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买洗衣机》教案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xx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xx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xx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P32页例4和练习七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平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7小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8小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习例4。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1、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个小人。
2、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索后汇报交流。
(1)、先剪出1个小人。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则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则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则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3)、最后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4个小人。
3、尝试剪一剪,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同学的汇报,自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4、汇报交流经验。
同学们,你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的过程中,你们从剪1个小人→2个小人→4个小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化繁为简。那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对!剪出的连续小人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5、教师评价后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解决了剪出手拉手并排排列的小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小人平移就是下一个小人;然后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沿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0小题。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
(1)、学生在小组内拼一拼。。
(2)、各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11小题。
拿正方形的纸,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指出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图案。
(1)、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折一折、剪一剪。
(2)、学生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习七的第9小题。
用学具卡片中的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积,比比谁的积大。
学生弄懂题意后,教师先用课件演示,跟学生一起玩转盘游戏。再让学生在课后制作转盘并玩一玩。想一想:如果两次转出的数的积大的那个同学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剪一剪,剪纸人:
(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为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记忆,本设计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进行复习,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还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视图形特点及图形运动特点的强化训练。
本设计注重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地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理解。同时结合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描述图形的运动,使表达与理解相互促进,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三单元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这部分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并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
图形的运动(一)
5.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复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回顾知识,讨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并形成网络,经历“回顾—整理—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轴对称图形。
(1)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预设
生: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课件出示教材117页9题,学生先独立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然后集体订正。
2.复习平移。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的平移现象,举例说明平移的特点。
预设
生: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像拉风箱的运动就是平移现象。
(2)课件出示教材117页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判断平移现象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汇报。
预设
生:平移时,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是要沿着直线移动。
3.复习旋转。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15页2题中的旋转现象,举例说明旋转的特点。
(2)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旋转就是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转动。像图中的竹蜻蜓,生活中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3)课件出示练习题。
(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6页第1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
(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
(2)认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
(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
(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八、当堂作业(练一练)
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6页1、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明确余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思维能力。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明白余数的意义、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活跃课堂气氛),课件插入音乐。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教师提问:什么叫平均分?请学生回答。
生回答: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2、教师课件出示,平均分的例子,请学生判断。
哪些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打“√”。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回答老师的问题。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摆6个草莓。
(1)教师:复习完了平均分,我们继续来分一分,分什么呢?看大屏幕。
生看大屏幕,分草莓。教师:听清要求,怎么分?
课件显示: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专心听要求。听完后,生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摆6根小棒试一试。教师找生汇报。生:可以摆3盘
教师可以问问: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分3盘?生1:3个2是6,所以摆3盘。生2:我是摆小棒摆出来的。生3:2+2+2=6,3个2相加是6。生4:……
(2)教师:那怎样列算式呢?指名回答。生:6÷2=3(盘)教师板书算式。
(3)教师:谁能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呢?指名回答生:有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学生共同看着大屏幕,说一遍算式表示的.意义。2、
课件出示:摆7个草莓。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1)教师:看一下,现在有几个草莓了?要求你怎么摆呢?课件出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7根小棒代替7个草莓摆一摆,试一试。请2个同学,到展示台上用草莓摆一摆。摆完以后,和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汇报展示。
请学生说说你摆了几盘?生1:摆了3盘。生2:摆了4盘。
生3:摆了3盘,还剩1个。生4:……
教师:集体看展示台上学生摆的情况。问,她们摆了几盘?生:摆了3盘。
教师:摆完以后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没摆完,还剩下1个。
教师:还剩下一个,可以再摆一盘吗?生1:不可以。生2:可以。生3:……教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讨论,允许她们互相说一说。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找生回答。
生1:可以再摆1盘,:要不然就剩下了。
生2:不可以再摆一盘,因为要求是每2个摆一盘。教师追问:1个够摆一盘吗?(不够)不够怎么办呢?生1:去掉。生2:剩下就剩下。生3:……
(2)教师讲授:剩下1个草莓不够摆一盘,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这个摆的过程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就是7除以2等于3余1。商后面写6个点,再写余数。板书7÷2=3……1...余数
教师领读:7除以2等于3余1生齐读。
(3)教师:复习一下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生一起说:被除数、除数、商。今天又学习了余数。
(4)教师:同学们看一下,得数商和余数还没有单位,我们现在给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它们加一下单位名称。3后面单位是什么呢?1后面呢?学生可以同位互相讨论一下。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生1:3盘,1个。生2:……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板书单位名称。7÷2=3(盘)……1(个)
生齐读: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5)教师:结合摆的草莓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学生试着说,指名回答。
明确: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还余1个。(6)课件出示两幅图:“6个草莓”和“7个草莓”图6÷2=3(盘)7÷2=3(盘)……1(个)教师:你觉得这两个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指名回答。生1:……生2:……生3:……
教师总结:在整数的除法中,有整除和不能整除两种情况。也就是说,有时候平均分能正好分完。有时候平均分不能正好分完,不能正好分完,就会有剩余,剩下的就是余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棒、圆片、三角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 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 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公开课教案JIAOXUE SHEJI数学三年级培训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评析: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同学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同学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只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研讨打好了知识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 使学生会品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2、按照10、20、30……的规律要全体学生数到90,再数91、92……99。再加上1所得的和是几位数?
