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1-29 15:15:28 毅霖 教案 投诉 投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学课本一年级第二学期12页《路(前后,左右)》

  二、设计意图: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时以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重视和强调学生学的过程为重点,教师主要起点拨引导作用。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在教学中突出教学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不但能在图上找到最近的路,在生活中也同样如此。

  三、教学目标:

  1.能在图中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

  2.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

  3.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在多次的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和小组相互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

  五、教学难点:

  能尽可能地多找出不同的'行走路线。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

  六、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6小组的示意格子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依次出示:小胖,小亚和小巧)

  今天他们是和我们一起来学本领的,你们愿意吗?

  看看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起来读读看。(依次出示:前、后、左、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左右。(出示课题:前后左右)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

  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

  (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

  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

  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

  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

  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生1:6+6=12(个) 12+6=18(个)

  生2:6+6+6=18(个)

  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

  (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

  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2个6就是12)

  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3个6就是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人数

  1

  2

  3

  数

  6

  12

  18

  ④读表格。

  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于我来说是堂遗憾的课,不得不说,同学们并没有在这节课中成长。会的依旧会着,不会的依旧不会,即便是我也想办法教了他们,可不会的还是不会。其实,这节课,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应该借助上学期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让同学们想办法得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其实这样的过程是有必要的,更易于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我想我必须再重新上一节动手操作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从实际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没有过程的学习,何来生成呀?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书81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前准备]

  小组长调查小组每个人的鞋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做一次小小采购员,让你来负责买我们班同学的鞋子,同学们有信心做好吗?

  那么你首先该知道些什么呢?(鞋号)

  对,鞋号也叫鞋码,课前老师已经让小组长调查了你们每个人的鞋码。小组长都记好了吗?

  二、新课

  1、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呢?你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

  2、生:把每个鞋号都念一念,在纸上记下来。

  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好吗?

  板书:我们的鞋码

  3、那怎么来记录呢?

  1)小组同学赶紧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组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2)想好了吗?来,小组长把你们组记录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3)大家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记起来又快又准?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4)现在咱们就找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余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5)小组长把桌子上的记录纸条发给每个人一张。都准备好了吗?

  老师也来统计,咱们来比一比,看谁听的认真,记得仔细,一个鞋号也没记错。

  (师生统计)

  6)记好了吗?顺便把每种鞋号有多少人穿数一数,写下来。

  7)谁来介绍你是怎么记录的?(指生答)

  8)大家觉得这种记法怎么样?

  9)他记录的每种鞋号的人数对吗?不对的.赶紧改过来。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老师把不同的记录方法各选一种贴在黑板上)

  10)老师也有一种好的方法,想知道吗?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看

  (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老师统计的方法),“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11)老师这种记法不但简单,最后数的时候还可以5个5个的数,你瞧,(手指着正字开始数),5个,10个,15个,是不是比1个1个的数要快呢?

  那以后你们在统计的时候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4、为了更清楚的看到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一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

  1)大家看,这就是统计图。你知道统计图是怎么来统计吗?

  指生答

  2)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一个小各代表一个人。

  3)对,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记录把统计图和统计表填好。

  (学生完成统计图、统计表)

  4)谁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展示)

  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5、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统计图,咱们一眼就能看出

  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最大的优点。

  作业设置: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板书设计:我们的鞋码

  统计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书83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会用多种方式统计信息,熟练条形统计图记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掷硬币50次,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同学们,你们玩过掷硬币的游戏吗?你留意过吗?掷硬币的时候,是正面向上的次数多,还是背面向上的次数多?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将你手中的硬币抛掷50次,记录每次抛掷的结果,看看结果如何。

  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呢?(学生自由回答)

  好,我们有这么多办法,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实验吧。

  学生活动,教试巡视。

  有结果了吗?

  指生汇报实验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掷硬币的结果,有的正面向上的次数多,有的背面向上的次数多,但差别不大。而且,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多,这种差别越来越小。

  你知道吗,如果继续抛下去,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次数的差别会更小。

  2、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摞方块的游戏,注意一边摞,以便记录下你每一次摞的块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观察你们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动物园里真热闹,都有什么动物阿?

  快快来统计一下,每种动物都有多少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观察你们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4、在书包里,我们的好朋友也很多,你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呢?

