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灯笼》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灯笼》教案 1
设计思路:
我们班的孩子在中班时候对数数、配对等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个别化学习“小鬼当家”中通过买菜游戏,来进行数的组成的操作,为学习加法试题也打下了基础,因此,5以内的加法试题口算是在这些数经验的基础上让孩子来学习,由于数字小,孩子们便于掌握,因此在大班初期非常适合。
灯笼是我国在喜庆日子里一直要用到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对灯笼的大小、形状、颜色非常熟悉,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根据大小、形状、颜色让他们进行5以内的加法试题口算学习比较适合,所以根据主题就选择了《挂灯笼》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了解中国挂灯笼的特有风俗,体验中国特有文化。
活动准备:PPT、5以内加法算式题卡、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说灯笼:了解挂灯笼是中国特有的风俗
今天老师带来了灯笼,我们什么时候会挂灯笼?(节日、春节)
小结:挂灯笼是中国特有风俗,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
二、挂灯笼:
根据灯笼列算式题今天我们也来挂灯笼,先来看看老师这里挂的灯笼。
1、(PPT)请你看看这里的灯笼有什么不一样?
2、大灯笼有几个?小灯笼有几个?个别幼儿摆放灯笼分家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3、想把他们合起来,用什么来表示呢?这个符号像什么?
4、“+”名字叫加号;1和4合起来一共是几呢?
(5),可以用“=”来表示,像什么?(马路上的黄线等),“=”名字叫等号。
小结: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算式题中,“+”读“加上”,表示“把加号前面和后面合起来”。“=”读“等于”,表示“等号前面的部分等于等号后面的部分”。
三、看灯笼——根据灯笼找加法算式
1、这样我们用一道算式题把刚刚老师挂的灯笼的个数表示出来了
第一次幼儿操作
1)出示挂灯笼情况,按照算式题卡来挂灯笼。
提醒:观察灯笼,分辨某一特征的肯定或否定进行操作摆放。
2)集体交流
你的灯笼是按什么特征进行悬挂的?这些数字各代表什么意义。
第二次幼儿操作:
1)请你把你桌上的灯笼挂起来,再帮它们找个加法算式题做朋友。
提醒:按一个特征的肯定或否定进行分家。尝试多次不同特征挂灯笼。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的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
2)集体交流
介绍所列算式。3+2=5,你可以用什么不同的方法挂灯笼呢?
2、想一想如果挂的灯笼再多一点,你还能找到适合它的算式题吗?老师会把它放在区角活动中,可以和你的朋友一起来试试。
《灯笼》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圆柱体、长方体、三菱柱等不同样子的福灯笼。
2.能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3.感受福灯笼带来的喜悦,体验制作福灯笼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制作不同样子的福灯笼。
2.难点:能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写毛笔字及剪纸的经验。
2.物质准备:
⑴彩色卡纸、亮光纸、彩纸、皱纹纸、彩笔、毛笔、干花、小剪刀、胶水、双面胶等材料若干。
⑵教师自制福灯笼范例、灯笼展示课件、背景音乐、仿真树、布置有民间特色的“炕”作为幼儿操作台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看课件,以社区活动“福灯笼大赛”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制作灯笼的乐趣。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交流自己见过的灯笼,丰富已有经验。
提问:刚才课件里有什么样子的灯笼?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灯笼?是什么材料做的?
2.以社区举行“福灯笼大赛”,激发幼儿制作灯笼的兴趣。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福灯笼,引导幼儿知道制作灯笼的'方法。
1.教师出示自制的福灯笼,提问:灯笼上有什么?由几部分组成?引导幼儿知道灯笼由灯笼提手、灯笼身体、灯笼穗子组成。
2.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尝试按照步骤图制作三棱柱。
⑴提问:灯笼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三棱柱是怎么做出来的?
⑵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总共有几步、有阴影部分、有对折线、箭头代表对折的方向。)
⑶教师出示介绍不同对折线的卡纸,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看看有几根对折线,并尝试按照对折线自由探索,看看都能折出什么样子的灯笼身体。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操作示范,并小结提升:折的时候要沿线对齐,折过的地方要压平。
3.教师介绍材料,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制作和装饰福灯笼。
出示各种制作材料及福字,引导幼儿采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小结: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体现福灯笼的“福”字,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灯笼。
3.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制作福灯笼的乐趣。
⑴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大胆设计,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⑵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稍弱的幼儿,鼓励幼儿制作出不一样的福灯笼。
4.师幼共同欣赏、评析作品,分享成功的快乐。
⑴悬挂“福灯笼”:出示社区背景图,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福”灯
笼悬挂到“福气多多树”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和评析,提问:你是制作福灯笼的?你喜欢哪个福灯笼?为什么?
