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时间:2023-02-15 09:13:19 教案 投诉 投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C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AB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AB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AB

  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BC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BC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具: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文前导语)请一名同学朗读。B

  三、作者简介:(见文后)学生归纳整理并确定。B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齐读。

  4、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疏通文意。练习复述。

  六、布置作业:积累文言词;AB复述;B背诵;C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读课文。

  二、齐读。

  三、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几,只因“中有足乐者”。

  四、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讲述)。

  五、写法鉴赏(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六、拓展延伸(课后练习3)。

  七、布置作业。

  A巩固文言词;

  A加强朗读

  BC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A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词,了解作品的大意。

  B学生对作品的内容了解较好。

  C学生很好的2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幼时、-嗜学、家贫、借书、手抄、遍观群书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求教、无硕师名人、-趋百里叩问

  -俯身倾耳、色恭礼至

  从师时、-求学、艰苦勤奋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⑷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⑶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教师应提示学生不仅要反复诵读,而且要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方法:一是“疏通文意的读法”,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在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读法是诵读的三种境界,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讨论点拨法。本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有较浓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组讨论解决,也可请教别的小组成员或向老师提问。

  3、复述法。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样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品读法。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5、延伸拓展法。可以把本文与荀子的《劝学》进行比较,体会比喻说理和借事说理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学生回答:孙康映雪、车胤囊虫、王冕苦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教师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

  ⑴辨明字音: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jūn)媵(yìnɡ)烨(yè)缊袍敝衣(yùn)屣(xǐ)

  ⑵辨析多音字:

  冠:(guān)加冠臭:(xiù)容臭舍:(shě)舍弃

  (guàn)冠军(chuò)臭味(shè)学舍

  数:(shù)数尺

  (shǔ)数落

  (shuò)数请之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⑷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⑸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挂,名词用作动词)

  ⑹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⑺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⑻成语:

  仔细分析例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并找出词义相同的选项。

  例:德隆望尊援疑质理

  ① A、望而生畏B、大失所望C、望文生义D、望子成龙E、德高望重

  ② A、理所当然B、理直气壮C、理屈词穷D、至理名言E、日理万机F、不可理喻

  ⑼文化常识:

  人生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学生:

  ⑴以《宋濂的求学故事》为题。

  ⑵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作的原因。

  ⑶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学生推选两位代表复述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表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教师板书如下(边讲述边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上网查阅苦孩子求学不辍,最终成才的故事,并加以整理。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既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A、听辄默记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D、夜潜出,坐佛膝上

  ⑵翻译下列句子。

  A、或牵牛来责蹊田

  B、曷不听其所为

  C、门人事冕如事性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⑶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⑴ A、辄:就B、去:离开C、以……为异,认为……不同凡响D、潜:悄悄地

  ⑵ A、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怎么不由他去呢?C、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⑶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孝顺父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的形象性,培养语感;体验反思,组织学生讨论宋濂求学故事的时代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背诵,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审美鉴赏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现场采访学生,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的话题,与学生交流。

  生1:这篇文章很美,如促膝谈心般,让人感觉很亲切。如果父母也能这么和颜悦色,现身说法就好了。言辞中透着执著、坚韧,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生2:这篇文章说理很美,不是板着面孔说教,毫无声色惧厉之感,反而给人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很朴实,很平易。

  生3:这篇文章很美,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事不叙自清,理不讲自明。

  生4:文章语言很形象,易激发人的想象,有较强的感染力。

  ……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的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

  ⑴赏析本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明确: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吸引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⑵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明确:作者用自己当年求学时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同舍生生活条件优裕,显得神气活现,“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而作者则与之相反,衣着寒酸,“缊袍敝衣处其间”;饮食上也对比分明,同舍生玉馔锦食,作者却“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但因为自己“中有足乐者”,追求的是知识才学,所以也就“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⑶揣摩语言,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学生自由选例评析。

  生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写出了抄书的艰难。

  生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稍降辞色”“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借写先达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反衬自己虚心求学,百折不回。

  生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几句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3、教师总结:本文善于借事说理,寓理于事,使说理形象化;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鲜明;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文章颇具感染力。这是一篇辞文并茂、情理兼备的劝学篇。

  三、深层研讨,课堂小结

  教师请语文科代表主持讨论会,就“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为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准备精彩发言。

  生1:逆境成才,这是个亘古常新的命题。困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关键。

  生2:要想自学成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宋濂从小就“嗜学”,成人以后,“益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

  生3:“学海无涯乐作舟”,学习要有正确的`苦乐观,要善于苦中作乐,苦中求乐,化苦为乐,宋濂“以中有足乐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

  语文科代表总结:各位的发言很精彩。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尚未放弃心中的梦,仍在执著地努力着。如今我们拥有丰富的藏书,免了抄书之累;有了宽敞的教室,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满怀爱心的老师,免了奔走之劳;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裕的生活条件,免了口体之苦。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应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让我们秉承先辈们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在知识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吧!

