生待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末)生受了!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还不见春香来?”厌烦)
(变相的逃学——笑着问园。16岁的姑娘还不知道家中有一座大花园,实在是悲哀)
③【明确】
春香的一系列举动,正是杜丽娘心中所想,再加上她含蓄的言词,可以说,杜丽娘的“闹”,比春香有过之而无不及。(引导学生从16岁的女孩子的天性去理解,但杜丽娘和春香有不同,是身份的区别)
作为大家闺秀,巧闹,通过春香闹学堂
本文的矛盾冲突是?闹得厉害的是谁?:小姑娘——老塾师?
实际上是:渴望自由、爱情的年轻人的天性——封建礼教、封建教条(杜丽娘“一身儿爱好是天然”《惊梦》)(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
④补充:注意“学生自会”。杜丽娘“自会”什么?
明确:平静的心起了波澜。父亲杜宝本欲用礼法束缚丽娘的身心,却忽略了传统典籍《诗经》本就是言情咏情的启蒙读本。“学生自会”,杜丽娘早从中汲取了“动情肠”的成分。有了朦胧的感触。
3、陈最良的补充分析
这个被封建礼教视做文章道德“最良”的人,在杜丽娘看来,是思想既“陈”又“最不良”。他是杜宝请来“拘束身心”的,这个可怜的小人物,本想充当封建的卫道者、思想的禁锢者,由于他行为,反倒让丽娘对封建教条封建礼教的一套更加的厌恶,从而思想逐步觉醒。充当了反面教员。在这场轻松的喜剧中,他也参与了“闹”的行列。
4、总结:
我们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细节的分析,可以发现,春香诨闹(明),小姐通过春香巧闹(暗),老先生不经意的行为又为她们的闹煽风点火——促闹(侧),上演了热闹的这一出好戏,这怎一个“闹”字了得!
三、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私塾先生的教导下,杜丽娘是无心上学,窗外正是春光融融,更何况《诗经》里的爱情引起了她对爱情朦胧的期盼,得知家中有一座大园子,更是十分向往,这才有了下文在《游园》中惊叹大好春光,痛惜青春埋没的优美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才有了在《惊梦》中爱情意识的真正觉醒,“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闺塾》教案9
教学目标
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欣赏饶有风趣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学习重点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2、品味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难点
这出戏在杜丽娘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突出。《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闺塾》吧。
二、简介作者及其创作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汤显祖的思想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紫钗记》取材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对故事和人物做了一定的改变:少女霍小玉在元宵灯夜失落玉钗,被书生李益拾得,从而缔结夫妻。李益应试中状元后,既不拜谒权贵卢太尉,又拒绝与卢女成婚,被卢太尉软禁府中。小玉误信李益重婚的谣言,气恹成疾,梦见黄衣侠士送鞋,后来果然有黄衫侠客劫持李益送至小玉处,二人因得团圆。作品歌颂了霍小玉的情痴和黄衫客的仗义,同时也批判了卢太尉为代表的权贵的专横邪恶。
《南柯记》与《邯郸记》都假贪恋功名富贵的士子宦海浮沉的故事,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与统治阶级生活的糜烂,否定仕途经济的传统道路。前者取材唐代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叙写意欲在政治上做出一番业绩的淳于棼,梦与槐安国公主成亲,出任南柯太守,兢兢求治,颇具贤声;晋升丞相后之后,因为骄奢淫逸被谪官放逐,梦醒之后看破红尘,终于成佛。后者本自唐人沈既济小说《枕中记》改写,述渴慕功名富贵的卢生在吕洞宾所授瓷枕上入梦,梦见与富家女崔氏结婚,并因妻子的财富贿赂当道,得中状元。挂帅封侯,位极人臣,在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倾轧斗争中,几乎丧命;后来又复飞黄腾达,泽被子孙。醒来后始知原是一场梦,从而悟道出家。
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三、元明戏曲声腔介绍元明时期,我国的戏曲声腔在不断的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了四大派系: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形成于元末,明朝风靡一时。海盐腔的特点是在搬演戏文时用锣、鼓、板等打击乐伴奏,清唱时则纯用板,不用弦乐伴奏;曲调典雅,较昆山腔高犷。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嘉靖年间在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和安徽池州、太平一带广为流传,主要活跃于民间。演唱时,仅用鼓板和打击乐伴奏。
弋阳腔产生于江西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嘉靖年间已经流行于南北。弋阳腔的特点,汤显祖曾说:“江以西则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弋阳腔是由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声腔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其曲文还可加“滚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弋阳腔演唱时不用乐器,只用金、鼓、铙、钹等按节拍,风格粗犷、豪放、刚健、质朴。
昆山腔原为流行于吴中苏州一带的一种清唱曲,据说为元人顾坚所创,到嘉靖、隆庆年间,经过以魏良辅为首的—批民间表演艺术家的改造而形成一种新型声腔。昆山腔轻圆舒缓、清柔宛转。徐渭《南词叙录》曾说它“流丽悠远”。演唱时,昆山腔最讲求“转喉押调”,“字正腔圆”,要唱出“曲情理趣”。伴奏有笛、管、笙、琵琶等乐器,还用鼓板按节拍。
四、理清结构课文节选了《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闺塾》描写杜丽娘听老塾师讲课的情景,用老塾师的迂腐守旧衬托侍女春香的活泼、机智、勇敢,以及丽娘内心对自由的渴望。老塾师以《诗经》中的诗作为对丽娘进行封建道德教育的教材,然而诗的内容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这是对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课文分四个场面:一是课前,二是讲诗,三是模字,四是课后。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惊梦》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其结构如图:
情节:讲诗模字责打
焦点闹
人物:陈最良春香杜丽娘
五、研习课文:
1、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主角就是春香,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4、《闺塾》这出戏在杜丽娘性格发展中有何作用?