⑵请幼儿带着自己制作的福灯笼去参加社区“福灯笼”大赛,自然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回活动室,进一步装饰自己的“福灯笼”,参加社区大赛。
2.区角活动:提供更多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制作多种多样的福灯笼。
课后反思:
一、活动联系生活,重视幼儿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活动选自省编教材主题活动《冬天的故事》,此活动虽然出自冬天主题,但幼儿对灯笼的喜爱不单单停留在春节或元旦。恰巧社区开展的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中,有灯笼展览这一环节,结合当地的特色活动,能更好的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这一教育理念。活动中我采用了欣赏、探索、创作等相结合的手段,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大胆装饰和创作,并且围绕活动的关键字“福”,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用毛笔写、剪纸、描画等多种方式表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自然融合其中。
二、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正确评价幼儿,保持其制作的乐趣与热情。我在巡回指导时,紧扣教学目标,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大胆制作与装饰,并及时对幼儿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孩子们在不断的鼓励中热情满满,制作兴趣高涨。
三、尊重幼儿的意愿,满足幼儿的制作需求。
在活动后期,个别幼儿制作兴趣高涨,我及时提醒幼儿,可以活动后继续装饰,并且在活动结束后,与幼儿一起继续装饰自己的福灯笼,孩子们对于参加大赛,自信满满。
《灯笼》教案 3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各种花边的纹样来装饰灯笼。
2、 能够按老师的`要求正确地制作灯笼。
3、 能够合理配色、制作色彩鲜艳的灯笼培养幼儿对制作灯笼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白卡纸、剪刀、钉书机、线、花边纹样6张。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过几天就是元旦了,大街小巷都布上了漂亮的环境。
你们想不想把教室也布置成节日的环境啊!
二、 观察花边纹样,学习用花边纹样装饰灯笼。
1、 出示灯笼让幼儿观察、灯笼上的花边纹样。
2、 指导幼儿画花边的纹样装饰灯笼,及制作灯笼。
三、 幼儿制作
要求:
1、画三条花边纹样,每一条的花边纹样都要画满格。
在花边上涂上颜色,然后涂上底色。
2、在两边涂上颜色,按线剪出形,制作成灯笼。
四、幼儿和老师一起来布置环境。
《灯笼》教案 4
活动目标:
1、继续学习6以内数的组成,进一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2、探索在6和5种不同的分合记录中找出答案相像的两组,并用标记记录,初步感知两部分数的互换关系。
3、能清楚地在集体中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发现。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自备"买灯笼"操作材料的放大卡,"翻片片"活动放大记录单。
2、幼儿用书第26页《分分合合(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游戏,复习5、6以内数的.组成。
1、游戏"碰球"。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练习,也可以逐步加快游戏速度,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迅速思考出答案,做出回答。
二、在操作游戏中感知6以内数的组成。
1、兔宝宝,买灯笼。(幼儿用书第26页"买灯笼")
2、翻得轻,记得对。
三、在观察、比较中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1、教师出示幼儿的操作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共同检查是否正确。
2、教师请班级中其他有序记录的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给以表扬。
四、引导幼儿找出分合记录中相像的两组做标记。让其初步感知两个部分数的互换关系。
1、教师出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引导观察,寻找相像的两组记录。
2、师幼共同为找到的相像的两组做标记。
3、师引导幼儿感知、讨论并归纳。
4、请幼儿在自己的操作记录单上找出相像的两组,并用标记记录。
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灯笼》教案 5
活动名称:
挂灯笼
活动目标:
1、尝试用AABB、ABB、AAB等方法间隔排序挂彩灯。
2、知道灯会是元宵节特有的活动,体验挂彩灯过元宵的快乐。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
用AABB、ABB、AAB的方法间隔排序挂彩灯。
学习难点:
能用间隔的方法自创排序规律。
活动准备:
教师教具:彩灯排序图例、半成品范例、PPT
幼儿学具:不同颜色的彩灯纸片若干、画有钩子的纸片人手一张、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讨论
【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有过元宵节的愿望】
1、讨论:再过几天,我们又要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除了吃汤圆以外,还可以怎样欢庆元宵节?
小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大家会吃汤圆、挂花灯,真快乐。
(二)感知理解
【这环节根据小班幼儿做事的目的性不够强,在自主操作中比较容易随意,及小班幼儿在模仿中学习的特点,因此引导幼儿在理解排序基础上模拟尝试,理解用AABB、ABB、AAB的方法间隔排序挂彩灯的方法】
1、观察: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挂灯笼的?
小结:有顺序地间隔排排队挂灯笼,挂出的灯笼整齐又好看。
2、出示AABB半成品范例:我也学着他们的方法来挂灯笼,看看我挂的灯笼和
哪一串灯笼的方法是一样的?接下去该怎么挂?(请一幼儿上前示范接着挂灯笼,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他挂得对吗?为什么?再接下去该怎么挂?)
幼儿可能:关注灯笼的大小、颜色等,但不能发现间隔排序的规律。
教师预处理:从前往后边点边说,如,“1个2个、1个2”等,提示幼儿发现并理解。
小结:这串灯笼是2个2个、2个2个挂的。
3、出示ABB半成品范例:这串灯笼是怎么挂的?接下去挂什么灯笼?
小结:这串灯笼是1个2个、1个2个挂的。原来,虽然都有规律,但方法是不一样的。
4、设疑:如果你挂,你准备怎么挂?
