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优秀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
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
(二)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
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六)解读莲
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
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
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
表里如一,正直无私
美名远播,根基深厚
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
3、小结
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君子如莲,洁身自好,正直进取却又廉洁自律,谦卑谨慎,美名远播。
通过对莲花的赞颂,表达了作者既不愿意消极避世,孤高自诩,又不愿意趋炎附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积极进取,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受人敬重的谦谦君子。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4、菊花、牡丹分别象征哪一类人?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态度?试着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象征意象的延伸
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和傲骨的花种,虽然其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强、快乐地绽放,表现了一种开拓进取,迎接希望的无畏精神与乐观性格。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春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象征品德不俗、高风亮节、谦虚自持的人中君子。
菊,陶渊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黄巢赋予它饱经风霜替天行道的勇士风范“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清照赋予它伤感的情思“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陈毅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松松历寒不衰,四季长青是傲骨峥嵘的勇士的象征。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育: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手段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
可爱者甚蕃;濯涟清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句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两个句子。
疏通文意:积累“蕃、濯、妖、植、鲜、蔓、枝、远、清、益”等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学习写法: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体悟情感: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情感。
学习过程:
导入:
教师演唱《采莲》。
师:《采莲》的歌词改编自一首乐府诗《江南》,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师生齐读)像《江南》一样与莲有关的诗文还有很多,其中最受推崇的当属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
明确目标
屏显学习目标,学生记录关键词。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找一生读、生纠正、再读。提示多音字:“蔓”。(板书)
(2)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句读。找出你把握不准句读的`句子,
提出共同解决。解决“予独爱莲……”一句。
(3)三读课文,试着读出感情。找一生读、一生评价。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译:(1)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全文。标出疑难的字词。
(2)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组长做好记录,全班解决。
(3)检查掌握情况:(接龙的形式回答,回答的过程中订正)
可爱者甚藩 甚:很,非常 可爱者:值得喜欢的 予:我
世人甚爱牡丹 鲜:很少 宜:应当 【古今异义】
不蔓不枝:蔓:生出枝蔓。枝:长出枝节。【名词用作动词】 词类
香远益清:远:远播。清:显得清幽。【形容词用作动词】 活用
忘路之远近: 1、助词,的。
具答之: 2、代词,他们。(他、她、它)
之 闻之,欣然规往: 3、代词,这(件事)。
何陋之有: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连线:水陆草木之花1;花之隐逸者也1;菊之爱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课下整理虚词“之”的用法】
翻译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活动二:品析课文,体悟情感。
析+悟:
1、主问题一:作者对于莲花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对于莲花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生:喜欢/喜爱之情)从哪个字看出来的?(生:爱;独爱)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一句,试着读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
二、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式,讲授式等多种方式,结尾运用。
课型:
教读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挂图,提问: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幅莲花图!(学生书前彩图对照)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例如你们书中提到的《咏荷诗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了莲花,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提问:(意识学生把书翻到P202)请你们结合书中注释,说说有关作者的内容?
学生从书中明确后补充: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补充: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呢,建赏莲亭。作者也是在此赏莲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从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提问:好!那么就请你们来告诉我,课题中“说”是什么意思?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②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 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 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 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 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 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利富贵)
4、 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 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 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 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 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 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淤()泥洗濯清涟()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二、指导学习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状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能够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能够讨论,实在不懂的能够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探究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老师综合归纳: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述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那里我们能够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讲:语言组合构成文章,怎样使语言到达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用心的教育好处。我们应持续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巩固练习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目标导学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设喻引题山 水 陋室
仙 龙 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幽静
交往风雅
情趣高雅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重点)
方法和过程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重点)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喜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二、朗读
(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 ) 濯 ( ) 亵( ) 玩
淤( )泥 清涟( ) 噫 ( )
隐逸 ( ) 鲜()有闻 新鲜( )
(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朋自远方来
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
4、古今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植物
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
(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作者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1、本文文眼是什么? 爱
2、小组讨论:文中人物爱莲、爱菊、爱牡丹的原因是什么? 莲、菊、牡丹分别象征哪些人?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3、五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情。
四、品味赏析课文
1、本文重点是写莲花,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形象?这些方面和君子哪些品质相似?文章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写菊花牡丹的作用是衬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厌恶和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正衬 反衬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托物 言志
五、拓展
小练笔:
仿照本文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爱草说》。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诗词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学过的关于莲花的诗句,预设学生回答: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等诗句,以此引出课题。
四、初读
I.了解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介绍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的道理。
2.朗读:节奏、停连、名家范读
3.感知课文内容。
五、析读
层次一: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内容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袤玩焉。
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哪些性格?(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外观;高洁、正直)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链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
香气: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能否删掉“独”字?(独是“唯独,只”的意思,删掉的话就不能体现作者对莲花喜爱的热烈;“独”字也表现了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
3.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喜爱之情)
内容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上一句是对莲花的描写,那么这一句直接议论莲花的是哪一部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2.谁能来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追求?(“悠然”二字,于平静之中,寻到一份超脱世俗的心境)
3 .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追求赞同吗?(对于陶渊明的不苟同世俗的人格赞同,但是对于他的隐逸、避世却不赞赏)
4.作者对于喜爱牡丹的富贵者又是什么态度呢?(拜金主
义对财富和权利的追逐,作者对此表示唾弃与鄙夷)
层次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大家觉得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气节)
2.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
3.这种通过描绘莲花,表达自己志向的方式是什么手法?
(托物言志)
4.拓展: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引申: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菊花(隐逸者)正面衬托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突出莲高洁质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
六、品读
配乐朗读并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深刻含义。
七、 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作业:任选一种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份200字的自述。
概括本文主旨:
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同时,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八、板书
本文共958字,同学们根据面试时长进行増减。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淤() 濯()亵()
清涟() 不蔓()不枝 噫()
鲜()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独:染:濯:益:植:
亵:鲜: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6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很少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5、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6、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a 、他自己说“独爱莲”。
b 、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 、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 、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爱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者
爱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花喻人)
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蕃不可亵玩洁身自好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翻译学习为主,老师辅助解疑为辅,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课堂现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设置问题诗,难易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爱莲说优秀教案 篇17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教案优秀12-08
《爱莲说》的优秀教案10-26
爱莲说优秀教案02-13
爱莲说优秀教案(精选21篇)02-15
《爱莲说》教案08-26
《爱莲说》的教案03-07
《爱莲说》教案03-02
《爱莲说》教案03-07
有关《爱莲说》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