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教案

时间:2023-02-13 12:15:20 教案 投诉 投稿

微课的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微课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课的教案

微课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能够说出作者在慕田峪的所见所闻。

  3、摘录文中描写云海的词语或句子,并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云海的千姿百态,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讲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用“目不暇接”的词语练习说几个句子。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同桌互相读,检查反馈。

  (三)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默读全文,独立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用笔标注下来。

  逐个检查学生是否画正确,请同学在自然段旁批注,每一段写的是什么?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好描写云海的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慕田峪云海和黄山云海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同学结合一段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三、激发想象。

  (一)再次朗读全文,思考:作者看到这些后想到了什么?标画。

  (二)激发想象:如果你就在这里,看到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什么?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摘抄。

  摘抄课文中描写云海的句子。

  五、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与前三篇文章的不同。

  课后小结:请学生找一找慕田峪云海与黄山云海的相同之处时,学生不太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还应在课前请学生反复读文章,做到文章在信中,对于理解文章大有帮助。

微课的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说说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

  二、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微课的教案3

  课标要求: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索”, 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微课的教案4

  一、教材依据

  课程名称:《叫卖声里荔枝颂》

  使用教材: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音乐四年级上册

  适用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聆听粤曲小调《荔枝颂》,感受叫卖调的独特风格,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叫卖调的理解和感受,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

  过程与方法:组织欣赏、模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叫卖调在音乐结构、歌词特点等音乐特点,鼓励创造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在探究合作中参与集体协作。

  知识与技能: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结构及歌词特点,在听、唱、玩、奏中感受风格。

  三、教材分析:

  叫卖调是民间风俗歌的一种,也可以算作是民间实用艺术的一种类型,在全国各地都有。叫卖的声调,与当地的语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脍炙人口、享誉海内外的粤曲《荔枝颂》,始唱者是粤剧艺术家红线女。1957年,她到莫斯科参加第6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其中“东方古典歌曲比赛”中,她凭借《荔枝颂》、《昭君出塞》,为广东粤剧界捧回第一枚金质奖章。由二十多个国家组成的评委,赞叹她音色丰富、清脆,徐疾有致。最后一句“卖荔枝”,她借鉴花腔女高音,把“枝”字无限延伸,由强至弱,欲断还连,兀地翻起一个高腔滑音,随即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曲终韵味仍存。让人们闭着眼睛也体会到曲中卖荔姑娘是那么天真、活泼,她对岭南佳果——荔枝那份自豪,那份赞赏,尽在一腔一板之中。《荔枝颂》作者,人们都忘不了,戏行中人昵称的“卿叔”——著名编剧家陈冠卿。“卿叔”从上世纪40年代为粤剧红伶何非凡撰写的第一出粤剧《断雨残云》,至今与戏文相伴五十多度春秋。由于他谙熟戏曲个中三昧和“棚面”音乐,且具深厚诗词、古文功底,因此他的作品都兼备文学性、音乐性。他撰写的粤剧(曲)过百,唱红了几代老倌。“卿叔”对《红楼梦》尤为钟爱,40年代的《情僧偷到潇湘馆》一槌锣鼓,在广州海珠大戏院连续爆满数百场,捧红了何非凡。及后的《宝玉哭晴雯》、《怡红公子悼金钏》,捧红了陈笑风、罗家宝、林锦屏。

  谈起当年撰写《荔枝颂》往事,“卿叔”笑道是奉戏剧家、广东剧协主席李门之命执笔的。幸好少时生性好动,每逢荔枝丰收季节,便结伴徜徉于荔海攀树摘食,对荔枝的品种、特色、味道知之甚详,因而只花了几天时间,尝试糅合七字清、梆黄、小调写就此曲。卿叔说,《荔枝颂》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流传时间之长,是始料不及的。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广东开平人,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xx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四、教学重点:

  在听、唱、玩、奏中,利用综合音乐要素初步感受叫卖调的音乐风格。

  五、教学难点:

  在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

  叫卖声里荔枝颂,听听粤曲小调《荔枝颂》

  (设计意图:以音乐要素入手,听辨以粤语语音为主干音所构建的音乐,为后继教学铺垫。)

  (二)新歌教学

  1、初步感受叫卖调:

  初听《荔枝颂》,课件展示。

  2、这首乐曲小调来头可不小,她的首唱者是著名乐曲演员红线女。再听,介绍红线女。

  (设计意图:对音乐要素的对比感受,淡化音乐理论,让学生听、看、唱、玩来感受粤曲小调特点。)

  3、南腔北调叫卖咯

  听听祖国各地叫卖调,欣赏各地的叫卖调

  广州《卖荔枝》、西安《卖干酪》、听《磨刀老头》片段,模唱

  用怎样的声音叫卖可以更好地推销自己的商品?

  (设计意图:感受叫卖调在音乐结构上的特点,用新的理念完成传统的歌唱教学中对歌曲处理这一教学环节,切实解决新歌教学中唱歌问题,为音乐创编环节提供知识基础。)

  (三)拓展归纳

  感受与学唱叫卖调的作用——招揽顾客,推销商品。

  (设计意图:这一版块旨在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唱、听、看”等有效方法,让学生轻松感受归纳“叫卖调”。)

  (四)总结

  采访学生,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什么是你最感兴趣的?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叫卖调,体验市井生活情态,感受人文、艺术、音乐之间的美学历程。)

微课的教案5

  设计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教师可以用讲授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但在讲授过程中,应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欣赏和品味。此课采用学生利用微视频先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各种书刊、络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在课上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资料进行归纳,反映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将资料内化为个人的理解。

  教学分析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中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之一,也是一位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的全能型艺术家。他早年出身贫寒,少年时期便以木工为生,青年时开始学画,六十岁到北京卖画谋生,但门庭冷落,后在陈师曾的指导下“衰年变法”,画风和境界有了质的飞跃,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称号。他曾任美术家协会主席,1955年获国际和平奖。

  本课教材主要以齐白石最受人称道的绘画题材——花、鸟、鱼、虫,最令人折服的艺术修养——诗、书、画、印,最使人着迷的气韵品格——画简意深、笔墨率真为切入点,展现齐白石一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入手,认识和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及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专题欣赏学习,初步了解齐白石的生平。

  (2)知道齐白石的代表作是什么,他的花鸟画有哪些明显的艺术特色。

  (3)通过欣赏齐白石的诗歌、书法、篆刻、绘画作品,知道齐白石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书中提出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5)能够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作品,从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和个人感受方面写一观后感。

  教学策略 通过观看微视频,自己学会收集资料欣赏国画作品撰写观后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学习欣赏齐白石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难点:以文字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后感。

  教学过程

  (一)、设问引入

  1.上个世纪,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国画大师在195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

  2.出示课题,板书: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二)、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学生交流资料:

  1、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齐白石?

  2、请2~3位同学介绍收集到的关于齐白石的信息。

  3、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齐白石1863年生于湖南湘潭,出生贫苦家农家,幼而好学,读过半年私塾,12岁始学木匠,善雕花。27岁时才正式拜当地文人拜少蕃、胡沁园为师,学习诗文、书画、篆刻。40岁后,五次出远门游历,助长了技艺。60岁在陈师曾的支持下,进行“衰年变法”,闭门专攻写意花鸟,借鉴诸家之长,再结合自己的气质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画风、境界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一位诗书画印全才的艺术家。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引导学生了解齐白石传奇的一生,感受他刻苦、勤奋以及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

  4、你最喜欢哪幅齐白石的花鸟鱼虫作品?画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表现的?怎样才能表现得这样生动?

  师:齐白石十分热爱身边的花鸟虫鱼,所以把它们都当作有感情的生命来画。它笔下的这些花鸟鱼虫是他长期观察和写生的结果,因此生动、亲切而又质朴。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花鸟鱼虫作品,了解画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受齐白石绘画作品自然、亲切、质朴的美。

  (三)、欣赏齐白石的其它作品

  白石老人一生作品丰富,不但擅长花鸟,还有大量的山水和人物作品。下面按照老师的欣赏方法分组欣赏以下几幅画,讨论后汇报:

  1、《荷花蜻蜓》

  (1)荷花和蜻蜓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写意与工笔结合。师简介:工虫花卉,即兼工带写,乃白石晚年独创,前无古人。即虫以工笔而花卉用写意的方法。

  (2)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效果?

