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子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时,勇敢地出了自己的鲜血并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子勇敢,表达了浓浓地兄妹亲情。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生字7个,会写生字11个。
2、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读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识生字、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由奶奶送给“我”的小鸡中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重要,今天老师也给大家来了一个与生命有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放音乐讲故事。
3、故事后来发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不明白地方画下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词
血液 抽血 颤抖 惟一 渗出 一瞬间 挽起
(1)自由读生词
(2)开火车读生词
(3)齐读生词
2、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男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男孩勇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
(1)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
(男孩不想让妹妹为自己紧张、担心,所以抽血时,男孩很安静,并微笑着,安慰邻床上的妹妹。)
(2)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立刻停止”“一动不动”“颤抖”从这些词中此时男孩心里非常害怕,认为自己就要死了。)
指名朗读
(3)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个男孩只有呀!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医生没有想到一个十岁的孩子以为输血就会死,但为了救自己的妹妹他却下定死亡的决心。他被男孩的这种做法打动了。)
A、理解“震撼”的意思。
B、结合课文体会“震撼”的意思。
C、指导朗读。
当男孩从医生嘴中得知自己不会死,还能活到100岁时,他又是怎样的呢?
(4)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个圈,确认真的没事,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50年!”
A、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
B、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联系说话的语气理解)
C、出示插图,看图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观察男孩的表情)
d、同桌互读这段话,互评。
E、指名读。
F、齐读。
四、教师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自读课文,谁来把课文流利、有感情地读一读?
2、复习词语
血液 抽血 颤抖 惟一 渗出
挽起 降临 犹豫 一瞬间 郑重其事
二、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独立看书,自己先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
2、指学生回答。
3、出示生字:
4、小组内谈论一下,这些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5、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指学生说说这几类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7、“颤”、“瞬”:教师范写,加以指导。
8、学生独立观察其他的生字自学写法,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9、学生独立学习完毕后,老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学生上黑板范写。(出示小黑板)
三、布置作业:
认真练写生字,进行扩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1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3、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拓展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16个生字。
2、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14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划(边读边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我想你们一定掌握了不少知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来拼读下面的生字。
干吗 讨厌 批评 来访
搞不清 刀叉 压根儿 差不多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看看谁读的好。你们读得很棒,为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4*、不会叫的狗
吗 讨 厌 怒 批 访 担 压
差 忍 模 中 弹 疯 汪 搞
课时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大家一定会兴趣盎然,因为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记忆,很多美丽的童话一定已在你们的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哪篇童话对你的影响最大呢?
(生举例)
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醉的,今天我请同学们和老师再次满怀激情地重温一下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将要学习意大利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贾尼·罗大里的一篇童话,它有着很奇怪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1.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屏显: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旁白:1人
不会叫的狗:1人
其余角色:1人
2.听读后学生简短评议。
三、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1.想想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
2.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表现怎么样?狗学的时候表现怎样?从文中找关键性的词语与句子。
(小鸡-同情、杜鹃-怜悯、狐狸-嘲笑)
3.狐狸为什么嘲笑它?从哪句话中你读出了这种嘲笑的。
4.面对这种嘲笑小狗有怎样的反应?
(指导读出伤心的语气)
从动作表现来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
(师引导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五、探讨结局,挖掘内涵。
1.课文设计了三种结局,请速读并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2.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写个结局。
六、联想续写,布置作业。
读童话需要一颗童心,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用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这样真实的生活自然会从你的笔间流出。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望,请你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此文加上第四个结局,最好能像作者一样,在文中有一个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14*、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 同情
小狐狸 嘲笑
杜 鹃 怜悯
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课时作业:
根据课文的三种结局,选择一种结局,续讲故事。
课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板书:
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 右驮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练习课 9周3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 蜂(蜜密) 脚(印映) 究(竞竟)
二、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四、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先烈、英雄的怀念与赞美,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中体会,在画面想象中激发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珍惜人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简短的古诗,有的寄托着诗人投身报国的壮志,有的咏叹祖国山河的壮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想要抒发的又是什么呢?读完课题,或许你就能猜到了。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板书课题:别董大——齐读课题——指名回答:你认为是什么呢?你从哪看出来的呢?所以“别”是什么意思?——(生:离别——师:那你补充一下题目——你发现用离别不合适了,那怎么理解更合适?——送别)理解了“别”的意思后,你再读课题,你会怎么读?为什么?(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2、“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读过李白送别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读出的是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3、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一下另一种不一样的送别深情。不一样在哪呢?一会你们就会明白了。
二、读准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字音读3遍,把难写的字写3遍 ——指名说(xun 写曛 )——齐读全诗,检查读音
2、董大,在家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原名叫董庭兰,是当时的音乐高手,琴艺高超,旋律美妙动听。可是那时盛唐流行另一种音乐,能欣赏董大的七弦乐的人不多。伤心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好友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3、小组合作说说诗的大意——指名分享——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评: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补充(“曛”日光昏暗)——同桌复述
4、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画出正确的停顿——生朗读——补充说明:古诗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七言绝句一般是按“二二三或者四三”,这样划分更能读出声韵的悠扬——齐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
1、闭眼听范读第一二句——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生1说是独雁,因为送别一般都是孤独的;生2说是一群,因为高适想安慰董大。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同的心情、不同心态的人,看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我允许你们保留自已的看法。)、雪。——满天的黄沙弥漫,使得日光昏暗,你会这样读——呼呼的北风,纷杨的大雪,断雁独飞,你会这样读——这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景象?(雄浑苍凉),大地昏黄,天寒离别,让人冷在脸上,更寒在心里,你会这样读——
2、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董大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三角号把这个字标出来。
3、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你认为还愁什么?——指名回答?(结合写作背景是理解的一种好方法。)——谁来读一读三四句——你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吗?——想一想,写一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劝董大?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师:是啊,面对失意的朋友,我们给他点力量,所以,诗人豪迈地劝慰他,
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师:嗯,自信的语气也能带给朋友自信,所以,诗人乐观地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4、现在我们回头想想课题《别董大》,此刻,高适希望董大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真棒,你不仅读懂了诗的大意,你还读懂了作者的内心。
5、说到这,再来感受这首诗,我们除了感受到景色苍凉,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作者的?乐观向上——正像冰心奶奶说的“文章常读常新,让我一起带着新的理解齐读——
(二)小结吟诵(8分钟)
1、学完这首诗,哪几句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齐读——为什么呢?——所以这首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如果你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3、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快50岁了才受到重用。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吧!
