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 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 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 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 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 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 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 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4、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5、熟记成语,读读背背,作为积累。
6、说话:即兴演讲。
7、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语言故事的成语,熟记成语,读读背背。
拟订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1——5题。
教学过程:
一、用钢笔描红。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生齐读内容,要求读正确、通顺。
3、练写描红,师巡视指导。
二、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1、自由读内容,观察比较,两行读音有何不同?(小组之间可讨论讨论)
2、指名回答。
3、师小结:“不”字在前面的所有的词语中,如果后面是第四声的字,那“不”字就读第二声;若后面的字是其他三声,“不”字仍读本调第四声。
4、齐读词语,进一步体会。
5、交流“不”字声调变化的词语。
三、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有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3、竞赛分组讨论。板书成语。
4、集体评议。
5、自由读成语。
6、摘抄成语。
四、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自由朗读句子,回答两个句子间有什么关系?
3、练习用关联词造句。
⑴指名口头造句,是评讲。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忽然见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二)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三)感受并交流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我”是花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借助“/”符号,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3)理解“亮晶晶的眼睛”“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星星和太阳,初步感受想象奇特。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朗读课文,学生找出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我”是花,画上波浪线,并做批注。
2.交流指导,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仔细看板书,读一读花瓣上的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交流。(板书:由花的特点想开去)
(三)研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默读1-4自然段,画出花有哪些别名,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赋予花这样的别名?
(1)交流反馈,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
(2)小结:作者由花的各个方面想开去,赋予了她独特的名称,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的独特。
2.关注“我”的行为,感受奇特的想象。
(1)出示句子,画出表示花的“行为”的.词语
(2)引导学生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感受想象的独特。
(四)感受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
出示句子,学生思考并选词填空,得到启示。
(五)作业
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或者“我”还会做什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知识与技能 :
1、通过课前有效预习,能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课文中体现凡卡学徒生活悲惨的重点句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感受,有感情朗读,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同情心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3、体会小说中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领悟把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理清文章条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描写他的神态、联想的段落,了解他的内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精读,学习文章表达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教学难点:理解凡卡写信过程中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着眼细节,精读细嚼,深入体味,从而较深刻地理解,受到思想感染。
教学媒体: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3470多篇小说,被世人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就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曾经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短篇小说《凡卡》。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直奔主题,感受悲惨
1、板书课题。
2、说到小说,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来感动人的心灵。(出示课件)看,这就是本课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你能说出在课文中他们的角色吗?(指生说)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进入人物角色体验。)
3、在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能用上这几个人的名字说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4、凡卡给爷爷写信,在信中,凡卡向爷爷诉说了什么?好,谁来说。(板书:学徒生活)
5、同学们,凡卡在鞋匠家的学徒生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选择什么?(痛苦、悲惨、猪狗不如、艰苦——)(随机板书:悲惨)
6、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看在凡卡的信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可以拿起手中的笔,勾划相关语句,或者写下你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空白处。(师随机巡视,个别交流。)
(预设评语:同学们的读书习惯很好,有的同学划下了相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还划下了重点词语,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以上内容源自一点通教学网儿童网站
4、交流。出示幻灯片“昨天夜里……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自己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在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句子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内心对凡卡产生深深地同情。)
5、学生交流。(“揪”“直戳”“随手捞起”等词语。为什么到院子里?“家伙”可能是什么家伙?感受到什么?)
6、面对老板的凶狠残暴,九岁的凡卡痛苦无助,带着这种理解,谁来读?
(设计意图:以情促读,走入凡卡内心。)
7、同学们,从老板、老板娘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老板的凶狠和无情,体会到了凡卡的悲惨和无助,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就是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一字、一词却传递着文字背后丰厚的意义。
8、凡卡除了挨打,还有哪里看出凡卡生活的悲惨?
