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22 13:14:10 教案 投诉 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练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在仓库里搬运整理货物来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位置看正方体摆成物体的形状中,每个正方形和原来正方体的面是对应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补充练习:用心选一选。

  仓库里的货物实在太多了,你能帮助工人叔叔一起来整理货物吗?

  [课件出示题目]

  1.从左侧面看,形状相同的有______和______。

  2.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______和______。

  要求: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用积木照着图中的形状摆一摆,然后填空。(学生先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然后集体交流。)

  师:这些形状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请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二)“自主练习”第5题。

  1.(出示5块正方体搭成的形状图)看,这是我用5块相同的正方体木块搭的一组积木。(出示3幅平面图)这是我为这组积木照的三幅照片。(把连线看作线索,重点应放在“发现了什么”上)。

  3.想一想,通过连线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交流,要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第6、7、8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和摆放学具,巩固观察方法。)

  (三)补充练习:游戏――“我是小巧手”。[课件出示题目]

  12345678

  (1)从正面看到的有()。

  (2)从正面看到的有()。

  (3)从侧面看到的有()。

  1请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这些立体图形,比一比谁搭得最快。每个小组搭得最快的同学,可以得到“小巧手”标志一枚。

  (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评议,)

  2.搭完后,请同学们完成上面的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汇报。)

  (四)第6、7、8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和摆放学具,巩固观察方法。)

  (同位交流,探讨研究。)

  3.集体汇报交流研究结果。

  三、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有何收获?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你想说些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1)提问:竖着比,每组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横着比,接近整百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4)提问:这两组题里减去的或加上的都是接近整百的数,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在加、减混合运算里,先加后减,调换位置先减后加,或者先减后加调换位置先加后减,得数怎样?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2)提问:哪个店剩下的水果多?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时,老师结合画出线段图。并说明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差就减少)多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到的?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6例7,完成第26--27页“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0乘一个数的含义,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能应用“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正确笔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123×3

  笔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2、3+3+3+3,你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还可以怎样写?(3×4或4×3)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6。

  1、0+0+0+0,你有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4×0或0×4,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2、7×0=?0×7=?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些算式吗?

  让学生任意地说一说。例如:5×0=0×5=

  10×0=0×10=

  100×0=0×100=

  ......

  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口算练习:

  6×0=5+0=0×9=0×7=

  1×0=0+2=0×5+2=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5+0不等于0?

  三、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203×3=

  (1)你会用竖式来算一算吗?

  (2)学生尝试进行列竖式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

  这个0是怎么得到的?这样写行吗?为什么?

  (3乘百位上的2是6个百,这样写就变成6个十了。)

  (4)想一想,在这里“0”起的什么作用?

  2、比较复习题和例7。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对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第1题的积中间有0,第2题的积中间没有0?第4题的中间怎么会有2个0?

  4、改错练习。

  (1)出示练习六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这些题目做得对吗?

  (2)找出错处,并寻找错误原因。

  (3)独立改正。

  5、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第27页的练一练第2、3题。

  四、课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笔算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指导思想:

  复习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形成体系,又要适当进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帮助学困生,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缺失。

  二、复习目标:

  1、计算:

  (1)熟练进行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一位数的口算;

  (2)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正确进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4)能对乘、除法的结果进行适当的估算;

  (5)能正确进行乘除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2、常用的量:

  (1)对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正确的概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质量单位;

  (2)能正确对千克、克和吨进行换算;

  (3)能正确进行千克、克、吨之间简单的计算;

  (4)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闰年、大月和小月。

  (5)知道一年有四个季度及每个季度的天数;

  (6)掌握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7)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

  3、空间与图形

  (1)观察由三个(或更多的)正方体所搭成的图形,能正确分辨不同角度所得的图形;

  (2)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求多边形的周长;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

  4、统计与概率:能对事情发生与否作出合理的判断,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

  三、复习重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

  3、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相关两步计算问题;

  4、运用周长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生活问题;

  5、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如何判断闰年、大月和小月、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换。

  四、复习措施

  1、错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设立错题小册子;

  2、选择适当的练习题型与题量,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打开思路。3、利用学优生的资源补差,就是由来已久的“二帮一”学习形式。