(1)请个别幼儿先说再挂(引导幼儿想好后操作)
(2)根据幼儿操作,集体边点边说,了解其间隔排序的规律,如2个1个、2个1个等
(三)操作实践
【这环节引导幼儿在模拟尝试基础上尝试创造,两个环节铺层递进,共同为目标服务。】
过渡:一个钩子挂一个灯笼,这里有许多灯笼需要挂起来,小朋友们来帮忙吧!
1、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
(1)关注幼儿用了什么间隔规律来挂灯笼的?提示幼儿坚持一种规律排到底?
(2)指导幼儿对自己用的排序方法,用x个x个的表达方式用语言表达出来。
(3)引导幼儿一个钩子挂一个灯笼,把灯笼挂挂好,不掉下。
2、集体讨论:
(1)你是怎么挂灯笼的?(引导幼儿用个x个的表达方式用语言表达出来)谁和他用了一样的办法?
(2)假如接下去还可以挂,应该挂什么灯笼?
(3)有没有不一样的挂灯笼方法?(引导幼儿发现序列不一样和用的灯笼不一样均可)
小结:原来只要动脑筋,还能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挂灯笼。
3、再次操作:你们想不想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挂灯笼?那就试试吧!
(1)引导幼儿用和刚才不一样的`规律挂灯笼,并用x个x个的表达方式用语言表达。
(2)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加强重点指导,引导幼儿先想好方法再挂灯笼。
(3)对于挂得快的幼儿引导幼儿边点边唱边检查。
4、讨论
(1)你这次用了什么不一样的方法挂灯笼?集体验证看看是不是和这个小朋友说的一样?
(2)还有不一样的挂灯笼方法吗?看看是什么?(引导幼儿集体观察发现,并
用语言表达出来)
5、拓展回忆:除了挂灯笼是间隔排排队的,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间隔排排队?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或在出去玩的时候找一找会间隔排队的东西,到幼儿园里来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灯笼》教案 6
活动目标:
1、认读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数学符号)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算式题配对,体验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不同特征的剪纸灯笼(大小、颜色、握柄、流苏、花纹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价值取向:引发兴趣,导入挂灯笼的话题
导入:国庆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在国庆节的时候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喜庆)热闹。今天,我们将与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价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题中的组成部分
认读加法题:1+2=3 2+1=3关键提问: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几个数字?几个符号?)小结:有数字、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叫加号,"="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三、 说一说价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1、出示一串三个灯笼的图片及算式题:1+2=3 2+1=3(两个算式题分别出现的)
2、导入:根据这张图片,老师列了一个加法算式题,小朋友一起仔细看一看这些灯笼。
3、关键提问:这些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二数学题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叫等号,"="后面的数表示总共有多少,也叫总数;前面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2个大灯笼和1个小灯笼,后面的数字表示灯笼的总数。
(如:一盏打灯笼加上两盏小灯笼,总共有3盏灯笼···)
四、看灯笼找算式题价值取向:理解并运用加法算式题的实际意义
1、导入:老师准备了许多的灯笼,每一串灯笼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可以做不一样算式题?
2、幼儿操作:
操作要求:观察各串灯笼,分辨他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说一说灯笼下面的算式题的意思2)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1+2=3既可以表示1盏大灯笼加上2盏小灯笼也可以表示1盏红灯笼加上2盏绿灯笼)五:延伸价值取向:激发幼儿感受加法算式题在生活中的运用思考:1+2=3哈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
小结: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我设计了与本课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没做到去观察每个孩子的听课状况。好的孩子把知识都学会了,但个别孩子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气氛当中去,我也没能做到及时的去提醒、去点拨。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要更细心的去观察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更好的去听课,去学习。还有游戏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到前面来进行游戏,但我明显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能到前面来游戏那种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设计一些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展开全文
《灯笼》教案 7
教学目标 :
1.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是人们的爱让小作者脱离危险,学会感谢他人的爱,并关爱他人,并从作者童年的这段往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 理解满山遍野、抽搭、拽等词语的意思。
3.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会写的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掌握多音字:卡。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3—8自然段,学会感谢他人的爱,并关爱他人,并从作者童年的这段往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满山遍野、拽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全班齐读课题后质疑:读了课题,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展示课件第二屏)
(二)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自由读文,画出本课生字词。
(二)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三)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四)汇报自学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并口头组词。
(五)教师重点指导:
1. “卡”字是多音字, 口头组词。
2. 注意“瘦”字中“叟”的笔顺和笔画;杂字上边的“九”字,一撇上不要加点;“盲”字上边的“亡”不要多写一点。
3.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读后齐读。(展示课件第三屏)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后思考: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我”是怎么坠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四)出示句子及课文41页的插图: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展示课件第四屏),指名读后互评朗读。(板书:哭喊)
五、小结
六、作业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激情导入
(一)齐读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开火车读词。(展示课件第三屏)
(三)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回忆当时的情景。(展示课件第四屏):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二、品读课文重点段,悟情悟境
(一)学习3—5自然段。
1.抓住重点句,自主学习 自由读3—5自然段,思考: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我”却仍然坚持着,坚信着。“我”在坚持着什么,坚信着什么? (板书:坚持 坚信) 2.汇报自读情况,悟情悟境,品读句子。
(1)“我”在坚持着什么?
