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时间:2023-02-15 16:30:58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1

  教学目标

  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无比悲伤、绝望。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学习本文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学反思

  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2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那个第一次盼望吧,由“期盼”到“愉快”,到“耐心等待”再到“急切”,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那作者的期盼实现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二、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读课文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 ”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用“____”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我看着……我一声不吭”。这句话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我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里渐渐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3)思考:“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2、再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读课文傍晚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____”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 “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我现在还能感受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体现了什么?

  (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是“漫长而急遽”的?

  (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我”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3、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从早上到傍晚,“我”的心情是怎样地变化的?

  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光线也产生了变化,哪些变化呢?你发现了吗?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思考:在那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我一边……对不起”

  (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试图来安慰我,看出她对我的怜爱。可以感受到母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2、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呢?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3、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抱怨她。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玩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无声地哭泣惊醒了母亲,她于是惊惶地抱着自己疼爱的孩子道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理解妈妈的苦衷,先帮她干家务活,再出去玩。)

  4、拓展阅读,扩宽视野。

  将本文与曹文轩《草房子》的相关章节进行比较阅读。读完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说说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

  四、领会主旨,学习方法。

  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3)本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

  (4)提示我们正确地与家长沟通。

  五、课堂小结。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小节。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文章细腻而委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六、布置作业。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走在小港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园里。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二、品读感悟、理解情感

  (一)1、读课文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P2-p5)

  要求:用中括号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小括号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明确: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耐心地等待。

  思考:作者怎么来体现时光不好挨?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丛里……。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院子很大,空落落”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关注句子“我……”)

  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寂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得等待着。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脚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4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李贺的《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诗的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后两句借骏马喻怀。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作者通过写马来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表达对自由豪放生活的爱慕向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提供的注释读懂诗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比较难。

  五、教法、教具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同学们,在上节课里,你们学习了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谁能够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背诵才华,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体裁简介

  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

  景

  情

  人

  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我读出了”

  4、哪位同学可以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连缀起来?

  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四、问题探究

  1、这首曲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或: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景物前面的修饰词,如果我们试着把修饰语换掉会怎么样?

  用词精炼

  2、名词叠加的一幅幅画面,组合起来就是一轴画卷。咱们班很多同学都喜欢画画,今天这一首曲,如果让你画出来的话,你会选取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明确:灰黑色,灰褐色。给人压抑、忧伤、沉重感。

  3、第二幅画怎么理解?和其他画面是不是不协调?

  明确: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正是傍晚时分,人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4、现在是同学们的质疑时间。或:老师有个疑问――“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总结:小令虽短,只有28个字,但内涵丰富,有景有情有人物。它为什么能引起历代文人的交口称赞?景是那些大家都熟悉的萧瑟秋景,这种情也是大家都有的,可以说一种普遍的愁思再加上精炼的用词。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

  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孩子们我为你们骄傲。

  六、课堂训练

  1、欣赏《枫桥夜泊》,以及现代作家张晓风作品《不朽的失眠》。

  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以丰富的想像,跨越千年时空,结合创作背景,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构想了《枫桥夜泊》诗句的由来,解读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作品,创作了《不朽的失眠》一文。

  2、请同学们借鉴作家张晓风的这种解读形式,自己也来当作家,根据这首曲的意境,尽情发挥想像,进行创编实践,创编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示例:他,独自一人,骑着瘦马缓缓前行,一路颠簸,马累了,人倦了,却又只能无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间,他忆起了家乡破旧的瓦屋,纸糊的窗,几棵繁茂的大树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边几架葡萄,一排竹篱。心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连接着故乡的一方黑土,一间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远方,人在天涯。

  许久,他哀叹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于是,乡愁化为一页诗篇,一段情结,一次默叹,一场无奈。

  于是,乡愁化为一缕轻烟,缓缓飘散,飘散在遥远的天边。

  于是,乡愁化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涩,徘徊不已!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课上分享交流。

  (2)初读课文,询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二、质疑互辩:

  (一)活动一: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说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初步感受。)

  (二)活动二: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

  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我对电影画报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况?

  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险,紫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车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相关文章:

那个星期天作文05-30

那个星期天作文[精选]03-14

那个星期天作文(精)05-26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10-06

(优选)那个星期天作文11-21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04-16

那个星期天作文优秀11-07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06-28

语文下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