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03 17:29:55 教案 投诉 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

  1.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顺序

  3、景物描写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

  描写的顺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

  所写的小说《骆驼祥于》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明确: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

  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木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 “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红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心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拉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体会母亲和儿女之间深沉的爱,体验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2、积累、体会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朴实的句子中体会深沉的感情,从痛苦的回忆中领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本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知道些什么?(史铁生,现代著名作家,今年55岁。20岁时高位截瘫,后发奋写作。现为北京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等。)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本文写了什么?

  (作者在秋天怀念自己的母亲。)

  请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作者为什么要怀念母亲?他怀念母亲的什么?)

  这里有一段话,是写作者母亲的。同学们想听听吗?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史铁生摇出轮椅动身前,他的母亲都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儿子摇车拐出小路,她总是伫立在门前,默默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史铁生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突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只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不能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时,只有――49岁。)

  二、讨论理解,感悟感动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去世七年了。七年的痛苦,七年的回忆,凝结成这篇《秋天的怀念》。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板书:雁阵、树叶、菊花)

  现在再读课题,注意“怀念”二字。作者怀念母亲的什么呢?

  (板书:母亲的病情、母亲的关爱 )

  2、母亲的病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知道的?

  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除了书上说的这些之外,同学们知道吗?肝病到了晚期就是肝癌呀!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来越大,还吐血,好痛好痛啊!

  母亲活得――多苦啊!

  (板书:苦)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病情没有?回忆中,作者记忆最深的,还是母亲――

  对自己的关爱。

  4、她是怎么关心儿子的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尽量说出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几件事)

  母亲多想带着儿子去看看那美丽的菊花啊!可是,命运是这样残酷,她没来得及看到儿子从痛苦中奋起,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却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了她的孩子……

  慈祥的母亲,痛苦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作为这样母亲的儿子,作者回想到这里,他是怎么说的?(“我没想到……我绝没有想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前面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同学们从这

  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怎么样?(难过、痛苦、怀念等)你觉得你把这种心情读出来了吗?不但要用嘴去读,更要用心去读,用想象去充实!

  5、那么,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她想要自己那个生病的儿子,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怎么样呢?

  (板书:好好儿活)

  同学们认为怎样才算“好好儿活”呢?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学生置疑。(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她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美丽的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打击,都应该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同学们想知道当年那个高位截瘫的青年,现在怎么样了吗?

  (后来,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了褥疮,再后来,又患了尿毒症,最后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

  (板书:再苦也要好好儿活)

  这么艰难的日子,他们都坚强地、勇敢地“好好儿活”了,那么我们呢?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你、我、他……我们大家更要好好儿的活。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我俩”应该变成——

  我们!

  连起来读这句话。

  (一起读“我们大家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三、课后反思,知能转化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等)

  史铁生的作品非常感人,老师在十几年前读过他的《我与地坛》,现在都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他的书看一看。比如:《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

  四、作业超市

  1、替菊花前的史铁生给母亲写一段话。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请同学们任选两道,认真完成!

  五、升华认识,结束本课

  亲爱的同学们,怎样才算是“好好儿活”?这个话题真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秋天的怀念》让我们从痛苦的怀念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记住吧,活着,就得感谢!感谢阳光与空气,感谢父母与亲人,感谢祖国,感谢生命!但愿我们所有的人,都“好好儿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或许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评价梁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的确如此。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像,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

  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通过对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五、教学难点

  抓住优美词句赏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夏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

  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关于夏天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夏天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听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伴随着音乐听读,并结合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加以想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尽快熟悉课文。)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并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设计意图: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而用词写“话”,则是强调词语的运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在听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①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或: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先在书上勾画,然后用课文中现成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

  (设计意图:文章着力表现的是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学生抓住这一特点,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内容的“纲”。同时,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勾画,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②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明确: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总领句去找相关句子,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关系,同时领会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进一步靠近文本。)

  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有何作用,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齐读最后一段,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启迪与帮助。)

  (四)品味语言

  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既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二,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刚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从何入手品味语言,多少会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师给出一二示例,他们做起来就驾轻就熟了。)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古诗?请写出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夏天的古诗:

  1)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2)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描写秋天的古诗: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描写冬天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夏之色为暖的红,如热血,如朝阳,散发生命之光、

  夏之色是热的红,如雏菊,如艳阳,充满活力。

  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

  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夏之色为热的绿,如绿叶,如繁林,蕴涵澎湃只请

  夏之色为热之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烈日豪情;

  夏之色为亮的蓝,如蓝天,如夜空,展现魅力之神,

  夏之色为灿的黄,如光艳,如夏花,象征着生命的旺盛

  夏之色为炫的黄,如黄花,如向日葵,欣欣向荣的影响;

