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时间:2024-04-23 09:57:40 志华 教案 投诉 投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背全诗,并能归纳诗中所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通过梦游天姥所表达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鉴赏“梦游”的意境,感悟本诗的主旨。

  教学用具:

  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把握

  学生试读,看注解,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懂得字面意思。

  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赏析第1节:

  思考“梦游”的原因,分析“五岳”、“天台”的作用,并讨论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品味“云霞明灭或可睹”这句诗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赏析第2节:

  学生齐读,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讨论仙境与之前所见景象的关系。

  思考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所看到的奇异景象与仙境之间的关系。

  划分第3节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讨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所表达的情感,是否消极,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以及自我宽慰的意味。

  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如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等。

  讨论并总结诗歌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等。

  五、课堂小结

  总结全诗主旨,强调李白通过梦游天姥所表现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并尝试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2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少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已四十二岁的李白,满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

  李白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自己当作消遣的御用诗人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到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来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四、诵读诗歌,疏通生字词:

  1、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

  宿()处渌()水谢公屐()忽已暝()

  殷()岩泉水澹澹()石扉()訇()然

  霓()魂悸()鼓瑟()鸾()回车恍()

  2、听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六、分析第一段:

  1、既然诗歌题目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仙岛?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诗人用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结合第一段来看,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神秘、高峻。景仰向往。

  3、通过第一句的分析我们知道,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秘,其高高峻这一特点又是如何表现?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比、衬托: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名山对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过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入梦之由——神秘、高峻。

  七、背诵该段:

  第二节

  一、讲解二、三段词句:

  二、分析二、三段:

  1、天姥山如此神秘、高峻,诗人对天姥山神往已久。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想法,显然该句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2、下面我们分析梦境的诗句。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思考:诗人梦游天姥山,如果以时间、地点为序,梦境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月夜:飞渡镜湖——清幽、雅致

  3、诗人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白昼:著屐登山——壮观、雄奇

  梦游历程:

  傍晚:山中奇景——恐怖、神奇

  夜晚:洞中仙境——和睦、富丽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

  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在梦境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5、从哪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转、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

  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兴;还有洞中的仙境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诗人的心情。

  6、不管怎样的梦都有醒的时候,哪些诗句写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一觉醒来,梦景消失,面对着现实时诗人无限留恋和惋惜。

  8、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无限留恋和惋惜的心情?

  “长嗟”“惟”“失”等。

  9、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不禁长嗟短叹,大家齐读第三段并思考:诗人在长吁短叹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情绪

  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感叹

  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种情感,哪种情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虽然诗歌中有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有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同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

  思考:

  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标画出梦境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书:梦前、梦境、梦后

  四,读课文,品鉴梦境

  1、诵读梦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

  (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

  壮丽、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

  神奇、惊叹

  小结:

  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

  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

  (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

  明确: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反抗、愤激

  (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

  明确:失落、伤感

  (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

  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

  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

  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宫廷生活的反映

  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政治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奴才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

  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5

  教学目的

  1、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边说边读。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

  1.导入:背诵有关记梦的诗句,体会、谈论感情。(选背)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李清照.《晓梦》)

  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

  D.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E.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子夜歌》)

  F.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李煜.《望江南》)

  G.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H.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学生简述情感,老师小结过渡。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这首记梦诗,看不到泪眼,感受不到缠绵。它满溢豪情浪漫,它飘扬粗犷雄壮。它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李白给我们的印象是豪放,是浪漫。难怪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一个伟大的时代,李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们应该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和谐统一,但事实却如何呢?或许,我们读了这首诗,会有所发现。

  3、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二、美读全诗,初步感知。

  (一)齐读,读准字音

  (二)一生读,读准句读

  (三)读出感情

  1.结合题目,理清思路,把握感情

  思路:①梦之由②梦之旅③梦之感

  感情:向往--------陶醉--------惊异--------失落-------豁达

  2.掌握技巧,读出韵律。

  A.划分多变音节,读出节奏

  B.标出韵脚,读得响亮和谐

  C.标出重音语调语气等

  3.试读一遍

  4.听音乐范读,仿读。

  5.诵读大比拼。

  三、赏析全诗

  (一)分析①段------梦之由

  1.齐读①段

  2.诗人先谈了哪个地方?标出其特征的词语。

  明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3.接着写到什么地方?其特征是。

  明确:“云霞明灭”-----或可睹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4.除了这里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游天姥山缘由)

  小结:瀛洲-----“烟涛微茫”,天姥-----“云霞明灭”。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形成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二)分析②段-------梦之景

  1.齐读第二节

  2.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标出梦醒时的语句。

  4..中间部分为梦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仙境——洞中(仙乐,仙人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

  5.这几幅画面,哪是作者所追求?

