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声音》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奇妙的声音》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奇妙的声音》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真听辨并模仿声音。
2、体验声音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不透明的瓶子四个,并分别装有硬币、黄豆、纸屑、米粒教师用笔、纸,自制的笑脸娃娃贴纸若干录音机一台,录制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雷声、雨声)和动物的叫声等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倾听瓶子里发生的声音,尝试分辨
1、教师晃动装有硬币的瓶子
2、教师依次晃动装有黄豆、纸屑、米粒的可乐瓶,幼儿听一听、猜一猜,教师一一证实
3、将四个瓶子混放在一起,教师晃动,幼儿猜
二、听辨自然界的声音和小动物的叫声
1、教师播放风声、雷声、雨声等自然界的声音
2、教师播放小鸡、小鸟、小狗等小动物的叫声
活动延伸:
1、提供不同的.物体和瓶瓶罐罐,请幼儿自己填装并和同伴一起尝试听辨。
2、幼儿讨论: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小铃声、喇叭声、歌声……)
教学反思
声音是一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然而正是它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得丰富多彩,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感知和区别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我设计了一节以声音为主题的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这是一节以探索为主体的小班科学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以"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做一做"、"学一学"五个部分组成。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的真正的主人,让幼儿充分自主的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奇妙的声音》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都是围绕声音展开,由浅入深、衔接自然、紧凑,环环相扣,教师个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非常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小班科学领域的一节探索活动,教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材料,通过分组实验,集体交流、谈话引导,再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这五个环节中,我认为幼儿在"玩一玩"和"说一说"这两个环节中表现得比较活跃。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和观察声音的变化,去感受成功的快乐。在"做一做"和"学一学"这两个环节中,让幼儿去寻找身边各种不同的声音,并用肢体动作加以表现出来,这样更加深了幼儿探索的兴趣。纵观整个活动程序结构严谨、活而不乱,能收能放,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但是在"玩一玩"这一实验环节中,我觉得留给孩子们真正探索发现的时间还是太短了,部分幼儿对实验所达到的目的还不明确,作为一节科学活动,教师应注意多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将这点不足进一步完善,相信教学活动的效果会更加好。
《奇妙的声音》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2、能够仔细听辨声音并尝试模仿。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奇妙的声音》音乐CD,教师教学资源。
2、请幼儿收集会发声的.玩具带到幼儿园。
3、鼓、碰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1、鼓励幼儿玩新玩具,听新玩具“唱歌”。
(1)拍拍、捏捏、敲敲、打打、听听新玩具。
(2)说说玩具怎样“唱歌”。
2、提供声音环境,让幼儿听听奇妙的声音。
(1)教师敲打乐器,请幼儿学一学鼓、碰铃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2)听音乐CD,感受奇妙的声音,说说喜欢听的声音。
3、引导幼儿听听周围的声音,了解护耳常识。
(1)户外散步,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声音,耳朵能帮我们听到声音。
(2)说说怎样保护耳朵,如:不随便挖耳朵,遇到较大的声音时要张大嘴巴捂紧耳朵,不把东西放进耳朵里等。
活动延伸
学做“小喇叭”:
1、教师对一名幼儿耳语一句短语,如:“我爱你们,请你笑一笑”,在请幼儿大声告诉大家。
2、游戏可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对声音的好奇心。
二、在活动中认识声音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三、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四、对物品选择的类别还要更巧妙。
五、活动的过程要设计得更有趣。
《奇妙的声音》教案3
