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五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教案3
教材、学情分析: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重点培养学生“模型和解释”的能力,在凸显这个一级目标的基础上,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和科学知识的传授。
该单元,属于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其二级目标是“能归纳概括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体积变化之谜》是第三单元《热能考察之旅》第二课。本单元共有三课,其它两课分别是《寻找热能》和《冬暖夏凉的房子》。《体积变化之谜》在三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者以“友友”这个假想的外星小朋友为串场的人物,与同学们一起考察地球上的热现象,既有一定的“科幻”味,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同学们进入五年级学习已有两个来月了,与三、四年级相比,生理、心理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通过两年多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开始喜欢自己动手,体验操作的乐趣,并具有初步的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目标要求、重点难点
1、目标要求
⑴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
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⑶能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2、教学重点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
3、教学难点
会做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教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教时
一、复习旧知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为外星小朋友友友找到了适宜的居住环境,还为他设计了一份热能合理的食谱。
提问:
1、友友的宜居地点在哪?(云南大理:年均气温15.1℃)
2、友友食谱中,一天需要多少热能?(8000多千焦)
引言:上节课,我们安排好了友友的住宿和饮食,并和他投入了
紧张的研究工作。一天中午,友友渴极了,准备喝点冷饮
二、新课导入
友友在拿冰箱里的饮料时,发现水被冻成了冰,玻璃瓶也裂开了。
(教学设计意图:《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简要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玻璃瓶为什么会裂开呢?)
三、猜想与假设
1、师问:玻璃瓶为什么裂开呢?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吧!
2、小组讨论:分四人小组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小组长记录同学们提出的假设。
3、小组进行筛选,保留值得探究的假设,以供进一步研究。
4、小组代表提出假设
⑴这个瓶子质量不好,所以裂了。
⑵冰箱温度低,把瓶子冻裂了。
⑶这个瓶子使用期限到了,就自动碎了。
⑷可能与水结冰有关系。
(教学设计意图:针对“玻璃瓶为什么会裂开”这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了N种假设和预测,在众多假设中,选取一、两个突破口,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四、实验验证
1、师述:同学们有许多猜想与假设。有了假设,就必须进行验证。我们选取以上⑵⑷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2、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内容:水结冰后体积会不会变大。
研究步骤:
挑选4个同学,每两个同学一组。
⑴准备一个空玻璃饮料瓶,由第一组两个同学负责送到小卖部,并放入冰柜中。
⑵准备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由第二组两个同学负责送到小卖部,并放入冰柜中。(如果途中水洒了,到小卖部倒满)
3、实验:受条件所限,所以借用学校门面小卖部的冰柜进行。
4、实验结果待下课前2分钟揭晓。
(教学设计意图: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等方面应具有开放性。要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已经和学校小卖部的阿姨商量过了,借用冰柜做实验。课堂上我安排两组学生,分别把不同的实验样品送到小卖部的冰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接触社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
五、知识延伸
1、猜想实验结果:
⑴假如空玻璃瓶没有裂。
⑵假如玻璃杯中的水,结冰后高出杯口。
⑶玻璃瓶裂开的原因是水结冰后体积增大,把玻璃瓶胀裂了。
2、延伸:其它物体是不是也会这样,遇冷体积也会增大?
3、学生作出假设,把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序号
存入时间问题提取时间110月28日水结冰后体积大了多少?210月28日其他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怎么样?………………
4、根据实验要求,制定研究计划。
⑴塑料瓶盖会越冷越大吗?
⑵醋遇冷后怎样变化呢?
⑶气体遇冷后怎样变?
5、演示实验:塑料瓶盖会越冷越大吗?