  4、统观全册教材,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方法。

  五、具体安排:

  一、

  周次

  课 时

  内 容

  措 施

  目 标

  18周(12.25~12.31)

  5

  课时1: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的'乘除法口算;

  1、说说口算的方法;

  2、口算练习(复习册);

  3、卡片口算练习、抢答;

  熟练进行口算

  课时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乘除法两步混合运算。

  1、明确算理;

  2、错例分析;

  3、巩固练习;

  正确进行笔算

  课时3: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1、准确把握题意的方法指导;

  2、巩固练习

  准确把握题意,并正确解决问题。

  课时4:专项检测。

  课时5:错例分析

  19周

  (1.4~1.5)

  2

  课时1:复习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1、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分别用千克、克、吨作单位;

  2、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

  3、解决简单的质量计算问题

  1、有正确的千克、克、吨的概念;

  2、能进行正确的换算

  课时2:年、月、日的相关内容。

  1、说说对年、月、日的认识;

  2、复习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指导进行时间的计算;

  3、解决简单问题。

  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闰年,正确计算经过的时间。

  20周

  (1.8~

  1.11)

  4

  课时1:复习周长的含义,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说说周长的含义,分析错例;

  2、说说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说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4、巩固练习

  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进行多边形周长的计算

  课时2:运用周长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

  1、把握题意方法指导;

  2、专项练习

  准确把握题意并解决问题。

  课时3:综合练习

  课时4:查漏补缺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习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平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习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8×2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第36页例3、“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第6-10题。

  教学目标:理解与表内除法相应的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和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类推等思维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8divide;424divide;212divide;3

  2.填空。

  210里面有()个十,

  1200里面有()个百。

  120里有()个百和()个十,也可以看作()个十。

  二、教学新课。

  1.教学120divide;3。

  (1)学生摆出1大捆和2小捆小棒。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想?

  (2)把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3)说一说120divide;3你是怎样想的?

  (4)口算。

  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教学“试一试”。

  (4)出示1200divide;3。

  说一说,1200divide;3口算要怎样想?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算出得数。

  指名口答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七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七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8、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四册新增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凸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验证、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判断、验证、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交流、合作中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并且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科素养:

  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聚焦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师: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比一比女同学和男同学谁的眼力最好,老师分别给你们看图形的一部分,你们马上猜出这个图形是什么?准备好了么?

  (出示多媒体):

  女生::蝴蝶。

  师:女生,你们都同意么?(出示)

  反馈:很好(竖起大拇指)。

  出示:

  男生1:木棍。男生2:铲子。男生:……

  出示:

  反馈(淡淡地宣布):第一局男生输了。

  出示第二轮题:

  女生异口同声:飞机。

  随即媒体出示:

  反馈:真厉害。

  问:现在轮到男同学了,媒体出示——

  男生3:盆子。男生4:帽子。男生:……

  媒体出示:

  反馈:第二轮男生又输了,再看最后一轮。

  出示:

  女生兴奋地叫起来:剪刀!

  随即出示并赞扬道:女生的眼力真厉害,男生看你们的了。

  出示:

  男生5:书。

  男生6:乒乓板。

  男生:……

  出示:并同情地说道:哎!可惜,又错了。

  生:老师,这不公平,女生猜得简单。

  教师回头一看银幕:你们猜得也很容易的呀!

  生:不是的,女生猜的图形两边一模一样的。

  (分别指着不同图形让同学们用语言说一下上下还是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评价:你不仅会观察图形中的特征,还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一句话就让大家都听明白了,真厉害!

  师:老师画一条直线(教师在媒体的蝴蝶上画了一条对称轴,)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条直线的两边一模一样。

  追问:那么飞机和剪刀的这条直线在哪里?(学生用手比划)男生猜的图形有没有这条直线?

  【设计说明:由于比赛内容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在为不公平比赛申诉中发现图形的特征,即直线的两边完全重合,直接突出知识点】

  二、缓和矛盾,揭示概念

  问:这样看来不是我们男同学的眼力差,而是女同学猜的图形很特殊。那么男同学,如果老师也给你们这样的图形,你们能一下子猜出来吗?