听觉是幼儿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奇妙的声音”中,幼儿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表现出无比的好奇,不断提出问题,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纲要》中也指出“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因此,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让幼儿通过“玩一玩、听一听、想一想”,发现声音可以制造出来、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每种声音都表示各自的含义。幼儿在敲敲打打、玩玩乐乐中感知着、理解着、创造着和发展着。
《奇妙的声音》教案4
活动目标
知道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动作的关系,以及声音大小与力量的大小有关。2.能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声音,并用象声词描述听到的声音。3.喜欢倾听好听的声音,在做一做、试一试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感知声音的产生与动作的关系,知道声音大小与力量的大小有关。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只塑料小瓶,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1.听辨各种有趣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1)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听辨常见动物的声音。提问:听,这是谁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是怎样叫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唱歌?小结:小耳朵通过听声音就能分辨出各种动物。(2)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坐车去参加音乐会的情境,引导幼儿听辨汽车、水流等声音。
提问:听,小动物们是怎么去大森林的?我们遇到谁了?小姐姐是怎
么说的?我们到哪里了?你怎么知道的?小结:声音能让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声音真的很奇妙。2.探究让身体发出声音的办法,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动作的关系(1)创设自己参加音乐会的情境,引导幼儿探究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初步感知声音产生与动作的关系。提问:你的身体能发出声音吗?小结:我们拍手,跺脚,碰牙齿,动一动身体就会发出各种声音!(2)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用自己的身体“唱歌”。3.探究让物品发出声音的方法,初步感知声音的大小与力量的关系(1)探究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提问:怎样让小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小结:敲一敲,碰一碰,小瓶子就能发出好听的声音。(2)引导幼儿在瓶中装进黄豆,摇一摇,听一听,感受有节奏、音量适中的声音才好听。提问:把黄豆装到小瓶子里,发出什么声音了?你们一起摇晃发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为什么?怎样才能让小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小结:乱摇动发出的噪音不好听,有节奏的像音乐一样的声音才好听。(3)引导幼儿探究力量的大小与声音的大小有关。提问:怎样才能让小乐器发出大大的声音?怎样发出小小的声音?小结:力气大,使劲摇晃就能发出大的声音,力量小,轻轻的摇晃发出小的声音。
4.创设参加音乐会为“小猫”伴奏的情境,体验声音带来的快乐。
结合多媒体课件,师幼一起晃动小瓶为歌曲《大猫小猫》伴奏。
活动延伸探究瓶子里装上不同的物品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奇妙的声音》教案5
教案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初步听辨及感知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2、愿意大胆表达,有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案准备:
各种瓶罐、各种物品。
一、辨别声音:
1、我们已经知道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呢,现在请你们用小耳朵听一听,猜猜是什么声音?
2、幼儿猜声音
二、初步感知声音
1、这么多好听的声音,施老师带来的好多瓶宝宝,他们有的能发出声音有的不能发出声音,你们能不能找到呢?你能把有声音的瓶宝宝找出来吗?
2、幼儿操作
3、找到了吗?请把有声音的瓶子举起来,摇一摇。你们听见了什么?
4、为什么会有声音?
5、你们怎么知道这些瓶宝宝是有声音的?为什么不找后面的那些瓶子呢?
6、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来轻轻地摇3下,摇得快,摇得慢。
7、师小结:原来瓶子里有东西大多就能发出声音来。
三、让空瓶宝宝发声音
1、有声音的瓶宝宝被我们找到了,还有一些没有声音的瓶宝宝也想发出声音来?想请你们帮忙。
*幼儿操作*交流:
1)我们来猜猜他的瓶子里放了什么?它发出什么声音?
2)摇一摇,听一听,验证
3)你们的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2、小结:原来不一样的材料放在瓶中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东西放得多、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施老师也放了一样东西在瓶子里,你们猜瓶子会发出声音来吗?
4、打开验证并追问:明明里面是放东西的,怎么会没有声音的呢?"