4、让我们同桌合作吟诵这首诗,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5、默写
四、小结学习方法。
1、读准字音——理解大意——反复品读——感悟诗情——吟诵积累
2、用小结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五、作业。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试着创作一首诗,并配上插图。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品读有关语句感悟男孩的无私、纯真。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
2、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句子。
3、根据课题推想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品读句子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在这茫茫的人海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里面包含的有浓浓的亲情,有温馨的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宗的《平分生命》,(板书)感受其浓浓的亲情。面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怎样平分?)
二、初读。
1、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根据交流出示:
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师:这是孩子无心的承诺吗?(不,这是——)
出示:
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师:你知道什么是诺言,你能帮它换个词语吗?(承诺、誓言)
自己试着读读,该怎样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读,我心中不由产生了一个疑问(可由学生提出)为什么这诺言是最无私最纯真的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
三、精读。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一下。
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深思熟虑……神情。
当医生征求男孩的意见时,男孩犹豫了,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呢?把你的忧郁,把你的思考说出来,好吗?(谁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是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更何况他只是一个10岁的男孩,所以一开始,他——(犹豫了)可这又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呀,他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当我们有了这些感悟时,再来读读这句话。
男孩安静地不发出…………………………微笑。
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
(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感受到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他在地上转了几圈……………………胳膊。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的)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们的胸膛,说:“那就把我的血…………50年。
面对这一切,医生震撼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面对这一切,我们震撼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面对这一切,所有的人震惊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四、写话。
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宝贵,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作到呢?然而这个10岁的男孩作到了。
此时此刻,如果这个孩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交流
五、结语。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同学们见过蜘蛛织网吗?古代有一个人从这件普通的小事中受到启发,干成了一件大事。
这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了布鲁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从蜘蛛奋斗结网成功中深受启发,重新振作起来,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取得了胜利。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文的1、2两个自然段,写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抗击侵略军,可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几乎失去了信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一只蜘蛛结网,风把丝吹断了,网破了,蜘蛛再结,一连结了七次,网也没有结成,可蜘蛛不灰心,终于到第八次结成了网。布鲁斯王子从中受到启发,也要干第八次。
第三部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写布鲁斯王子的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其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布鲁斯王子从蜘蛛结网中得到启发,我们同学也应从中得到启示:失败不气馁,不丧失信心,继续不懈地努力,一定会到达胜利的终点。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成功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精彩片段点评
布鲁斯躺在木板上望着屋顶,无意中看到一只蜘蛛正在就是这个"无意"使它得到了启示。
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新扯起布鲁斯王子不也是这样七战七败吗?