  夏之色如凉的青,如荷叶,如山川,折射着燥热之后的思索。

  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蕴涵天国之美、

  冬之色为寒的银,如月光,如白雪,纯洁了整个世界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冬之色为冷之灰,如枯枝,如铅云,标志着终极之后的空虚

  冬之色为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着春的临近;

  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

  冬之色为甜的白,如雪花,如树挂,掩盖了世界的美丑;

  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蕴涵纯净之心、

  冬之色如洁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闪烁着无私的清静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热炒热卖,仿写心中的夏,学生会觉得很容易,同时也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

  (六)总结全文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七)结语、寄语:

  [幻灯3]

  踩着时间的脚步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看到你,从往日充满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长成为如今充满__活力的青少年。

  我看到你,正从今时勃发热情的青少年,走向坚强伟岸的成年。

  在你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翻滚升腾的麦浪。

  在你身上,我仿佛闻到了夏日涌动着的成熟了的麦香。

  在你身上,我触摸到了收获希望的喜悦。

  在你身上,我听到了生命成长那紧张的脚步声。

  在你身上,我才发现,生命里的夏天到了。这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生命季节,这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

  来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两季,用我们的活力大声赞美这个生命里的黄金的夏季吧!

  【设计意图】利用寄语的形式,在优美的音乐情境中呈现文字,既是课堂情感酝酿的最终爆发,又能在教学结尾处推波助澜,再掀一个情感__,达到师生共鸣效果。同时,对文章的情感和主题进行迁移,赋予现实意义,揭示生活真谛。

  (八)作业

  请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300字以上)。

  (设计意图:带着品味赏析课文的余温,热情洋溢地描绘自己家乡的夏天,投学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练笔的力度。)

  附:板书设计

  紧张热烈急促

  景美赞美

  (总——分——总)

  人勤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 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 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 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 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 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海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

  二、简单认识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于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同精灵的斗争》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一读,写一写

  2、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3、理清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点→带信返程→一个个牺牲

  (充满希望) (沮丧) (悲壮)

  四、细读研讨

  1、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3、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根据以上认识,谈谈你是的理解。用“悲在xxxx,而xxxx伟大”的句式表述。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4、找出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

  5、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成功的英雄

  2、失败的英雄

  3、小结: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里根《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联系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情况,回忆一个事件,用文字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慨,体现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字数不限。

  2、阅读推荐书目: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英》

  《老人与海》——海明威《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诙谐风趣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学习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趣事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笑谈。

  (2)简述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丛里学母水鸭的叫声,带着一群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在众目睽睽下“我”学大鹦鹉的叫声,把它从遥远的空中唤到自己身边;大鹦鹉“可可”咬扣子、缠毛线的恶作剧。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我”在研究动物行为时的一些趣事,谈谈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探讨一下你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看法。

  (1)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2)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

  四、重点赏析

  1.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这句话?

  明确:科学工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有时为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本文与《老人与海鸥》,你认为哪一篇文章更感人?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强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情节差别较大。《老人与海鸥》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本文作者笑谈动物,写出了在研究动物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抒发了对动物的热爱。

  六、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谈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的伤害,让我们共同保护人类的好朋友。

  七、布置作业

  请掬起你脑海里那思维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你与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

  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三、学生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

  四、学生写一篇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前布置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步骤:

  一、提前两周布置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二、课前任选某一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老师出示《绿色蝈蝈》的有关问题,学生作答。

  五、布置作业:细心观察某一小动物并写成文。

  [资料整合平台]

  1.法布尔与《昆虫记》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见《中华读书报》20xx年5月8日)

  2.扩读材料

  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这大肚子,谁比得了,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蚂蚁过来了,他拦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蚂蚁说:“我不比肚子,我还要劳动呢。”大肚子蝈蝈并不介意,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小蚂蚁的肚子没有他大,便得意地说:“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蝈蝈一边啃着倭瓜花,一边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过来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过来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顾地飞走了。

  大肚子蝈蝈气坏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从那儿路过,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浑身的`腱子肉,圆圆的肚子,大肚子蝈蝈可没法相比。可大肚子蝈蝈天生比别人要强,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还行?大肚子蝈蝈要跟水牛比试比试,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肚子里运气,要用气儿把肚子充实起来。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来了。肚子已经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还没赶上。于是又继续吸气,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气球一样又圆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蝈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个烂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蝈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蝈蝈撑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来,还是小蚂蚁帮忙,一针一线地帮大肚子蝈蝈把肚子缝起来。大肚子蝈蝈接受教训了没有呢?那还得看他的行动。

  最能使人意会到“立秋”已过的是那叫蝈蝈儿挑子。那一大担鼓鼓囊囊、数以千百的小笼里发出来的共鸣声,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给炎热捎来一丝清爽和喜悦。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们可来精神了,嚷着,笑着,兴冲冲地捧着回家去。

  乡里人摸准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钱,只跑跑腿儿,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来。捧回去傻瞅着,心里直纳闷:小小篾编笼儿,掉头转身都难,可它却闲舒安然,还不时地振翼歌吟,难道它忘却了与生俱来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湿润的泥土芳香,而满足于投饲的毛豆瓜皮以及笼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几天之后,叫蝈蝈死了。原因是家人对它那没日没夜地劲歌产生了厌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食,活活给饿死了。

  夜半醒来,我于沉寂之中颇有一种失落之感,淡淡而又无奈。于辗转反侧之际,忽然省悟:倘它不如此地善叫,虽无进城之荣幸,怕也不至于有笼毙之命运吧?