  粗与细、虚与实的强烈对比,豪放与细腻、动静结合,妙夺天工,奇趣盎然。

  2、《荷花蜻蜓》

  (1)荷花和蜻蜓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写意与工笔结合。师简介:工虫花卉,即兼工带写,乃白石晚年独创,前无古人。即虫以工笔而花卉用写意的方法。

  (2)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效果?

  粗与细、虚与实的强烈对比,豪放与细腻、动静结合,妙夺天工,奇趣盎然。

  3、《竹楼荷塘》

  (1)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宁静、朴实、深远,诗一般的意境。

  (2)读一读P3中的这首诗,结合起来理解这幅画。

  4.诗书画印的全才

  刚才第三组读到的诗也是齐白石之手。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欣赏P3书法、诗文、篆刻作品,说说欣赏后的感受。

  书法:气象雄浑、自然纯朴、稚拙而富有情趣

  诗文:清新质朴,感情真挚

  篆刻:布局奇特、雄奇奔放、气势纵横宏大、用刀如笔、下刀肯定、一气呵成。

  通过课件欣赏齐白石书法、篆刻和诗文作品,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中了解齐白石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大师,感受他艺术作品不朽的魅力和勃勃生机。

  (四)、回眸

  1.欣赏了齐白石的诗书画印,我想问问大家,他如何能从普通的木匠变成艺术大师?他一生又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作品?(勤奋刻苦)

  小故事: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在齐白石八十九岁高龄时,还坚持每日作画数幅。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比较全面地欣赏齐白石作品后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全面感受齐白石的人品和作品。

  2、你知道白石老人最喜欢表现什么吗?(花鸟虫鱼等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3、他的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画简意深、生动质朴、鲜活而有情趣)

  (五)、学生展示作业

  1、作业要求:选择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写写自己独特的观后感(可从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感受等方面入手)或者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收获。

  2、请部分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观后感或收获。

  微反思

  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课前学习,能够基本的了解国画欣赏的基本知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很多交流和沟通,都感觉很轻松愉悦!但部分学生在收集素材时,有些理解不够,杂乱无序,有待指导加以归类!

微课的教案6

  【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微课的教案7

  1.教材分析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教学理念,注重技能与体能并重,过程与方法并重,努力实现体育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最优化。本课以竹竿舞和拍毽子为载体,发展学生协调平衡及控制身体等能力,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同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竿舞及拍毽子的动作要领,使学生乐于参与动作的学习。

  2.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尝试体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拍毽子技术动作,以及学会欣赏竹竿舞。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3.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讲授、展示教学法

  4.教学过程

  师出示图片导入,出示几幅民间体育游戏的图片,请学生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游戏。

  师:接下来,老师要讲的是另外两种民间体育游戏,请看!

  师出示毽子图案

  师:毽子可以怎么玩?

  生:踢毽子

  师:那我们来欣赏一段踢毽子的视频。(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

  师:请问,毽子除了可以用脚踢,还可以怎么玩儿?

  生:用腿踢,还可以用拍子拍。

  师:对,我们还可以用拍子拍毽子。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拍子和一个毽子。

  师讲解拍毽子的握拍方法以及拍毽子的动作要领

  教师示范,请同学上前体验动作

  师:这毽子还可以怎么拍?

  生:背后拍,胯下拍....

  师:请大家课后在继续研究,接下来我们要讲另外一种民间体育游戏,猜猜是什么?

  师出示竹竿舞的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竹竿舞,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竹竿舞的基本技术:

  1.基本姿态

  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对竿。

  2.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竹竿相碰对不碰手为度。

  3.跪地击竿

  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师播放竹竿舞视频,请学生欣赏

  师: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大家 了解了两种民间体育游戏,拍毽子和竹竿舞,希望课后大家能够搜集更多的民间体育游戏,并与同学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

  师:下课

微课的教案8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八、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微课的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感悟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上堂课的学习体会,过渡新授。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对《匆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或感受?