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
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可蜘
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
直到第八次,它终于结成一张网。
【欣赏】
蜘蛛一连结了七次,网都没有结成,但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我想,即使第八次仍结不成,蜘蛛也不会灰心的。无论失败多少次,蜘蛛一定会照样从头开始,所以,最后,蜘蛛的网结成了。正是这种败而不馁,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布鲁斯王子受到了启发。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蜘蛛七次结网都没成,直到第八次终于结成。看上去写蜘蛛,实际上是写布鲁斯王子的心理活动。将心理活动写具体也是刻画人物的一个方面。
记得那是我上二年级时,一个周末的中午,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在屋里转来转去,无事可干。一盆花映入了我的眼帘,我便走到花盆前欣赏花朵。忽然,我发现花枝上的叶子有的打着卷,有的已经枯萎。我疑惑不解,心想,秋天还没来,这叶子怎么就枯萎了呢?我再仔细一看,嗬,好家伙,我发现卷了的叶子里面有虫子!对,一定是虫子害的!我决心把虫子消灭,帮花一把忙。
用什么办法消灭虫子呢?我抓耳挠腮地踱来踱去。忽然,我眼睛一亮--有办法了。我看过一本书上说酒精能消毒。于是,我翻箱倒柜,把爸爸准备过年喝的五粮液拿出来,往花盆里面倒。我一边进行我的杰作,一边得意地想:哼,看你小虫子厉害,还是我厉害!我眼前不禁晃动着枝繁叶茂、花儿含笑的美景。干完了,我轻轻吁了一口气。为了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我装着没事一样,谁也没告诉。哪知,伤心的.事还在后头呢。
这位小同学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出色,人物形象也变得立体了、丰满了。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你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可以把它写下来。写写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可以和伙伴一起办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就以"失败乃成功之母"或者"有志者事竟成"等名言为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望天门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
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远近
低
侧
后记:
《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读交际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教师巡视。
1、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挑选几名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给全班同学讲故事。
3、师生评议
五、畅谈感想
1、谈话:听了组内同学和 “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3、教师小结
1、学生畅谈感想。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指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求要求:
板书:
① 写熟悉的人。
② 语句要通顺。
③ 用一件事来写。
④ 抓住人物的特点。
2、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
(1)要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⑵ 要写清楚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⑶ 写人物时要写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板书: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1、自己读读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2、教生交流,并总结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集体交流:
三、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指导拟定题目:
孩子们,好的题目就是的眼睛,你准备为你的起一个什么名字?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1、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拟题。
2、起草动笔,开始自己的习作。
四、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1、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
五、与人分享习作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欣赏佳作
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
2、交流归纳:
1、作者朗读作品,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 ⑴ 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⑵ 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⑶ 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得意处。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一篇
1、投影展示习作。
1、评议:
⑴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⑵ 师生共同修改,体验修改的好处和乐趣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3、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幻灯片,。
2、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
⑴ 指名读句子。
⑵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谈话: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3、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1、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3、齐读巩固
4、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谈话: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3、小结
1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2、再读故事。
3、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作业设计
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板书设计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语句通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课后反思
一直以来,都觉得语文园地难上,这节课我课前让学生找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学生或许用心去做了,上课时都想把自己找到的说给同学听,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在上“我的发现”时,我先把书上的三句话分开讲,同学们掌握得较好;接着照书上仿写也可以;最后,解释什么是提示语及其作用是:可以更形象具体地表达说话者的语气、神态、动作等,知道提示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等多种形式。通过拓展延伸,如,设想考试第一,爸爸拿到试卷后与你的一段对话,进一步巩固这三种形式。但学生鹦鹉学舌的多,自主创新的少,有待加强训练。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歌曲《东方之珠》,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东方之珠》。
齐读课题:《东方之珠》
2、听写词语:沐浴舒服倾听举世闻名观赏商店闪耀人流如潮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香港旅游?(想)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课文,和作者一起去饱览香港的美景,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
二、学习第1节
1、课文的第1节向我们交代了香港是我国的南大门,有哪些景点,是课文的总起。谁来说说香港有什么?(香港有——)
(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2、指导朗读:读出沙滩的美丽迷人,公园的著名,街市的热闹繁华。
3、为什么说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整个国家好比一个家,得有个门,香港在我国的南方,它就好比是我国南边的大门,那里每天有许多船只、飞机通往世界各地。
(生齐读第1节)
三、学习第2-5节
1、(生闭上眼睛)清晨,我们在上海登上飞机,经过两个小时的航程,飞机缓缓降落在香港新机场。香港到了!(睁开眼睛)
2、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第2-5节,尽情地游览一下各个景点。找找课文介绍了哪几处景点?
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回答。
(板书: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美丽的夜景〉
3、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4、精读训练(生读后交流,灵活机动的教学第2-5节)
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请你朗读一遍(生说)
第2节: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1)指名读第2节。
(2)〈浅水湾图1〉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你从哪里看出浅水湾很美、很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师:看,平静的海面,细细的沙子,阳光多么温暖啊!指导朗读: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3)师: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海面。洒在了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生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4)〈浅书湾图2〉瞧,每逢节假日,迷人的沙滩吸引来多少游客。人们在沙滩上游玩,有什么感觉呢?(舒服)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5)让我们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师:你正在沙滩上悠闲自在地散步,轻轻的柔柔的海风吹来,多舒服啊!仔细一听还能听到浪淘拍岸的声响。)(指读 齐读)
过渡:欣赏完了迷人的浅水湾,大家一定还想去别处看看吧,那就别停下你的脚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细细欣赏。
第3节: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1)指名读第3节。
(2)“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把词放进句子中读读。(驰名中外、世界闻名、闻名中外)
(3)来得正巧,海豚,海狮表演开始啦!这些海豚、海狮在干什么?你觉得它们的表演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游客:聚集,不时……开怀大笑)
(4)齐读第3节。
(5):有这样精彩表演的海洋公园,难怪会举世闻名。
过渡:乘上去铜锣湾的双层巴士,不多时
就到了铜锣湾。一下车,你看到了怎样一番景象?
