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

时间:2023-01-29 14:02:47 教案 投诉 投稿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5篇)

高中历史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

  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

  学习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

  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

  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中历史教案2

  ※目标与结构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简析17—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四大成果及其标志和意义。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电气时代。

  ③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说”,将“发展”和“变化”等观念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促进了人类思想认识的飞跃。

  ④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质能转换原理成为研发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2.分析近代科学诞生诞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14世纪以后,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其次,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前期的漫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最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中拉开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学发起冲击的是天文学。随后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科学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地理大发现也有重要意义,它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范文,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观念的革命,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界限,使人的思维方式从权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

高中历史教案3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__,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__。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案5

  公元前508年,雅典的政治制度又进行改革了。这是第一次实行“陶片放逐”制度,雅典的公民都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来参加公民非常大会了,因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什么是“陶片放逐”呢?

  克利斯提尼是雅典一位富有魄力的政治家,他夺取政权后,制定了一项法令:凡是破坏国家民主制度,企图个人独裁的人,经过召开非常公民大会口头表决,交“陶惩审判庭”审判,并由它作出是否把他逐出雅典的判决。在这次非常大会上,多数公民认为有必要举行陶片投票,并且高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于是又召集第一公民大会。在这次公民大会上,就知道谁将被逐出雅典了,被逐出雅典的人是非常不名誉的,也是非常不光彩的。

  随着开会时间的临近,会场外挤满了焦急的人们。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张,不得冒领和多领。然后,他们在陶片上写上他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应该放逐的人的姓名,在进主要会场大门时,他把陶片交给工作人员,陶片有姓名的一面朝下,因此,投票是为选举人保密的。投票结束后,公民大会的工作人员在公民公开监督下,作统计工作。如果某个人的票数超过了6000票,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满后才能回到雅典,恢复他的公民权。

  随着公布结果的时间的临近,会场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大家都静静地等候着结果,整个会场只听见工作人员的走动声。终于,主持投票的一个主要工作人员宣布了投票结果。这次获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的子弟。他的名字一宣布时,整个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人们争相谴责他的不利国家的行为:“他总是反对建立海军!对国家大事从不关心,总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一个公民愤愤地说。“哼,他居然想实行个人独裁,总是欺压百姓,为非做歹!”一个农民模样的公民气哼哼地说。“让他滚出雅典!”会场上的公民发出一片喊声。这个贵族子弟在雅典公民的注视下,被立即押出会场,送出雅典城。“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中有力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公民权利,巩固克利斯提尼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度到伯里克利时期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变成希腊奴隶制民主高度发展的典型。伯里克利削减了贵族会议和执政官的权力。为了保证一般公民都能担任国家公职,伯里克利制定了公职津贴制,规定除大将军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员每日都可得到政府的津贴。雅典的公民因此都不拒绝担任公职了,而且把担任公职当做一种荣誉,谁要是一生中什么公职也没有担任过,谁就将被认作是懒汉和没有出息的人,那可是一生的耻辱。那么公民是怎样担任上国家公职的呢?通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的选举。

  按照雅典城邦的规定,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男性公民参加,每9天在雅典城两边的.广场上召开。会上,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在选举公职大会上,每个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是500人会议。议员是由10个选区从20岁以上的公民中抽签选出的50名议员组成,任期为一年。在一年中各选区的50名议员团轮流担任一次主席团。每天早晨,主席团还要抽签选举一名议员为执行主席,任期只能为一天,不得连任。主席团和公民大会的活动就由这位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执行主席来负责。雅典由于采用抽签制度,使得每个公民都有了担任议员的机会。而且议员任期只有一年,不得延期,可以想象想利用掌握的权力来搞政治特权是不可能的。

  那抽签是怎样进行的呢?在一所寺庙里,放两只箱子,一只放着写有侯选人名字的名单,另一只放着白豆和黑豆。抽签时,由最先选出的执政官从一只箱子里取出一张名单,从另一只箱子里取出一粒豆。如果是白豆,这个人就当选了;如果是黑豆,那只好等下一年再碰碰运气了。“真倒霉,又是黑豆!”许多人未入选时,常常是这样埋怨道。