  以上两篇短文同是写蝈蝈,可将二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从不同侧面描写同一事物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近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大典之后》。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三)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明确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御聘 (yù pìn) 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童话的主旨。

  (四)语言品析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拓展思维训练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天上的街市

  一.教案背景:

  现代诗歌难教,这恐怕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现代诗歌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常常让我们难以抉择。

  二.教学课题:

  天上的街市

  三.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出“天上街市”的绮丽多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真实、美丽。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情趣。

  四.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朗读法、提问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常常会给予我们许多遐思幽想。也在一样灿烂星空下,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课前板书)

  2、简介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其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3、读出节奏美

  1.范读:引导学生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

  2.教师放音乐范读全诗,学生打开书听范读,注意听读要求:

  (1)、注意节奏;

  (2)、听准重音;

  (3)、初步感受诗中的情境。

  3.齐读。

  注意节奏,将这首诗一起朗读一遍,体会一下节奏的和谐之美。另外语音要轻柔一点,语速要舒缓一些。

  4、谁能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

  5、读出图画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明确每一节的内容)

  “诗情”与“画意”常常是密不可分的,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首诗的画图美。(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这是由实到虚的联想。这一节诗句工整,比喻很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和街市的繁华、美丽,想像丰富而自然。天上是那样繁华而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美好幸福。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定然”,表达一种绝对肯定的语气,坚定地相信那样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一定存在的。这就暗含了一种反衬,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第三、四节,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这是全诗的重点。诗人由街市进一步联想到民间传说,写天上神仙的生活。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不幸福的,他们受着王母娘娘的管制,只有每年七月七日之夜才能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一次。而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反传统的说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专制的王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令人向往。这两节诗中,诗人接第二节中两个“定然”,表达对牛郎织女天上生活的坚信不疑的态度,表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比执著。

  6、读出情感美(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情感)

  诗人用天上的街市的美丽,反衬人间的疮痍:用天上街市的繁荣,反衬人间的疾苦;用天上街市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反衬人间工农大众受压迫受剥削的血泪斑斑的生活。诗人控诉了黑暗社会,同情了劳苦大众,流露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幸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挚情感。诗人通过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唤起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斗争。

  7、拓展练习: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天上飘过的白云,就想到草原上悠闲的羊群;听到枝头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就想到它们在高兴地唱歌,的确,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当你面对一轮皎洁的明夜时,你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请你用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8、作业: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者在诗中先由远处的街灯自然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自然想到了街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天上也有街市,而且是那样的美丽富庶。街市上还有牛郎织女,并且生活得幸福自由。诗人借助这样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光明自由的执着追求。(适时补全板书)

  八、教学反思:

  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联想、想像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老师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山的那边》,我们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懂得该怎样面对和实现理想,那么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险阻又该如何去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一篇新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

  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3)思考: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座城市,什么时间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处有多高?

  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交流生字词

  闷热 弹子 训诫 耸立 峭壁 颤抖 瘦骨嶙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恐惧 安慰 头晕目眩 经历 屡次 抵达 暮色苍茫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

  1、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 复述方法指导:

  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5、学生根据复述的得失,将经验和复述方法记下来。

  四、布置作业:20个词语,每个5遍。

  第2课时:重点是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思考:

  1、学生朗读,提要求。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无漏字漏字,注意语速、语调。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难,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归纳:从小多病,不能活泼勇敢 颤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这算困难吗,从哪儿可看出?

  归纳:悬崖不高 伙伴们轻松爬上去了 “我”后来很容易地下来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来的呢,心理有什么变化?

  归纳: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几米高,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讨论,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出这样的生活哲理的?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体会文章的蕴涵)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

  A、 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B、 18小节的“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节的“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儿?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个人物的?(多角度阅读评价)

  教会学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

  确立角度的方法: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或者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一情节

  举例:评价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们的做法有不当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四、质疑与交流:

  1、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探讨的?

  2、你受到什么启发?该如何面对困难?

  同学畅所欲言。

  五、教师小结

  六、延伸与拓展:读汪国真诗句

  七、布置作业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感悟生活,写一篇短文。(学生在课内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自由漫谈,课后写在作业本上)

  八、板书设计: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学反思:多角度阅读方法较好,课上加强渗透和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2-18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4-06

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0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03-01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03-22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24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6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案12-22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的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