3、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小方块模型图,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教师板书:10个一是十。提问:十里面有几个一?
出示十个木块一条的实物或图片,一十一十地数,从10 数到100,提问:一百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板书:10 个十是一百。
(2)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 个一百一千。
(3)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相互紧邻的邻居,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4)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 10 10
(5)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写、读整百数:一千
1、 计数器拨珠。
(1) 出示计数器,请学生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 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3) 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个百。
(4) 练习:拨一拨200、600、1000。
2、 写数。
(1) 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个位和十位上的0写不写?
(2) 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
(3) 在百位上再添上一百,提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4) 想一想:一千该怎样写?
3、 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3题。
四、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 出示小猴图,请学生说图意。列出算式,想想该怎样计算?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五、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六、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课题名称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算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运用脱式计算进行计算在前面的学习种没有讲过,这个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不但要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还要将新学知识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是在一年级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且还没有接触过带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对脱式计算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运用几种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
2.根据学过的知识为乘除法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3.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5-20+10=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计算时,一步一步的'运算,并且一行只写一步算式,等号上下对齐写在算式的左下角,我们就把这样的的计算叫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
通过复习回顾等发现: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知识迁移
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一、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9×4÷6
二、改错题,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5-26+4 56÷7×2
=35 -30 = 8×2
=5 =16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一、情景创设
调查统计,体验统计的必要性。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课外书,老师想买些书来丰富我们的图书角,你们说老师要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老师总结。
二、问题探究
1.计的过程。进行调查,收集数据。你们认为怎样调查?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后,确定一种方法进行。
2.整理数据: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优劣。
3.分析统计数据,说一说从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认为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体验到统计是为做决策服务的。
三、体验感悟
我们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并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学得都很棒!每人得一个调查小明星的奖章。
四、实践应用
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调查完后,要对你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调查一下你们组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吗?明天把你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
评选吉祥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首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比呈现,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其次,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突出了引入除法竖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为试商的教学作好准备。最后,单独编排试商的例题,突出试商的方法:求商时要想几和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并且保证余数小于除数。同时,为保证试商的准确性和速度,教材在练习中还增加了单项练习,如练习十四第4题和第6题等。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
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三、教学建议
结合前面的阐述及本单元知识的特点,下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总体的教学建议,供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时参考。
(1)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理解。
几何直观是《标准(20xx)》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几何)直观,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借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最基础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这些例题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的缘由。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实质上也包含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观。如例6中题目的呈现、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对余数含义的说明,都借助了直观的手段。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利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以清晰地“看到”数量关系,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将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除法常常经历如下面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书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建议在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在上面右图中,横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义的语义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号表征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竖框中则是本节课要建立的动作表征与另外两种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应建立分的过程(操作表征)、口算的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符号表征)以及语言表达过程(语义表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学习难度,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
(3)认真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前的知识基础。
正如前面在编排特点中所叙述的,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对于平均分及表内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复习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时通过复习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确定好教学的起点。
尤其是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前测,了解学生对除法竖式都有多少了解,以确定教学时需要突破的“点”。比如,在教学前,我们曾通过如下题目对学生进行过前测。题目如下:有15枝花,一个花瓶插5枝,可以插几个花瓶?
调研时,要求学生分别通过操作、算式表达、写出心目中的竖式三种表征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其中算式表达和写竖式两种表征方式的调研结果如下。
在算式表达方面,学生列出的横式有:15÷5=3(个),15-5-5-5=0。其中,第一个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横式;第二个式子用的是减法,体现了逐次减的过程,虽然没有写出结果,但能看出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让学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竖式表征时,学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竖式。
从上述几个竖式中可以看出,学生列竖式时明显受到了加、减法竖式的影响。第四个算式虽然出现了“”号,但从表达的形式上看,这位学生仅仅是见过除法竖式,但对这种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没有理解。
从综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解决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竖式。究其原因,这与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除法竖式的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教学时,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4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5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8-01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1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04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1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05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