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

时间:2023-01-23 16:38:09 教案 投诉 投稿

夜雨寄北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雨寄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

  CAI、录音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2两道题。

  六、教学后记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

  CAI、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多情自古空余恨"(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2、B类:熟练默写三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345和三,两道题。

  七、教学后记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夜雨寄北教案2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去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夜雨寄北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2.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四、板书设计: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夜雨寄北》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阅读练习及答案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xx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xx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xx;[话]:xx;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xx,xx;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xx,xx。 (2分)。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7)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xx”。(1分)。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略);

  (4)、D;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

  (8)(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a)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答案:

  1.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4.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5、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

  6、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7、 “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b)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2.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4.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7、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8、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9、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10、“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11、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2、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c)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3.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4.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1.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3.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往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4. “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夜雨寄北教案4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 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夜雨寄北》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夜雨寄北》原文和译文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夜雨寄北教案5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夜雨寄北》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七绝诗,在教学的时候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流程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1、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计,同时要知道学生处在哪个位置上。从学生的位置上看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对话的情境很重要吧,一个前提就是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胆设计问题。

  2、“〈泊秦淮〉的第一句,这幅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成功。

  3、〈浣溪沙〉里的对偶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了突出对仗的特点,师生一问一答,分别用“我说”、“我对”的句式来对答,效果不错。下课时有学生问什么时候对对联。

  4、前两首讲得详细,也念了自读提示,后一首没讲,小测的效果明显前两首好。怎样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是不是后一首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呢?这几首是课外附录的古诗,要不要讲,要怎样讲呢?

  5、一个轻松的氛围也很重要吧,而这和平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平等的态度,眼里有学生,学生才会想出“在雨夜里朋友在等信”这样的情景。

  6、分析诗歌的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性有很重要的作用。此首诗里就是“夜雨涨秋池”和“共剪西窗烛”的意象。

夜雨寄北教案6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作者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作者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作者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作者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作者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作者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作者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作者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作者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作者的想象里)

  (2)当作者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作者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作者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作者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作者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作者幻想团聚的夜晚,作者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夜雨寄北教案】相关文章:

《夜雨寄北》教案03-13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02-23

夜雨寄北教案6篇01-23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6篇02-24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5篇)09-12

新夜雨寄北的散文04-09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1-30

夜雨寄北作文(精选16篇)11-08

夜雨寄北作文(通用20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