  四、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

  (多媒体显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节选)

  1、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文字谈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运用比喻说理,兼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

  五、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或者整理课堂上的讨论发言,收入《成长的足迹》中。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删节部分,回答文后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他们没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衣食无忧;无须奔波;有疑能解、书目齐全。他们没有成就的原因是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活动课设计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请以此为话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法可以不一致。如果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

  2、关于举办以“我的求学故事”为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学习课文后,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交流学习的方法、经验及感受。通过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同学们逐步树立应对困难、超越自我的坚定信念。如有的同学力主“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变,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已充分展现;有的同学谈身处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较好的学习环境,应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习,发展自我。当然,也有同学倾吐学习的苦衷,如“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只要发诸真情,就应该肯定,并作正确的引导。

  3、关于组织小型学习心得交流会的设想。

  学习本文后,要求学生谈学习的心得体会,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4、关于组织小型辩论会的设想。

  辩题:学海无涯乐作舟(正方)

  学海无涯苦作舟(反方)

  正方:男生代表队

  反方:女生代表队

  二、写作

  1、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像方仲永一样幼时天资聪颖,后来却“泯然众人”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像王羲之、王冕、宋濂一样专心致志、刻苦努力,终于学有所成的例子,他们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那么,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看下面这幅漫画,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以情感人借事明理的“劝学篇”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章大家宋濂为同乡青年马生所写的一篇临别赠言。文中叙述了作者早年求学勤奋艰苦的情形,勉励马生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攻读,使自己的道德文章达到“精”和“成”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它是一篇鼓励青年自学成才的劝学篇。文章通过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下面就对这一表现手法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作者借事以明理,用委婉的叙事达到劝学的目的。

  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自己“嗜学”,成人之后,“益慕圣贤之道”,这实际上委婉地告诉马生,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原因就在于此。接下来作者选择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毅力。通过三个事例的现身说法,就很清楚地告诉了马生,这比单纯的议论更为感人,也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第二,用对比的方法增加劝学的说服力和形象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者在对马生劝学时不是以长者自居,训诫马生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结果的对比让马生从中自然得出结论:要想业精德成,就必须“勤且艰”,否则条件越好,就越容易玩物丧志,败坏学业。由于作者是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在人物间展开对比来达到说理的目的,所以生动感人,使人自然折服。

  总之,作者不是通过大量的事例、严密的论证、充沛的气势来说服读者,而是通过亲切的娓娓动听的现身说法和形象鲜明的对比反衬来感染读者,这是我们在写作中应注意借鉴和学习的技巧。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

  【创意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的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 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⑴ 宋濂的生平

  ⑵ 宋濂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⑶ 和《送东阳马生序》同主题的文章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一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1、新课导入:

  ⑴ 导入:由苦难是财富导入。

  ⑵ 文学常识:

  ① 请学生以“ 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② 教师择要板书,学生笔记。

  明确:可以用诸如: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⑴ 教师分发课文重要字词的注释。

  ⑵ 学生根据课下注解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说自译课文。

  ⑶ 四人小组在教师巡视引导下直译课文。

  ⑷ 弄清课文的大意,教师明确重要字词注释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教师提问

  ①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②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③ 文章从哪些地方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④ 本文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 小组讨论

  ⑶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

  ②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③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④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三、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⑴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的解读。

  ⑵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 形式:

  ①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二。

  ④ 可以说(每个练习不少于2分钟),也可以写(每个练习不少于200字),还可以表演(每个练习不超过3分钟)。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⑴ “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 “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⑶ “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漫谈

  1、教师组织

  2、学生课堂讨论漫谈: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谈谈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教师小结

  五、课后活动

  逆向思维: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资料平台】

  课文的文学常识:

  [加冠] 冠:帽子。加冠,戴上帽子,表成年。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达,本义“通”,用指人时,表示道德学问修养高或地位显赫。