  明确:仙境

  A.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

  B.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6.齐读梦境部分

  7.请标出你认为用得好的重点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A.“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B.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8.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小结: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不同看法。

  (三)分析③段-------梦之感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

  2.哪一词语照应题目

  明确:“别君”。

  3.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A.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B.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A.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B.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边说边读。仿照下面方法,运用第二人称,发挥想象,在本节诗中,与李白对话。

  与诗人的对话:

  生1:啊,诗人,你是否听说了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他是你的朋友,你是否为他感到特别伤心?

  生2:诗人啊,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你的朋友远离了你,从此相见无期,你将怎样表达你对他的心意?

  生3:诗人啊,王昌龄是一个多好的人啊。他曾经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内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人,竟然受到权贵的诋毁,真叫人不平!

  生4:诗人啊,你为什么要托付明月,是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吗?

  生5:啊,诗人,从此以后有明月相照,你和朋友都不再孤单了。这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诗人啊,祝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生6:诗人啊,你也要放开朗些,有朝一日,你和朋友一定能够相聚一堂。

  B.学生写作,整理,交流。(略)

  四、迁移,读李白几首诗歌,感知诗人写作风格

  1.齐读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交流小结:

  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3.返回课文

  划出“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诗句。

  A.以第一节为例明确,学生读出。

  B.类比创作,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景点,仿照本节诗句,写一首短诗。

  (仿作略)

  五、试着齐声背诵全诗。下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因而此诗又名《与东鲁诸公》。

  二、朗读诗文:

  名家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单读、师生齐读。

  列(裂)怳(恍)姥、剡、渌、屐、澹、扉、訇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三、结合注释、作者简介和背景材料,默读全诗,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从诗题看如何理解“梦游”“留别”的关系?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2、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各部分都有了过渡性的提示语,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请细分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四、再次听名家朗诵,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赏析诗文

  梦前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为何提到“谢公”?

  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时间——早晨。

  山顶所见(洞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时间——日暝。

  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顶所见(洞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4、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梦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抒情言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

  像一场梦

  2、理解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总结:

  1、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介绍其他观点: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采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资料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三、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方法:

  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一)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天我们一齐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新课

  1、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能够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资料: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资料:留别

  提示:在那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能够一齐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此刻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2、熟悉诗篇

  此刻我们一齐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

  叫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m瀛洲:yíng

  云霓:ní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shàn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穿。jī鞋子。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yn雷声。如:殷殷其雷

  栗深林:lì通“傈”

  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訇然:hōng大声。

  青冥:míng深远。

  鸾回车:luán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

  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叹息。

  教师纠正。

  (2)此刻让我们一齐找出相应的`资料。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让学生看着书先自读一会儿,找出这部分资料)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给学生时间仔细去找,因为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齐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连天横1五岳:

  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立刻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给学生时间思考。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期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齐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即绍兴鉴湖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那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齐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生讨论,能够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带给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组讨论:

  带给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带给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四组学生畅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那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那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但是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选取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三)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

  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简单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能够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

  如“巅”、“烟”、“山”和“颜”;“摧”、“开”和“台”;“下”和“麻”;“嗟”和“霞”

  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资料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布置作业

  (一)抄写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背诵这一首诗。

  (二)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意与境的有关知识。

  2、品读诗中描述的梦境;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体味本诗奇特的构思和夸张多变的语言特点,学习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说明: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因此、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必须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听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以意为主”,这是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里多次强调的中心论点。《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口巾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将意(作品的思想资料、意旨)放在首位,就象军队的统帅一样。并认为“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等各种题材,“寓意则灵”。

  “心不孤起,仗境方生”,这是清人吴乔在讨论“唐人命意”时所阐述的一个观点。《围炉诗话》卷一:“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熟读《新旧唐节》、通鉴》、稗史、杂记,乃能于作者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那里注意到了作诗时诗人环境和遭遇对诗歌立意的影响。吴氏认为作诗不是凭空立意的,而是由诗人的具体环境和遭遇决定的。熟读各种史书,才能了解唐代诗人作诗的命意所在。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但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倘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到达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述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李白这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诗,但这首诗又不完全记梦、游仙,而是透过记梦、游仙的形式抒发自己不满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诗中的完美境界,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对上层社会中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和厌恶,展示出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铮铮傲骨。