①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全力拽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展示课件第五屏)
②换词理解:“拽”的意思。
③谁能通过朗读为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名读后互评朗读。
(2)“我”坚信着什么?
①谈话: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了危险,你的亲人会来救你吗?
②带着这样的信念读句子: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展示课件第六屏)
③拓展说话:小作者这样坚信自己的亲人会来救自己,说明他的亲人平时对他怎么样?他的亲人平时是怎样关心他的?进行说话练习。(展示课件第七屏) 当我生病时,外婆 。 当我 时, 。
(3)出示句子: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展示课件第八屏)
(4)指导朗读:正是亲人的爱让“我” 坚持着,坚信着,让我们带着这份爱读句子。指名读后分小组读。
(5)指名读后分组读,齐读。
(二)学习6—7自然段。
1.自主学习,读练结合。 正像“我”坚信的那样,“我”的亲人来救“我”了!这时,“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我”听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我”看到的句子。(板书:看到 听到)
2.指导读法,阶梯朗读。
(1)“我”听到了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我”听到的声音的特点吗?
出示句子: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展示课件第九屏),指导朗读,体会声音的特点。
(2)我们读好了关键词就能读好句子,让我们把这声音放到句子中去,朗读句子。
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指导朗读,读出呼唤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特点。(展示课件第十屏)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声音是“我” 急切渴望听到的,指名读并自我评价后,请会读的同学起立读。
(4)拓展说话:听到这喧哗声,我想来找小作者的人一定很多,哪些人会来找他?
(5)创设情境练说:如果你就在这寻找的人群中,如果你就是小作者的外公、外婆、是他的哥哥、姐姐,是他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呼唤他?请你来试着呼唤一下吧。
(6)深化理解,再读句子:同学们,从你们的呼唤中,我听到了多少焦急、担忧、多少关爱啊!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段话。
(7)自主品读:我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该怎样读?(展示课件第十一屏):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学生自由品读后再指名朗读,读后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8)齐读。
(9)课件展示火把由一线,然后看到一片,一大片最后变为满山遍野的景象。深化理解“满山遍野”一词。(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10)拓展说话练习。(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满山遍野的( )。
请用“满山遍野”说一句话。
(11)天色越来越暗,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如果是你掉在这井中,听到这声声呼唤,看到这火把满山,你是什么心情?带着体会读句子:顿时,我泪如泉涌。(展示课件第十四屏)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板书:泪如泉涌)
(12)配乐朗读第六自然段。(展示课件第十五屏)
(1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是啊,这泪水中包含着多少感动,多少激动,真是百感交集!此时,我的身体是冰冷的,心却是温暖的,泪更是热的!
同学们,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来学习第七自然段吧。全班齐读第七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一)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本来以为只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会来救自己,可是,让他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
(二)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句子末尾叹号表达的感情。(展示课件第十六屏): 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
(三)就让我们带着感情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吧。指名读后齐读。 (展示课件第十七屏):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
三、情感升华,再读课题
(一)(展示课件第一屏),教师在课件的背景音乐声中与学生交流:在这寂静的黑夜,看到这满山的灯火,也许你感受到的是它的绚丽,但在此时,在小作者的心中,看到这满山的灯笼火把意味着什么?
(二)指名带着体会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一)过渡:课文学到这里结束了,爱的传递却没有结束。作者在这灯火之夜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因此写下了这篇文章感谢人们的爱。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一定得到过很多爱。
(二)你想对那些曾经关心、爱护过你的人说些什么呢?说话训练:(展示课件第十八屏): 让我为那些关心、爱护过我的人:
1.唱一支歌
2.诵一首诗
3.写几句话
(三)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练说,再指名说。
五、总结
六、作业
(一)用“满山遍野”写一句话。
(二)像小作者那样,把自己得到别人关心、爱护的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坚持 听到
哭喊 泪如泉涌 坚信 看到
《灯笼》教案 8
活动名称:
小灯笼
活动目的:
1、学习在一定范围内大胆地进行作画,并正确使用剪刀,剪出细长条,制作简单的平面灯笼。
2、喜欢参与手工活动,初步体验制作装饰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班级内架好相应的线,悬挂灯笼用。
2)、各种色彩的正方形和圆形纸若干。
3)、记号笔、双面胶每人一份。
4)、各种形状的小灯笼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有几个小朋友带来了小灯笼打扮教室,你们看看,这些灯笼够了吗?不够我们该怎么办?
二)、讲解示范:
1)、提问:你看到过什么样的灯笼?