  雅典的重要职务,如将军和骑兵、步兵统帅掌握着军队,关系到国家命运;司库员掌握国库钥匙,是要害部门,这些职务由公民举手表决,谁获得了多数票,谁就当选,当众宣布。当时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是陪审法庭。这个陪审法庭由从全体公民中抽签选出的600名陪审法官组成。这些陪审法官又用抽签法分成10个陪审团,每个陪审团500人,另有100人以备急需。陪审法官每年改选一次,雅典的公民一般每3年就可以轮作一次陪审法官。陪审法庭的权力很大,国家大小案件的审理,所有公职人员的资格审查都由它负责,它还参加立法工作。需审理的案件都是在开庭前才抽签决定由哪个陪审团审判,判决结果是所有团员秘密投票决定的。审判的时间大都不超过一天。陪审法庭极有权威,罪犯不可能行贿法官,权势人物也无法干扰法庭,罪犯只能低头认罪。据说首席大将军伯里克利的好朋友被陪审团审讯时,他曾亲自出庭竭力为其申辨,甚至痛哭流涕,但他的好朋友仍被判了刑。而他本人也曾因挪用公款被罚款,并曾被革除了将军的职务。陪审团的作用,使得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使它在公民中的威信极高。

  雅典的民主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雅典的民主统治仍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因为一般的公民无法担任掌握国家实权的大将军,统治阶级的上层通过不设将军职务津贴,牢牢地垄断了将军这个重要官职。尽管如此,雅典经过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监督官吏,制裁无视法纪的官吏,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政局的安定。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于希腊地区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典范的。

高中历史教案6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1、资本主义扩张的脉络:

  16-18世纪中叶:殖民扩张在近代早期就已经展开,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和殖民征服者军队的足迹遍及全世界各主要地区,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商品的对外输出为主要扩张手段。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影响: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列强瓜分世界

  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特点:

  ①范围: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

  ②程度:程度空前激烈。

  ③焦点:其中,非洲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焦点1

  非洲:

  ①近代早期:非洲是西方国家最早展开殖民活动的地方。但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热带疾病等因素,殖民活动范围有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这些不利因素。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英、法等国在这里原先具备一定的基础,更致力于扩大殖民地范围;

  一些新兴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也纷纷挤进殖民行列。

  焦点2

  远东亚太地区:

  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

  ①他们采取先侵占中国边境邻邦作为基地的方法:英国侵占马来西亚、缅甸,与法国争夺泰国;法国侵占印度支那(越南);俄国侵占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小国。

  ②英、俄、法、日等列强,还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③美国1898年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力求“利益均沾”。

  殖民体系的形成

  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①殖民国家: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②殖民地: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在财政、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也都从属于宗主国。

  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影响: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高中历史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西晋灭亡后,中国陷入到分裂时期等相关内容。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政权。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得到开发?

  小组代表回答: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加上统治者重视生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发展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势力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魏晋时期有哪些的门阀士族。

高中历史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自然学派和智者学派的产生的背景,了解泰勒斯和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理解智者学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认识智者学派的主张,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古希腊文化的辉煌,树立多元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泰勒斯、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难点】

  智者学派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

  教师提问: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它的哲学更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那么古希腊的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的派别有哪些?又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自然学派

  教师展示史料,并引导: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又对当时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结合史料和教材思考后,回答问题:主要的'不同体现在一些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教师追问: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的研究范畴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又有哪些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自然哲学主要是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的泰勒斯。他认为“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复归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

  教师补充: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地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二)智者学派

  1.产生

  教师播放智者学派的演讲视频,并进行引导: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研究范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总结: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2.代表

  教师展示史料,继续追问: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问题:普罗塔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教师追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我们对社会价值标准和好坏优劣的评判,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人们不应该强求一律。