(生读挨饿、挨冻)以上内容源自一点通教学网儿童网站
吃的是一点点,吃不饱。睡在过道里。同学们,知道莫斯科在寒冷的冬季气温最低到多少吗?零下40多度,我们这里最低也就 是零下20多度,那就是寒冷的冬季了,寒风刺骨呀。而九岁的凡卡却睡在了过道里。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对比感受凡卡住的环境很差。)
7、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凡卡?
8、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这样诉说自己的生活(出示课件)
读“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饥饿、寒冷、毒打在折磨着九岁的小凡卡,读
9、此时此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什么?他想——回家。(板书:想回家)
10、出示课件“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我就要死了……”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凡卡,你在这里过着悲惨的生活,你将怎样去求爷爷接你回家?(配乐,生读。预设评价:我仿佛听到你的心在颤抖;我感受到你迫切回家的愿望)
过渡:凡卡想离开“这儿”,“这儿”指的'是哪里?鞋匠的家。是的,凡卡想离开鞋匠的家,想离开莫斯科。那,同学们,在凡卡眼中,繁华、热闹的大城市莫斯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城市呢?对这里,他一点留恋也没有吗?自己读书,从书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书之后,可以先小组交流一下。师巡视,指点)
11、在繁华、热闹的莫斯科,有很多人,有很多乡下没有的东西,但这一切对凡卡而言是冷漠的,是不属于凡卡的。在凡卡的内心,他感受不到温暖,他孤独的在莫斯科、在鞋匠家里承受着一个九岁孩子难以承受的冷漠。
12、凡卡的生活像一首凄婉的诗在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小诗。配乐。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以情促写,锻炼学生习作表达。)
在热闹的圣诞节前夜,我们听见,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我们知道,他想回家!
过渡:凡卡回家的愿望是那么迫切,家乡究竟有什么在吸引着他呢?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读凡卡在写信时想到了家乡的什么?
三、对比衬托,感受快乐
1、砍圣诞树的快乐。齐读“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感受快乐。或许,凡卡在写信时嘴边会流露出一丝微笑。板书:快乐
2、凡卡和爷爷守夜。当别人在梦中熟睡,乡村的夜晚是多么美丽呀!(生读)(板书:美好)
乡村的夜晚,多美丽的景色呀!契诃夫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乡村夜晚的美丽,那种安静、自由、空旷,多么令人向往。在小说中也有着诗一样的语言,难怪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出示诗歌样式,配乐感受语言。
(设计意图:感受凡卡回忆的快乐,反衬在城市中学徒生活的悲惨。)
2、在凡卡写信的回忆中,充满了快乐、美好,那,凡卡为什么还被爷爷送到莫斯科呢?在快乐美好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自己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师巡视,指点)
3、在乡下,凡卡和爷爷的生活其实也是悲惨的,爷爷已经65岁,还在寒冷的冬夜给老爷守夜,还会到森林中去砍圣诞树,即使被冻得吭吭地咳,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生活穷困,衣食无着。但是,在此时凡卡想来,竟然是那样美好。你懂得了什么?(对比、反衬)
四、揭示悲剧,猜想结局
凡卡的心愿能实现吗?他能回到家乡爷爷的身边吗?学生交流。
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做着一个香甜的梦,我们实在不忍心去打扰、惊醒凡卡甜蜜的梦,但,梦终归要醒,醒来后的凡卡又会发生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凡卡》,——《凡卡梦醒之后——》
板书设计: 凡卡
学徒生活 悲惨
乡下生活 快乐 美好
苦 对比 “乐”
悲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⒈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⒉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写童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准备与诗同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活动1——自己动手写写诗。
⒈师:读了许多名篇佳作,领略了诗中丰富深厚的内蕴,让我们收获颇多。我想,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其实,大诗人也一样是逐步尝试而有所成就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同龄人的诗作。
⒉学生自由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⒊学生交流感受。
⒋学生说说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首诗,并简述理由。
⒌教师小结:原来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就能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趣味,写出有趣的童诗。
⒍课件展示补充的诗歌,学生赏读。
⒎师:书中还有另外三首诗,你喜欢哪首诗,读一读,试着模仿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生动,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⒏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写的诗。互相评议、修改。
⒐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二、活动2——举办诗歌朗诵会。
⒈师:读一首好诗,如饮一杯美酒;读一首好诗,如品一杯香茗。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丹青”的浩然正气;诗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盎然生机;诗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情;诗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胸襟,诗中情诗中意让我们在诵读吟咏中升华感情,陶冶性情,收获快乐。那么。让我们在诗歌朗诵会上倾吐我们的诗情吧!