第4节: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1)指名读第4小节。
师:铜锣湾和中环、尖沙咀是香港的三大闹市口。一个“闹”字可以看出铜锣湾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重点理解:
A、“摩天大厦”:指的是各种高楼大厦,读出楼房的高来。(指名读)
B、“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楼图〉(指名说:摩天大楼……)
:房屋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这就叫做——鳞次栉比。
C、从“琳琅满目”看出商品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D、从“人流如潮”看出人多,人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铜锣湾楼多、商品多、人也多,是全港三大闹市之一。
(3)让我们感受铜锣湾这种热闹、繁华的景象。(齐读)
过渡:香港的白天很美,香港的夜景也很漂亮。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又是另一番景象,你想欣赏吗?
第5节:美丽的夜景
(1)夜幕初垂,轻风徐来,站在太平山山顶,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请看:〈插图:夜景图1、2、3〉
(2)你觉得香港的夜景美不美,美在哪里?请你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指名说)
(板书:灯的海洋)
(3)第5节用了3个比喻句,写出了香港美丽的夜景。
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师引读:……成了——
……像——
……如同——)
(4)港湾里的灯光是静的,马路上的车灯是动的,一静一动,互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么美的夜景介绍。(指名读、齐读)
(5)谁能不看书,看图向大家介绍(指名试背第5节)。
四、学习第6节
1、(看板书)师:香港有迷人的沙滩——浅水湾、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铜锣湾,香港那么著名、迷人、繁华、美丽,所以我们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谁来赞一赞香港?(指名读)
3、香港,这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曾经被英国侵略军攻占,19世纪,英国侵略,清政府被迫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师述说: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来了,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1997年7月1日这一天,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了,人民从此成为香港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5、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而感到什么?(骄傲、自豪、喜爱……)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第6节。(齐读第6节)
6、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未来更美好!)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向家人、朋友介绍香港。
六、板书:
14、“东方之珠”
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美丽的夜景——灯的海洋
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认识8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与关键词语。
2、默读课文,能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天和秋天各穿上了怎样的服装。继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季和秋季服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是体会雷鸟服装变化与季节的关系,感受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篇课文我们认识了可爱的跳跳和快乐的雷鸟太太,她们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不少知识,接下来的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3、学生互相评议,正音,注意“催、搜”是平舌音,“空”是多音字。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夏天到来了,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2、闭眼想象森林的美景。
3、小松鼠在干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夏季部分)。
1、创设情境,师口述第二段:小松鼠正在玩得起劲,忽然他听到了一阵“咕、咕、咕”的声音,那声音又低沉又温柔,让人想起妈妈的催眠曲。咦?是谁在树下轻轻地唱歌?赶紧读读课文的4—6自然段吧!
2、反馈。
3、师生合作读5、6自然段。
4、师贴图(一只没涂颜色的雷鸟在树丛中孵蛋),师:这时雷鸟又会穿上什么样的`时装呢?请你们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
5、指名上台给图上的雷鸟涂上颜色。师问:你是从哪知道的呢?
6、出示“背部是……”,指名读。
7、如果你是雷鸟太太,你会怎么给咱们介绍你的夏装呢?(生自由说)
8、雷鸟太太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第8段,引导学生读出雷鸟太太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秋季部分)
自读第二部分,思考:秋季来临,雷鸟太太的时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哪里知道的?
反馈,指名读17段。
过渡:哦,原来她的秋装和地上的落叶一个颜色了!可这新衣服究竟是什么颜色呢?谁能看图来描述一下?(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模仿前文描述)
小组活动:配合读14—18段或试演此情景。
汇报:学生读(或演)完后,师随机采访几位读(或演)雷鸟太太的学生:雷鸟太太,为什么你一年四季总要换衣服呢?采访完后:同学们,你想对雷鸟太太说点什么吗?
三、生字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
2、选出你觉得难写的字。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写。
四、拓展交流。
还有哪些的动植物也会变换“衣服”的颜色?
板书设计:
雷鸟太太的时装(二)
夏天————像浓浓的树影
避开敌害 适应生存
秋天————像秋天的落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续写故事。这次习作是对本单元故事预测的延伸,从整个单元设计来看,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看、想、说、写”的思路,要求学生能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但想象要基于观察,基于生活,因此观察与联系生活实际是写好本次习作的关键。编写情节完整、合理的故事是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乐于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简单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图画,想象接下去的故事情节,能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做好语句通顺,故事完整,意思明白。(重点)
2.能用修改符号把自己习作中明显错误的地方改过来。初步懂得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道理。(重点)
3.乐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并能说说自己更喜欢谁的故事。
4.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相应的PPT课件。
2.准备相关的范文。
学生准备:
回忆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忆,激发兴趣
1.教师富有激情地导入:同学们,每一年中都有一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过了这天,也就表示我们又长了一岁。大家知道这是哪一天吗?(生日)
2.每年的生日,你是怎么过的?