5、总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里都有声音的,有些软软的、轻轻的东西会发出很轻很轻的声音,所以我们听不见。
四、延伸活动:
老师把瓶宝宝和材料放在区角里,宝宝在游戏的时候去玩,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秘密。
反思:
活动一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具,把幼儿带入了奇妙的声音世界,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一下子把幼儿各种感官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的发展。
环节二中是给幼儿初步感知声音的环节,孩子们摇一摇、听一听,寻找有声音的瓶子的举动和我预料中的一样,幼儿非常积极主动,孩子在自主探索和游戏中也得出了结论,瓶子里有东西才会有声音;没有东西就不会有声音。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儿接受。
环节三中是幼儿再次感知声音的环节,幼儿想办法"给空瓶子发出声音"。然而幼儿在完成后,把原先的瓶子也拿出来摇一摇,因此在介绍自己"想了什么方法让空瓶子发出声音"的时候,比较混淆。如果采用试教时候"给有声音及没有声音的.瓶子贴上不同颜色标签"这样的环节的话,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会清楚的知道哪个是自己制作的有声音的瓶宝宝了,就能更加理解"不同的东西放在瓶子中,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提升的环节中,猜"放入了棉花的瓶子是否有声音"再次让幼儿兴奋不已,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并得出结论。
《奇妙的声音》教案6
活动目标: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喜欢听好听的声音。
活动准备
1、各种瓶罐、各种玩具(包括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赤豆、回形针、硬币等)
2、奇妙的声音磁带,录有雨声、雷声、小动物叫声、火车开动声等;
3、准备大鼓、碰铃等乐器;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客人,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发现声音
(1)教师引导:教师随手拿一个瓶子,用手轻轻敲打,告诉幼儿:“瓶子说今天认识小朋友非常高兴,瓶子问小朋友们早上好。”你们也赶快认识一下其它客人吧,听一听它们告诉你什么悄悄话。
(2)教师出示各种瓶罐、玩具等,引导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适时指导幼儿。
教师引导:
1、你们听见了什么?客人们说了些什么话?
2、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
3、怎么会有声音的呢?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来源,以及如何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教师小结:盒子里有东西就能发出声音,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
3、引导幼儿听听声音
(1)你的瓶子里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1:我的瓶子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幼儿2:我的盒子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2)你的瓶子里为什么没有声音?(放置纸、棉花、保鲜袋)
幼儿1:纸很轻的,没有声音的。
幼儿2:棉花也很轻的。
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盒子都能发出声音。(把不能发出声音的棉花、纸重点提出,让幼儿解决为什么没有声音的原因,找出没有声音的缘由,由幼儿自己发现,这样能更轻易地被幼儿所接受)
4、听辨声音——游戏《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内容物不同),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赤豆、硬币、回形针)
(2)分别是什么声音?(选择的声音有明显的不同,明确三种不同的声音,让幼儿能初步分辨不同点。
(3)猜一猜,瓶子里面是什么?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游戏激发幼儿再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了幼儿听觉,及分辨的能力。)
4、提供声音环境,让幼儿听听奇妙的`声音
(1)教师敲打乐器,请幼儿学一学大鼓、碰铃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2)听磁带,感受奇妙的声音,说说自己喜欢听什么声音。
5、引导幼儿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了解护耳常识。
(1)户外散步,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声音,都是耳朵帮助我们听到的。
(2)说说怎样保护耳朵,如:不随便挖耳朵、声音大时要张大嘴或后上耳朵、不把东西放进耳朵里。
活动延伸:
游戏:学做“小喇叭”
教师对一名幼儿耳语一句短语,如:我爱你们,请你笑一笑等请幼儿大声告诉大家。游戏反复进行
我的创新:小班年龄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对他们来说,声音是美妙的,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更是好奇无比的。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玩玩、试试、摸摸、看看,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就尤为感兴趣。小班幼儿通过听觉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发他们充满探究欲望,能更好地通过操作探索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所以我选择了《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自主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奇妙的声音》教案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活动过程:
自由探索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引导发现:
1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奇妙的声音》教案8
设计思想:
小班幼儿喜欢摆弄东西,对任何东西都想玩玩,摸摸,看看,而对于能够发出声响的东西他们则更感兴趣。结合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自己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了解瓶子里发出的奇妙声音,进一步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初步听辨不同的声音。
2、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瓶,罐,盒各种物品(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硬币,纽扣,纸,保鲜袋,棉花)。
活动过程:
一、声音从哪里来?