⒉全班分组讨论开好诗歌朗诵会的有关事宜。
⑴确定内容。⑵商定形式。⑶组织分工。⑷确定时间、地点。⑸确定评委。
三、活动3——合作编本小诗集。
⒈师:在前面的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一些诗作,赏读了我们喜爱的作品,还小试牛刀当了回小诗人,/article/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贝壳,那么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贝壳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吧!
⒉小组合作编辑,讨论注意事项。
⒊展示成果。
四、活动4——诗歌知识竞赛。
⒈师:我们在诗海中遨游,有的同学“水性”深一些,有的同学“水性”浅一点,我们可以用比赛的形式来比一下“水性”,看哪些同学“功力”深厚。
⑴师生一起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⑵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谜竞猜、诗歌常识、诗人简介等。
⑶题型设制: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⑷制作课件。
⒉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⒊评出优胜团队和个人,颁发奖品。
⒋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比出了“水性”,决出了优胜者,希望同学们不辍阅读,以达到更高境界。
五、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⒈师:在“轻叩诗歌的大门”系列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摘取了生活中的浪花,到诗海中拾贝,与诗歌同行,受益匪浅。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为以后的活动打下基础。
⒉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确总结的写作要求。
开展情况——收获——反思——建议
⒊学生结合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和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学写总结。
⒋全班交流活动总结。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
⒌评选出优秀总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诗歌教学,与诗同行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内容:写给远方的朋友
教学准备 :一封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叠信封和一叠纸)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今天老师要把它送给你们,今天的作文课我们不用作文簿,就用信纸和信封,怎么
样?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例文,看看跟平常的例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1)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
(3)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书信的书写格式和第二人称的写作形式。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或默读××同学写给李×同学的这封信,想一想,××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家乡?
3.如果你是李×,读了好朋友的这封信,你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文中的`哪些描写吸引了你?
三、说说家乡
1.同学们,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独特的美丽,能说说么?
(1)四人小组内交流。
(2)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具体介绍。
2.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在各小组内修改、完善写作提纲。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练写。
1.学生练习写草稿。
2.交流、评议、补充。
(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大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誊写,装进信封,写好地址。
二、习作评讲。
1.选一篇比较好的作文读给学生听,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选一篇格式不准确、内容比较简单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修改。
3.教师总结小小顺口溜:
称呼一定顶格写,
问候话语别忘记。
信的正文分段写,
另起一行写祝语。
名字写在右下方,
紧接一行写日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学会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细读课文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悼”读d4o,不读di4o;“炊”读chu9,不读cu9,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如
这样可以利用熟字帮助学生很快记住生字。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
“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一词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以“鸿”字为例,“鸿”字在课文中组成“鸿毛”一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指的就是鸿雁的毛。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带有“鸿毛”一词的句子进一步理解,鸿毛是很轻的,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实际上暗含了这种人的死是很轻微的,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使学生理解到鸿毛一词的引申义:轻微,微不足道。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的意思。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
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
五湖四海: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本来的意思。
于:比的意思。
或:“有的”的意思。
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了开追悼会的目的。
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样便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做了准备。
(五)指导难句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3、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听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读。可以这样停顿: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读好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这个长句。可以这样停顿: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2、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板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3、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2、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1)背诵之前应先让学生将这两段话再读一读,对这两段话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出示填空
①()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我们()。
背诵这几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这几句话中的关联词语及重点词语,利用这些词语指导学生记忆。
②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为(),我们这个队伍就()。
③我们都是来自(),为了一个(),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要(),要提高()。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解救他们,我们要()。要奋斗就会(),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想到(),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我们的干部要(),()都要(),(),()。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文口头填空,熟读,或同桌互相填空,小组填空等。也可以教学生一起背的方法,如先熟读再背诵、抓重点词背、分层背等等。
(六)学习第五段。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指导学生理解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七)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按板书提示指名谈一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一、设计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紧密结合,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教学思路:
注重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以“谈话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部分组成。
四、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难点: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2、补充课题,明白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
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注重教材的衔接,注重整个单元课文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感受祖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中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故事内容,用上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