  3.影响

  教师提问:智者学派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它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问题:智者学派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突出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智者学派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却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也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作业:与智者学派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在生活中像一个智者,但他的观点与智者学派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找出苏格拉底的观点主张是什么?与智者学派有何区别。下节课一起交流。

高中历史教案9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第二单元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理解:成文法的概念和意义;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是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实质。

  运用:1、运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探究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讨论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提炼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景,通过法律案例判决来理解罗马法发展的进程,并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通过讨论罗马法的影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综合归纳、因果分析、信息搜集、合作探究阶级分析等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2、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3、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等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马法四个阶段的演变,罗马法的影响。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罗莫洛是的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大家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还有一个条件,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有以下几种类型:甲,奴隶出身,作战勇敢,阵亡;乙,外邦人,在罗莫洛征战中参军,伤残;丙,罗马平民,立过不少战功,年迈多病。

  新课设计:

  (一)罗马法

  1、含义: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2、内容: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3、目的:为了维护和稳定罗马的统治

  4、形成背景:

  ①阶级条件:平民与贵族相妥协,迫使统治者调整法律

  ②经济条件: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③思想条件:古罗马崇尚自然法则

  ④主观条件:统治者的重视

  (二)罗马法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1、习惯法

  1)含义: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2)特点: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3)判决: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铜表法(成文)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背景:贵族垄断立法权,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3)特点: = 1 GB3 MERGEFORMAT ① 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 2 GB3 MERGEFORMAT ②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

高中历史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高中历史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3)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

  (2)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

  (3)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2)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教学重难点】

  1.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

  2.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1.系统讲解与多媒体相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2.探究问题,课堂讨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

  ①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19世纪上半期欧洲一些国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壮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教案12

  教学目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2、通过教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经过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总历程,理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目录介绍第二章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征,但制度不完善;此阶段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2、结合英国王朝世系表介绍英国历史的沿革及革命前的背景(重点介绍:七国时代——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比中国晚3000年。安茹王朝——13C议会制建立、议会的传统。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及遗留的'问题、专制、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伊丽莎白女王王位继承。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启发学生归纳、概括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3、革命过程:采取板书、地图或课件示意的方法,由老师形象、重点讲述,对一些重点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如:导火线——革命的标志?——内战——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克伦威尔措施、评价?——复辟及原因、两党制形成——“光荣革命”、二王制、革命结束的标志?——《权利法案》(内容、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君主立宪?

  4、历史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思想

  1、学习世界历史,尤其是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需要从这个阶段的大背景(即阶段特征、知识线索)入手,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在时空上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同时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2、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适量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并采取图示的方法。

  3、本节主要采取教师启发下的学生讨论、归纳法。

高中历史教案1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识方面: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

  ②能力方面:结合太平天国的形势图,综合归纳起义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经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的学习法。

  ②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让学生学会列表归纳法。

  ③进行探索性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②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③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2、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第一个内容,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它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它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同时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上一课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对以后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教法: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性活动。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获得成功体验。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6、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与板书

  7、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3分钟):播放有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主题曲及同步显示歌词: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旗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播放结束后老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这样的导入比较新颖,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38分钟):我把本课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第二部分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第三部分是从天京变乱到天京陷落。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首先,介绍洪秀全的个人经历,接着提问:他因科举不成功而造反,那么当时老百姓为何跟着他造反进而过渡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用投影仪给学生看三则材料,和学生一起来分析运动爆发的原因。

  其次,通过讲解法给学生讲解洪秀全发动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拜上帝会的.特点。

  最后,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通过地图逐步给学生分析: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三次战役军事全盛的全过程,并重点分析永安建制封王表,让学生理解太平天国内部呈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并点出这为以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天京事变埋下了祸根。

  二、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在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讲解这一内容时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引起重视。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2、评价: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是一个难点,涉及太多的理性知识,较抽象,在讲解中老师首先要从他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防止其片面性。

