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02 11:09:41 教案 投诉 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3,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旋转门是旋转现象。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现象。

  三、知识应用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来是什么形状呢?想象一下,再转一转。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4. 我们冬天看到的美丽雪花,也和今天认识的旋转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3.你能利用这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34页练习七,第8题。

  第35页练习七,第9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材解读:

  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出示儿歌“小矮人儿歌”

  小矮人儿歌

  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7)张床。

  1个小矮人2只耳,7个小矮人( )只耳。

  1个小矮人3双鞋,7个小矮人( )双鞋。

  1个小矮人4件衣,7个小矮人( )件衣。

  1个小矮人5条裤,7个小矮人( )条裤。

  1个小矮人6本书,7个小矮人( )本书。

  1个小矮人7支笔,7个小矮人( )支笔。

  教师读唱儿歌第一句(边拍手边读唱)。

  学生开火车形式边填边读唱。

  2、教师课件出示儿歌“螃蟹之歌”

  螃蟹之歌

  1只螃蟹8条腿,

  2只螃蟹(16)条腿;

  3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32条腿;

  ( )只螃蟹40条腿,

  6只螃蟹( )条腿;

  7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56条腿。

  学生齐唱“螃蟹之歌”。

  教师提问:小矮人儿歌和螃蟹之歌所用几的乘法口诀?

  学生回答:小矮人儿歌所用的是7的乘法口诀,螃蟹之歌所用的8的乘法口诀。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题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求商方法:

  1、教师谈话: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生:“六一”儿童节。

  师:瞧,二(1)班的同学为准备这个节日正忙着呢?(课件出示P48情境图)教师播放“庆祝六一”之歌。

  2、探究体验:

  师::请你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几个小组,看他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3、教学例1:课件出示:做彩旗

  (1)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平均每行挂几面?)

  (3)读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独立解答)(引导学生列式并板书:56÷8=7

  (4)商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7)你为什么会想到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它的商呢?引导得出:要知道56÷8等于几,就要想到几乘8等于56,所以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商。那八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五十六呢?七呢?算式中缺了7,所以商就是七。

  小结:当你选择了正确的乘法口诀后,观察除法算式中缺几,那么商就是几。

  齐说算理。

  (5)如果挂成7行呢?该怎么计算?(指名解答)

  交流:56÷7=8

  你是怎样想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8)

  (6)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并且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

  4、尝试练习: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三组小朋友完成的情况

  从第二组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小朋友做了49颗星星,分给了7个小组)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①平均每组做了几颗?)

  (2)从第三组中,你又能知道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第三组小朋友带来了28个汽球,每7个摆成一行)(②可以摆成几行)

  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生练习)

  (4)交流汇报:你解决了几号问题?

  生:(49÷7=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再(男生齐说算理)

  生:(28÷7=4)怎么算的?再(女生齐说算理)

  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在计算除法时,可用什么方法求商?(“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你有信心能又快又对的求商了吗?

  三、实践应用

  1、算一算:

  48÷8想:()八四十八

  42÷7

  想:

  35÷7

  想:

  40÷8

  想:

  学生上练习本独立完成后订正。

  2、做一做:

  反馈:

  a、指名汇报答案,全班订正。

  b、观察每组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乘法里的积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乘法里的两个因数,一个是除法里的商,另一个是除法里的除数。)

  c、小结发现:所以根据一个乘法算式,能求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商,除法和乘法关系密切,它是乘法的逆运算。

  其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六一呢,现在就有几只动物宝宝正积极准备呢,不过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行吗?

  3、“小鸟回家”的游戏

  师:瞧,小鸟正在练习回家的节目呢,你算对了,就能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哟!

  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最后一题全班用手势选择后再订正。

  4、“小白兔采蘑菇”的游戏

  师:大家齐了协力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小白兔可急坏了:原来小白兔想采蘑菇过节,可是河太宽了,需要踩着树叶过河,可是树叶上有除法算式,算对了才能过,小白兔却没学过除法,你愿意帮他吗?(P50页第1题)

  让学生扮演小白兔说答案,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订正。

  5、“拔河比赛”的比赛。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厉害,让我们一起参加拔河比赛吧!

  四、全课总结:

  师:谈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张()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67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每分钟做10题│

  └────┴─────┴──────——┴──────┴──────——┘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习8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2、出示课题:小练习(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午餐费:?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 )张( )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 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二次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运动的共同点。

  学情分析

  对于旋转,学生在生活中看过,学生并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述,但是能够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理解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旋转的特点,拓展空间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旋转的现象,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旋转的特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与教学达成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出可以旋转的陀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齐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学移现象,那谁能说说平移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学生回答:1、平移的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

  2、大小、方向都是不变的。

  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引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

  出示情境图。(摩天轮、旋转小飞机等游乐项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运动的物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要用你的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2.揭示旋转运动

  出示主题图

  问: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

  师:为什么?