  全诗共分三段,首段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语天姥”,极力夸写天姥山的雄奇俊伟和自己热烈向往的情绪。中段,起句承前启后,度人梦境,不露痕迹,写梦游天姥山的种种惊心动魄的奇观幻景。末段,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勾连,写由梦游回到现实,慨叹述志,揭示“不事权贵”的主旨。

  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高度夸张的象征的艺术手法,徜徉于梦幻与现实之间,虚虚实实,将一腔郁愤之情,凝聚成为生动的艺术形象,结构出一幅非幻非真的梦游图。

  因此,从本诗奇特的构思入手,品读诗中描述的梦境,是引领学生鉴赏本诗的关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梦游过程和语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教学难点:《梦游天姥吟留别》意与境的关系。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教学过程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语文学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潜力。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盛唐昂扬奋发、自信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他的诗抒写了“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向往光明和自由的愿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歌颂了祖国河山的神奇壮丽。他的诗感情激越奔放,想象丰富、奇丽,夸张大胆惊人而又真实生动,形式自由多变而又运用自如,语言清新自然而又瑰丽多彩,构成了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成为后人追慕而又难以企及的典范,极大地开拓了诗歌艺术的新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品的意境,又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至创作风格等密切相关。有的作者擅长表现磅礴的气象,抒写激越奋发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宏伟壮丽的意境;有的作者擅长描述雅静的景物,抒写缠绵细腻的情思,因而构成一种柔婉幽深的意境。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鲐,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那里的山水不但十分热爱,也是十分热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但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就应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之后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以前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以前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傈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薯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构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述天姥山,既高且奇;那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来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1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那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透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齐,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最后在惊悸中回到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但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l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但是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能够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那里听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平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资料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但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

  一诵读并赏析①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写法鉴赏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

  2、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 计划用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诗中作者描绘了天姥山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领会作者的情怀。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像,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 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 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诵读并分析②段

  1、思考: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2、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3、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请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同学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神奇的图画,这样美的自然,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学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这样美丽的环境,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小结: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习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委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院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党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也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贪图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态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淡淡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或已螟,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席之地?这进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借助美好的大自然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意象,感受梦境特点,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探究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梦游天姥(m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分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________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诗人,诗歌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较多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天宝元年,经友人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

  二、整体感知

  (一)听录音,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

  ①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梦游之景——()

  (三)探究: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给每一幅图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图

  ________________图

  ________________图

  _________________图

  _________________图

  三、研读第一段

  学习第一段并探究: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运用意象分析法,仔细探究第二段中各幅画面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并尝试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各幅画面的特点。

  (1)魂飞剡溪图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着屐登山图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中夜景图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洞天仙境图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魂归枕席图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第三段

  1、作者为何要写天姥山?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完成《金版》相关练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

  2、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疏通词句,熟读全诗。

  [教学过程和要点]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经历、名句导入。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体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内容简介:

  1、《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2、《归园田居》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共五首)的一篇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对李白了解吗?

  生(七嘴八舌、气氛热烈):唐代诗人诗仙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倚天仗剑,挂弓扶桑”这是有着庄子般超逸和孟子般英气的神仙般的诗人李白的自我刻画。天宝元年,李白出发了,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应召入京,然而,快乐只是短暂地驻足,翰林供奉,权贵排挤,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安世济民”、“功成身退”的幻想。天宝三年,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黯然离京。第二年,身在东鲁的李白决定南游吴越,临行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加粗字幻灯展示)。

  二、解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诗歌的标题读一下。

  生(大多数学生读成)

  师:刚才我听到有些同学将“吟”读成Yǐn,这个字应该读什么音呢?什么意思?

  生(马上纠正):“吟”读yín。(但对“吟”的意思,做沉思状)

  师:“吟”是一种歌行体,白居易不就有《暮江吟》,孟郊有《游子吟》吗?一般与前面的内容连读,也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那么,“梦游天姥”讲的是什么?

  生:诗歌的内容。

  师:那么,“留别”呢?

