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的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溶解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溶解的教案 1
活动目标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及水的温度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透明的杯子、塑料瓶、小勺、筷子、记录表、笔若干。
2.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做过的溶解实验,引出新的探究问题。
教师出示一盆水,请幼儿说说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
2.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
(1)出示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请幼儿观察其不同点,猜猜哪种溶解的速度会快一些。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
请幼儿分为三人一组,用小勺取一平勺白糖和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中开始搅拌,看看谁杯子中的糖溶化完。
(3)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并记录。
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它的颗粒大小有关。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解得越快。
3.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水温的关系。
把全班幼儿分两组,一组拿冷水杯,一组拿温水杯。幼儿在老师的指令下,同时放进方糖,并一起轻轻地搅拌,看哪一杯水中的.方糖溶解的速度快。
小结:水温越高,物体溶解的速度越快。
4.请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物体的溶解现象。
溶解的教案 2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溶解现象:果珍、牛奶、糖水、盐水等,幼儿对这种现象非常好奇,经常会说“果珍不见了”“牛奶化掉了”,从而发出疑问“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活动分三步走:了解溶解的过程;尝一尝红糖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感知、区分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准备:
1.一次性杯子、吸管。
2.红糖、盐、豆子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以“小猴”生日活动情境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好”(小猴你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邀请小朋友来我家做客。
师:今天小猴给我们带了它亲手制作的饮料,要请小朋友们尝一尝,品尝后轻轻的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
2.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教师以小猴语气请孩子们来制作一杯饮料。
二、幼儿操作做果汁,了解溶解。
提出操作要求: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杯温水和吸管、糖。交代幼儿先舀一勺红糖放入水中,看看红糖到哪里去了?再用勺子在水里轻轻搅拌,看看红糖怎么了?(躲到水里去了)
师小结:红糖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后不见了,水宝宝和糖宝宝做朋友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不同的溶解物质。
实验:出示盐和豆子,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提出操作要求:交代幼儿先舀一勺盐放入水中,用勺子在水里轻轻搅拌,看看盐到哪里去了?再舀两粒豆子放入水中轻轻搅拌,看看豆子会去哪里?(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把它们放到水中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原来不是每样东西都能溶解。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有的东西在水中可以溶解,有的东西在水中不会溶解。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猴生日,请我们小朋友自己制作了饮料,让我们知道了糖和盐放入水中轻轻搅拌后能溶解,而豆子是不能溶解的,小朋友回到家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这样的实验,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溶解和不可以溶解的。
小班科学领域活动:《有趣的溶解》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活动材料的精心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游戏是小班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而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活动从小猴过生日的情境开始,又通过幼儿的亲身制作饮料,知道了红糖会在水里溶解。然后分别实验盐和豆子,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溶解,有些东西不能溶解。我觉得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感知了溶解现象,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还对溶解现象非常感兴趣。
在今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认为: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让他提出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是通过观察后,产生疑问——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系列的'过程,幼儿只有完成了这三步,才是具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我根据我的思路,把对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我的整个活动中。本次活动就是从第一次操作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东西会在水里溶解,它是怎样溶解的?到第二环节的观看溶解的过程——解疑。第三环节是知道有些东西可以溶解,有些不能。整个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意识培养的模式。
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运用了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因此科学教育活动让教师打破了原本的知识教育活动的框架和思路,减少口口相传的比率,注重幼儿在操作与探究过程中的获得和发展。
溶解的教案 3
一、活动目标:
1、能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变化。
2、能分辨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东西不能在水中溶解。
二、活动准备:
勺子、糖、盐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品尝糖水,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白开水和一杯糖水,请幼儿观察。
“这两杯水一样吗?”(一样)
2、请幼儿品尝,并说出味道。
“我请小朋友尝一尝,看看这两杯水到底一样不一样。”
“你喝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二)引导幼儿讨论,并探索哪些东西可溶在水中。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这杯水喝起来是甜甜的?”
“糖到哪里去了呢?”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到水里去呢?”
2、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并适当指导,提醒幼儿不要用嘴巴尝。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溶在水中,哪些东西不能溶在水中,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幼儿的操作结果。
带着幼儿一起检查并验证一张记录单。
4、教师小结。请幼儿自由检查。
三、自然结束。
溶解的教案 4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物体遇水溶解、吸水的变化。
2.能初步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乐意把自己的发现进行分享讲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增进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物体遇水溶解、吸水的变化。难点:能对现象进行观察比较。
活动准备
1.教师材料:糖、盐、布、棉花若干。
2.幼儿材料:分别装有糖、盐、布、棉花的盒子若干,水杯、温水、小调羹若干、记录表。
3.场地规划:小组形式。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独立猜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故事《小马过河》
——师:一天,佩奇给了小马一个大包袱,她说:“请你帮我把这个包袱运到河对岸去给乔治!”于是小马驮着包袱河边,突然,它的脚一滑,不小心跌进了河里。他使劲地往上爬,爬起来之后顿时感到背上原来重重的.包袱变轻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提问:这个包袱里可能装了什么呢?)
