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闲情记趣的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闲情记趣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闲情记趣的教案1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闲情记趣。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及作者
《闲情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题目《闲情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4)解决字词
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十
(5)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完成正音、解词。
(6)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题: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叙述童年观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④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精读课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3)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观察——联想、想象——玩赏。
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小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
2.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闲情记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五、板书设计(略)
闲情记趣的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作者叙述、描写生动的写作手法,闲情记趣 教案示例一。
(二)能力谢练点
理解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培养寓感情于写作之中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在生活中培养美好的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渗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的生活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以自读为主。先默读,以疏通文字,了解文意,然后再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妙处。应引导学生总结出“物外之趣”来自于观察——联想想象,在此基础上讲述各自的童年趣事。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学习作者的善于观察以及描写细腻的特点。
解决方法:教师分析,学生体会。
2.难点:作者如何把小事连在一起,而无斧凿痕迹。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3.疑点:“闲情”情趣是否高雅,有没有意义?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再读课文,欣赏品味,揣摩妙处。
3.想象训练。
4.说写训练。
5.拓展阅读。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七彩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儿、童年的趣事儿,是否还历历在目呢?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看看200多年前的作家童年的几许乐趣,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闲情记趣 教案示例一》。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张目,睁开眼;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物外之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私拟作,自己把它比作;项,脖子;强,通僵,僵硬;素帐,白色的蚊帐;唳,鸣叫;怡然,愉悦;砾,碎石;壑,山谷;为,被;鞭,动词,用鞭子打。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拍、快慢。学生朗读课文并注意作者所写的几件小事。
(1)善于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帐中嬉蚊——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3)观二小虫争斗——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4)驱癞虾蟆——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大家谈论
(1)说说哪些描写富于童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
如“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徐喷以烟”句我们可尽情想像其情态,一个“徐”字,可见作者之童趣、调皮。蚊子则真的“可爱”地上当,边飞边鸣。假若此蚊有灵,它定在思考:此人独把我关在帐中,不知是爱是厌。闲趣、童趣,呼之欲出。
又如“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数十”可见其怒,怒还不够,还要驱之别院。可见这一癞虾蟆把小三白气到什么程度,尽管作者到此止笔,但癞虾蟆驱之别院后,小三白的释然,癞虾蟆的无奈,却跃然纸上。
(2)你小时候是否也有许多富于童趣之“闲事”?是否也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同学问交流。
4.体会作者从小事写起,记实的写法。
旧时的一般文学家,饱受着经史之毒,自以为自文王、周公、孔子……等所递传下来,不绝如缕的“大道”都在他们肩上承着,而再由他们放出转变乾坤的手段,使之重续,更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所以他们往往套着一个假面具,说几句迂腐的话,凡有关于闲情逸致的,决不肯赤裸裸地把它写上去,因为,一写上去,就要与他们所谓的“先王”,所谓的“大道”有悖。而沈复则从这势力圈中逃了出来,保持着他的真性情和真面目。看日之专注,察秋毫之细心,嬉蚊之悠闲,观小虫的情趣,鞭癞虾蟆之率真,无不让我们叹为观止。
5.体会作者细腻、生动的笔触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鹤唳云端”;也正因为如此,一癞虾蟆才会使他“讶然惊恐”。细腻的笔触缘自他在生活中的细心。文笔生动、逼真、人物、情景如在眼前。
6.解决难点
作者如何把如珠小事,细心串在一起,而无斧凿痕迹?
学生讨论:
看日,察藐小微物之纹理;观蚊飞,听蚊声,嬉蚊舞;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观二虫于草间相斗;鞭癞虾蟆,多少微小之事物,作者细细写来,却给我们浑然天成之感,原因就在于作者始终不离“闲”字,而且不只闲,还忘情于其间,才让我们觉得如身处其间。所以我们写文章,必有一条无形的“线”在其中。
7.解决疑点
学生讨论:“闲情”有无意义,是否低俗?
就像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油盐酱醋一样,生活本身就在于其平常,正因平常,才见其真,如《社戏》中,双喜、阿发偷豆,骂小旦,骂八叔公“八癞子”,双喜反怪六一公公的'豆儿不好,这些显然都不符合“正统”者们的“高雅”要求,但谁又能否认其中的率真、可爱呢?观蚊中的细心,嬉蚊中的闲情,鞭癞虾蟆中的真情流露,不正是作者的超凡脱俗之处吗?
(二)总结、扩展
1.总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闲”字落笔,处处写闲,轻松愉快流之笔端;处处有情,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出了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2.扩展
(1)体会“故时有物外之趣”,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2)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写好自己的“闲情趣事”。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项为之强
(2)又留蚊于素帐中
(3)徐喷以烟
(4)怡然称快
(5)鞭数十
闲情记趣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文意。
2、理解文中的“物外之趣”,学习、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对“物外之趣”的体味。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导入《闲情记趣》。
二、总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欣赏带有音乐背景的朗读带,思考:
1、文章围绕哪一个字来写?
——趣
2、作者写了哪些“趣”事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标题。
——夏夜戏蚊、神游土墙、草间观虫斗
三、认真分析到底怎样有趣:
(一)“夏夜戏蚊”学生思考:
1、蚊子怎样有趣呢?
——作者把“夏蚊成雷”想象成“群鹤舞空”,还把“(蚊子)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
2、这都是作者“夏夜戏蚊”的故事。“夏夜戏蚊”给他带来了什么趣味?
——怡然称快
(二)“神游土墙”学生思考:
1、土墙、丛杂处有什么乐趣?(提示:作者把什么想象成什么?)
——作者把丛草想象成森林,把虫蚁想象成野兽,把土砾想象成丘壑。
2、这时作者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怡然自得
(三)土墙、丛草不仅有神游之趣,那还有什么乐趣呢?
1、“草间观虫斗”学生回答:
——观虫斗。先是看到二只虫子相斗,接着来了一只癞虾蟆,把二只虫子给吃了。
2、思考:一只癞虾蟆出现了,你会怎样?请大家注意作者的动作。
学生回答:
——驱虾蟆。动词有捉、鞭、驱。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身影。
(四)回忆作者所写的童年趣事,说说作者的'特点。
——作者不仅视力好,而且还想象丰富。
四、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出示图片,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看图片,充分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图片中是什么(可以添画,也可以灵活转动纸张),话语要详细。分小组讨论,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多、最详细。
五、小结:
回顾全篇,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