  生:写诗的动机。

  师:不错,这首诗正是诗人赠与东鲁朋友的,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接下来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把诗歌朗读一遍。

  ①“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②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生:全班朗读课文。

  师:天台,“台”念tāi。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呢?

  生: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开始,到“忽魂悸以魄动”结束。

  师:也就是说是个从内容来看,大概可分为:梦由——梦境——梦醒。(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结合最后一段,看看哪里点到了“留别“?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生:“别君去兮何时还”点到了“留别”。诗人留别寄语是“且放白鹿青崖间……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白鹿”是个怎样的意象?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注释。(学生:隐逸、寻仙访道)

  可见,本诗实际上是借留别以言志(寻仙访道、不事权贵)(加粗字幻灯展示)

  ,梦游是诗人采用的一种形式。

  (我们可以推论:诗人写这首梦游诗是为了向东鲁诸公表明不事权贵的心迹。问题是,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呢?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呢?)

  四、赏析梦境

  师: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接下来,老师把第二自然段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遨游于梦境之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些画面?能不能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把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再现出来?

  师:有人说文字是生命的酒,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既然是酒,就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这坛千年佳酿。好,哪一位同学将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和我们分享呢?

  生1:诗人梦到自己在月夜飞渡镜湖。我觉得画面非常神奇。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个字让你觉得这个画面充满奇幻的色彩?

  生1:“飞”,一夜飞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师:非常好,我们这位同学十分准确地抓住了“飞”字。那么,这个字除了充满神奇的效果,是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呀?

  生:迫切。

  师:很好。如果说月下镜湖是清幽的,那么镜湖的月亮则给人一种十分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呢?

  生:亲切。

  师:怎么感觉出来的?

  生:“送”。

  师:是的,李白笔下的月亮总是温情脉脉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正是诗人与月共舞,与月为友的最好写照吗?还有吗?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2:诗人一路攀登,在半山腰看见了徐徐东升的太阳,还听到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声。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并且一路上奇花异草令人眼花缭乱。

  师:还有吗?

  生3:我觉得“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极有震撼力,惊心动魄。

  师:这句诗中“栗”和“惊”是什么意思?

  生3:使动用法。使深林战栗,使层巅惊惧。

  师: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看?

  生4:我觉得仙人聚会的场面写得十分神奇。

  师:怎么神奇,能不能具体说说看?比如仙人们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生4:仙人们以霓虹为衣,以风为马。(师:怎样的形象?)飘逸脱俗的。

  师: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事物以见其神奇?

  生4:老虎为他们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而且,聚会的地方金碧辉煌。

  师:还有吗?

  生:仙人到来之前,电闪雷鸣,石门訇的打开。

  师:这是一个瑰丽多姿,险怪神奇,而又变幻莫测的梦境,这是一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教师小结)

  (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

  (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

  (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

  (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个梦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

  生:向往

  师:不错,正所谓“心驰神往,虽身不能至,则心向往之”。而我们也不由得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并充分领略诗人李白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大胆的夸张与瑰丽的想象。(加粗字幻灯展示)

  师:那么,现在我们就不那明白: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了。(幻灯展示)

  梦游(曲折)

  言志(幻灯展示)

  梦醒(直接)

  五、探究思考

  师:梦境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至高潮,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梦境与现实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感叹什么呢?

  生:人生如梦。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世间行乐亦如此”。

  师:注意那一个字?

  生:“亦”。

  师:如此指什么?

  生:像梦,短暂,一转眼就消失。

  师:于是诗人决定“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怎么看待呢?

  生5:诗人感叹人生如梦,决意纵情山水之间,寻仙访道,似乎有消极避世之嫌。但最后一句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李白昂扬。

  师:这之间矛盾吗?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恰恰是经历过人生周折的诗人对现实失望、愤怒的一种表现,诗人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可诗歌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六、总结:

  师: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

  七、课后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李贺的《梦天》,并将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练习

  1、选出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

  A、天姥(mu)山天台(tai)山

  B、瀛(ying)洲剡(dan)溪

  C、渌(lu)水日暝(ming)

  D、殷(yin)岩泉觉(jiao)时之枕席

  2、选出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A、向天横(遮断)势拔(超出)五岳

  B、因(因为)之梦吴越清(凄清)猿啼

  C、列缺(缺少)鸾回(回旋)车

  D、觉(睡觉)时向来(助词,不译)