3.引出话题:同学们的生日过得很快乐,也很有意义。关于生日,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设计意图:习作源于生活,联系生活,运用生日话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可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畅所欲言,为学生续编故事做铺垫。
二、审清题意,指导看图
1.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读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习作要我们做什么。
3.引导学生交流明确:
(1)看图,了解图上的故事。想象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能把故事续写完整。
(2)写完后,把故事连起来读一读,能把其中明显错误的地方改出来。
(3)和同学互相交流故事,说说自己更喜欢谁写的故事。
4.指导看图:请大家按顺序看看图画,想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指名说说。(同学们在交流自己刚过的生日,李晓明的生日也快到了,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同学们想办法一起为他过生日。)
6.总结看图的方法。
(1)这些图上都有泡泡语,你能发现这些泡泡语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吗?(有的是同学们说的话,有的是晓明的想法。)
(2)泡泡语告诉我们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与想法,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图画中的故事。但我们看图还要关注人物的神情、动作等细节,才能读懂人物的心情。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神情,猜想一下他们当时的心情。
(4)组织交流:
预设:同学们交流时脸上带着笑容,每个人都很开心。而李晓明有些忧伤。
李晓明一个人坐在位置上,神情忧郁,不是很开心。
(5)在讲故事的时候,把这些内容放进去,故事就生动多了。
7.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说一说。
8.指名试着说一说,教师评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审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养成审题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写作时无从下手,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想。看图作文要注重对学生看图方法的指导,在学生初步了解图中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观察,丰富故事的内涵与情感。将观察所得有条理地说一说,从说到写,遵循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
三、激发想象,续编故事
1.同学们多么关心晓明啊,那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预设:同学们给晓明过了一个有趣的生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会怎样给晓明过生日,他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晓明会有怎样的表现?有条理地说一说。
3.把你的想象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提建议。
4.请小组代表简单说说。教师引导,想象不能太离奇,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与空间,说一说接下来的故事内容,并发挥同伴学习的作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降低习作的难度。针对学生想象不切实际的预设,教师作简单引导,让学生明白想象要合理。这也是想象作文的要求之一。
四、练习写作,指导拟题
1.明确写作要求:下面我们就来试试,把刚才说的两段故事内容写下来,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故事不可以只有一个段落,在分自然段写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交流。
预设:一幅图画可以写一个自然段。还可以加一个开头和结尾,让故事更加完整。
2.大家已经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了,那你准备给这个故事拟一个什么题目呢?请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符合文章内容即可。
3.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完成“口头作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物化成文”,符合“先语后文”的训练规律。根据多幅图展示故事情节的特点,相机指导学生分自然段编写故事,凸显教材编写的特点,也使指导更有针对性。鼓励学生给完整的故事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初步培养学生拟题的能力。
五、练习修改,分享习作
1.指名朗读习作初稿,师生共同修改。
(边读边相机评价,主要从语句是否通顺、表达是否清楚等方面评价指导,并帮助修改。)
2.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认真地小声地读一遍,把有明显错误的地方改一改。(提示:可以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地方加上去,删除不必要的语句。)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改好的习作,要求每人逐一交流,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4.交流后,互相说一说,你更喜欢谁写的故事?为什么?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
5.誊写。
设计意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当堂修改学生的作文,既能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又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因此受益的不仅仅是小作者本人,还有全班孩子。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终身受用”的“自改能力”。交流后互相说一说更喜欢谁写的故事,也是为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同学的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课时目标:
1、会认读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播放《圣诞歌》,渲染气氛。
1、看到圣诞树,听到圣诞歌,你想到些什么?你对圣诞节还有什么了解?(无需多讲,补充漏讲的即可)
2、圣诞节:是一个充满了浓浓爱心日子,能让人们分享幸福和快乐的日子。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夕。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出示拼音,“给”还有一个音读“ɡěi”组词,都有把东西交与、送与别人的意思,“给予”也带有“给”的意思,但这可不是一般的给,是一种无私的付出,无条件的帮助,不讲回报的赠送。如上星期我们对甘村小学的捐款捐书的行为就是给与,就是给与甘村小学的的帮助和关爱,是不求回报的。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读准“给予”,理解“给予”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给予树”的深层含义进行铺垫,从更深层面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过渡:那“给与树”究竟是怎样的一棵树,又有什么作用呢?想知道吗?请打开P123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吧。读的时候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习一类生字:(开火车读---纠正字音---同桌互读---齐读---去拼音读---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识记字形(猜字谜):这些字我们除了会认读,还得要会写,在写之前你能提醒大家要注意些什么?(范写:裕、即、买、贴)
4、把你觉得难记难写的字在本子上写一写。
5、学习二类字:(指名读---齐读---去拼音读)出示句子再齐读。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采用当互读、开火车接读和会认的抢读等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而扎实、有效地记住生字
过渡:看来大家对课文的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老师要欣赏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本领如何,是不是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作适当的纠正和适时的鼓励)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把这些词准确地填到相应的空格里去吗?(填空)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齐读)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把故事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大致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交待清楚,这对于我们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才刚上三年级,对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把概括课文内容,变成填空式来进行,降低难度,让学生领会方法为重)
过渡: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写了谁给与了谁什么呢,找出文中反映给予的事来。
四、再读课文,体会“给予”。
1、学生默读
2、文中谁给予了谁些什么东西?(出示)
①(慈爱的)妈妈给与(五个)孩子每人二十美元------母子之爱
②( )金吉娅给与( )家人棒棒糖/兄弟姐妹间互送礼物------手足之情
③( )金吉娅给与( )女孩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无私的爱
3、在这充满着爱意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也一定会关爱去周围的人和物的。课文虽没有华丽的词语,但却处处充满着爱意,请你再选取你喜欢的段落细细地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助对“给予树”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妈妈的心情变化为主线,品读课文,体会金吉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词语认读
二、品读课文,体会妈妈心情的变化。
(一)体会妈妈的担心
1、在圣诞节快到时,孩子子们心情怎样,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那样的开心、兴奋,你能用你的朗读把他们的开心兴奋读出来吗?