  统计你书包里课本、练习本、文具的数量,并把它出来。

  板书设计:自主练习

  统计结果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是人教20xx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围绕第二单元已经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以提高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熟练掌握水平。整理和复习将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有序的分类、整合、提炼、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本人主要运用情景交际法、实物展示法、学生自主操作探究与教师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按照任务型的基本理念、课堂任务的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人教20xx课标版是我校一直使用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宽阔,螺旋上升,发展合理。本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是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本课中表格式的归纳整理方法,在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中已经运用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合作探索。本单元结合上学期所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充分体现了该教材以旧带新的编排特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探索与实践,加强观察、分析、整合、概括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校位置地处珠海城北边缘,学生来自附近三个村子,还有超过6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学生能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他们倍加珍惜。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热情,好奇,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学习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他们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在浓厚的兴趣、好奇下,他们更容易产生较强的表现、获胜欲望和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持续的学习动机。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认识到一年级学生的特性,教学设计做到充分、有趣,面向全体学生,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教材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安排了四项内容:第一、写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所有算式;第二: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并在整理中发现横着、竖着观察及得数的规律;第三、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制作出退位减法表;第四、复习算法,运用减法表。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和评价联系方式,有个人评价、四人小组评价,并针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及时进行表扬。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发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教学难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归纳和整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分类整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总结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发展合作精神,体验探索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

  智慧教室平台、希沃系统、PPT、优教信使班班通、互动答题器、磁铁算式卡片45张、20以内退位减法表12张、学生写算式磁铁卡片每份25张,47份共1175张、作业纸47份。

  六、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王国中本单元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小精灵的到来并发出挑战,这样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符合学生喜欢动画、卡通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达到不喧宾夺主但又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数学王国及小精灵的出现,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再到小精灵和学生们进行挑战,不仅能够回顾本单元旧知识,还能让学生们更专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真、获胜的心理。

  2、迎接挑战,整理算式

  ⑴挑战一:写算式。

  以小精灵之间对话的微课形式出示写算式的挑战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听小精灵的对话,生怕一不小心就听漏了一句。形式简洁,表达明了、清晰,吸引学生的注意。

  挑战中小精灵2分钟时间写8个算式的设计,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设定的,2分钟内写出8个算式是学生们都能做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关的挑战中真切的获胜。

  在“一2班队”粘贴糖葫芦作为奖励的做法,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挑战提供持续的动力和冲劲。

  【设计意图】把“写算式”设计为挑战一,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写算式环节,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算式,明确知道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的特征,为接下来的“报算式”环节提供铺垫。

  ⑵挑战二:报算式。

  教师手里拿着小精灵们写好的算式卡片在学生面前晃过,让学生意识到小精灵们写了好多算式,都迫不急待的想和小精灵们比比,这时“挑战二:比一比,谁写的算式最多”的出现,符合了学生急切比较、想要获胜的心情。

  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报自己写的算式,老师随意粘贴在黑板上。这样设计是为之后算式卡片由“乱→有序、整齐”进一步加强了需要整理的意识和思维过程。

  学生可能漏报和重复报的情况。出现漏报时,老师提示学生再找,并适时给予补充;出现重复报时,教师裁判“一2班队”因为重复,挑战失败。教师在“小精灵队”粘贴糖葫芦作为奖励;最后教师故意留一道算式不报、不粘贴。

  【设计意图】与小精灵比赛谁写的算式多,创设一个学生与小精灵争相比较、表现的学习模式:看得准、我敢比、我会说。这样的一个竞争模式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式特别有意义和有学习效应。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在“小精灵队”粘贴糖葫芦,与“一2班队”抗衡,强化比赛的激烈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教师故意留一道算式不粘贴的设计,还为“整理算式”环节埋下伏笔。

  ⑶挑战三:整理算式

  ①集体整理,形成减法表

  黑板上随意粘贴的算式卡片给“整理算式”提供了必要的整理需求。让学生表达自己想到的整理方法(说清三点:第一、先看被减数或是减数;第二、再看减数或是被减数;第二、排列方向是横着排或是竖着排。如:先把被减数都是11的算式放在一起,再看减数,减数从小到大竖着排)。

  紧接着让其上台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整理被减数是11的算式,并对着已整理好的算式重述整理方法,其他学生看整理,听方法。教师接着提问“接下来该怎么整理?”并让两位学生上台整理被减数是12的算式并描述方法;“再怎么整理?”让两位学生上台整理13的算式;两位学生整理被减数是14和15的算式;两位学生整理剩下的被减数是16、17和18的算式。