2)、告诉幼儿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正方形和圆形的彩纸。
3)、请个别幼儿在纸上大胆作画。画前先请他说说准备画什么样的灯笼,老师提醒幼儿要把图案画大,以便让人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灯笼。
4)、老师示范剪流苏。
先将一个小正方形纸折一个细长条,打开后,用剪刀从下往上剪流苏。直至剪到刚才的折线处。
5)、将剪下的流苏和幼儿讨论后,贴在刚才画好的灯笼的下方中间处。
三)、幼儿操作:
重点:老师提醒幼儿要将图案画在纸的中间,并且画大。
难点:流苏尽量剪细。
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展示作品:
幼儿将自己做的灯笼悬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线上。然后相互介绍,和欣赏。
活动反思:
活动中,请孩子在示范时,老师重点强调了灯笼的图案要画大,让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灯笼。因此,孩子的作品都显得很大胆,每个幼儿都画出了自己喜爱的.灯笼图案。还有,活动中,老师让孩子自己悬挂灯笼,这更激发起了孩子的兴趣和自豪感、成功感,他们的情趣又一次被激发了起来,好多孩子禁不住拍起了小手,拉着同伴来看自己的灯笼。离园时,还有好多孩子拉着自己家长的手,请他们来看自己的灯笼,不停地介绍着。
《灯笼》教案 9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的技能。
2.培养幼儿心灵手巧、动作协调的技巧,并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彩色卡纸、纸杯、安全剪刀、竹筷、牙签、双面胶、毛线。
活动过程
1. 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当你家里过新年的`时候,你家门口会悬挂什么东西呢?
让我们一起来制作纸杯灯笼吧!看看谁制作的最美、最好看呐!
2. 老师指导幼儿制做灯笼
⑴分发制作材料;
⑵指导安全制做,小心使用剪刀、牙签;
⑶制作方法:
第一步:把彩色卡纸粘贴在纸杯的外面作装饰;
第二步:把在卡纸上画好的耳朵、眼睛、鼻子、胡须和嘴巴,分别剪下来,然后贴在装饰好的纸杯上;
第三步:在纸杯底部的中间用牙签钻一个小孔,穿上毛线,并在杯里将线头打好结。将线的另一头系在竹筷的一端,灯笼就做好了。
3. 师生一起念儿歌:
小纸杯,
真好玩,
剪好图形上面贴,
在钻一个小小孔,
系好绳子成灯笼。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设计的,幼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在这次活动中,孩子都在情感互动、技能等方面都体验到了乐趣,制作了比较精美的纸杯灯笼,达到预定的活动目标。
《灯笼》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截骠姚(piào)怅惘(chànɡwǎnɡ)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拢: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2、梳理结构
(1)(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2)(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3)(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3.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一直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五、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灯笼》教案 11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次尝试在灯笼上绘画的乐趣,体验与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快乐。
2.掌握立体绘画装饰技巧。
3.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灯笼人手一个,绘画用品,毛条若根,灯笼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讨论: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过春节时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
那小朋友都见过什么样的.灯笼?
二、教学内容
1.观察并欣赏 :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不同的灯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欣赏)
2.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灯笼?上面有哪些图案?
3.出示成品灯笼这是老师装饰的灯笼小朋友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图案,用到了什么材料?
4.马上过春节了那请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灯笼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吧。
5.幼儿及家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注意及要求;绘画时注意手的力度不要太大,图案尽量画的大一点,涂色是注意冷暖色搭配,使用颜料时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制作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三、活动小结
教师对幼儿及家长做好的作品进行点评。
四、活动延伸
家长及幼儿将制作好的灯笼拿到手上跟音乐走T台秀最后摆造型照相,最后将作品创设班级环境。
《灯笼》教案 12
活动名称:
美工活动《灯笼》——小班
活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涂染,初步掌握正确涂染的方法。
2.巩固撕贴的技能,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及手部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蜡笔、皱纸、剪好的铅画纸灯笼、固体胶若干,灯笼范例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放音乐,拉动灯笼。
教师:“看,谁在跳舞?”(幼儿回答)
教师:“灯笼宝宝要去参加联欢会,瞧,老师把它们打扮得怎样?你们喜欢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灯笼,示范装饰方法。
(1)把灯笼上方拉的线比喻成灯笼的辫子,将穗子比喻成灯笼的裙子。
(2)把用蜡笔涂色的部分比作灯笼的'衣服。
(3)请幼儿探索辫子、裙子的装饰方法。
(4)教师重点示范讲解涂染的方法,要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涂染,形象地告诉幼儿灯笼宝宝的衣服要穿得整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即颜色要涂得满满的)。
三.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 灯笼宝宝还有许多好朋友,也要去参加联欢会呢!可它们还没有打扮,怎么办呢?”(幼儿回答)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爱帮助别人,来,我们一起把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2.提出要求:
(1)先做辫子、裙子。
(2)在给灯笼宝宝穿件漂亮的衣服。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幼儿。
四.展示交流,结束活动。
1.看看哪个灯笼宝宝最漂亮,幼儿互相评价。
2. 师生带灯笼宝宝去参加联欢会,音乐响起,一起翩翩起舞。
《灯笼》教案 1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3、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发动幼儿自带水果和月饼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流程:
介绍节日--欣赏故事--谈话品尝
活动过程:
一、介绍节日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
二、欣赏故事听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讨论:为什么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下。
三、谈话品尝:
1、中秋节吃什么?