1、小朋友们,看看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各种瓶各种瓶,罐,盒和部分物品)
2、我们把这些小物品装到这些盒子或瓶子里,摇一摇,听一听,都会发出什么声音?
3、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谁能告诉老师你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4、声音从哪里来的呢?
5、为什么会有声音呢?
教师小结:盒子里或瓶子里有东西时,我们摇动盒子或瓶子,里面的东西与盒子或瓶子发生碰撞,就会发出声音。
二、所有的东西装在里面都有声音吗?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装到瓶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我们来试一下?
教师出示材料:纸保鲜袋棉花。
2、让诱幼儿自己动手尝试。
3、你的瓶子里有声音吗?
教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瓶子,盒子里都能发出声音。
三、听辨声音-------游戏《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
2、分别是什么声音?
3、猜一猜,瓶子里是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四、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到家后,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还有那些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进一步训练幼儿的听觉及分辨能力。
《奇妙的声音》教案9
设计意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的增长声音越来越大,有的幼儿甚至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 )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 。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奇妙的声音》教案10
1、 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2、 通过操作活动,喜欢听辨周围的各种声音。
3、在游戏中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声音游戏的.兴趣。
3 幼儿园奇妙的声音教案:活动准备
1、 纸盒、有盖的瓶子、脸盆、黄豆、米等。
2、 白纸、塑料纸、餐巾纸。
3、 纸杯、玻璃杯、塑料杯、小木棒。
4、 小铃、三角铁、圆舞板。
5、 各种录音。
4 幼儿园奇妙的声音教案: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声音可以制造。
1、 悬念:出示空瓶子摇一摇: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的空瓶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样 才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
2、 操作:幼儿选择喜欢的瓶子,借助周围的材料制造声音。
3、 讨论:你是怎么让瓶子发出声音的?你玩的时候听到了什么声音?
4、 小结: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只要动动脑筋,许多东西都能发出声音来。
评析: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自己来尝试如何让瓶子发出声音,当幼儿用黄豆、米
装进瓶子里,使劲摇动着的时候,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试一试——制造不同的声音。
1、 教师介绍四个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
2、 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指导。
瓶罐组: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纸 区:听听挥动纸、搓揉纸发出的声音。
杯子区:敲敲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材料的杯子口说话,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乐器组:通过拍、摇、吹、敲等,让乐器发出声音。
3、 说说自己的发现。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4、 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进行操作演示。
评析:在这环节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给幼儿创造了更多探索的机会,幼儿
在敲敲打打中,满足了探索的欲望,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三、听一听——声音有不同的含义。
1、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奇妙的声音?听听老师录的一些有趣的声音(手机铃声、闹铃声、歌声、小朋友活动的声音等)。
2、 这些声音有什么用处呢?(可以提醒我们接电话、起床,听歌可以愉悦身心等。)
3、 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奇妙的声音,你们回去可以找一找,录下来让大家猜一猜.
评析:除了让幼儿知道声音是可以制造的,也应该让他们了解,其实声音与我们的生
活是息息相关的,鼓励他们继续去发现更多奇妙的声音,汲取更多的科学知识。
活动延伸:
1、 在课间和幼儿一起玩玩纸大炮,比较声音的大小。通过多种途径制造声音,如:自制乐器、风铃等。
2、可以请小朋友到院子里,听听有什么声音,它们是怎样发出来的?
《奇妙的声音》教案11
活动目标
1.知道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2.了解螺丝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不同直径的`螺丝;
2.绳子,方便胶,透明胶,细铁丝等;
3.需用螺丝连接的玩具。
活动过程
1.“你能把玩具连接在一起吗?”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
2.幼儿相互交换玩具材料。体验各种连接效果。
3.探究比较哪一种材料使用起来最方便,结实?