2、在那样的开心、兴奋圣诞节前,妈妈的心情的又是怎样的,用笔画出妈妈心情的句子。
3、汇报并出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它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4、妈妈担心什么?为什么担心?
5、体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它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6、可妈妈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她担心攒的钱不多面没能让孩子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而扫了孩子们的兴。多好的一位妈妈呀,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过渡:妈妈虽然担心,但还是在圣诞节前夕,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提醒他们每人准备至少四份礼物,让他们自己采购。就在回家的路上,妈妈的心情却发生了变化,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妈妈心情变化的句子。
(二)体会妈妈的生气
1、看来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回家的时孩子们表现得怎样?“兴高采烈”什么意思?
既然每个人都兴高采烈,让我们来试试读读,也感受一下他们的兴高采烈。
2、那时候的妈妈心情怎样?妈妈为什么生气?
出示: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讲解二十美元)
3、指导朗读。(妈妈的生气只是心里的生气,而不是言语上的指责,是含而不露的)
4、是啊,大家都兴高采烈,可金吉娅却沉默不语,与大家不一样,请大家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读读金吉娅的话,看看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女孩?
5、金吉娅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是买了东西吃了,还是藏起来舍不得买礼物呢?
6、、小女孩什么都没有,她没有什么?(猜测)
一无所有的小女孩却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一直盼望圣诞老人能给予她一个洋娃娃。这愿望谁帮她实现了?
7、出示金吉娅说的话
8、理解“援助中心”(师说:援助中心是一种慈善机构,专门为在生活上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红十字会。)
9、为什么金吉娅要帮助那个陌生的小女孩?她帮助了小女孩是做了好事应该高兴都对呀,现在她高兴吗?从哪句话中可看出?
10、这也正是金吉娅在回家时沉默不语的真正原因!所以她在跟妈妈解释的时候还内疚得连说话的声音都很低,谁来读读?
出示: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
11、金吉娅拿着妈妈给她为亲爱的家人准备节日礼物的钱去买礼物,却在给予树上看到了陌生女孩的愿望卡片,是去买礼物呢,还是去帮助女孩呢?在亲情和助人的决择上,年仅八岁的金吉娅最终选择了给予,她为自己的行为找了个简单而充分的理由:(出示)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12、可怜的小女孩要是我不送给她洋娃娃,她会什么也得不到,可是哥哥姐姐除了我的棒棒糖还能收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呀,了不起的小金吉娅!小小年纪却懂得关爱别人、为人着想,多体贴的金吉娅啊!哥哥姐姐你们会原谅我吗?妈妈还会生气吗?
五、体会妈妈的激动
1、听了金吉娅的一番话妈妈怎样了?(出示最后一段反复朗读)妈妈紧紧地抱着金吉娅,此时此刻妈妈的心情怎样?(板书)妈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你能替她说几句话夸夸金吉娅吗?
2、文章到此你觉得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只只是一个洋娃娃吗,送给哥哥姐姐的只是那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吗?这个圣诞节她给予大家的是什么?(板书)
3、从金吉娅的行为中,你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妈妈说的还送给我们------
4、圣诞节的钟声响起来了,原来一无所有的小女孩终于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愿望得到实现用书上的一个词该怎么说?(如愿以偿)她双手紧紧地抱着洋娃娃,眼中含着晶莹的泪花,她激动地说:“--------”(音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
六、小结、升华:文章以妈妈的心情变化为线索,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金吉娅,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像金吉娅这样的人,你能说说吗?