2、分享:
共同品尝自带的月饼和水果。
说说自己所带的食品。
附: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灯笼》教案 14
教课目标:
1、道灯笼的制作方法,试试用折、粘、剪等方法独立制作。
2、做做玩玩中感觉新年的快乐。
教课准备:
认知准备:生活中已理解灯笼。
资料准备:PPT、人手一份灯笼制作器具、幼儿准备废旧盒子若干、胶水、丝带等
重点难点:
知道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
教课过程:
一、PPT,赏识灯笼
1、赏识灯笼照片,理解元宵节。
2、讲讲谈谈,话元宵:
(1)元宵节的来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先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连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公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挂的夜晚,人们重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祝。出门观月、燃灯放焰、喜猜字谜、共吃元宵,合家聚会、同庆佳节,其乐滋滋。
(2)谈论话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灯笼?灯笼上有些什么?
二、制作灯笼
1、出示模范灯笼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画上新年中人们的活动——将纸对折——在对折的纸中间剪出一条条的.分叉(不可以将纸剪断)——打开纸张粘合——添上穗子和装饰物。
3、重申制作步骤,分叉不可以将纸剪断。
4、幼儿制作,教师协助巡视。
5、展现自己制作的灯笼。
三、玩灯笼、装饰教室
1、在音乐声中拉灯笼、玩灯笼。
2、为教师装饰灯笼,感觉节日气氛。
延伸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制作采集到的盒子灯笼。
《灯笼》教案 15
活动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活动准备: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 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
展示制作步骤。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 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 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教案 16
活动背景
灯笼这种中国所独有的物品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春节,人们会在大门口挂上两个红红的大灯笼,元宵节,也是离不开灯笼,还有就是马上就要来临的中秋节,人们也是要提着灯笼赏月,让我们与小朋友们一起来自己动手制作灯笼吧。
活动目标:
1、幼儿按图示将灯笼卡片取下,并做好灯笼。
2、引导将灯笼在活动室,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浆糊,灯笼图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的过年的`时候,在我们的家门口会挂什么吗?(引导幼儿说出有灯笼)。
2、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老师准备的范例灯笼。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灯笼,到了过年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做的灯笼挂到自己的家门口,这样为新年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
3、出示制作灯笼的材料。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制作灯笼需要哪些材料才能做好一个漂亮的灯笼呢?
师:制作灯笼要用到灯笼图卡,浆糊。
二、老师边示范制作的步骤边讲解制作方法。
1、师:把制作灯笼的卡片取下后,小朋友发现图卡上有什么?(有一条虚线,像折痕一样)。先沿着虚线对折。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一条一条的实线)。我们把这一条一条的横线撕开。
2、再把灯笼图卡卷成筒状并粘贴好。
3、粘贴好后,再把图卡2取下来,粘贴在卷好的灯笼上端口的两边做成提手,这个灯笼就做好了!
三、老师交代作业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个灯笼,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份制作灯笼的材料,浆糊放在桌子的中间大家一起用。
2、小朋友操作,老师观察小朋友的制作情况,帮助能力差的小朋友。
3、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幼儿园做灯笼教案,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表着吉利,喜庆的物品,也是我国独有的物品,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物品,做灯笼的课程主要是想要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灯笼》教案 1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剪、折等方法制作灯笼。
2、让幼儿正确使用剪刀的技能。
3、培养幼儿耐心做事的习惯,并体验做纸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用书纸工第8页。
2、幼儿人手一把剪刀。
3、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门口有没有挂灯笼呀?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出示制作好的灯笼: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自己做的灯笼请你们看看用什么做的?是什么样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新年树的制作方法。
1、今天杨老师就来教小朋友们来做这个好看的灯笼吧。(请幼儿观察图示)
2、你们觉得最难做地方在哪里?(解决难点问题——沿虚线折叠的地方,采用同伴解答与教师重点示范的方法)。
3、教师示范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
(1)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灯笼是怎样制作的吗?