  银幕出示:半个兔子头

  男生:兔子

  追问:老师把图打印了出来,你们刚刚说女生的团都有一条直线,兔子的直线在哪里?(指一指)

  追问:你们刚刚又说直线两边的图案是?

  操作:那么我想请一个同学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停顿,给同学们思考后)不过我提个要求,要求边验证边说出验证过程。

  生:边操作边说,把“兔子头”对折,直线两边一模一样。

  (在学生折前:你是不是随便折,那你怎么折?在学生折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对折”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一模一样”数学中叫“完全重合”,引导“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板书)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并标注拼音zhóu)

  全班朗读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直接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中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自然流畅。】

  三、在判断、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出示图1: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先指一指直线,再折,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叙述概念)

  出示图2:

  生:手势判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请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上来验证给大家看。

  反馈:生活中有一些图形看看是的,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却不是的。

  出示图3:飞机和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下面的学生一起说:沿

  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正与反的判断辨析中进一步明确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

  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图4:

  生:手势判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这一次请大家在脑中“折一折”验证一下,验证后可以改变注意。

  一会儿,仅剩下少数学生坚持说“是的”,教师请其中的一位学生动手验证,结果发

  现不完全重合。

  反馈:最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但是后面老师说了句什么话,脑中折一下,很多人改变了主意是怎么回事?

  生:老师,如果这双鞋背靠背,或者头对头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准备实物再对折)

  师出示图5:

  生:手势判断(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的)

  生1:如果两条鱼嘴对嘴或尾对尾就是了,并上台演示对折,不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是的,这样折不行,这样折就行了,生演示

  评价:对呀,说的真好,很会动脑筋,思维非常灵活,当发现这样折不行,可以换个角度折,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判断完图3时,部分学生有可能还停留在直线两边“一模一样”,而对对折后完全重合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图4的判断,让学生在脑中“折”(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到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在辨析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图5由于图4的负迁移,会产生争议,组织学生辨析,明确只要找到一条直线,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认识对称轴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了轴对称图形都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的,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教师用手指出并画对称轴,如图像这样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对称轴”)

  (上台画爱心,如果画的不一样)

  反馈:观察生1画的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师:一般在数学上,画对称轴用直线,两边都要出头。

  追问:还有同学想画么,老师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画(画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溜冰鞋)

  反馈:你看看,同学们有不同意见了。让你画对称轴,只有轴对称图形才有,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老师和你开个玩笑的。

  全体学生练习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反馈略(书P:54/3)

  五、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对称轴。

  师:接下去,同桌合作在信封内的几何图形中挑出轴对称图形。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生1:图3、图4、图6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折过的,图2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看样子,其他图形没意见,分歧在图2。请生3演示证明给大家看为什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演示证明

  生2:这样折不行的,应该这样折,生2迫不及待上前演示证明:

  师:对呀!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接下去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看谁找得最多!

  反馈:图2有一条对称轴。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3有4条对称轴。

  讨论圆的对称轴。

  生1:圆有四条对称轴。并用自己的学具指给大家看他所折的折痕。

  生2:还有也,这位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又折出两条。

  生3:有很多很多条,这位学生也用自己的学具演示给大家看。

  师:由于学具比较小大家看不清楚,老师请电脑演示给大家看。(多媒体演示)

  数也数不清的条数,数学上叫无数条。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轴对称图形吗?

  生1:黑板是轴对称图形。

  生2:窗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3:红领巾是轴对称图形。

  生4:大众出租车的牌子。

  生……(教师规范成平面图形)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脸谱、剪纸……,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就是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你的巧方法。

  【设计说明: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让课堂教学得于在课外有趣的延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对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又有动手的乐趣,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方法,会用乘法、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熟练正确地口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学生阅读教材41页至59页,回顾本单元学的`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本单元学的内容。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并归纳,板书如下: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

  笔算: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解决问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1题。

  (1)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生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并选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最后师小结。

  三、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2题解决问题。

  读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知道哪些条件呢?先讨论再回答。

  如何列式?计算结果呢?

  独立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笔算过程。师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练习十三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三第4、5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4.练习十三第6题。

  (1)指导学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2)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多种形式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四、归纳总结

  说一说学完这单元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