  3、结合书上的资料卡片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首先给学生介绍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定都天京后生活上的腐化情况,揭示出天京事变发生的原因,它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其性质是一次内讧。

  其次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天京事变的经过,让学生明白天京事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们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整体的映象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后,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和意义及教训的学习,主要通过

  【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阅读书上的学习思考,引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失败的原因,然后总结原因)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农民运动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那么究竟谁能来振救中国的劳苦大众呢为下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的近代历史的探索打下伏笔。

  对于太平天国的意义和教训的学习,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以后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探究分析来解决重点: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

  自我检测(2分钟)

  1、关《资政新篇》,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B、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比《太难朝天亩制度》先进

  2、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C )

  A、没有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B、内部不团结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忆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梳理本课的线索,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其次,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突出本课主旨和中心。

  通过对太平天国从兴起、全盛、转衰到灭亡的历史的学习,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要有先进的阶级领导和先进纲领的指导。但在当时先进阶级还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时,占全国80%的农民阶级敢于承担起反封反侵略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就没有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准备工作: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3、经过:

  4、三次战役

  5、军事全盛

  二、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2、《资政新篇》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2、后期防御战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高中历史教案14

  【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珍妮纺纱机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3.轮船和火车的发明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高中历史教案15

  [复习目标]

  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征,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的状况。用生产力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阶段特征和主要线索。

  3、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

  4、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确评价春秋战国时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5、掌握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华夏族及各部族的状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正确评价民族融合的作用。

  6、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进步、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7、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和观点,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历史阶段。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是中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镐京。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部落联盟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由两个以上部落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的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平等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私有财产和氏族贵族,并逐渐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部落联盟逐渐被国家取代,原始社会瓦解。

  (2)奴隶社会整个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

  ①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

  ②商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③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制度完备时期,通过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级制度,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形成明确的等级,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地把持着各级政权,维护着中央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分封制、等级制、宗法制及特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④春秋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到严重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周王成为大国的附庸,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

  ⑤战国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了。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原始社会经济

  ①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迫过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时属旧石器时代,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弓箭、制陶、麻纺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开始种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出现小型铜器,有了养蚕缫丝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2)奴隶社会经济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不再局限于礼器和武器,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3)战国社会经济战国封建制的确立,又加速了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发展,出现了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还出现了一批有势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强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战争、结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华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华夏族与国内务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原始社会时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记事符号,说明当时已出现了简单的文字和艺术形式。

  (2)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夏朝有了历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商周的青铜艺术、雕塑和甲骨文、金文达到很高水平。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现了繁荣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文化的繁盛。孔子和儒家思想及诸于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方面,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形成。适应征战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科学技术有了进步。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出现了标志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体现“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杰作《离骚》等。

  [题例剖析]

  [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

  C、饲养家畜家禽

  D、营造公共墓地。

  (20xx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剖析:解答本题,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再认原始人生产生活变化的历史阶段特征。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的出现;从逐水草迁徙到定居。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分析,C、D两项极容易排除,迷惑性较强的是B项。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才定居的。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解本题从正面认定A项是正确选项也可以。如可以这样想,采集、渔猎的场所不可能固定,而远古居民居住的场所也就不可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题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更多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代表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这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练习中应予以重视。

  答案:A

  [例2]问答题

  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994年全国)

  剖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新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属“小切口、深分析”题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和评价能力。试题还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题目的第一问,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第二问较难,要求考生在课本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加工和整理,对考生的理论素质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教材并没有直接讲述战国时期墨于思想产生的根源。只能根据教材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战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理论思考,结合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第三问,要求考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墨子思想的地位、影响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作出历史、全面的评价,肯定其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高中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案11-26

高中历史教案15篇11-26

高中历史教案汇编15篇01-29

高中历史教案(通用18篇)02-10

高一历史教案02-10

初中历史教案02-21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03-28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07-20

高一历史教案最新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