  师: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师:怎么转的呢?

  师:对,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师:这是什么现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旋转现象。

  小结: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大小、形状不变。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3.联系生活

  (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运动。

  (2)用你的肢体语言做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生答:不是平移

  生:平移是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本身、方向上不发生改变。

  生:都是转动的。

  生:围着一个地方转。

  生讨论交流

  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扇叶的转动。

  旋转门的转动。

  钟面上的针在转动

  生伸手一起模仿,体会旋转现象

  指名做

  选取典型实例,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旋转的初步感知逐渐清晰化,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熟悉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出示图片

  2.完成教材P31页做一做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学生拿出课前剪下教材P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协作(生开始做有困难,师和生合作制作、示范),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提问: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3.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利用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

  指名回答

  生动手设计制作,展示。

  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既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堂你感兴趣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小组内谈谈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当堂检测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旋转的是( )

  2.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学生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板书设计

  旋转: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

  旋转现象:鈡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摩天轮……

  整改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平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平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平,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平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平来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平是平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平,并且学会了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平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习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

  生②:4个。

  生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

  生②:天平向梨这边倾斜。

  生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①:天平没有动。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生③:天平平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平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问题,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平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平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课程特点:

  1、本节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闯关游戏,营造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从趣味的游戏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点燃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借助闯关游戏串联知识点,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里充分调动出数学学习的主观意识,活跃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意识,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思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页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小括号。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兴趣浓厚,尤其对有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富有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闯关游戏激励学生的学习,并设计了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加减运算,只要做好引导,利用知识迁移,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不难。这一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要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和思路。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地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的作用的理解。

  3、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感受括号的作用。

  4、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地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加减运算,但接触并不多,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探究、体验、经历,感悟、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预设用时:5分钟

  师:(情境)数学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猫汤姆突然生病了,猴子医生用超级放大镜仔细检查了她的身体,发现这是病毒搞的鬼!猴子医生说:“这病毒太厉害了,如果我们想要打败它,得去找卫生超人帮忙!”

  卫生超人知道情况后,气愤地说:“这病毒太可恶了,我一定要消灭它!不过,我需要找一些小助手来帮忙。”

  同学们,你们愿意跟卫生超人一起出发,消灭病毒吗?(愿意!)只有完成下面的考验,才能一起去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卫生超人的考验是什么?

  我会分类。

  ①10-(5+3)

  ②7+15÷5

  ③3×6÷2

  ④13-5×2

  ⑤5×(1+8)

  ⑥12+5-9

  师: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预设:从算式的外形特点来分,②、③、④、⑥没有括号分为一类,①、⑤有括号分为一类。

  师:真聪明!没有括号的这些算式还可以怎样分?

  预设:把它们再分成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类,先乘除后加减一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四道算式再细化分成两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类,先乘除后加减一类。

  师:你们真会思考!快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师:我们再来看含有小括号的两道算式,序号①这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谁还记得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预设:这道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的“5+3”。

  师:(小结)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知道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我们再来看5×(1+8),这道算式里有乘法、加法,还有小括号,它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

  预设:也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这道题到底是不是先算括号里面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神奇的小括号——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卫生超人:同学们太棒了,我们一起出发去消灭病毒吧!

  师:卫生超人带着装有特效药的药箱出发了!病毒听说卫生超人即将过来城堡医治汤姆,让伙伴们在城堡中设下重重关卡刁难卫生超人。

  【设计意图:课始把算式进行分类,把学生已经学过的运算顺序进行复习,从分类中找算式的特征,确定算式的运算顺序。由此提出疑问,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同时还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是不是也先求括号里面的?从学生已掌握的运算顺序引入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环节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索运算顺序

  预设用时:15分钟

  1、创境激疑,引出新知

  教学例3第一个算式:把教材中例3的第一道计算题改编成解决问题,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师:(情境)病毒:啊!卫生超人来了!快跑快跑!

  卫生超人:病毒哪里跑!

  卫生超人立马追了上去,发现,狡猾的病毒居然用了两把锁把门锁上了。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锁打开呢?