幼儿分组操作,比赛验证。(用螺丝连接材料,是最方便、结实的。)
4.教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幼儿操作发现:(帽太大了,拧不紧;帽小了,拧不上去。有的却能拧上去。)
5.引导幼儿分析比较,为什么有的螺丝能拧上去?
6.幼儿讨论,得出结论,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固定物体。
7.幼儿相互合作用螺丝连接材料,制作玩具。
8.教师小结。
《奇妙的声音》教案12
设计意图:
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故意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我设计了这节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声音的奇妙,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噪音和乐音,懂得在生活中避免噪音,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不同物体振动后发出的声音不同。
2、能分辨乐音和噪音,知道噪音的危害。
活动重点:
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发出噪音。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用具:碰铃、铃鼓、三角铁、玻璃瓶、纸、塑料袋、纸盒、橡皮筋、米粒。
2、教师操作用具:鼓、各种声音的录音,三个装水的玻璃杯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杯子会唱歌”,引起幼儿兴趣。
二、探索不同的声音。
1、引导幼儿尝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如拍手、跺脚等。
2、引导幼儿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并感知不同物体振动后发出的声音不同。
三、小实验《米宝宝跳舞》,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幼儿将米粒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观察发生的现象。
2、讨论米宝宝会跳舞的原因。
3、再次进行实验,把一只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感受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小结:各种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所引起的,敲鼓时听到鼓声,同时能摸到鼓面的振动;人能讲话时由于喉咙声带的振动。
四、帮助幼儿认识乐音和噪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那种声音好听?优美好听,听起来很舒服的.声音被人们称为乐音;刺耳、难听、杂乱的声音让人听了心烦,称为噪音。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说说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听到难听的噪音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4、幼儿结合自身生活说说怎样才能避免发出噪音?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知道了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多听乐音,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奇妙的声音》教案13
(一)教材内容分析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区分乐音和噪音。
(二)幼儿情况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三)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3、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2、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3、安静的标志。
(五)活动过程
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1、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2、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3、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4、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5、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6、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7、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六)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对声音的好奇心。
二、在活动中认识声音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三、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四、对物品选择的类别还要更巧妙。
五、活动的过程要设计得更有趣。
《奇妙的声音》教案1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音高,培养幼儿对不同旋律的敏感性。
2、让幼儿知道原来不同的旋律可以表示不同的动物。
3、同时培养幼儿创作的积极性,用不同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
4、培养孩子对音乐创作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象和小鸟》的音乐磁带、动物头饰若干、乐句图谱、《奇妙的声音》歌谱。
活动过程:
一、出示音乐《大象与小鸟》让幼儿欣赏感知不同的旋律所代表的动物
1、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 提问:谁来说一说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感觉?
二、再听一遍音乐。
1、 告诉你们,今天小动物来我们大五班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就藏在一段有趣的音乐里面。请你们再来听一听,究竟是哪些小动物?
2、 播放音乐。
3、 提问:现在谁来猜一猜这段音乐里藏了什么小动物?(幼儿回答)为什么?
4、师:你们讲的'都很好,那小动物在音乐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用动作把他们表现出来。(听音乐表演)
三、幼儿用自己随意哼唱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
1、 师:哦。原来不同的旋律可以表示不同的动物,今天,朱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小动物,看,都有谁?(教师出示)这些小动物来到我们班上,也想请你们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他们。
2、 教师逐一出示,幼儿根据动物的特点来随意哼唱旋律。
3、 幼儿之间互相哼唱旋律互相猜动物。
四、玩连线游戏。
1、 师:你们真的很聪明,还能用不同的旋律表示不同的动物,朱老师这儿有几个乐句,可是我一下子不知道是谁藏在里面了,请你们帮这些小动物找到属于他们的旋律。(教师一边讲一边出示图谱)你们愿意吗?(教师交代要求)
2、 师:发放操作材料。(教师在钢琴上弹出乐句)
3、 幼儿拼贴。
师:谁来说一说,这第一个乐句表现的是哪个小动物?为什么?(主要是大象、小鸟、青蛙,狮子)
五、教师和孩子一起把选择的旋律,加上前奏唱出来。
1、师:看来小朋友的小耳朵听得很仔细,朱老师把这些旋律加进了歌曲里,(可是,这些旋律,朱;老师还没有为他们加上合适的歌词,请你们为这些旋律加上歌词)还为旋律加上了合适的歌词,请你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好吗?(教师弹琴和孩子一起唱)
注:有可能有的小组选择的不是最合适的旋律。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那一组旋律,其他的可以等到下课以后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是不是很合适。
2、如果可以请小朋友录音,体验成功的快乐。
《奇妙的声音》教案15
教案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初步听辨及感知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2、愿意大胆表达,有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案准备:
各种瓶罐、各种物品(包括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赤豆、回形针、硬币、钮扣、纸、保鲜袋、棉花)。
一、辨别声音:
1、我们已经知道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呢,现在请你们用小耳朵听一听,猜猜是什么声音?