(2)教师一边示范制作一边讲解:
①先沿着正方形的外轮廓把正方形剪下来。
②将正方形纸对折后打开再向中必线对折。
③将短边沿虚线向后折,并翻过来。
④将四角沿虚线折叠,
⑤再沿虚线向后折叠。
⑥撑开两边口袋,即成灯笼。
三、分发材料,交待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提出要求:要求幼儿先看看制作图示,再动手制作;桌子地面都要理干净;碰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小朋友。
2、幼儿操作,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指导,请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别的孩子(语言及动作),提醒保持干净。
3、重点指导幼儿小朋友要先把正方形剪下,要求幼儿要剪平整,再按步骤折成灯笼。制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比一比谁制作的灯笼最漂亮。
四、讲评,展示作品。
1、请幼儿都把自己制作的灯笼放在桌子上,全班幼儿一起看看,谁的灯笼最漂亮。
2、整理用具,结束活动。
《灯笼》教案 18
设计意图:
灯笼会发光,又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很喜欢的一个事物,结合我们小班“灯”的这一课题,我设计了本次的美术活动,意在让孩子用刮画这一技能做出灯笼的身体,并尝试卷出灯笼的身体,最后能够体验到手工制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够运用刮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各种线条图案,并尝试将画纸卷成圆柱体做灯笼身体。
2、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感受制作灯笼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够运用挂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各种线条图案。
难点:将画纸卷成圆柱体做灯笼身体。
活动准备:
1、16k透明刮画纸,刮画笔,烛台,扭扭棒,双面胶,彩色流苏,卡纸,即时贴,打孔机
2、ppt课件,步骤视频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线条,引起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我们来看看它是谁?”(直接用白板出示直线)
师:“咦~它是谁呀?”(线)
师:“哦~它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呀?”(直直的)
师:“这条直线宝宝呀会变身,你们看。”(在白板上画出弯弯的线)“直线宝宝怎么样了?”(变成弯弯的了)
师:“现在呢?”(在白板上画出粗粗的弯弯的线)(幼:变粗了)
师:“线条宝宝真厉害,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在白板上画出圈圈线)(幼:一圈一圈的)
师:“线条宝宝的本领可真大,可以直直的,也可以弯弯的,可以粗粗的,也可以细细的,周老师想请你们把线条宝宝画下来,你们愿意吗?”(愿意)
二、出示刮画笔,展示如何刮画
师:“今天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工具画线条宝宝(出示刮画笔),就是周老师手里的刮画笔,我们要用到宽宽扁扁的这一头画线条宝宝,拿起桌子上的刮画笔找找宽宽扁扁的是哪一头吧。”
师:“今天我们用的纸和以前用的也不一样哦,你们看(出示刮画纸),这个纸是什么颜色的啊?(幼:黑色的)对哦~这个黑黑的纸叫刮画纸,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刮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线条宝宝吧!”
播放视频,师:“我们用刮画笔宽宽扁扁的这一头在刮画纸上画出线条宝宝,刮的时候要用点力气,刮出的线条宝宝越多就越漂亮哦,老师也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线条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变直直,跑到那里变弯弯,一会粗,一会细,还会变成圈圈线。不一会呀,线条宝宝就把我们的刮画纸填满了。你们学会了吗?我们再来学一遍,请你们举起自己的'小手和我一起来。”(播放另一个视频,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学习画法)
师:“大家都学会了吗?那赶紧拿起刮画笔试一试吧!”
教师巡回,帮助有困难的幼儿进行刮画,鼓励幼儿用不一样的线条装饰。
三、出示灯笼,展示灯笼做法
师:“大家都画完了,真漂亮,赶紧举起你们的刮画纸放在小眼睛前,咦~你们看到了谁的脸了啊?(周老师)哇~你们能看到周老师耶,周老师用这张刮画纸变了个小魔法,你们看!(出示灯笼)哇!变成了什么啊?(灯笼)你们看这个灯笼还会怎么样?(会亮,各种颜色)你们想变一变这个魔法吗?(想)
播放视频,师:“变出小灯笼我们需要先将白白的双面胶撕开,然后把刮画纸卷成一个圆圆的桶,让两条紫线线找到好朋友,要让好朋友紧紧贴在一起哦,最后挂上漂亮的烛台,挂的时候先要把烛台打开哦!哇,漂亮的灯笼就完成了,你们想试一试吗?那赶紧动手吧!”
教师巡回,帮助有困难的儿童一起对准紫线,卷出灯笼的身体。
四、活动结束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都完成了自己的小灯笼,小灯笼透出七彩的光芒,多美呀!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们做的灯笼吧!”
师:灯笼上有哪些线条宝宝呀?(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直接提问:直线宝宝在哪里呀?弯弯的呢?他们是粗粗的还是细细的呀?)
《灯笼》教案 19
设计思路:
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设计蓝印花布、京剧脸谱、新疆帽、做灯笼、剪纸,感受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他们在折折剪剪的过程中,都喜欢上了剪纸艺术,于是,许多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都喜欢做剪纸灯笼,一下子,区域内就堆积了不少剪纸作品。
同时,大班初期的幼儿对排序处于探索的状态,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但都较单一。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我就想创设一个自由的探索活动,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
幼儿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律的存在和美感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尝试和发现多种排序方法,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2、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美。
活动准备:
剪纸灯笼(红、黄、蓝三色,大小不一)若干;塑封蓝印花布、小篮子若干、垃圾桶四个、三块大黑板
活动过程:
一、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美。
1、欣赏蓝印花布。
师:这块蓝印花布设计的`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规律吗?(幼:按形状交替排列。)
2、欣赏服装
(1)、出示一件条纹数量交替排列的衣服,引导幼儿观察:这件衣服上的条纹是怎么排列?