第二天,佩奇又给了小马一个大包袱,让他运到河对岸去给乔治。他心想,昨天跌进河里再爬起来,背上的自轻了许多,于是就故意滑了一跤。可是这一次出乎它的预料,包袱掉在水里变得越来越重,小马再也爬不起来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提问:这一次包袱里可能装了什么?)
二、猜测和假设,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想法和推测。
——师:包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今天我把佩奇家里的东西都带过来了,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帮小马找答案。(介绍实验材料:盐、糖、布、棉花。)
——师:让我们把盐、糖、布、棉花放进水里,猜一猜,水在水里变轻了? 谁在水里变重了?
三、进行实验和观察。
1.第一次实验,交代实验要求:
——师:将四种材料放进用纱布缝制好的袋子里,然后放进水里观察, 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束后,将袋子打开,引导幼儿观察,盐和糖遇到水之后,不见了,我们称它为溶解;棉花和布遇到水之后,喝饱了水,我们称它为吸水。
2.第二次实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分成三组进行实验,然后记录。
四、记录、处理信息和数据——鼓励幼儿记录及分享讲述探究结果,并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想象。
1.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根据实验情况记录结果。
——师:如果材料在水里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请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打“√”如果材料放在水里,喝饱了水,我们称它为吸水,请在相对应的位置上打“√”。
2.处理信息,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探究结果。
——师:请小朋友分享一下,小马包袱里装的东西就是这四种材料里面的两种,可能装的是什么?为什么?
五、表达与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迁移经验,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 溶解。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助小马寻找答案,我们发现糖和盐放在水里会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那在生活中那还有哪些东西会像糖和盐一样放进水里也会不见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然后再来幼儿园和
我们一起分享吧。
活动总结
活动前,我收集了许多生活中溶解与吸水的物品,并了解这些物品在怎样的水温下溶解得更彻底。这些准备工作,为幼儿探索提供了条件,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幼儿自主、有序地把材料投进水里,再观察材料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探索,他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没有压力,敢说,敢做,能将自己的认知和发现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孩子们发现了盐和糖会在水里会溶解,而棉布和棉花在水里会吸水。
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我在活动的过程中,总是担心“我不讲,他们会知道吗?”,“再放纵下去会不会偏离了主题?”等等。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将主权真正的交给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灵活的提供有
针对性的支持,成为幼儿学习的帮助者。
溶解的教案 5
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5、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运用课件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一个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的牛奶去上学,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迟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小朋友已经很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首先我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提供的实验电器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怎样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以上,我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各组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通过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整合三种方法,并运用于实验
小组按规则进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赛。只要有一组完成实验,就结束实验,各组上交器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总结溶解更快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学用结合
我首先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课后进行食盐溶的快的实验比赛。并让孩子们课后去思考:溶解加快了,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哪些不利的方面?如果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减慢溶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溶解的教案 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杯子若干、筷子若干。
2、实验材料:白糖、小米、盐、沙子、红糖、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东西”导入。
故事内容:有一只小鸭子非常懂事,老是帮妈妈干活。有一天,鸭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和一袋米,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和小米,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装糖和装米的袋子弄破了,糖和米都撒到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但是小鸭子找到了米。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白糖找不到了,米还能找到?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一):教师示范实验1、观察糖和米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老师做实验,小朋友们观察。
(1)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教师拿出一杯清水让一位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
(2)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3)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4)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米,让幼儿观察米放进水里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解)
(二):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出示ppt(盐、红糖、小石子、沙子图片)图片上的东西会不会溶解呢?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老师将小朋友分成四个组,每个组的实验材料都是不一样的。每组小朋友都有一个装有实验材料的杯子、一根筷子。等老师帮忙倒入水后,幼儿用筷子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溶解了还是没有溶解。操作时要注意小心搅拌,一只手抓住杯子,一只手进行搅拌。
(2)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3)让幼儿做小实验,观察结果如何。
(4)请做实验的幼儿说一说你水里放的是什么?溶解了没有?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在溶解的材料图片下面划对勾,没有溶解的材料图片下面划错误)
3、教师小结:
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溶解,也有许多东西不可以溶解,小朋友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发现。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溶解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平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习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习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习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溶解的教案 8
设计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
(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溶解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 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
6勺7勺8勺
9勺10勺11勺
12勺13勺
14勺14勺以上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溶解的教案 10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溶解”现象在孩子的生活中其实经常可见,喝糖水、的时候,冲奶粉、果汁的时候。只是未引起孩子的关注。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引起孩子对生活中周围事物的关注,培养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现象的态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在操作中培养合作能力。
3、对周围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小石头、沙子、白糖(分别每组一份)、一次性筷子、装好水的.透明一次性杯(人手三个)、调羹(分别盛沙子、白糖),干净的抹布。
2、记录材料:大记录纸若干张(包含猜想部分),小记录纸(只记录验证部分)人手一份贴纸(笑脸与苹果形状)。
活动重难点:
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
1、教师出示一包板蓝根:你们认识它吗?是什么样子的?