  [廪稍] 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也指官方供给: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县官] 指朝廷、官府。《盐铁论·水旱》:“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司业] 官名,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为监内副长官。掌儒学训导之政。

  [博士] 中国古时的学官名,战国时始设。《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代六经、诸事、术数、方技等皆立博士。汉初为太常属官,常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既各司其专门之学,又参与政事讨论,并出外巡行视察。汉武帝时罢黜百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背诵课文。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要补充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要求学生注意一些文言词的读音。为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对比手法领会,并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还要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勤勉学习,不怕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简介作者导入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正音正字

  三、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四、体会课文的对比及其作用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第2自然段可分为5层,前4层从四个方面与第1段相对照,第5层从对照之中得出结论。第1层“凛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第3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有稍降辞色”;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第5层结论:在艰难困苦中,尚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专。既亲切感人,又很有说服力。

  五、总结、扩展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5

  一、地位分析:

  《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送》是作者给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本课除了重要文言词语需要积累学习外,更以作者勤苦求学的意志,成为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校九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吃苦的经历、意志的磨练和勤奋的态度,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另外,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四、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而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作为难点。

  五、课时安排

  这篇文章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这里反映的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教学方法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情境体验”“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

  七、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流程

  ㈠谈话导入: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导语设置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容易跃跃欲试,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课文的热情。)

  ㈡、出示课件,了解作者,读准生字词。

  ㈢、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2、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3、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全班齐读。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整体感知全文,进而背诵课文。)

  ㈣、合作,疏通文意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要求学生就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㈤、变换角色,领会文意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书者”、“先达”、“同舍生”,试以“我所交往的宋濂”为话题说一段话,有创意地翻译课文,感知文意。(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2、假如你就是“宋濂”,请归纳你求学历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艰难困苦,并说明你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变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创意的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既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下面的品读人物,理解主旨作铺垫。)

  ㈥、品读,读懂人物,突出重点。

  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然后用句式说话: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的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逾叩叱咄俟

  负筐皲媵烨廪稍稍

  馁谒撰写贽

  (2)注意停顿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平和、和悦。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8

  【教学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2、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1、生字学习,注音朗读。

  嗜 弗 怠 俟 箧 屣 皲 媵 衾 烨 緼 廪 馁 谒 撰 贽 叱 咄

  2、全班朗读。

  3、教师范读。

  三、探讨讲析

  1、教师组织探讨发言,学生举手解词析句,教师指正。

  2、教师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板书整理在黑板上。

  3、学生在讨论的同时认真笔记板书内容。

  板书内容:即:就。 嗜:喜欢,爱好。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常常。 假借:同借义。

  弗之怠:即弗怠之。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

  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 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

  援:引,提出。 质:询问,请教。

  请:请教。 或:有时。

  叱咄:大声斥责。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终。 箧:书箱

  曳屣: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 支:通肢

  僵劲:僵硬。 媵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务人员。

  汤:热水。 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 逆旅:旅店。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被:通披,穿着。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缨:帽带。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因为。 中:内心。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

  县官:指朝廷、官府。

  四、教师指导学生辨别词意

  1、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走送之 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5、虚词辨析:

  以:以衾拥覆 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弗之怠 助词,宾语提前标志

  五、朗读背诵课文

  六、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7、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明确:

  1、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⑸ 未尝稍降辞色。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6、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7、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七、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理解背诵重点字词语句的意思。 2、书面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9

  【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特特的体验等。总之,课堂教学已不是老师教教材而是怎样用教材教,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是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教学目标:

  本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并熟读背诵课文。还要理解文中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泛读和学生自己朗读,鼓励学生进入情境,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下了解作品主旨,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通过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赐予。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3、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构建】

  1、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着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亲和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融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学生的好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觉得老师力求做到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学生共同学习,同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的成绩,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问题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文搜集到的资料和一些相关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大家,让它在重组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佳的辅助作用。

  2、教学经历和体验:

  在两年的课改实践中,特别是在现行的过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学辅导教材的试验过程,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会学生学知识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于是对这一课,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审美鉴赏,拓展延伸。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就是用此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养成的。

  3、教学评价的选择:

  我认为评价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所以本节课我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法。通过这种评价,帮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中站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及步骤】

  1、创设情境:

  用乙武羊匡的故事引入,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又是课文中相关内容,没有脱离实际。

