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书所见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静
孤光一点萤。
景美
微微风簇浪,
动
散作满河星。
夜书所见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读成诵《夜书所见》。
2、通过读寓言故事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2、阅读寓言《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 熟读古诗。 ⑵ 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读成诵。
二、阅读《邯郸学步》
1、自由读,理解内容。
2、小组讨论: ⑴ 那个青年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⑵ 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听,说话的训练,请同学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听、写、读的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
1、这次是练习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做法的训练,老师把平时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讲给大家,让同学仿照老师的方法,进行训练。
2、同桌互相讲。 告诉学生,你们所讲的健康小常识,要准确,清楚叙述内容。然后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别的同学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哪些地方讲的好,就向他学习,哪些地方讲的不好,就帮他改过来。
3、推送代表在班上讲,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酌情指导。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写作练习,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重点明确:内容广泛,要写出自己最喜欢写的。)
2、写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同桌互说。
4、全班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范文点评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的九寨沟,是一个中外驰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产地之一。九寨沟秀峰挺立,山谷幽静,湖泊棋布,河道纵横,道道瀑布点缀其间,是个景物奇异、风光秀丽的佳境,有“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胜桂林”的美称。(开头简洁,概括介绍九寨沟的秀美。) 7月28日这天,我游览了这个“人间仙境”。 我们顺着林荫小道向上走去,不一会儿,便看到诺日朗瀑布,恰似银河奔泻,抛珠撒玉,声震幽谷,映出道道彩虹。那些数不清的小瀑布,水势平缓,汩汩有声。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点缀水面,夏天浓荫遮盖水面,秋天枫叶野果为水添色,冬天玉树琼枝倒挂水边。(描写瀑布生动自然。) 九寨沟的湖泊是美丽的。它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深山峡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颜色由浅处的天蓝色,变为较深处的墨绿色。蔚蓝色的天空,银白的雪山,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湖水中,美丽极了。水面上鸳鸯、野鸭和翠鸟成双结伴;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历历可数。湖水随风荡漾,远看就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长海,是九寨沟中最大的一个湖泊。水天相接,浩渺无垠。我们乘船向上游而去,但见两岸峭壁千仞,大声一喊,山鸣谷应,余音袅袅。(具体写湖泊。) 最高兴的是,我见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丝猴全身金黄色,背毛很长,宛如肩披一件金黄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翘着。它的爪子很尖,有一根长长的尾巴。从远处看,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在守护着九寨沟。(写金丝猴,文笔俏皮,活泼。) 啊,九寨沟,你是镶嵌在祖国河山上的一颗明珠。
〖评析
这篇小游记,作者抓住了所观景物的特点,展示了九寨沟的迷人景色。开章简洁,概括介绍了九寨沟的秀美。全篇着重写九寨沟美丽的湖泊,运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具体描绘“人间仙境”。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修改作文
夜书所见教案4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夜书所见教案5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
(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6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夜书所见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夜书所见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夜书所见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书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教案12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稚纶侧莓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促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夜书所见教案13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案14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15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夜书所见教案】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教案01-28
夜书所见教案05-31
夜书所见教案06-11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3-18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3-09
夜书所见教案6篇04-07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1-24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1-24
夜书所见的诗意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