⑴把塑料瓶盖,放在一张白纸上,用铅笔在外围画一个圈。
⑵派两个同学把塑料盖送到小卖部的冰柜里。(下课前2分钟拿回)。
⑶醋和气体遇冷后体积的变化,同学们回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知识链接:
摄尔修斯:瑞典天文学家,温度的单位符号℃就是为纪念他的贡献而确定的。℃读作摄氏度。
(教学设计意图: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探究知识的需要了。这时教师及时把课堂上传授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发现的愉悦)
六、课堂总结
1、派三个同学去小卖部分别取空玻璃瓶、装满水的玻璃杯和塑料盖。
2、观察实验现象:
⑴空玻璃瓶没有破;
⑵装满水的玻璃杯,水结冰后高出了杯口;
⑶这说明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了。也证实了友友的饮料瓶,是瓶中的饮料结冰后,体积增大胀裂的。
⑷塑料盖遇冷后,放入白纸的圆圈中,明显瘦身了。
3、教师猜想:醋和气体遇冷后体积是否也会瘦身(缩小)。同学们回家要进一步证实老师的猜想。
4、分析:塑料瓶盖、空气、醋遇冷后体积都会变小。
5、结论:物体遇冷后体积一般都会变小。(水结冰时是个例外)
七、课外作业
设计实验:空气、醋遇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
(教学设计意图: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能归纳概括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并做出合理的解释”的能力。本课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的信息,不难发现:物体在遇冷后,体积一般会变小,但水结冰是个例外。所以本课教学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有其不确定性,如水结冰,所以本课把水结冰这个“例外”作为重点,放在课文开始进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于水这个“例外”的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时(略)
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2、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危险时,警察叔叔会救人;当发生火灾时,消防员叔叔会救人。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在动物世界中,也有一些动物会救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救人的文章。
2、学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可能见过海豚精彩的表演,为它高超的本领所叹服。可你们知道吗?海豚还被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1)海豚怎样救人?
(2)想知道海豚救人的故事。
(3)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4)想知道海豚是怎样的一种动物?
4、过渡:课文的阅读提示中也提到了同学们想知道的一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抽一小组读一个自然段)。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段落讲了海豚救人的故事?哪些段落讲海豚救人的原因?
4、你们打算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
(记者采访、当介绍员、朗读、汇报资料、介绍小报等)
5、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自主、合作、探究)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刚才哪个小组的同学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学习课文的?出示幻灯。(一组)
(汇报海豚怎样救人、为什么会救人。师生评价)
2、我听说有的小组在课前合作办了一些小报,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两组)
(介绍两份小报,师生评价,贴在黑板上)
3、听了这两个小组同学的介绍,你们想看看这些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吗?(播放录像)刚才有一个小组是用介绍员向游客介绍的'形式来学习的,下面我们就请他们结合这段录像给我们介绍,好不好?(一组)(师生评价)
4、海豚这么棒,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的海豚呢?请你们上台把这些词语板书出来。(7、8个学生)
5、感情朗读5—8自然段。(播放录像)
四、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
1、回忆《鲸》的表达方法。(幻灯出示句子,学生说出所用的表达方式)
2、小组讨论: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3、提问交流。
(举例叙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扩展。
1、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外,你还知道海豚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同学听。(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故事、习性、种类)
2、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想法?(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六、作业。
练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海豚的内容,写一篇《海豚的自述》。用上学过的一些表达方法。
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材介绍:
本文介绍绿色千岛湖的形成与美景,揭示一个道理,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创造绿色奇迹。教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千岛湖的形成,理解综合工程及水上森林的作用,了解人们为千岛湖的绿,所做出的努力。
感受千岛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体会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们保护自然,遏制水土流失,使岛更绿水更清。从而突破文章主题“绿色”及单元主题“家园的呼唤”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千岛湖的美景与它的形成,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突破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千岛湖的自然美,通过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的认识来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都喝过“农夫山泉”吗?你知道“农夫山泉”牌的水取自哪里吗?(“农夫山泉”水全部取自国家一级水体千岛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绿色千岛湖看看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你知道为什么叫“千岛湖”吗?(有1078个岛屿)
你读书真细心。
2.那为什么又称它为“绿色千岛湖”?(板书:水绿岛翠山青)
3.水、岛、山都是绿的,当然要叫绿色千岛湖。那如果说水绿、岛绿、山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中国的语言真丰富)
4.这个句子读起来也是很有韵味的,齐读句子:“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
5.现在,你一定想快点了解千岛湖吧!来打开书,先来看看作者在欣赏了千岛湖之后,是怎样评价它的?(指导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话,全文的中心句画下来: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6.(课件出示中心句)在作者眼中,千岛湖是——(引读)是——(引导学生读完)诗,大家都读过,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7.作者把千岛湖比作一首诗,说明千岛湖——很美!