  2、过渡:是啊,这篇课文的确写得很美,令人百读不厌。那么,她美在哪里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来细细品味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吧!

  (二)、读中感悟:悟语言之美,悟情感之真,悟表达之巧。

  1、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划一划、读一读、注一注,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同桌间交流交流。

  2、学生边读边悟,同桌交流。

  3、学生集体交流。

  4、重点交流: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师: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背下来,好吗?

  2、指名背诵。

  (四)、仿写练习,拓宽课文内容,加深感受。

  1、我们阅读一篇课文,不但要能读进去,还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可以想到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作家笔下的人们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还可以想到劝人珍惜时间的诗词、格言等。你能把他们写下来吗?

  2、学生仿写练习,或整理有关时间的诗句、格言。

  3、学生交流。

  (五)、编座右铭,深化认识: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时间、对生活有了很深的感受。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编成一句话,把它作为座右铭送给自己或送给你的同学呢?

  (六)、课后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分发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微课的教案10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血液”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人体三种血管的比较”,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 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影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重点问题,通过学生亲手标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让学生体验它们之间关系,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观看血管视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三种血管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辨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血管。

  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 幻灯片 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

微课的教案11

  一、 “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 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 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如表1 所示):

  表1 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分类依据 常用教学方法 微课 类型 适用范围

  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以语言传递信讲授法息为主的方法

  谈话法 问答类 讲授类 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

  (问答法) 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启发法 启发类 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讨论法 讨论类 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 演示类 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练习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实验法 练习类 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实验类 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类微课较为常见。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表演法 表演类 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般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类 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类 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以引导探究为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类 主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四、区域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发布,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选择开发。

  2.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 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4.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五、微课的区域实践效应及应用前景展望

  20xx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这种新型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全市共征集到1700多节优质规范的教师微课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全市微课平台(图4)展播不到二个月,访问量就超过15万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捧,成为了第三届(20xx年)“佛山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亮点,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等众多媒体和网站纷纷予以了报道和转摘。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六、微课堂文化

  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微课堂学生各科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微课堂作为知名课外辅导教育品牌,一直坚持“进步才是真理”的经营理念,微课堂视教育质量为生命,汇集了一批全国优秀一线教师,以优良师资作为质量的保证;此外,微课堂崇尚科学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课堂有志于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先锋队,以睿智创新的精神探索课内课外教育的新模式,为实现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添砖加瓦。

微课的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用计算机写文章》是新时代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的第11课的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拆分与合并的段落方法和文章段落格式、段落缩进的设置。它是学生学习WORD承前启后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WORD中的文字块操作。在这之后学生将学习WORD中的更加复杂的内容。

  2、 通过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已具备了一些学习能力。同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易于接受新知识,个性色彩十足的word对此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让学生学会拆分与合并的段落方法。

  2、学会文章段落格式、段落缩进的设置。

  [技能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

  2、让学生将所学WORD知识应用于实际。

  [情感目标]:1、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学会文章段落格式的设置。

  突出重点的方法:1、让学生体会通过格式设置可丰富版面内容,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2、通过教学反复练习,从而完成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教学难点:学会设置正文的首行缩进的方法。

  突出难点的方法:通过分组练习,小组长和教师的辅助,化难为易

  本节课的课时设置是2课时 ,本课是第一课时。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本节课将采用“微课教学法”,并借助网络电子教室,通过“微课”的模式导入教学。

  [学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热情。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学习。

  六、教学资源 计算机网络教室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视频(一)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篇未经处理、修饰的WORD作文“倡议书”,然后再展示一篇已制作好的“倡议书”。问学生 “哪一篇对视觉冲击更强烈,更有美感,为什么?”,老师总结比较这两者的区别,由此引出设置文章格式的重要性,引入本课课题《用计算机写文章》

