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02 12:55:47 教案 投诉 投稿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教材分析: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重点:

  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xx

  555

  2、计算。

  20307

  50612

  40085

  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长度和人民币的单位,利用直观,认识一些小数的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并能根据十分之几写出相应的小数;认识小数个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在获得小数初步认识的过程中,感受十分之几何一位小数间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难点】

  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小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5 /10米?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深化新知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引导学生说出1分米,师板书)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5/10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4/10米。

  介绍:(边板书)5/10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读作:零点五,米就表示5/10米。

  [键入文字]

  米呢?它表示什么?出示教材“想想做做” [键入文字]

  3.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小结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

  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例题:

  五、教学反思

  略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6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习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习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习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4、前两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台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帮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冊第六单元《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借助“时间尺”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相互转换。

  2、借助时间尺的学习,渗透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

  3、直观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

  学会普通计时法和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学生活动单、学生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听声音猜时刻

  (播放新闻联播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

  2、看画面、起冲突、导入计时法

  (播放新闻联播视频,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画面,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二、预习反馈

  (一)出示预习反馈题:

  1、什么是24时计时法?你认为用24时计时法该怎样表示一天中的时刻?

  2、你觉得用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

  3、你是怎样将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进行转换的?

  4、你还有什么问题希望在这节课上得到解决?

  三、探究学习

  1、教学一天的开始

  (利用春晚倒计时视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半夜12时是前一天的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

  2、回忆一天

  (课件演示钟表的转动,唤起学生对一天的记忆)

  3、简单介绍普通计时法

  像这样在具体的时刻前加上时间词来计时的方法,生活中很

  用叫普通计时法,同时它是用0到12来表示时刻的',也叫12时计时法。(板书一个上午的时刻)

  4、引入24时计时法

  去掉前面的时间词只用0到12还能表示一天的24个小时吗?为了避免混淆,人们就用0到24来表示一天的24个小时,我们把这种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

  5、探究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课件演示24时计时法,使教学更加直观,使学生掌握用24时

  计时的方法。)

  6、展示学生作业、汇报方法

  (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学生作业,使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是

  怎么做的?使教学更加的有效)

  7、练习用24时表示时间

  (课件演示钟表转到具体的时刻,减少了手播中钟面产生的麻烦,

  节省教学时间)

  8、引入时间尺

  (用课件演示时间尺的形成过程,使教学更加直观,有说服力)

  9、教学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

  (课件演示,使活动更加有趣高效)

  四、生活中的应用

  1、将生活中常见的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

  (课件出示生活中见到的24时计时法,把事物搬到了课堂上而且

  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看到,更好的帮我达到教学效果)

  2、洛阳一日游、谁当小导游

  (课件展示更有利于情景创设)

  五、拓展延伸

  这是他们买的一张返程的火车票,从票上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火车开车前10分钟就要停止检票了,从酒店到火车站需要30分钟,你能帮他想想他们最晚要在什么时候从酒店出发去火车站吗?

  (课件出示火车票,帮助学生能够直接观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的

  24个小时,还能熟练的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转换,下课后,请大家用24时计时法记录一下爸爸妈妈的一天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3

  一、复习内容

  教材P58—P59的整理复习和练习十三。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配套资源

  《两位数乘两位数复习课》名师教学课件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搜集错题,分析错误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请你搜集整理出练习中的错题,认真分析,写出错误原因及注意事项,课堂上我们一起交流。

  (二)课堂设计

  1.回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谁来说一说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知识点:

  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口算乘法有哪些内容?你能解决很快口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吗?

  15×3=12×30=14×30=240×5=

  ①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②哪一题需要特别注意?注意什么?

  240×5=1200,注意不要漏写0。

  小结:先把两个乘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注意区分计算出的0和补上的0)

  2.展示交流错误,强化巩固算法

  (1)展示错误,分析错因

  谁愿意当小老师,主动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错题?为了保证效果,在交流时,要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呈现错例——分析错因——提出建议

  (注意:为了使展示更有针对性,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收集错题的情况,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展示)

  (2)梳理归纳,整理方法

  在展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整理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①末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积的末位就要与那一位上的数对齐。

  ③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3.复习解决问题

  典型题目:P58第2题

  东东家有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

  ①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

  ②把这些橘子装箱,每箱8千克。用5辆三轮车运走,平均每车运多少箱?

  ③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钱。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交流:说说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步骤,每步各做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需要的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4.呈现思维导图,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刚才的复习过程,我们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知识图(出示下图)。请你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把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和同桌交流一下。

  5.完成评价试题,检测复习效果

  (1)口算。

  31×3=190×2=

  17×400=13×60=

  14×50=24×5=

  60×900=25×80=

  (2)列竖式计算。

  16×16=18×18=

  37×24=29×72=

  17×17=22×22=

  55×48=18×43=

  【知识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答案】略

  【解析】注意: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3)填空

  ① 20个16是(),32的40倍是()。

  ② 230×30的积的末尾有()个0,250×40的积的末尾有()个0。

  ③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④ 9□×6□的积是()位数。

  ⑤小红计算出45×36的结果是570,不计算你能判断这个结果对吗?理由

  是:()。

  (4)比较每组算式得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0×30=31×29=32×28=33×27=

  50×50=51×49=52×48=53×47=

  【知识点】借助笔算探索规律。

  【答案】略

  【解析】通过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算式得数的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①横向观察,两个乘数的和一定,两个数越接近乘积越大。②纵向观察比较发现,每一组乘数的个位数相加都得10,且两组对应的乘数的个位数都相同,第2组的每个乘数都比第1组的乘数大20;第2组的积都比第1组的`大1600。

  (5)P59的第4题。

  王叔叔平均每个工作日投送28个快递邮件。如果每月按22个工作日计算,王叔叔半年(6个月)一共投送多少个快递邮件?

  【知识点】连乘问题。

  【答案】方法一:28×22×6方法二:28×(22×6)

  =616×6=28×132

  =3696(个)=3696(个)

  【解析】明确解题思路和每步的算理。

  (6)P59的第5题。

  一辆出租车一个星期(7天)收入1260元钱。如果每天工作9小时,平均每小时收入多少钱?

  【知识点】连除问题。

  【答案】方法一:1260÷7÷9方法二:1260÷(7×9)

  =180÷9=1260÷63

  =20(元)=20(元)

  【解析】方法二,计算过程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没有学过。

  (7)P59的第6题。

  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的所有队员分成8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9人。

  ①参赛队员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赛队员来自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平均每班参赛的有多少人?

  ③参赛的女生有120人。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①方法一:9×4×8方法二:9×(4×8)

  =36×8=9×32

  =288(人)=288(人)

  ②方法一:288÷6÷3方法二:288÷(6×3)

  =48÷3=288÷18(计算没学过)

  =16(人)=16(人)

  ③参赛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解析】要结合P59第4—6题检查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反思检查的情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还应结合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组互相评价,反思修订错误

  完成后请小组同学互相批改,对于组内个别问题,在优等生的帮扶下进行订正,对于共性的错误,老师进行集中评讲。

  7.全课总结。

  资源文件列表: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2-2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31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26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2-2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6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29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