  上台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少了一个算式,教师马上询问怎么办?学生回答可以补充,教师现场补充书写卡片,交给学生粘贴。最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整理完成。

  【设计意图】根据经验,学生有能力按一定的方法整理黑板上的“乱”算式,教师组织学生分步骤、按顺序上台整理。当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功体验,为孩子学习数学提供持续的动力。

  “挑战三”中精心设计“漏卡片”环节,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为学生“合作整理”时出现缺卡片现象提供解决策略,还让学生明白“有错就改,有漏就补”的成长道理。

  ②合作整理,自制减法表

  教师提问是否还有其他的整理方法,根据经验及对学情的了解,学生能发现不同与黑板呈现的整理方法,教师对学生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进行表扬,并组织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4人小组合作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快。(在学生小组合作期间,老师巡视,用平板拍摄学生整理过程,同屏展示)

  整理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汇报其整理方法及制作出的退位减法表,教师用平板展示之前拍摄的小组相对应的减法表。

  汇报结束后,教师适时道出第二小组的整理方法和书上一模一样。并请学生打开数学书24页,把书上的减法表补充完整。我们整理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这颗糖葫芦奖给大家!(在“一2班队”粘贴糖葫芦作为奖励)

  【设计意图】本环节,制作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从集体整理到小组合作,再到回归书本,紧扣书本内容,让学生经历整理全过程。不仅呈现学生整理的思维过程,还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整理方法,培养动手能力,体验分类整理的数学思想。

  ⑷挑战四:运用减法表

  第一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在黑板上的减法表中随机点三道算式,学生说答案和计算方法,复习破十法、想加法算减法、连减法三种算法。

  教师继续在减法表中随机点几道算式,全班作答。

  再请一位同学连续答一组题(教师在减法表中指13-5=?13-6=?13-7=?13-8=?13-9=?学生能快速说出答案)。教师及时提问:算得这么快,你是怎么算的?有什么秘密?学生描述规律,教师适机表扬其在减法表中发现的第四种算法。

  【设计意图】运用减法表第一关的设计,先让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帮助学生加深对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再有意选择一横或一列算式进行计算,从减法表中发现第四种计算方法(多1少1),使学生初步感知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数学的逻辑美,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第二关:不用计算,你能完成蛋糕的制作吗?

  屏幕显示“蛋糕”,第一层14-5=9,第二层14-6=8,第三层是14-7=?A.6;B.7;C.8

  学生使用优教信使班班通的答题器进行作答,老师通过“答题结果”的功能现场统计学生答题情况。

  屏幕显示:()-()=(),第四层应该填什么算式?请用答题器抢答,开始--

  学生抢答。请抢中的同学作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学生通过一节课多个挑战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整理和复习的要点。在运用减法表第一关的基础上,学生有意关注减法表中的规律。第二关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减法表中“多1少1”的规律。运用优教信使班班通的答题器进行互动,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既动了手指输入答案也动脑子去思考信息,又能产出成果。

  第三关:卡片接力

  屏幕显示11-2=?13-4=?教师使用优教信使班班通技术中“随机选人”的功能,点名学生回答。并道出这些算式的差都是9,可以用“=”连接。

  15-6=?教师使用班班通技术中“趣味选人”的功能,点名学生回答。

  接着提问: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还能找到差是9的算式吗?请学生填写在作业纸作答。作答完成后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粘贴算式卡片,卡片颜色与黑板上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不同。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算式其实在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都有,你能找到它吗?让学生上台将这些算式卡片粘贴进减法表中,学生马上发现这些卡片都在最边,斜着看正好是一条线,并得出原来斜着看,表格里面的算式差都是相同的这个规律。

  师:同学们,20以内退位减法表里还藏着许多秘密呢,留给你们下课后继续思考。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设计意图】一节整理复习课完成,学生从一个热情高的教学环节静下来,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写出差是9的算式,发现算式在表格中都是斜着排列的,揭示了更多的规律,深化减法表的运用。还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减法表的兴趣。让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连减、混合加减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 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4.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 判断一些连减、加减混合算式能否简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开学了,小熊要购买学习用品。

  出示:蜡笔7元 尺2元 铅笔盒12元 故事书8元 字典15元 橡皮3元 铅笔4元 书包45元

  1. 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来编题(小组内交流)。

  2. 如果这些学习用品小熊都要买,它要准备多少钱?比一比,谁算得快? 交流不同算法。

  (1)按顺序把每个数加起来。

  (2)12+8=20 45+15=60 3+7=10 20+60+10+2+4=96 你喜欢哪种算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好方法。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数先加起来,这样计算既快又正确。)

  二、探索新知

  1. 现在小熊有64元,想买铅笔盒和故事书。它列式算出还要找回44元。

  板书:64-12-8=44 它列了一个什么算式?