  (二)探索新知,学生自主练习

  视频(二)

  1、老师演示如何将文章段落进行拆分和合并。老师教学生认识“回车键”和“退格键”。

  2、教师通过网络电子教室将未经处理的“倡议书”的WORD文件传给每一个学生,并提出问题“我们应如何将它修饰处理成一篇有美感的作文呢。”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3、提醒学生有些操作步骤忘了的可以看看课本69页。

  4、各小组长检查自己组员完成情况并及时向老师反映。

  5、老师点评。

  视频(三)

  1、老师演示:“如何标题居中” 教学环节

  2、学生独立完成:“标题的居中”任务。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3、老师请个别同学到在电脑上来进行操作演示给所有学生看。

  (三)布置任务,分组协作

  任务:学生设置正文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可以帮助遇到困难的组员。

  (可参照书本71,72页书本知识完成)

  2、老师检查完成情况,并点评,请个别学生上机演示给其他学生,由学生点评。

  视频(四)

  1、老师其他二种对文章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的方法。

  2学生尝试着这二种方法对段落进行首行缩进。

  3、有时间可请学生机上演示给大家看。并由学生点评。

  (四)课堂总结

  1)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2)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外延伸,激发学习兴趣,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电脑WORD软件写一篇短文,完成的 作品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微课的教案13

  微课作品介绍

  本节微课是美术校本教材系列内容,旨在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会用废旧布料来表现动物,探索动物的不同表现方法。动物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孩子们通过收集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废旧布料,运用灵巧的小手把一块块碎布料变成一幅幅精美的布贴画,孩子们不仅能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还能增强环保意识,感受传统布贴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本微视频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术课的学习,对学生的造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孩子们在美术课中已不满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想尝试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现。本课采用废旧布料来表现动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造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体验了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学习内容分析

  本微视频是《动物布贴画》第二课时,可作为苏少版美术教材的延伸教学内容,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设计好了自己喜欢的动物绘画稿,本课是在绘画稿的基础上尝试用布贴画的'形式表现动物。首先欣赏部分同学的动物绘画作品,接下来通过观看两位布贴画小巧手的示范视频学习布贴画的制作方法,教师讲解制作难点。接下来欣赏教师布贴画示范画。最后通过欣赏我校布贴画兴趣小组同学的优秀作品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制作的信心。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欣赏部分同学的动物绘画作品,增强对动物特征的认知;

  2、通过观看布贴画制作微视频,学习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3、通过欣赏教师的示范画,进一步理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4、通过欣赏同伴们的布贴画优秀作品,培养学生学习布贴画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微课是我校美术校本教材系列内容,可作为苏少版美术教材的延伸课程。

  首先让孩子们欣赏同伴们优秀的动物绘画作品,接着欣赏两幅动物特征不明显的学生作品及其修改后的作品,旨在增强学生们对动物特征的认知。

  在观看两位布贴画小巧手的制作微视频环节中,孩子们能基本掌握动物布贴画的制作方法,随后教师讲解了制作的难点。

  接下来通过欣赏教师的示范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最后的环节,通过欣赏我校布贴画兴趣小组同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学习布贴画的兴趣,增强布贴画制作的信心。

  学习指导

  喜欢动物并认知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了解布贴画的历史和制作工具对布贴画的制作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配套学习资料与苏少版二年级美术《动物朋友》一课配合使用,可作为苏少版美术教材的延伸教学内容。

  制作技术介绍本微课运用了camtasia studio、photoshop、power point、会声会影等多种图像及视频软件。运用photoshop进行图片的设计和编辑,如PPT页面设计等;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视频的编辑和处理;运用power point制作微课PPT;运用camtasia studio录制PPT及音视频。

微课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2.通过交流、分享,引导学生总结、介绍读书方法,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让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3.体会作品角色的特点,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初步品析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分享,引导学生从中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2.品析文章,体会作品角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归结、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理解狐狸爸爸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2.以书友队为单位共同寻找能体现狐狸爸爸了不起的地方。

  3.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制造冲突,激发兴趣。

  1.同学们,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以来,我们读了不少书。最近,跟大家一起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我觉得它特别棒。今天这节课,老师想跟大家一起再重温一下这本书,分享一下彼此的读书心得,好吗?