1、爱永远都能创造爱,爱永远都能传递爱,爱是给公共汽车上老奶奶让出自的己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送上一杯热茶,爱是给遇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希望爱能撒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相信给予树永植每个孩子的卫心田。
2、回去把大家说的整理成一段通顺流利的话,替小女孩写几句感谢金吉娅的话。
3、配乐《爱的奉献》齐诵小诗。
(设计意图:在教学即将结束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为文本中陌生女孩写“感言”,从而给“爱”赋于新的生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难点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一、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1、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初读感知 学习生字
1、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合作学习
(1)我来考考你:一人指生字,一人读出读音。
(2)运用各种方法交流识字。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1)指名抽读生字。
(2)请小老师领读词语,其余同学跟读。
(3)开火车读词语:
玩耍 使劲 绒毛 假装 这些 朝向
钓鱼 观察 花瓣 合拢 手掌 有趣
一本正经 引人注目 盛开
注意:“假、朝”是多音字,分别给多音字组词。
(4)分节读课文 随机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寻草地之趣
(1)解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师: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美丽、可爱、有趣、好玩、快乐、神奇……)
(3)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称赞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的呢?请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5、学生质疑
归纳: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睛里却是那么可爱的、有趣的?
师: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接下来,我们先来写几个生字。
四、书写生字
1、师范写生字:重点指导“耍、绒、瓣、掌”
“耍”上半部分是“而”不要写成“西”;“绒”的右半部分是“戎”不要写成“成”。“假”“察”关键笔画提醒。
2、学生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3、初步体会、学习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体会。
一、读题引入 揭示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今天,我们不但要读懂这篇课文,还要初步学会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体会。要想学会读自己的书,首先得掌握一种本领——读文字,想画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轻声再读几遍课题,看看在你的头脑中会闪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
师:只要你展开想象,就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你自己的书!
二、熟读深思,品草地之趣
(一)学习课文二自然段。
1、自读感受: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请你展开想象,有滋有味地读读)
2、熟读精思:
那咱们把这有趣的情景演出来怎么样?
(1)分角色,自读自悟
谁来演哥哥,请读课文的这些句子,试一试怎样读才能骗得过弟弟;没举手的同学起立,请你们自己读读描写弟弟的句子看看怎样读才能骗得过哥哥。
(2)引导读,入情入境
①指导朗读:你是怎么“骗”住“哥哥(弟弟)的”请你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联系上下文理解“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词句。
将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不同的表情、语气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或轻、或重、或急、或慢)。
②合作朗读:
全班起立,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请想象当时的情景,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
③从同学们兴奋的笑脸中我理解了这句话,一起读读吧!
(课件出示“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板书:带来快乐
(二)学习课文三自然段。
1、看,(出示课件:配音朗诵“有一天……这是为什么呢?”同时出现画面草地颜色随课文内容变化)
2、探究合作:
(1)默读课文思考“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2)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时请注意三点:
①选择一种方式可以画图、做动作……把自己的想法讲得更明白。
②仔细听别人说,看看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请和大伙再讨论、讨论。
(3)汇报: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谁来说一说,注意听,没明白的地方再向他提出。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多元解读 悟作者之情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让我们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小作者对这片草地怎样的感情呢?(喜爱、喜欢、爱……)
2、潜心品评、多元解读
你认为那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
①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A.老师将这两句话改了改。听我读读这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更能表达“我们”对这片草地的爱?
(课件出示:a、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b、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B.再读读第一组。作者对这片草地的爱是深还是浅?是浓还是淡你体会到了吗?
C.是呀,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它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呀!谁再来读读。
②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A.请同学边读边体会,作者只是把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对待吗?(当作人来爱)
B.自己再读读,你能体会到“我”把蒲公英当作什么人来爱呢?读懂了吗?(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自己的姐妹、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当作自己最要好的伙伴……)
C.是呀!作者那里是把它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爱呀!他分明是把这金色的草地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爱!把这份爱好好地读出来吧!(指名读)
3、动笔修改,创意阅读
A.读读这句话“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如果让你改一改(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 )你会怎样改?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姐妹、我们最要好的伙伴……)
B.谁来读读自己修改的句子,比较比较你更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睛里却是那么可爱的、有趣的?”仅仅是因为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快乐吗?(板书:爱)
是呀!正是因为我对草地这片爱,才能让我感受到草地给我带来的快乐,正因为这些快乐使我更爱这片草地。就让我们再读读自己修改的这一段,再次感受人与自然间和谐的爱吧!
五、板书:
我 们 (爱)——(带来快乐)金色的草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揠苗助长》,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
体悟寓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个词(板书:“寓言”),认得吗?谁来读?有谁知道“寓言”是什么?
小结:“寓”在这里是“寄托”的意思,“寓言”简单的来说,就是寄托着一个大道理的小故事。我们一起来把它响亮地读一遍。
2、继续和老师一起往下写(板书:“两则”),连起来会读吗?齐读“寓言两则”,它是什么意思呢?
对,“则”是个量词,有“条、个”的意思,“寓言两则”就是寓言两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呀就是它的题目,谁能响亮地读一读?
(出示: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寓言,了解大意。
1、《揠苗助长》讲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我们就来读课文。要求有3个:
第一、标自然段的序号;
第二、读准生字的读音;
第三、读通顺课文。
2、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1)、大家读得很认真。课文中有几个很难读的词,老师想先听听大家读得怎样。(依次出示下列词,读出意思)
“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好它吗?