8.什么是奇迹?奇迹,你见过吗?
9.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千岛湖呢?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先浏览课文,看看哪几段重点介绍了千岛湖的美?哪几段介绍千岛湖是个奇迹?(1-7、8-10)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1-7自然段,一手扶书,一手握笔,边读边找看看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
第1自然段:
学生读第1自然段的第3句话,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那里有山、有岛屿、有森林,自然美景尽在其中;显示大自然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体会了西湖的美,千岛湖竟然比西湖还要美!)还从哪里能看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
桂花岛:(不仅眼前看到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鼻子里还闻着花香,真让人——心旷神怡,美!
猴岛、五龙岛、清心岛:(出示相应的图片,教师引导进一步理解。)
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这些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使千岛湖显得生机勃勃!
岛上的动物与人相处的.怎样?(板书:和谐)和谐就是美,美就是和谐!
梅花鹿和人们合影留念,人与动物真是和谐相处啊!
3.这里的岛屿,有的因动物知名,有的因花树着称,各有特色,可是环绕在这些岛屿周围的湖水中确有一个共同的景观——“鱼跃千岛湖”。谁来读一读第7自然段?
4.指名朗读。
5.这里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真是物产丰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是——富庶。(板书:富庶)
6.想看看这个优美富庶的地方吗?请欣赏。(教师放课件)
7.配乐欣赏,教师相机介绍。
8.教师小结:千岛湖真是一首优美的诗,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赞美千岛湖吧!从1-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由练习朗读。
9.谁想用你的朗读带我们再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千岛湖。
10.指名读1-7自然段。(读得太美了!)
11.这么美的千岛湖在作者眼中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8-10自然段,看看千岛湖奇在哪?边读边画下相关的句子。
12.学生反馈:
第8自然段:
原来一片光秃秃的山地,三十几年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确实是个——奇迹!
千岛湖是个水库,是个人工湖,这是你预料中的吗?
相当于3184个西湖的水容量。
水上森林:能在水里泡200天也不会淹死。
建设千岛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们的科研人员都克服了!人类在改造环境方面显示了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力量。
第9自然段:
你找的是第9自然段,这段中有一句概括了全段的意思,是哪一句?(画出第一句:新安江水电站是一项综合工程)
你能快速找出有几方面作用?哪4方面?(发电、灌溉、航运、养殖)
你找的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课件:出示分号)
一项工程有这么多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确实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一个人工创造的奇迹!
这项工程是人类在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吗?(不是)(点:和谐)
13.了解了千岛湖后,你能想想作者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个绿色奇迹吗?(板书:绿色)
还记得《枫叶如丹》中的句子吗?“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14.教师小结:我们的开拓者建造了这么美的千岛湖,这里到处有跳跃欢快的生命,人与自然相处的如此和谐,在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多少希望啊!所以千岛湖是一个——(引读: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15.正因为千岛湖的这些魅力,所以作者要这样评价千岛湖,(引读:)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16.是啊!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课件出示句子:)大自然造福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只要我们与自然保持和谐,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奇迹!
17.现在你希望给什么东西冠以绿色名称?(你们的愿望多么美好啊!)
只要人类共同携手,就一定能建造出一个绿色家园!
五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
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
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
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教案7
【学习目标】
1、背诵“读读背背”中的格言。
2、阅读短文,体会到蜜蜂酿蜜是一种卓越的创造,从中受到启发。
3、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练习写值得敬佩的一个人,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读读背背中谚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为“读读背背”所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阅读格言可以使我们丰富知识,明白道理;写作时恰当的使用格言,可以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积累一些格言,好吗?
自由读读,指名读,配乐读,背诵。看谁背的好。
二、完成阅读
1、自读短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蜜蜂酿蜜时一种卓越的创造?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多提问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读来寻找答案。
2、集体交流。蜜蜂酿蜜是卓越创造的原因有:广泛的吸收,来源丰富,提炼,即接受每一朵花中最甜美的`东西,加工,即吧自己搜集来的东西重新酿造。
3、你认为短文重哪个句子含义深刻,你应该怎么理解?