  出示课题:连减

  (1)按照小熊的连减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板书:一看运算符号。

  (2)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算?

  讨论、交流算法:12+8=20 64-20=44 比较两种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小熊不明白为什么结果都是44元,为什么我们比它算得快?

  板书:二看数有什么特点。

  完成板书:64-12-8=44

  (3)同桌合作,一人按运算顺序计算,一人用好方法计算。

  64-45-1564-7-364-2-15

  最后结果一样吗?好方法好在哪里?

  (两个减数凑成整十数)

  为什么64-2-15用这个好方法就不行呢?(2和15不能凑成整十数)

  (4)64-2-15,修改其中的一个减数,使它可以用好方法计算。 把题写在纸上,用好方法算出结果,同桌互相检查。

  2. 判断:把可以巧算的题圈出来,算一算。

  91-18-6478-16-4892-31-1971-8-5465-38-981-46-27

  小结:在计算连减算式时,如果减数能凑成整十数,可以先把减数凑成整十数再减。这样计算又快又正确。

  3. 改题64-12+8

  (1)审题: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什么算式? 加减混合

  (2)大家符号看得很仔细,试着算一算。

  交流:64-12+8=60 64-12+8=44

  (3)为什么结果不一样?说说是怎么算的?

  (4)为什么不能用刚才连减时的好方法?

  (5)64-12+8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加减混合运算也要按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6)练习

  27+28-3939-13+4752-29+846+12-1644-25+1543+28-61

  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数的特点,还要看清符号。

  三、应用拓展

  1. 计算(能用好方法的用好方法计算)

  57-24-638+23+1278-39+2167-43-1741+19-2834-18+1666-37-2635+36+17

  2. 下面各题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45+18+1545-18+1545+18-1545-18-15

  动脑筋,这些题能巧算吗?试一试。

  总结:在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运算顺序,一看符号、二看数的特点,再确定能不能巧算)

  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计算结果正确是最重要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练计算1~5的加减法,能够运用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情境图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大括号和虚线圈,并能将符号和语言表述建立起练习;在解决一组情境图中,感受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渗透函数的思想。

  二、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能运用加、减法意义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能计算1~5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熟练的计算1~5的加减法计算,在加减法的对比中强化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1~5的加减法;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读懂题意。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

  四、教学准备

  课件、算式卡片、写有口算的信封和写有答案的信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巩固基础,提升计算速度

  1、练习数的分与合

  (1)学生自己边打手势边说1~5的组成与分解。

  (2)师生互动巩固数的分与合。

  师:我出3和1。

  由学生回答出3和1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

  师:组成5,我出2。

  由学生回答:我出3,2和3组成5,5可以分成2和3。

  2、巩固1~5的口算

  (1)老师出卡片,学生用手势作答。

  (2)火车。由一组同学逐个出口算题,全班抢答口算。

  (3)在送信游戏中练习口算。

  出示第29页第9题。让几位学生拿着写有算式的信封,根据结果送到相应的信筒中,其他学生来做小老师,看看是不是每封信都送对了。

  【设计意图】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1~5以内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在多种形式中,手、脑、口、耳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口算的兴趣,加快口算的速度,提高正确率。

  (二)在计算中发现规律

  1、完成第2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计算并反馈答案。

  (2)引导学生纵向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①观察第1、2组算式。

  每组算式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计算结果相同。

  ②观察第3组算式。

  2+2=□和1+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算式没有变化,计算结果也没变化。

  (3)总结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第28页,第4题。

  (1)先观察算式,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竖着观察,每组的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3)汇报:发现了每组第一题的减数就是第二题的差,第二题的.减数是第一题的差。也就是每组减数和差交换了位置,而被减数不变。

  3、完成第29页第7题。

  (1)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一个人拿着+1,再找四位同学分别拿着1、2、3、4,让他们组成算式进行计算。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一个加数不变,和会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2)完成减法计算,所用方法同上。