3、指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随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侯与候的区别要讲清,理解“诸侯”的意思。禀的读音和字形要注意。)
(三)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
1、默读课文思考:面对吴王伐楚,大臣们的意见和少年的意见一致吗?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①指名交流。理解‘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理解两个“死”的不同含义。想象众臣劝说的场景,感受吴王的固执和暴戾。
②面对如此暴戾的吴王,大臣束手无策。他们散朝之后会私下丽议论什么呢?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拿着”、“转来转去”、“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朗读体会少年的机智。
2、少年怎样巧谏的呢?你从中又能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
①给人物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想象人物的神情,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继续想象人物的内心想法,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丰满人物形象,并能用适当的成语来概括少年的形象。(机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惧)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内心想法,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学语言故事。】
②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
课件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读,读出蝉的“自由自在”,用这个词语说话。
指名朗读,读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读这段话,在书中写一写,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隐患,交流,教师板书。朗读这段文字。
3、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件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这祸患呢!”齐读。
吴王听了这番话,他明白了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说说吴王的内心想法。齐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评价。
创设情境:第二天早朝,吴王在大殿上会对大臣们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并要求能用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设计意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四)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引出话题: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们只顾开矿挣钱,不注重环保,山体植被被严重破坏;盲目引进化工项目,周边环境被污染,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学习时贪玩,一知半解,留下学习的隐患等。)
九、教学结束:
学习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继续积累成语。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二、自读自悟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五、明晓战理
1、战斗结束后,无论是获胜的周瑜,还是惨败的曹操,都在进行总结:赢在哪儿,输在哪里?你想加入哪一方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六、畅谈收获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七、拓展阅读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M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N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O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P4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三、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图引入,初读全文
M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N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想办法试着解决。
O学生自由读课文。
P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M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N交流反馈: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M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N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O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 二 课 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M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N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己: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条条颤抖的波浪线条记下了你们心灵震动的痕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M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N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b.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O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里”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1.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P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Q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说理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一些知识。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内容浅显、主题鲜明。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环保教育,同时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独创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一、整理思路,活用文本
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只有一个地球》思路清晰,从写作顺序入手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的布局进行系统的了解,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预习的时候,我注重让孩子们说说,文章讲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课上,让学生随心所欲谈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在七嘴八舌中,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便一一明朗起来。
二、切入中心,重点议读
一篇文章往往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能力范围之内的最深刻理解、得到最大提高,就必须紧扣中心。
在教学中,我围绕保护地球这一中心主旨进行教学。通过让孩子体会地球妈妈的可爱温柔,地球资源的有限,破坏后无法移居进行思考,让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资源。层层递进进行思想的升华提高。
尤其是在处理有限资源环节。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了解地球资源现状,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了解地球面临的生态危机,充分的读、议,使学生全面而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人类对地球的无节制破坏,已使地球面临资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机,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从而使学生心灵受到较大触动,认识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发出“保护地球”的呼吁。
三、鼓励表达,训练思维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讲课的最后,我让孩子谈谈:你想对地球、对人类、对自己说些什么?由于有了前面认识上的升华,所以学生的思维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王杉:我想对地球妈妈说,地球妈妈,非常非常对不起,你慷慨无私的为人类提供资源,为人类做贡献,但我们人类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你,我代表人类向你说声对不起。
于佩杰:我想对大家说,保护地球吧,她是我们的家园。
王泽泰:我想对地球说,地球妈妈,对不起。昨天我不小心弄断了你的一根头发,我决定明天为您美容。
杨明昊:我想对自己说,爱护地球就是爱自己
……
60个孩子就有60个不同的回答,60个回答就有60个不同的认识,孩子的回答虽然稚嫩,但发自内心,感人肺腑,我想,听了这样的话,地球也会欣慰的露出笑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和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用心观察大自然,用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难点:感受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你看过“草虫的村落”吗?