三、作业
1、抄写“读读背背“中的格言。
2、把读《蜜蜂的赞美》后受到的启发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看录像,启发思路
1、启发谈话。张亚昆是我们班的长跑运动员,平日里她刻苦训练,发誓要在明年的春季运动会上夺取冠军,假设明天就开始了,今天晚上他做梦了,请大家看录像。
2、请你来说说他做的梦?
3、交流。评议。要求讲清楚,讲明白,讲具体。
二、我们都做过梦吗?下面就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的梦吧
要求说的清楚具体。讲明白。说自己的梦要说实话,讲出自己的感受。
三、畅谈理想
1、假设你们穿越时空,来到了20年以后,那么你现在什么样呢?
2、畅谈自己的未来。
3、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应该怎么作呢?
四、把自己的爱好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练习课)
一、引导学生复习《挑山工》
二、引导学生复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三、做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ke sou guang liu liu jie zou
ping heng song du ju su
dan wu zhui dao ai ma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曲( )折( )转( )
( ) ( ) ( )
正( )传( )挑( )
( ) ( ) ( )
3、给句子换个说法:
⑴因为挑扇工不能直上直下,所以他们走的路要比游人多一倍。
⑵因为多年当挑山工,所以他们的个子大多又矮又粗。
4、读句子回答问题
⑴我心悦诚服的点点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意味深长的哲理。
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指
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的确定】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字的演变。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综合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课时划分】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走近汉字
1.对于“汉字”同学们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她,都在跟她打交道。许多世界名人是这样评价汉字的。
2.课件出示:
(1)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2)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
(3)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
(4)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
过渡: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请同学们静静的欣赏(课件演绎汉字的演变过程)
师: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的简化字,看一看最原始的甲骨文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简化字,当两个跨越几千年的汉字同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心里有何感想。
相机板书:有趣神奇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默读,你对汉字又会有新的了解。
3.学生默读
4.同学们,想去了解更多的汉字吗?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二、阅读材料,初感汉字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⑴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⑵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自渎活动建议。
②汇报交流:(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五年级上册教案9
教材赏析
从远古的钻木取火到今天的电子打火;从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的梦想到神舟六号的展翅翱翔;从40年代庞大的计算机到今天的掌上电脑;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的耳朵”的奇观……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改变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鄂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围绕“科技与生活”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大家一起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畅想越来越精彩的未来生活。
第21课《太空医院》是根据王亚法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文章反映了现代的高速发展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那启智的题材、优美的文字,令人不忍释卷。文章用富有童趣的语文,生动形象地描写,寓丰富的科学知识于大胆的想象中,向我们描述了“我”在太空医院奇特的经历。虽说是一部科幻作品,但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把太空医院的“神奇”娓娓道来,因而神秘的科学知识不显得深奥,相反变枯燥单调的介绍为生动活泼的叙述,特别适合儿童阅读。同时,本文让我们感受到高新科技正在走向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在思维方式的改变上产生启迪。
特别是第二部分,故事情节紧凑,悬念丛生。感受着这奇异的一切,伴随着一个个疑问的解决,“我”“怀疑”、“迷惑”、“诧异”、“大吃一惊”……而这奇异、新鲜的一切,又怎能不让我们感叹科技的神奇、科技的巨大力量?与此同时,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大胆的想象也令我们折服,给少年儿童插上素质成长的翅膀!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诧异”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思的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的要点,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我”第一次来到太空医院时的心情和感受,体会太空医院的神奇。