  2.我想问下大家,在读这本书之前,你对狐狸有什么印象?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它:()的狐狸。

  3.不错,在我们印象中的狐狸不是偷鸡摸狗,就是喜欢说谎骗人,特别不惹人爱。可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狐狸爸爸了不起!什么叫“了不起”?为什么会说狐狸爸爸了不起呢?

  二、重现轮廓,锦囊授法。

  1.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根据学生概括不完整的情况,随机小结引导。

  3.古有诸葛亮锦囊妙计闻名天下,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送一个锦囊,看能不能帮到大家?出示:读书锦囊一:看目录,知梗概。

  4.出示内容概领,引导学生对照目录将故事说完整。

  故事讲了(三个饲养场主),他们非常痛恨(狐狸先生)来偷东西,就想把狐狸消灭。他们采用用枪(射击)、用(铁锹)锹、用(挖掘机)挖、用人围攻的方式,与狐狸展开(竞赛),他们都说:“(我们决不让他跑掉)!”(狐狸先生)一家被迫(开始挨饿),接着(狐狸先生有了一个计划),他带领4个孩子挖地道到了(博吉斯的'1号鸡舍),并让他的孩子带回一只鸡,(狐狸太太吃了一惊)。之后,狐狸爸爸又碰到了同类(獾),并与他一同挖地道到(邦斯的大仓库)和(比恩的秘密苹果酒窖),取了很多的东西,回去开了个(盛大的宴会)。而此时三个饲养场场主(仍然在等待)。

  3.大家看,比照目录,我们很轻易地就把故事的梗概给理出来了。那要是下次另外给你换本书,你能很快地大概了解书的内容吗?用什么方法知道?对,看目录。(板书:看:目录)

  4.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好不好看,除了老师给你的这个锦囊妙计,大家还有什么别的好法子,可以很快地知道书的内容呢?引导归结方法。

  5.出示:读书锦囊二:读提要,知内容。介绍内容提要的位置、作用。

  6.要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其实光知道内容还不够。了解作者还有书的背景也是很必要的。那大家对于这本书,还知道些什么呢?

  7.相机介绍读腰封和序言,从封面、封底提取信息的方法。

微课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都能产生弹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

  2、难点:压力、支持力、拉力等都是弹力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白板、橡皮泥、弹簧、激光笔、镜子、木条、砝码、测力计

  【课时安排】

  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演示:压缩橡皮泥、拉伸弹簧。

  二、新课教学

  (一)形变

  问题1:橡皮泥和弹簧,它们发生了什么改变?

  ——形状或体积发生了改变。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问题2:橡皮泥和弹簧,它们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而弹簧可以。结论:形变后撤去力的作用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二)弹力

  学生实验:用测力计拉伸弹簧

  问题1:在拉伸弹簧时,测力计出现了示数?说明什么?——说明弹簧对测力计有力的作用。

  问题2:旁边的同学感受到弹簧产生的力了吗?为什么?——不接触弹簧就不会受到弹簧的力。

  结论: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

  (三)常见的弹力

  演示:木条载重

  木条上放置重物时,木条受到压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弹力,这个支撑住物体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问题1:木条比较软,形变非常明显,那如果在木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呢?演示:

  结论:有些形变非常微小,用肉眼无法看清,但这些形变我们可以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实验证明,我们身边的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桌面与物体接触,并且发生了形变,这满足了弹力产生的条件,所以桌面会对物体有一个弹力,这个就是桌面的`支持力。我们生活中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其实都是弹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形变和弹力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分类:1、弹性形变;2、非弹性形变。

  2.弹力: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时对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

【微课的教案】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微课教案12-15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2-08

微课教案设计03-17

节约粮食的微课教案04-08

防溺水微课教案(通用8篇)04-16

中国石拱桥语文微课教案02-16

微课教学反思04-22

微课教学设计05-08

微课的教学设计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