(幼:数量不同。)
(2)、出示一件单色但花纹有凹凸变化规律的衣服。这件衣服只有一种颜色,它有排列规律吗?(幼:花纹不同。)
(3)、请幼儿互相在衣服上找规律:找找看我们身边还有谁的衣服上藏着规律?
3、教师出示穿好的项链,进行提问:
漂亮吗?为什么?
它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
如果你来串,你会怎样做?
4、师:除了上面这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排列之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幼:服装的装饰、各种花边……引导幼儿观察身边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及其产生的美感)
小结: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队的,那我们今天也来玩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好吗?
二、交代任务。
1、师:我发现小朋友在区域活动时剪了许多剪纸灯笼,都很漂亮。让我们把它们用排队的方法挂起来,把我们的班级打扮的更漂亮,好吗?
2、师:那怎样给灯笼排队呢?(幼:按颜色、形状、花纹等排队。)
3、师:那就请你们把自己的本领用出来,把灯笼挂在桌上的蓝印花布上。
三、幼儿尝试第一次挂灯笼。
1、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每位幼儿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挂灯笼的。
不但要排得整齐还要排得美哦。
是否有错误的方法。是否有孩子运用两种方法来操作。
幼儿完成操作时,提醒幼儿及时整理桌面。
师:每位朋友挂灯笼的时候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挂灯笼的?就可以放到黑板上让大家看一看,你也可以找找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挂的,
2、展示交流。
(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挂灯笼的?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起来的呢?
(幼:我是用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来排队……)
(2)、师:好的,原来你是按照颜色/数量/大小的不同来挂灯笼的。还有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挂灯笼的吗?
(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归类,贴在相应的黑板上,明白排序的规律与方法。)
小结:原来挂灯笼是那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按照颜色、数量、大小的不同来挂灯笼,不同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挂法,真有趣。
(3)、展示运用两种挂法的灯笼,师:这串灯笼的挂法很特别,我们来看一看这是用什么方法来挂的呀?
(幼:两种不同的方法。)
小结:挂灯笼还可以同时用几种方法来挂,你们再来试一试吧。这里有3块黑板,分别代表用几种方法来挂灯笼,请你们做好后挂在相应的黑板上。
四、运用排列规律,第二次挂灯笼。
1、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完成的幼儿自由参观,可以互相猜一猜同伴利用了几种排队的方法。你能找到其中的排列规律吗?
2、分享交流:教师有目的的与幼儿一起参观,有重点地进行多维度排序的讲解与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黑板上摆放的灯笼对不对?都用了几种方法?都是有哪几种方法?
(边交流边对运用相同方法的幼儿进行归类。)
小结:原来用几种方式来挂灯笼可以挂得更加漂亮。
五、延伸部分。
教师留疑,师:我也挂了一串灯笼,和你们的都不一样,想不想看?谁能猜出我挂的办法?
(建议:放进区域活动里,继续寻找运用更多的方法挂灯笼。)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需要用到排序,把物体排排队的办法在我们身边是无处不在的。这能使物体变得有规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的亮眼睛去寻找身边更多美丽的规律,再用自己灵巧的手去创造更新更美的规律!
《灯笼》教案 20
活动目标:
1、学习将圆形纸片折叠成三角形并组合拼搭成三角面灯笼的技能。
2、学习简单地装饰技能,初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范例、大小相同的圆形纸片若干、胶水,串绳、珠子等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范例,幼儿观赏。
2、提问:
(1)这是什么?(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你知道这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吗?(圆形)一共用了几个圆形纸片?(有12片、16片、20片等各种样式)圆形中间是什么形状?你会把圆形纸片折叠成三角形吗?(请个别幼儿示范后教师再重点讲解)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面灯笼,提问:为什么两个灯笼会不一样大小?
(圆形纸片大小不同,做成的灯笼大小也不同,一只球体所需要的圆形纸片大小应该是一样的)
二、示范讲解。
1、圆形纸片折叠成三角形。
重点要求幼儿做到:要折叠出相同大小的三角形。
2、粘贴。
(1)每一张圆形纸片的三处折叠部分要和另外三个圆形纸片的折叠部分粘贴起来就成球体。
(2)涂胶水粘合时要对整齐。
(3)用串绳、珠子进行装饰,制作成灯笼。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数量的圆形纸片进行制作。
2、先将圆形全部折叠成三角形后,然后再一起拼搭粘贴。
3、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结束讲评。
1、幼儿观赏灯笼,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请个别幼儿讲述制作过程,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活动反思:
1、虽然本班幼儿入园至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圆形折叠粘贴活动,但是由于孩子们之间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范例,它们分别是用12片、16片、20片圆形纸片制作的灯笼,使孩子们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制作。
2、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启发幼儿互帮互学,同伴之间交流分享制作经验,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灯笼》教案】相关文章:
灯笼的教案02-25
《做灯笼》教案03-03
小班元宵灯笼教案01-15
《灯笼》教案(精选20篇)02-17
《小灯笼的聚会》教案03-04
小班元宵灯笼教案7篇02-01
大班元宵节灯笼教案01-13
大班艺术活动挂灯笼教案10-26
小班元宵灯笼教案 12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