2、告诉孩子,这是板蓝根,可以预防咳嗽、感冒。并把它倒在透明杯里,引导孩子观察它是颗粒状,一颗一颗的。
3、师:板蓝根说今天要给我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可看仔细喽。
4、教师加入水到杯子里,再用筷子慢搅,边搅边说:搅一搅,搅一搅,慢慢地搅一搅,变、变、变,咦,板蓝根怎么不见了?(我们的孩子可能会用方言说“洋了。”)
5、师:“洋了”用普通话说叫“溶化了”。原来板蓝根跑到水里搅一搅后,就会溶化掉,看不见,我们还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叫“溶解”。
6、师:板蓝根在水里看不见了,是因为它在水里怎么样了?
引导孩子再次感受“溶解”现象。
二、认识操作材料
1、师:想玩吗?好,我们先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
2、猜猜谁在水里会溶解?
3、教师出示大记录纸,介绍记录方法后,把部分孩子的猜想记录下来。
三、操作验证猜想
1、师:你们猜的不太一样,那到底谁会在水里被溶解呢,我们来动手做一做,就会知道了。
2、交代操作规则:每人拿一块石头,一小勺白糖、沙子,分别装在3个装水的杯子里,一个杯子只能放一种东西。放好后,慢慢搅,看看它会不会被溶解,会的,在记录表里给它贴个笑脸宝宝,不会的给贴个苹果宝宝。
3、师:对了,白糖和沙子的碗里都只放了一个调羹,可大家都要用,怎么办呢?
提醒孩子学会等待,学习合作,大家轮流用。
4、孩子进行操作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实验结果
把孩子的记录卡贴黑板上,请个别孩子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如实验结果有异议处,教师再次操作记录,集体验证,得出结论:石头和沙子不会被水溶解,白糖能被水溶解。
四、活动延伸
1、寻找与发现生活中其物品的溶解现象。
2、探索溶解的快和慢。
溶解的教案 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发现水有溶解的作用。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及判断能力。
3、让幼儿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感觉探索科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玻璃瓶、口杯、搅拌棒。
2、糖、盐、油、沙子、淀粉、石块、洗洁精、洗衣粉。
3、记录卡、记号笔。
4、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又进入了科学探究的领域,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2杯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谁想来尝一尝?
3、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讨论、演示
1、水为什么是甜的?你在水中看见糖了吗?糖哪去了呢?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水中可以化掉?