  2、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泛读,学生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后去理解课文,就更容易又更深刻一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读课文,学生就更愿意接受和挖掘作品内涵。

  3、审美鉴赏:

  这一步骤是师生共同赏析课文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共同赏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疏通文章,理解文章。在合作中分析出主人公的形象,并学会了如何去分析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握了文章思路与主题。并且也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好方式。

  4、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的延伸性是很大的,关键就看学生能否走出课文,得到新的感受和体会,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东阳马生形象地分析,让学生延伸到现实社会当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也是学习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0

  一、简析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

  二、学情分析:

  本文较长,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有些语句分析起来也较有难度,应该提前布置学生加强预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2)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六、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七、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准确翻译“求学经历”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

  1、请学生简要交流预习所查阅的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2、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标划字音停顿。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注音书写。最后订正。

  (1)字音:

  嗜(shì)学 砚(yàn)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īng)人 烨(yè)然 持汤沃(wò)灌 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

  (2)停顿: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以∕中有足乐者

  盖∕余之勤与艰∕若此

  2、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3、指名朗读。

  4、集体朗读。

  四、默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疏通大意。三分钟后请学生举手概括回答。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1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⑴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⑸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学会课前先预习课文,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根据课下注释通晓文中大意。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模糊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点字的注音、意思。课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要知道问题来自学生。对于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学生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儿,讲课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体会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谈一谈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精神。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容易厌学。因此,可以多考虑一下教学的设计更新颖一些,课前可安排一些活动,便于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先讲到作者求学的艰难——抄书难、求师难、旅途难和生活难。再次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等。每讲一节课要不断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始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有些问题须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组讨论,使学生的活动太留于形式。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思考问题的空间,一个是问题空间,重要的一个是思考空间、时间的掌握要合理。在课堂小结中,要多样化,不能让老师唱独角戏,实际上让学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另外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2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

  第二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难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3.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4.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四、对比论证的运用

  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这些对比之后,结论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五、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本文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描写、议论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障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把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人物的神态。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绵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农、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分之大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苦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的道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适当补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6.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7.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

  8.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五、学习迁移

  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略)

  《》教学设计2

  一、简介作者。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正音正字。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略)

  三、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四、分析课文。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第2自然段可分为5层,前4层从四个方面与第1段相对照,第5层从对照之中得出结论。第1层“凛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第3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有稍降辞色”;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第5层结论:在艰难困苦中,尚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专。

  文章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五、总结、扩展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诵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2.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四、学习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思考探究。

  让我们跨越700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的经历。”那么自己求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1)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 )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2)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六、探究,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1.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围绕课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段正面劝勉马生勤奋学习的话,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七、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2.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同义复词

  假借 :借 叩问 :请教 沃灌 :浇洗 叱咄 :训斥,呵责 欣悦 :高兴,快乐

  4.一词多义

  ⑴以:①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②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③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④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⑤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①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代词,指书(走送之)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④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⑤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3).患:①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4).故:①因此,连词(故余虽愚)②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⑸道:①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②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⑹至:①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②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⑺质:①询问,动词(援疑质理)②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⑻色:①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②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⑼.而:①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表修饰:(久而乃和) ⑽.或①有时(或遇其叱咄)②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⑾慕 ①仰慕(益慕圣贤之道)②羡慕(略无慕艳意)⑿虽 ①虽然(故余虽愚) ②即使(虽人有百手)

  5.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主人日再食(食:通“饲”,吃)

  6.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 作 状语 是状语后置 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7.省略句:(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3).撰长书以(之)为挚。

  八、布置作业

  1.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4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授时,可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安排二课时学习本文。第一课时:采用诵读法,以朗读带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 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围坐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发言交流。

  3、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⑴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⑵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 今:假期

  4、齐读全文。

  五、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 研读探究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4、学生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大家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6、学生发言。

  7、教师小结: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8、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三、总结全文(屏幕展示板书)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五、布置作业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学习态度:嗜学

  寓学习条件:艰难 劝

  理同舍生: 烨然若神人学

  于

  事余之学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3.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初读,读准音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四、译读,明其意

  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异义:

  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

  A.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五、作业

  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解其旨

  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

  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

  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

  8.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练读,背其文

  1.完成“探究、练习”。

  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

  【资料宝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3-31

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03-10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2-03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01-30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5篇12-16

精选《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三篇04-14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5篇04-10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五篇02-03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