杜丽娘本是在严格的封建官宦家庭和腐儒陈最良教育训导下成长的少女,性格温顺,但她深居闺阁,生活空虚。因此当塾师陈最良向她解释《关雎》,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却激发了丽娘与封建礼教相悖的情思,叹惜人不如鸟。可以说,《闺塾》一出,《诗经》中热烈的情歌开启了她的心扉,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春香的影响下,她做出了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行动,瞒着父母去游园,全剧的情节从此迅速展开。当她游园时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更感到良辰美景虚度的苦闷。她长期被关闭的心扉打开了,被压抑的情思激荡了,她渴望着爱,在生活中得不到的爱,就托之于梦中的少年,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追求她理想中的爱,终于和她思念中的人结为夫妻。她的反抗性格一步步形成,而《闺塾》一出正是她由温顺到反抗这种转折的起点。
5、分析人物形象
陈最良
塾师,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唯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杜丽娘
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持,另一方面也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一开始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春香
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第2课时
一、归纳主题:
剧本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二、赏析艺术特点
1、通过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
《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围绕着讲解诗书这一情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
2、生动、夸张的细节描写
剧中的很多细节,如陈最良上场时潜玩《毛诗》、讲解《雎鸠》时学雎鸠鸣叫,春香问陈最良“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陈最良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并“不知足而为屦”,春香要“写个奴婢学夫人”以及领出恭牌离开学堂等等,都很生动。其中的不少细节是夸张的,这与作品的讽刺性密切相关。
3、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甚至剧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便将正谐言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意在调侃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以博一笑;亦有隐笑小姐心不在焉、思春出窍之意。
三、拓展知识
1、定场诗与下场诗
明清传奇每出戏的开头和结尾,皆有角色吟诵的四句韵诗,称作“定场诗”和“下场诗”。这是与元杂剧的一个显著不同。
戏曲舞台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为使观众对出场人物有一种直观而鲜明的印象,传奇作品往往采用一些与本出戏情节并非直接有关的艺术手段,“定场诗”即是其一。如本文开头陈最良上场吟的四句诗即是定场诗。
“下场诗”亦称“收场诗”或“落场诗”,多为五、七言绝句,集前人诗句构成,但与原作已少有联系,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境界,具有概括情节设置悬念的作用。
《牡丹亭》的“下场诗”与一般传奇作品比较,突出的特色在于:“下场诗”全用唐诗成句。这在明清传奇中也是很少见的。集句诗既须格律协调音韵和谐,又须预设关物吻合剧情,本身还要构成完美的意境,组诗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四句下场唐诗的出处及全诗
也曾飞絮谢家庭,从此风流别有名。
不是向人无处用,一枝愁杀别离情。
——李山甫七绝《柳十首》
风透疏帘月满庭,倚栏无事倍伤情。
烟垂柳带纤腰软,露滴花房怨脸明。
愁逐野云销不尽,情随春浪去难平。
幽窗谩结相思梦,欲化西园蝶未成。
——张泌七律《春夕言怀》
禁钟声尽见栖禽,关塞迢迢故国心。
无限春愁莫相问,落花流水洞房深。
——赵嘏七绝《寄远》
谢家双植本图荣,树老人因地变更。
朱顶鹤知深盖偃,白眉僧见小枝生。
高临月殿秋云影,静入风檐夜雨声。
纵使百年为上寿,绿荫终借暂时行。
——张祜七律《扬川法云寺双桧》
2、“柳絮因风起”典故
谢道韫——东晋诗人,谢安侄女。聪慧有才辩,尝在家遇雪,谢安曰:“何所似也?”其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莫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世称“咏絮才”。
3、关于“思无邪”
孔子在《论语》论《诗经》一书,代表着儒家学派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论语为政》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原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但后人亦多释之为“思想”或“意思”之“思”。“邪”,《广韵》云:“不正也。”《正韵》云:“奸思也,佞也。”“思无邪”,出自《诗鲁颂驷》:“思无邪,思马斯徂。”孔子引以论《诗三百》之主旨。故一般认为,若以“思”为语助词,恐不合孔子之意。朱熹《论语集注》云:“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惰性之正而已。”又引程子语曰:“思无邪,诚也。”何宴《论语集解》亦谓之“归于正”者。这都说明“思无邪”之旨,当指《诗》之思想内容、语言音调的中和之美而论,并非专指思想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乎礼义,要求思想纯正;二是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思无邪”是中国儒家的诗教传统。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末)听讲:“关关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兴个甚的那?(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①文中涉及的三个人物是、、。
②“是了。不是昨天是前天,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这几句表现出了什么语言特点?刻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答:语言特点是:。人物性格是:。最良的话表现出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①雎鸠,鸟名。②荇(xìng)菜,水生植物。③流,求取。④思思念。⑤芼(mào),择取。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②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
③在《闺塾》中也提到了《关雎》这首诗,在陈最良看来,这首诗表了一种什么样的主题?
答:。
答案
1、①陈最良、杜丽娘、春香
②语言特点是:诙谐、幽默
人物性格是:开朗、直爽、伶俐、敢说。
③封建、迂腐。
2、①比兴的手法。
②表现出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③是吟咏“后妃之德”,是“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闺塾》教案】相关文章:
《闺塾》教案01-23
《闺塾》教案9篇01-23
《闺塾》教案8篇03-07
《闺塾》教案集合9篇01-23
闺塾的高二语文教案03-19
闺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0-14
闺蜜04-26
男女闺蜜网名大全 闺蜜网名大全10-18
闺蜜的语录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