3、水很历害,它让有些东西在水里化掉。在水中可以化掉的东西南北,在科学上我们叫它“溶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有趣的.溶解》
4、你们想不想看看糖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师操作)
5、糖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黑板上老师有张大的记录卡,卡上有两个杯子,杯子里没有东西的说明能溶解,有东西的说明不能溶解,把你们实验结果画在记录卡上,能溶解的画“V”,不能溶解的画“X”。
7、糖能溶解在水中所以就在能溶解的杯子下面打“V”
三、实验
1、今天,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盐、沙子、石块、油、淀粉,五种不同的材料,那你们猜一下谁会溶解?谁不会溶解在水中呢?好,现在我选出每组的操作员。其他小朋友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你们每个人都是小小记录员,一定要把你们的记录结果填到记录卡上,看看和你们猜想的是不是一样?(请小朋友在操作过程中,不要争抢,注意协调合作)。
2、幼儿随音乐自选材料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小朋友做完后一看记录卡的结果。
4、看看有实验结果和老师不一样的吗?哪个不一样?一起来操作一下。(教师把不一样的实验再进行示范操作,幼儿共同观察得出结果。
5、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会不见了,就会溶解到水中了,这就是小溶解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有趣的溶解,那么利用溶解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区分一些物品了。
6、教师出示分别装有盐和油的两个杯子,让幼儿区分哪个是油,哪个是盐,为什么呢?(盐能溶解在水中,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四、应用
1、现在人们很聪明,利用溶解的原理还制作了许多东西,如:小朋友常见的“吹泡泡水”就是用洗衣粉、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制成的。
2、幼儿分组制作“泡泡水”。
3、泡泡水制作好了,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吹泡泡。
活动延伸:带幼儿到户外吹泡咆
溶解的教案 12
教材分析:
溶解时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大班幼儿对溶解现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活动可为幼儿提供固体、结晶体、粉末状物品等多种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在对比中观察物体被水溶解后的变化,探究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重点提出油能不能溶于水这一问题,引导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体验猜想、操作、发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发现油在上、水在下互不相溶的特性。
2、掌握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符号,标志记录自己的发现。
3、在猜想和实验中能乐于思考,认真观察,对溶解的神奇现象产生好奇心。
活动准备:
1、方糖、盐、石头、花生油每组 1 份,分别用一次性小碗盛放;勺子或搅拌棒每位幼儿 1 把(根);透明的一次性水杯每位幼儿两个;实验记录表、水彩笔每位幼儿 1 份。
2、1瓶热水、1 杯冷水、两块一样大的冰糖、盐、透明的杯子 6 个、小勺 1 把。
活动建议:
1、猜一猜,想一想,了解实验的材料。
(1)请幼儿说一说实验的材料。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把方糖、盐、石头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用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猜想结果,并用符号,标志记录下来。
2、 动手试一试,探索使物体溶解得更快得方法。
(1)幼儿在操作中观察、发现哪些物质能溶于水。
引导幼儿从方糖、盐、石头中任选一种材料放到杯子里,充分地搅拌,观察它的'变化,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验证溶解的现象。
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方糖、盐取不出来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在讨论中丰富词汇:溶解。
(3)教师分 3 步演示实验,首先让幼儿猜想哪个杯子里东西溶解得更快, 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发现让物体溶解得更快的方法。
①将两块方糖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透明水杯中,观察哪一杯里的方糖化得更快。
②取两块一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敲碎,分别放入水温相同的两个杯中,观察哪个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
③将两勺盐同时放在水温相同的两个杯子里,其中一杯用小勺搅拌,观察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得快。
小结:要使物体溶解得更快,一般有 3 方法:增加水温、使溶解的东西变小、溶解时进行搅拌。
3、试一试,看一看,了解油水分离的现象。
引导幼儿将一小勺油倒入水中,边搅拌边观察,通过用小勺把油从水里取出来,发现油会漂浮在水面上,它是不溶于水的,指导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标志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4、提出问题:你还指导有哪些东西放到水里能溶解?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无处不在。
新版大班语言《小威向前冲》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学设计+音乐+小视频幼儿园班本课程《叶子的秘密》课件PPT主题故事教学活动
溶解的教案 13
教材简析:本册第 6、7、8、9、10课构成了教材“水”的教学单元。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从而使学生知道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三学式教学结构:共学--导学--自学,并按照“假设--实验--结论”的思路来讲,可分为三部分:
㈠.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讨论:要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里尽快溶解,应该怎么办?
㈡.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㈢.指导学生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教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每组2个)、筷子、热水、高锰酸钾、大粒盐、食盐、小勺。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和掌握了水能溶解物体的性质,知道了什么是溶解,什么是不能溶解,哪些物体可溶解,哪些物体不能溶解。
2.提问:什么是溶解?说出三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3.复述:像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哪样,能分成极小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溶解。(如: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
4.讲述:要想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尽快的溶解,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学习新课:
㈠、指导学生认识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1.讲述:首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书22页,哪位同学将课文实验一内容读一遍。
2.投影显示实验方法要求并讲解:在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并同时各放入数量基本相同的高锰酸钾,其中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的水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观察比较,哪杯水中的高锰酸钾溶解的快呢?
下面同学们按照上述方法来做这个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4.提问:⑴.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⑵.实验中,哪几个条件相同? (水量、水温、高锰酸钾的数量及颗粒大小放入的时间相同)
⑶.哪个条件不同? (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⑷.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呢?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才能够准确地比较出哪种方法使物体溶解的快)
5.教师小结:通过实验一,我们知道了搅拌可以加快物体的溶解,并且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对比实验的方法,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6.填写课文22页填空:(在图中的方框内画ˇ)
㈡、指导学生认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述:我们在看一下书23页的实验二,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冷热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来实验? 在实验中,应该让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
下面各组同学讨论一下。
2.提问:在实验中必须保证哪几个条件相同:水量.盐的数量及颗粒大小,放入的时间,搅拌情况。哪几个条件不同: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
3.讲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实验中必须保证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哪么,我们这样来设计这个实验看行不行呢?