  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计算结果也随着减数变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寻找规律,直观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景算式互相转换

  1、把语言转变成数学符号

  (1)出示第28页第1题。

  ①教师先出示1把扇子,由学生图题意。再出示2把扇子,由学生图题意。

  ②让学生依据扇子图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教师板书问题。

  ③针对问题,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把两部分合并起来。之后,教师边口述问题,边出示大括号。告诉学生,求一共有多少把扇子,还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指大括号)来表示。让学生书写大括号,加深对大括号的印象。

  ④让学生再次看图,说出图表示的意义。列出算式,追问学生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⑤完成第28页第2题,重点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义,完整描述图意,列示解决问题。

  (2)出示第28页第3题。

  ①逐一出现情境图,在学生的描述中教师出示虚线圈,告诉学生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让学生完整的表述图的意义。

  ②列式计算,并说明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2、完成第29页第6题

  (1)逐次出现四幅情景图,让学生说题意,提问题,列算式。

  (2)隐去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四个算式,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发现规律。

  (3)再出现情景图,让学生尝试结合情景说一说道理。

  (4)完成第29页第8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汇报第2幅图时,要说清楚5-2=3的意义和5-3=2的意义,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问题:还剩多少条黄瓜和摘了多少条黄瓜。(学生只要能提出一种问题即可,不要求全掌握。)

  3、算式与情景建立联系

  (1)看图提出问题,并与算式连线。

  以上各图学生可以提出用加法计算或者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2)课件出示第28页第5题中的左部分。

  ①让学生说一说从1+4=□这道题中,看到了什么。

  ②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算式的意思(学生用画一画、贴一贴、写一写等方式表示出1+4=□的意思,写在方框里)。

  (3)学生之间交流想法。

  (4)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或者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图的意思。

  (5)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发现数字和符号的神奇与作用。

  4、小结

  刚才我们是观察图意,列出算式,现在我们是根据算式来表示它的意思。看来图和算式,我们可以互相转化,既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图意,也可以用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符号大括号和虚线圈的作用,并将语言表述与符号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的表述意义,一个算式可以有很多情景(整体与部分关系)与之联系。逐渐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符号,说一说这个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 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 拓展训练

  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7页例题1, 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难 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各色各形磁性贴片。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很多的玩具呢?大概有多少个?20xx年3月21日那天,芳芳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86岁老奶奶收藏玩具超过6000件(有文字有图片)。这么我的玩具,这位老奶奶家里有没有显得特别乱呢?

  其实啊,芳芳老师也有一些玩具的收藏,你们可能没有欧!

  二、新授

  (一)、挑一挑

  (邀请4个孩子,逐个拿出毛绒玩具: 墨鱼、比目鱼、骆驼、魔鬼鱼。)

  谁能从这4个玩具中挑出不同的? (分为两类了)

  (二)、分一分

  1.再拿来一个小鹿,应该放在哪边?

  2.这是一个小矮人,放哪里?

  3.那么,我现在把这6个玩具混在一起,除了刚才分为三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一分呢?

  4.小结:孩子们真棒,刚才的“分一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板书),分类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三)、学习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这里有4幅图(PPT),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2.可以分别按“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我们以一次体会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四)、学习分类后的简单整理

  1.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分类”呢?(PPT)

  2.分类有什么用呢?

  3.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里是语文、数学、英语书,一共有多少本?怎么进行分类?我们这样整理一下,让我们自己看得很轻松、一目了然。我们再来数一数、加一加,与刚才所数的数据对一对,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问:

  (1)谁最多?谁最少?

  (2)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这样的整理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整理”(板书)。

  (五)、学习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教具贴片)这里是我们前几天学习的几种平面图形,都认得吗?

  1.首先,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2.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邀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操作贴片)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4.谁最多?谁最少?你怎样看出来的?强调“一一对应”。

  5.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即拍照上传展示)。

  6.算一算,分完以后总数量变了没有?

  7.还可以怎样分呢?(步骤重复第4、5、6)

  三、总结全课

  孩子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数“1”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和耐心倾听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淘气为了欢迎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始崭新的小学生活,特意画了一幅画送给我们,(出示主题图)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哪儿?图中有什么?

  2、生汇报后,师:图中哪些物体的个数是1?