(幻灯片:听声音并以图片验证是否正确)
2、幼儿猜声音
二、初步感知声音
1、这么多好听的声音,施老师带来的好多瓶宝宝,他们有的能发出声音有的不能发出声音,你们能不能找到呢?你能把有声音的瓶宝宝找出来吗?
2、幼儿操作
3、找到了吗?请把有声音的瓶子举起来,摇一摇。你们听见了什么?
4、为什么会有声音?
5、你们怎么知道这些瓶宝宝是有声音的`?为什么不找后面的那些瓶子呢?
6、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来轻轻地摇3下,摇得快,摇得慢。
7、师小结:原来瓶子里有东西大多就能发出声音来。
三、让空瓶宝宝发声音1、(请把有声音的瓶宝宝放在椅子下)有声音的瓶宝宝被我们找到了,还有一些没有声音的瓶宝宝也想发出声音来?想请你们帮忙。
幼儿操作
1.交流:
1)我们来猜猜他的瓶子里放了什么?它发出什么声音?
2)摇一摇,听一听,验证3)你们的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幼儿集体演示)
2、小结:原来不一样的材料放在瓶中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东西放得多、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施老师也放了一样东西在瓶子里,你们猜瓶子会发出声音来吗?(幼儿猜测并摇一摇)
4、打开验证并追问:明明里面是放东西的,怎么会没有声音的呢?"
5、总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里都有声音的,有些软软的、轻轻的东西会发出很轻很轻的声音,所以我们听不见。
四、延伸活动:
老师把瓶宝宝和材料放在区角里,宝宝在游戏的时候去玩,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具,把幼儿带入了奇妙的声音世界,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一下子把幼儿各种感官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的发展。
环节二中是给幼儿初步感知声音的环节,孩子们摇一摇、听一听,寻找有声音的瓶子的举动和我预料中的一样,幼儿非常积极主动,孩子在自主探索和游戏中也得出了结论,瓶子里有东西才会有声音;没有东西就不会有声音。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儿接受。
环节三中是幼儿再次感知声音的环节,幼儿想办法"给空瓶子发出声音"。然而幼儿在完成后,把原先的瓶子也拿出来摇一摇,因此在介绍自己"想了什么方法让空瓶子发出声音"的时候,比较混淆。如果采用试教时候"给有声音及没有声音的瓶子贴上不同颜色标签"这样的环节的话,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会清楚的知道哪个是自己制作的有声音的瓶宝宝了,就能更加理解"不同的东西放在瓶子中,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提升的环节中,猜"放入了棉花的瓶子是否有声音"再次让幼儿兴奋不已,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并得出结论。
【《奇妙的声音》教案】相关文章:
《奇妙的声音》教案02-11
奇妙的声音教案03-12
奇妙的声音教案11-12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01-10
《奇妙的声音》大班教案07-18
《奇妙的声音》小班教案07-18
小班教案《奇妙的声音》12-09
奇妙的声音教案15篇03-16
中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