4.通过学习课文,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我”第一次来到太空医院时的心情和感受,真切体会太空医院的神奇。
资料袋
由张志公主编,经过两轮试用并经国家教委审查通过的最新初中语文课本,其中已增加了科幻内容。如第二册的《科幻故事》单元中就收进华罗庚的《在庆祝建国百周年的时候》,郑文光的《小温度计高空漫游记》,福雷斯特·阿克曼的《隐身少女》三篇课文,甚至还选了两篇校园科幻:即成都七中初一学生濮京京的《真实的桃花源》和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傅洁的《乔迁之喜》。课本中特别提到: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历来离不开联想与想像这对人类的“神翼”。在课本参考书中更加对作者作了详尽的介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的配套自读课本第二册中还收纳了王汶、迟文的`《新奇的球赛》和王亚法的《太空医院》供学生阅读。这表明重视科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课文同样特别适合儿童阅读,选编意图明显。
王亚法,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普作协第一届理事。上世纪80年代,曾在《新民晚报》连载《彩笔风流》、《失踪的马队》等中长篇小说,并发表诗歌、科幻等作品百余万字。1988年赴澳洲定居,旅澳时曾发表《他乡演义》、《故乡演义》等连载小说,并经常为《澳洲日报》和《华人日报》的专栏撰稿。近年来常为港台报刊撰写介绍大陆艺术家的文章。
王亚法主要作品:
王亚法《太空医院》(1978)
王亚法《橙黄色的头盔》(1978)
王亚法《海豚阿回》(1978)
王亚法《一场奇怪的演出》(1979)
王亚法《球场外的趣闻》(1979)
王亚法《小城风波》(1979)
王亚法《魔枕》(1979)
《太空医院》选自《科学幻想作品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思路,导读第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使“我”因此而昏迷了。当“我”醒来时,已经不安地置身在一个奇异的环境中,这个“奇异”的地方就是——
生:“太空医院”
(教师板书课题)
师:太空医院有哪些令“我”感到“奇异”的?“我”第一次来到太空医院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随作者一起遨游太空医院,去感受太空医院的“奇异”。
二、精读体验,感悟“奇异”
1.初步感受“奇异”。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22自然段,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第一次到太空医院的心情与感受?
生:“怀疑”“困惑”“迷惑”“诧异”“大吃一惊”
2.深入体验“奇异”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3~22自然段,全身心同“我”一起去感受太空医院的奇异吧!勾画有关语句,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勾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品位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感悟“我”的情感变化,感受太空医院的神奇。)
生:“我”口渴,相呼喊。但仿佛有心灵感应,“一只方瓶慢慢转动了,从瓶里冒出一根细长的塑料管,朝我嘴里伸来。顿时,一股清甜的饮料注进我的嘴里,我感到浑身舒服”。“我”第一次到太空医院时恍如梦中,困惑不已。
师:这一切多么神奇啊。真不敢相信这一切,难怪“我”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读“我是在梦境里吗?我不由得怀疑起自己来了。”
师:心随境迁,神奇的经历自然产生特殊的感受。我们通过找句子谈出经历的“神奇”,自然明白了作者的那种感受。作者后来又经历了哪些神奇事情呢?请继续交流。
生:“为了跟他讲话方便些,我想朝右边翻个身,真奇怪……我很容易地转了过去产。” “我”面对大夫“翻身”的建议,匪夷所思,但想法却真真切切的实现了,意念居然能控制行动?我不觉更加迷惑。(小结引读有关句子。)
师:是啊,一个个神奇现象的产生,令“我”迷惑不解,匪夷所思,让“我”不知所处何方,难怪作者会迷惑地问——(生读:“请问,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会诧异地问——(生读:“什么,医生,难道我不是在地球上吗?”)更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引导读
“原来我并不是躺在床上,而是被几根很细的尼龙丝扎住四肢,直挺挺地悬挂在空中。这时,我更加相信,我的确是在太空医院里,这里没有地球的吸引力,一切东西都失去重量,在空间飘游着。”)
生:“我可没有翻身呀,我怀疑着,只觉得手臂给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这一切令“我”“大吃一惊”这“谜”一样的一切又让我“更加相信”“我”分明就是在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呀!
师:联系生活中睡觉的姿势与文中睡觉的姿势进行对比,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感觉现在“直挺挺地悬挂在空中”的奇特与好处。同“我”一起感受太空医院的神奇之处
生:……
(课件相机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怀疑”与“吃惊”的语气。)
师:还有哪些经历让“我”感受到太空医院的“神奇”?
生说出“注射器自动注射”、“在身上划了一刀,不仅不疼,反而像松了绑那样轻松”即可。
本文有大量传神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抓住这些最为传神的地方,引导学生在读、议的过程中与作者一起“怀疑”,一起“困惑”,一起“诧异”,一起“吃惊”,一起“惊叹”,能够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体验太空医院的“神奇”,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得以提高。
师:短短的时间里,“我”发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我”“直挺挺地悬挂”着睡,大夫“飘飘悠悠地移”;“我”经历着不少神奇的事情:想喝水就能喝到,想翻身就能翻过去,有注射器自动注射,即使是在身上划一刀不疼反而挺轻松……
这新鲜、神奇的一切已令“我”来不及提问,来不及思考,猝不及防之间,这眼前的“谜”已令“我”目不暇接、赞叹不已。这“神奇的力量来自何方”?谁解开了“我”眼前的“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自由读大夫介绍的两段话,看从中明白了什么?