“焦急”:第二个词我们二年级时就学过了,一起读,与它意思相近的是——“着急”
“筋疲力尽”:这第三个词可最难读了,谁来读?它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字就是“没有了”的意思?
“兴致勃勃”:这个词该怎么读?和它意思最相近的词就是——“兴高采烈”
“纳闷”:最后这个词谁来读,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词语读得很不错,课文读得怎样呢?哪四位同学自告奋勇地来读,每人只要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帮他们读故事的题目。(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
(3)、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很高兴。因为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很会学习。老师还想看看:有哪些同学更棒,已经能猜猜“揠苗助长”的意思了?
小结:对,“揠苗”就是拔苗,“揠”就是拔的意思。刚才我们说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本来的意思!
(4)、那它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就让我们来填一填吧!(完成填空后齐读)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小结:这就是故事的大概,它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因而课文就可以依此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二部分呢?第三部分呢?
三、感受农夫,品读课文。
1、再读课文,感受农夫。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一步深入课文,感受农夫的形象,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老师相信,在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农夫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把它写在给你感受深刻的地方。
2、交流汇报,朗读品味。
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发现和感受,可见大家读书很投入,很认真。
(1)、[很焦急]
首先请刚才那位感受到农夫焦急的同学来说一说,第一部分中有哪些给你感受特别深刻的词吗?
★结合回答,扣住“巴望”。这个“巴望”仿佛让人看到农夫正眼巴巴地看着、盼着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整个第一自然段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自由练炼。
★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仿佛能看到农夫……还仿佛听到他在说……
★齐读。大家想象得多么真切呀!我们读课文呀,就要带着想象去读。来,把我们的想象送入课文,好好读读!
(2)、[很辛苦、很高兴]
大家读得多投入呀,把农夫焦急的样子读得活灵活现!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边抓住关键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读好第二部分,读出农夫很辛苦、很高兴的样子。大家自由练练吧。
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你那个“终于”让老师听出了农夫好不容易想出办法后的`喜悦,你能把这种喜悦读得更充分些,更鲜明些吗?请你继续往下读。
★(出示图片)看,有多少棵禾苗需要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呀!(一望无际、不计其数……)所以“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想象那番情景吧:中午,烈日当空,农夫正弯着腰,弓着腿,在田里“将禾苗……”;两个小时过去了,农夫满头大汗,顾不得一擦,还在田里“将禾苗……”;有是三个小时过去了,太阳落山了,可农夫仍在田里“将禾苗……”;天已经完全黑了,农夫的衣衫早已湿透,可他还在田里“将禾苗……”多么辛苦啊!因此他累得——“筋疲力尽”
★农夫的辛苦我们已经读得淋漓尽致了,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谁来继续往下读?
你读出了“兴致勃勃”样子,但农夫早已筋疲力尽,哪还来的力气这么大嗓门地说话呀?可他的心情绝对是兴奋的,所以老师要说读好这一段是个挑战嘛!老师给大家出了个主意(出示填空),你们先想想该怎样填,再往下读。能把填的动作做出来就更了不起了!
★让我们把整个第二部分连起来读一读。
(3)[很可怜、好愚蠢]
“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此时,你觉得农夫又傻又可怜。
四、表演想象,体悟寓意。
1、可农夫自己还不明白呢。不信,我们来演演。老师来做你们认为的傻农夫,聪明的同学们就做农夫的邻居、村长、儿子、父亲……或是禾苗都可以。先想好:你扮演谁?农夫傻在哪里,该怎样劝他?边想可以边和同桌交流一下。
2、现在开始表演:
师:老农我呀姓俞,认识我的人都叫我“老俞”。我可真倒霉呀,种了一大片的禾苗,长都不长,真是急死我了。好不容易想了个办法,辛辛苦苦拔了大半天的禾苗,没想到禾苗居然都枯死了。大伙儿光是笑我傻,有谁知道我老俞的心有多酸!我多么希望有个好心的人来跟我说说,好让我明白我究竟傻在那儿,错在哪里呀!
生:……
师:听了这么多好心人的话呀,我这颗榆木脑袋也似乎开窍了。原来我这样做违背了禾苗的生长规律,反而把事情办坏了,我急于求成,反而欲速不达呀!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小故事学完,大道理也不知不觉悟出来了。这就是《揠苗助长》这个小故事里蕴含的大道理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其实,它还是成语“揠苗助长”的比喻义呢,我们再来读一读。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那些为了急于求成而违背规律的做法叫做——“揠苗助长”(指着板书读)
五、联系生活,升华思想。
1、这里,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故事)。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
2、大家谈得真好!看,只是一则小小的寓言,就让我们的同学变得聪明了,会用头脑去思考、辨别生活中的事件了。因为,寓言虽然短小,却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两本书(出示:《新编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作业安排:
1、完成补充习题。
2、回家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
揠苗助长
违背生长规律急于求成事情弄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 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4.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
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
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
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回顾全文:
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有感情地朗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5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30
语文上册教案模板08-16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3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2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3
三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02-27
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案02-27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01-13
上册三年级语文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