2、《草虫的村落》一文通过奇特想象,描述草虫的村落有趣生活,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友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2、字词检查。
3、读写本课的生词。
三、梳理层次,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思考:“草虫的村落”在哪?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虫的村落”的?
(2)“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面对“草虫的村落”,作者是怎样的态度、情感?
4、交流讨论
四、总结回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你从文章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研读、探究
1、交流、探究:“草虫的村落”是快乐的天地,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A“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终于走出一条路。”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要体会到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欢乐的。
B“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和谐。
C“伫足痴望”,“攀谈得好像很投机”体会到小的'相处融洽、快乐。
D“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体会到它们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小结:
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和睦,友好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创造着。
3、小虫们不但有生命,而且还有灵性。你领悟到作者表达这一独特感受的方法了吗?
(1)学生自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汇报
作者用心观察,通过联想、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升华情感。
1、说说你观察过什么?
2、发挥想象,运用作者的写法,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1 草虫的村落
游侠归来
和睦相处
奇异的游历 音乐演奏会 爱散步
勤劳地工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写好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初略了解、培养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3、了解鲁迅的故事,初识鲁迅,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学习写人方法是本节课重点,在《故乡》一文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激发想象
1、在《少年闰土》一课中,闰土向鲁迅讲了哪几件事?哪一件是鲁迅印象最为深刻的?
2、正因为对这件事印象最深,所以一想到闰土,鲁迅先生马上就会浮现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在鲁迅先生眼中,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他们俩的关系怎样?
4、闰土是如此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他们的关系亲如手足,难分难舍。只可惜他们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假如他们能够再次相逢会是怎样一种情景?闰土会变得怎样?
5、同桌交流。
6、指名汇报交流。
二、学习《故乡》原著片段、感受人物性格变化
1、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有趣。鲁迅先生把他们当时见面的情景写在《故乡》一文中,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师生出示《故乡》“他身材增加了……我也说不出话”这一片段。
3、齐读。
4、交流体会感受。
(师想机引导学生探究闰土外貌、性格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特别引导学生理解“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意思。)
三、认识作品人物、感受写法
1、分角色朗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闭上眼睛想象两个人的不同形象。
2、鲁迅为什么能把这两个人写得如此鲜活?
3、指名交流汇报。
(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怎样抓住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4、认识孔乙己、祥林嫂等作品人物:
鲁迅先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在他的生花妙笔下,给我们塑造了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活灵活现的人物。你们有谁摘抄了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个人的外貌描写中,你猜他们会是怎样的性格或命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悟作者借“花”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体会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
1.以“花”激趣,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纪伯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给散文诗分段。
三、品读第一部分
这首散文诗的题目是“花之歌”,而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1.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2.用圆圈图梳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
3.展开想象,仿写课文第1~4自然段。
四、品读第二部分
(一)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从“我”每天做了什么,你想到了哪些画面,从中体会到“我”怎样的精神追求。
1.结合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2.用思维图示梳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既然文中的“我”是指花,那么将文中的“我”改为“花”行不行?
五、课后延伸
(二)阅读课后“阅读链接”,默读思考:你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想象奇特?
1.默读文章并做批注。
2.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推荐阅读纪伯伦的散文诗《雨之歌》。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1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31
语文上册教案模板08-16
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教案02-27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03-01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06-2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23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教案01-29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教案02-02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