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太空的神奇。
◎特殊保护膜:防止感染迅速长出新皮肤无痛苦。
◎生物电流控制:根据人思考发出的电流而工作。
◎真空环境:无细菌,不会感染。
师:了解了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叹科技的神奇,把自己对科学的神奇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如何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太空医院的“神奇”?首先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与欲望。教学时,不直接让学生去探究太空医院的神奇,而让学生从“我”的感受入手,让学生抓住“我”的“怀疑”“困惑”“诧异”“吃惊”的感受而产生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抓住作者的经历与“大夫”的介绍,循序渐进地感受太空医院那种种奇特。
三、回归整体,想象太空医院的“奇异”
1.总结全文,收获“奇异”。
师:“我”——一个全身严重烧伤的病人,在太空医院仅仅住院五天就出院了。虽然即将回到地球,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太空医院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觉得哪些会让“我”难忘呢?
(引导学生围绕书中介绍的太空医院的“奇异”来谈。)
2.引导想象,丰富“奇异”。
师:“我”到太空医院住院五天,但文中只记叙了一天的经历,太空医院的“奇异”之处也一定省略了不少。你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我”可能还经历了哪些神奇之事?
(同时相机引导学生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比如:喝水呀,翻身呀……”表示列举的省略。)
3.分角色朗读,表现“奇异”。
四、拓展延伸,主动发展
1.讨论:你觉得作者关于太空医院的想法将来有可能实现吗?结合资料谈一谈。
2.拓展延伸
是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同学们是否想象过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或者想象过未来的某一种事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未来”大胆地告诉给老师和同学们吧,大家可以大胆地想象,尽量能反映出自己美好的愿望,不怕将来做不到,就怕现在想不到。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阅读想象性的文章也是孩子们的最爱,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在对太空医院的神奇有所掌握之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作者进太空医院时医生涂保护膜的情景,想象生物电流控制作者吃饭、看书、看电视等情景,想象未来社会有哪些变化等。填补文章空白,丰富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21太空医院
(奇异)
生物电流控制真空无菌
怀疑→困惑→奇怪→诧异→大吃一惊→惊叹不已
五年级上册教案10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请看录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 鲸”)
3、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二、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1、按要求自读、自学: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查字典;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2、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教师巡视点拨,根据需要可出示学生所需资料。各小组归纳整合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① 生字的读音及书写。
(“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 捕获 宽敞 倾斜 适应 比较 胎生哺乳动物 鳍 吞进)
③ 朗读课文(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④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⑤ 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教师小结,完成作业
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同桌互相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本课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二、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1、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提示:
① 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具体说说每一方面的内容,可用结构图表示。
② 作者为了说明鲸的某一特点,用了怎样的方法,用什么好处?
鲸的特点:形体大:两千──十六万公斤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种类: 须鲸、齿鲸
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2、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探讨一:鲸的形体很大
1、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2、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说明鲸的形体很大?有什么好处?