  咦!上面有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课件出示题目)

  一瓶洗手液7元,一个口罩比一瓶洗手液便宜5元,买7个口罩需要多少钱?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洗手液一瓶7元,口罩比洗手液便宜5元。要求的问题是:买7个口罩需要多少钱?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先求一个口罩多少钱。因为一个口罩比一瓶洗手液便宜5元,所以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5=2(元)。

  师:知道一个口罩2元,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再求7个口罩多少钱。因为一个口罩2元,买7个口罩要花多少钱,就是求7个2相加,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2=14(元)。

  师:刚才我们列的是分步算式,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同桌讨论,尝试在课堂本写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

  预设1:7×7-5;

  预设2:7×(7-5)。

  2、互动解疑,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讨论:7×(7-5)和7×7-5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是相同的,但左边算式有小括号,右边算式没有小括号。

  (2)加了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上有什么改变?

  预设1:本来是先计算乘法7×7的,加了括号,就变为先算减法7-5。

  预设2:小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师生共同总结:小括号有神奇的作用,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3)哪一个算式与分步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同桌间讨论,说一说,教师补充。

  师:列综合算式时,要先求一个口罩多少钱,也就是要先计算7减5的差,需要神奇的小括号帮忙。正确的列式为:7×(7-5)。

  (4)学生独立计算,表述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前两个课时我们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脱式,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脱式大家会吗?拿出课堂本,试试吧!

  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小括号表示要先计算

  不含小括号,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7×(7-5)

  7×7-5

  =

  7×2

  =

  49-5

  =

  14

  =

  44

  师:脱式计算时,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上一行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师生共同总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启思导疑,内化新知

  师:(情境)哇!左边的锁打开了,赶紧看看右边小纸条写什么。

  出示例3第二个算式:

  (77-42)÷7

  (1)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你会算吗?请在课堂本独立计算,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3)评比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分析、纠正。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49页,例3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用你喜欢的符号把结论画出来,读一遍。

  师:我们回到刚才的5×(1+8),先算1+8的和确实是对的。

  【设计意图:大胆改编教材,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原本生硬的一道算式活了起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设计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受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不同,主动探索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预设用时:15分钟

  师:(情境)看!门打开了!卫生超人火速前进。咦!又有一扇门!

  1、基础练习:任选其中一组进行独立计算。

  (1)画一画:上下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在下面划线。

  (2)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3)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括号起到什么作用?

  同桌间讨论,说一说,教师补充。

  强调:①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②小括号有神奇的.作用,可以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师:(情境)第二扇门打开了,卫生超人继续前进。啊!这病毒太狡猾了,居然还设置了第三个关卡。同学们,你们有信心通过第三个关卡吗?

  2、拓展练习: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教材49页做一做第3题)

  算式1:

  算式2:

  教师指名板演。

  算式1:65-5×6=35

  算式2:21÷(43-36)=3

  预设质疑:为什么算式1不用加小括号,而算式2却要加上小括号呢?

  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通过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弄清楚为什么算式2要加小括号,如果不加小括号结果会怎么样?让学生从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结果的不同去分析,从而得出加小括号的必要性。

  师:(情境)恭喜同学们!成功通过第三个关卡。我们继续往前追!

  啊!狡猾的病毒在这段时间居然召集了许许多多的同伴。

  卫生超人:“同学们,我们需要一些洗手液来消灭病毒。你们赶紧去森林里的卫生超市买5瓶洗手液回来吧!”

  3、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1)

  找出题目中有用的数学信息。

  (2)题目中隐含了什么信息?(中间问题是什么?)

  (3)列综合算式解决这道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指名板演。最后集体汇报。

  师:同学们真是优秀的小助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卫生超人终于来到汤姆面前,让汤姆把特效药吃下。汤姆渐渐好了起来!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卫生超人进行卫生教育:想要病毒远离你,一定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不去外面到处跑!

  【设计意图:①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神奇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②通过小助手帮助卫生超人买洗手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③课堂学习也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分享收获,总结升华

  预设用时:5分钟

  师:今天在帮助卫生超人消灭病毒的同时,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举手发言。

  预设1:我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预设2:我学会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脱式。

  预设3:我知道了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我们回想一下学过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树形图总结所学过的运算顺序。

  师:这节课我们收获满满!收获了知识,就增长了见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把新知识纳入已经整理过的知识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树形图”为结尾,前后呼应,融为一体,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括号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小括号的作用: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7-5)

  (77-42)÷7

  =7×2

  =

  35

  ÷7

  =14(元)

  =

  5

  答:买7个口罩需要14元。

  【设计意图:板书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时分秒》数学教案05-2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2-1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0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03-3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02-2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2-1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