  3、选出与其它三个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栗深林兮惊层巅B、云青青兮欲雨

  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D、虎鼓瑟兮鸾回车

  4、判断题。

  (1)诗歌,泛指各种体裁的诗。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诗是通过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    )

  (2)诗歌可分为旧体诗和新诗。广义而言,旧体诗包括旧体的诗、词、散曲(小令和套数),狭义而言,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它包括律诗和绝句;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有格律限制的旧体诗称为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    )

  (3)旧体诗属古代诗歌,新诗属现代诗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就属古代诗歌。(    )

  (4)李白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对日趋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关切。在李白的诗中,还有不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李白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诗风清新飘逸。李白“斗酒诗百篇”,创作颇丰,可惜“十丧其九”,仅存九百余首。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又自称“谪仙”。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名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一种诗体的名称,如《梁甫吟》。“哺”,读f(,古代加在男子名字下面的美称。(    )

  5、默写。

  (1)海客淡瀛洲,________;越人话天姥,________。

  (2)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

  (4)洞天石扉,訇然中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

  (5)诗中表现诗人理想志向的诗句:________。

  6、简析:

  有人分析《梦》说全诗以“梦”为线索,分别写了入梦之由(第一段)、梦游之景(第二段)、梦醒之叹(第三段)。这样分析对不对,为什么?

  7、选出能够表现诗人理想追求的句子[    ]

  (1)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3)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8、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A、首句点染远景。其中“隔”与“隐隐”相配合,创造出一种朦胧、深远的意境。

  B、二句勾勒近景。画面清幽明丽。“问渔船”三字真地表现了诗人对桃源仙境的心驰神往。

  C、三四句在有趣的一问一答间,表达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也透露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D、这首诗把眼前景与附会此景的桃花源的故事水乳交隔地写在一起,诗笔活泼,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9、读诗回答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梦到洛城。

  (1)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描写了春天的季节特征:树木滋荣,时而春雨霏霏。

  B、第2句与首句相配合,描绘出一片鸟语花香的有声有色的春天景象。

  C、从第2句的“残花”一词可看出诗句描写的是初春乍暖还寒的时候。

  D、诗的三、四两句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洛阳的思念。

  (2)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上看是首抒情诗,标题《春兴》就告诉人们这首诗写的是内心的感触。

  B、第三句紧扣标题,由春景转向写春思:春日思乡。

  C、第四句中的一个“逐”字有化虚为实之妙,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D、诗中的“阴阴”“残花”暗含了一种思乡而不能归的愁苦之情。

  10、读诗做1—3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①相逢。

  问姓惊初见,②名忆旧容。

  别③沧海事,④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在这首诗的方框格内选填相应的词语,其中最佳的一组是[    ]

  A、①才②称③离④语

  B、①才②道③后④言

  C、①又②寻③离④言

  D、①一②称③来④语

  2、对这首诗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弟”即表弟。诗题点明了诗的内容是写与表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B、“惊初见”是说他们乍一见面,似曾相识,不免惊讶,即问“贵姓”。

  C、“沧海事”用典,借指世事变化很大,暗含离乱之恨。

  D、“秋山”一词点明了时令,也借秋高气爽表现了诗人见到表弟的喜悦之情。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和谐,对仗工整。

  B、第三联正面描写久别重逢情景,写出了由不识到相认、相忆的传神细节。

  C、第三联与首句照应,写两人各叙分别后的情状,表现出了兄弟情深。

  D、本诗采用浓墨重彩、层层渲染的手法,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一幕,有相当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

  1、D(A:台tai B:剡shan C:渌lu)

  2、A(B:因,依据C:缺,云的缝隙D:觉,睡醒)

  3、C(此项中有通假,其他三项都有词类活用:A“栗”、“惊”使动B“雨”名作动D“鼓”名作动)

  4、(1)√(2)√(3)×(4)√(5)√

  5、略6、不对。第二段已写到梦醒。

  7、(1)(2)(3)8、C

  9、(1)C(“残花”说明暮春)(2)D(“阴阴”客观写景)

  10、(1)D(注意对偶)(2)D(借秋之悲凉,表达了战乱中兄弟分离前途未卜的忧虑)

  (3)D(“浓墨重彩、层层渲染”不当)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5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

  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教案点评:

  诵读法是鉴赏古诗的好方法。本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文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02-07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1-21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04-0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09-19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10-05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09-1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5篇02-07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范文10-06

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0-0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