用了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探讨二:鲸为什么不是鱼
1、鲸是哺乳动物。
2、为什么形体像鱼?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3、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4、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找出描写时间的词。
5、课件出示鲸进化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6、联系上下文还从哪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用腮呼吸、胎生、用母乳喂养。
探讨三:鲸的种类与食物
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齿鲸:大鱼和海兽
须鲸:虾和小鱼 一顿两千公斤
须鲸、齿鲸的区别(课件出示)
探讨四:鲸的生活习性
1、文章中介绍了鲸的那些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繁殖
2、请你用不同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3、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数字法、举例法、对比法。
4、再读课文。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三、你还知道鲸的哪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四、回顾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背下来。
2、自己整理笔记。
3、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温柔
林绿
花美
五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中国画“鸟语花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
2.指导学生用富有墨色变化和多样的线条表现有诗意的画面。
教学重点:运用富有创意的应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表现画面。
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画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教具准备:师备表现自然界美好景色彩图片及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
教 学 过 程
1、引导阶段:
(1) 课件演示:观看欣赏自然美景,
师与学生一起凭自己对鸟语花香的理解,交流自己对画面的想象。
(2)引导学生解读和理解大师的'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
齐白石富有生活情趣的花卉鱼虫:要求简单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笔法。让学生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
吴冠中的泼墨写意画:荷塘、小鸟天堂----知道墨色有浓有淡。
吴冠中的线条画----简洁、明快、用流动的线来表现流动的物体和凝固的形体。
(3)运用中国画水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相互欣赏、取长补短。
2、发展阶段:
(1) 师生共同作画,探索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请一学生在板上的宣纸上随意点个点,师即兴添画成花或鸟。
(2) 归纳表现手法:勾画添画方法、色彩写意法。
(3) 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和墨色深浅变化和浓淡变化来塑造形象。充分体现国画的墨色韵味变化的特点。
3、展示交流
把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发扬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增强学习信心。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课后进一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象与内容尝试练习,使他们更好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来描绘学生对生活中的感受和童心童趣。
五年级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第一、二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读悟写作方法
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评议修改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图像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提出要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自主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
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
同桌互查。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日积月累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
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五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B.舒缓柔美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白雪()明月()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
五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2、让学生搜集、筛选、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直接导入,教师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学生说说读完课题之后的感觉。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谢冰莹的脚步一起走进她的家乡,看一看她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美读题目,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伏笔。然后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检查预习,重点指导
1、学生拿出自主预习卡,教师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2、出示本课生字词
①指名读
②指名领读
3、重点探究词语“唱和”中多音字“和”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力求做到步步扎实。抓住“和”这个多音字,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让学生渐渐触摸词语的温度,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面,感受本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初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热爱家乡)。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2、引导探究:究竟有哪些美好的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不会忘记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相应的地方圈画批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全班交流,重点探究 :
师顺学而导,或点拨偏差、或引发讨论、或指导朗读等。
预设如下:
(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体会得较“到位”,师不必作过多的引导。)
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乡的景色写得很美丽,从中可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板书:美景)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师动情地描述:
“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环绕着村庄,婀娜的垂柳画着粼粼的'波纹,水鸟婉转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
(3)学生自由想象,描绘出眼前的画面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的写作特点: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5)除了作者笔下的这一景一物,在这优美的描述中,你还能看到什么?
(6)仿照这样的写作手法,学生自由说说
(7)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再一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家乡吧!(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想象,无不体现“以读为本”。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经历由对文字的整体感知到抓重点词句品读再到想象配乐美读,环环相扣,既品味了语言、体会了情感,还从中领悟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过渡:在作者记忆中,除了家乡的美景,还有哪些让她难以忘怀呢?
(1)指名学生说
预设:家乡的往事(板书:往事)
(2)作者童年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来。
①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②其他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过渡:家乡的小桥流水可真美啊,那住在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快速找一找。
2、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2)这段文字中哪三个词语最能概括这里的生活特色?
(3)出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重点探究“守望相助”
①“守望相助”是什么意思?
②比如说,他们会在哪些事情上“相助”?
过渡:在这美好和谐的村庄里,有着我的家,我的家是什么样的?
(4)指名学生读相关语句
出示: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①引读:我的家宽敞吗?只有——
我的卧室明亮吗?光线——,地面——
② 但我非常爱它,为什么呢?
出示: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齐读)
③引读:即使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
即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
(5)我爱我的老家,不仅爱那几间矮小的平房,爱光线很暗,地面潮湿的卧室,还爱什么?
指名学生说
预设:父亲的卧室、日出、 凉爽的清风、、、
(6)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第五自然段
4、感情升华,走进作者内心,诵读小诗。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融于教学过程中,符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五、总结与运用
1、借助三组句子,引导学生总结本篇文章的表达方法
①学生自由读每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说说每组句子的特点
③师生交流总结: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2、小练笔
以“家乡”为题,写一两段话,抓住家乡景物的特点,运用直接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总结课文、领悟写法,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六、作业(二选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背一背。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写诗,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爱。
【设计意图】二选一的作业设计,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轻松惬意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02-13
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02-21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09-07
英语五年级上册教案11-07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28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30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2-02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鲸》教案02-04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