  3、师提示:谁有好办法能把图中个数是1的物体都找出来?(引导按照一定的顺序找,或把找到的做上记号。)

  4、请小老师为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信息

  二、抽象出数字“1”

  1、师:刚才大家找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板书1)

  带读“1”

  2、师:很大的物体,如1棵树、我们居住的地球,都可以用1表示,很小的1个物体,如1棵小草、1粒芝麻也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1筐萝卜

  师借助身边熟悉的实物:1根粉笔,1盒粉笔;1个班级等等

  3、请学生用1来说一说身边的.事物

  三、抽象出数“2、3、4、5”

  1、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已经找出了很多用1表示的物体,谁还能说说,这幅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

  2、生观察图,可与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师要善于指导:用手一个一个地指,指一个数一个,要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

  4、师及时评价,(表扬发言声音响亮的,表扬表达清晰的,表扬能认真倾听的,表扬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的)

  四、找一找,说一说

  1、师:孩子们,在这幅漂亮的图画上有不同数量的物体。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同数量的物体呢!老师说一个数,你能说出物体吗?

  2、活动:师说“2”,指名说物体(如2只手,2只眼睛,2张桌子)

  师说5,生说物体(如5个手指,5个扣子,5位同学)

  3、生生活动:同桌一个说数,一个说物体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经营性质第1、2题。

  1、师先引导读题目

  2、生尝试完成第1题,集体汇报

  3、照样子,圈一圈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一题的题意是很难的。要引导他们学会看例子,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习惯。

  六、总结升华: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物体顺序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师:孩子们,上一节课,我们在这幅图中找到了一群鸭子,谁能数数,一共有多少只?

  2、生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手口一致,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维方式)

  3、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数吗?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

  4、生再按顺序数

  5、师:孩子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了,请问系蝴蝶结的小鸭子排第几?谁排第4?

  6、哪位同学也能像老师这样提问题呢?(生问生答)

  7、师:联系自己的座位,数数这一组有几个同学,再说说每位同学排第几

  二、出示“数一数,认一认”的内容,学生观察后

  1、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2、汇报,请数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数数的方法(按顺序或做标记)

  3、师板书:按学生汇报的顺序将相应图版贴出,并根据图片的数量在旁边写出数字。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先自己观察图画,再说说每一幅图上都有几个物体,最后再说说第几(谁排一?为什么?这要引导学生明白,根据物体所处的方向不同,第一也是不一样的。)

  2、引导学生读题(师先读一遍,学生用手指着题目跟读,再学生齐读)

  学生独立完成

  3、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

  2、会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减法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是什么日子,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对,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今天智慧老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呀,给每个同学都带了礼物!请闭上你的双眼,伸出你的小手接受礼物吧!(生闭眼睛)智慧老人给你们每人一棵智慧树,现在让我们的智慧树生长、发芽(师生齐做幼芽生长动作)。很快,每个同学的智慧树上结出了5棵智慧果,你想摘几棵,树上还剩几棵?(生先摆圆片,然后指名说说自己想摘几棵,树上还剩几棵)

  二、探究新知,学习减法。

  1.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观察,

  (1)笑笑也来摘果子。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引导得出:树上原来有5个果子,摘走了2个,还剩3个)

  (2)师述:树上本来有5个果子(板书: )被笑笑摘走了2个(

  现在树上还剩几个果子呢?

  (3)用手指表示笑笑摘果子的过程。

  学生伸手说,老师随学生的口述摘数5、2、3。

  (4)列式。

  (5)说明: 5-2=3读作“5减2等于3”,这样的算式叫做减法算式,中间的“-”叫做减号,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是多少时就要用减法计算。

  (6)说说5-2=3中的5、2、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链接生活,再次感受减法。

  小组内讨论说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5-2=3还可以表示什么?

  三、动手操作,体验感悟。

  1、分铅笔(师拿出5枝铅笔,奖给刚才表现好的`同学,然后请同学说说老师做了什么?如何用减法算式表示?奖一枝说一次,并请同学们说时带手势。)

  2、分学具(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和同桌一起边分边说算式)

  四、新知应用,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道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课件出示课本图片,指名说图意,并用算式表示。)

  1、取书图。

  2、小刺猬背果子。

  3、小鸟摘樱桃。

  4、小老鼠偷面包。

  五、玩中体验,加深印象。

  1、鳄鱼吃猴子。

  (右手表示猴子,五指捏拢又放开,表示小猴荡秋千;左手五指表示鳄鱼,成扁平状,左手向右手靠拢,并夹右手手指,表示吃猴子。边做动作边说:“五只猴子荡秋千,一只鳄鱼游过来,啊呜一口吃掉它;四只猴子荡秋千,一只鳄鱼游过来,啊呜一口吃掉它……猴子不见了,到哪去了?全被鳄鱼吃光光!”,边述边做,完成一遍动作,然后一句一句地说,并指名说说每一句如何用算式表示?)