4.投影显示实验方法: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并在两杯水中同时放入一粒大小基本相同的粒盐,将两杯水都搅拌或都不搅拌,观察比较一下,哪杯水中的`盐粒溶解的快。(要求:找一名同学读一遍后教师讲解)
5.讲述:这个实验由老师来做,大家注意观察,是用冷水溶解的快,还是用热水溶解的快。
6.教师投影显示实验过程:
7.提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溶解的速度一样吗?哪个快呢?
8.汇报实验结果:不一样,用热水的比用冷水的溶解的快。
9.提问:为什么用热水溶解的快呢?
10.因热水能加快溶解。
11.教师小结:通过刚才所做的实验证明,用热水也可以加快溶解。
溶解的教案 1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是红糖是红色,盐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T:请你猜一猜,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几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并进行交流。
T:现在我请你们用调羹试试,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来?哪些不能取出来?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是它们都能用调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是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小百科: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溶其所似”。意思是说,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比如,食盐,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却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溶解的教案 15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
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的教案 16
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很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
溶解的教案 1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溶解的教案 18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感知溶解的现象,并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活动准备:
1、奶粉、国珍、味精、盐、糖、沙子、黄豆、洗衣服、奶糖等。
2、纯净水、勺子,透明容器。
3、每生一个小茶杯。、
4、幼儿用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品尝白糖水和淡盐水。
师:为什么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
幼儿:因为糖是甜的,盐是咸的
师:你们在水里能看到糖或者盐吗?
幼儿:看不到。
师:为什么?(因为化在水里了。)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教师请每组幼儿分别在两个装有水的透明容器里各放一勺盐和一勺糖。
师:糖和盐在哪呢?(在容器底部)
师:为什么没有不见呢?怎么做才会不见呢?
引导幼儿用勺搅动。
教师:有什么发现?(糖和盐不见了)糖和盐到哪里去了?
小结:糖和盐放进水里慢慢地不见了,这是因为它们溶解在水里了。
3、讨论:什么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不能?
师:哪些东西是不能溶解于水的'?
师: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东西中,你们认为哪些是能溶解于水的,哪些不能。
幼儿做试验,边记录。
可以溶解的物质,幼儿用水杯尝一尝味道。
教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并随机指导。
4、幼儿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实验方法。
溶解的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教学准备:
各组装水烧杯5个,高锰酸钾、食盐、沙、面粉各1小份,小药勺4根,滤纸1张,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搅拌棒1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里,食盐哪里去了?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的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它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并完成对书中表一的记录。
5、想象: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并描述食盐的溶解过程。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
2、教师以高锰酸钾为例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作好记录。在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的实验时,要先讲清要求,再让学生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本课表二)
4、学生汇报,并思考: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5、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溶解是物质______地分散在水中,且_____(能或不能)用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把字写在本子上。
溶解的教案 20
活动目标:
1、通过孩子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使孩子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这个词的含义。
2、通过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倾听他人的能力。
3、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绿豆、米、盐、糖、果珍、搅拌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部分
1、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东西,请吧。
2、幼儿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大家轻轻地走回来,坐好,乖。谁愿意举手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
二、大胆猜测材料的'溶解性
1、 老师:猜猜,这些东西分别放到水里会怎样?
老师:到底会怎样呢?我们等会再试试。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老师这杯水里有什么东西?
2、老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尝一尝,谁愿意来试试。好,你来!
一名幼儿上来尝水的味道。
三、幼儿大胆操作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测
1、教师请幼儿自己尝试探索,让这些材料融解,如果盐暂时溶解不了,我们请小木棒来帮帮忙,帮我们搅拌一下,看看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个别交谈。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桌上的东西都用上,看看哪些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了。
3、幼儿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做完了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发现了什么?
四、教师小结
1、老师:这些东西躲到水中了,我们把这个现象叫什么?刚才非非说的是对的,它们都被水溶解了。这些水时间长了会变质,颜色会发生变化?到底会怎样呢,我们把它们放到阳台上去,过几天再去看看有什么变化,好不好?
幼集体:好!
2、带幼儿到阳台上摆放水杯,活动结束 。
【溶解的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水的溶解教案02-10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03-01
溶解度教案04-02
中班科学溶解教案07-02
大班科学溶解教案04-01
《溶解》幼儿园教案12-08
小班科学有趣的溶解教案06-13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01-21
中班科学水的溶解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