  2.手指操

  (1)对数。5 的组成。(师:我出1,生:我对4,1+4=5、4+1=5)

  (2)手指减法(只用一个手的五指,一同学打手势,同桌用减法算式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五指减法图上的内容。

  六、谈谈收获、总结全课。

  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身边有许多减法问题。师:那你知道我们身边的哪些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解决?生:比如拿走了,还剩下……你们的收获的确很大。我们以前就知道,把两部分合并成一部分,求总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又明白了,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2、找找在你的周围,哪些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解决,跟同学们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摘果子

  5 - 2 = 3 读作:5减2等于3

  减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1)身高是指什么?(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计,再测量。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说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自己的步长。

  (1)步长是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先估计一步有多长,再测量。可以小组合作。

  (3)谁估计的最准,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方法。

  (4)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

  4、利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估计活动。

  刚才同学们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其实这都是很好的尺子。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尺子管不管用。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请同学估计他的身高,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2)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

  ①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②请估计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③现在我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3)利用步长进行估计活动。

  ①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②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③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5、介绍人体各部分长度关系小常识。

  四、练习。

  1、P18第2题。

  (1)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第3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组织比赛

  教学目标: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学生每人一支水彩笔、空白纸。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统计

  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

  (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从生活情境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什么比赛,意见不一致,找寻有效的办法--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实用性,必要性]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提出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统计。培养学生组织、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各组讨论完毕,排出先后次序)小朋友们表现得太棒了,我们先请冠军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统计结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将小组调查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朋友觉得他们调查得怎样?

  [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合作意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在比赛之后,体验集体合作成功的快乐感,吸取成功或失败的教训,为下一次合作作好准备]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应用实践

  1、除了举行比赛活动,还需要一些奖品,买什么奖品好呢?(出示课件)小朋友们能应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图,请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来画上自己最想要的奖品。

  3、请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做总结。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23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与,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个性,概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归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和复习。

  板书:和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口算:

  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开火车回答。哪列火车来开呢?(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共15道算式)。

  提问:这道题(15-9)你是怎么口算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2、初步感知规律:

  ⑴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口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把这15道口算算式卡片排成两行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按什么规律来给这些算式排排队呢?(先独立思考,后小组组织讨论)

  ⑵第一行算式的被减数都一样,可以按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第二行算式的减数都一样,可以按被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给15个算式排排队。请小组长拿出黑色的袋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的就是这15个算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的找算式,有的贴,分工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排得又对又快。

  ⑶学生动手操作。

  ⑷小组展示,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⑸:同学们真厉害,经过你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这么多种排法,真了不起。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有21道算式,为了排列起来比较直观,我们先按照这种排法(③)来排(学生排法中:①排成两行的:;②差相等的;③排成倒“7”字型的:…)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很快地排列出来吗?好,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整齐。是这种排法的小组,就讨论一下,接下去怎么排?

  3、运用规律,完成表格:

  ⑴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排的这一行一列有什么规律呢?

  ⑵接下来该排哪个算式呢?(师指11-8下面那一格)。

  请小组长拿出第二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余的21道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规律继续排下去。看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快又整齐。

  ⑶学生动手操作。

  4、,引导学生说出“20以内减法表”的规律。

  ⑴竖着看,算式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⑵横着看,又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⑶除了这些,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怎么知道斜着看,差都一样?

  ⑷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计算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

  三、应用规律,完成练习。

  1、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相同的所有算式。

  2、学生自由选择,想写差是几的算式就写差是几的算式(要求:差是相同的所有算式)。

  3、课件出示游戏:摘苹果

  开放性计算练习:13-()=613-()=11-214-()=()-()13-()〈616-()〈7

  四、:

  在本节课中,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复习,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课堂情况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1——3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10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3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9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6

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02-0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2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0

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混合》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