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

时间:2024-07-12 08:55:22 赛赛 教案 投诉 投稿

《但愿人长久》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但愿人长久》教案(通用17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 1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 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

  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

  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默读课文,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比落笔,字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前台展示)。

  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六、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 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出水莲》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线索提携,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

  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别人团团圆圆,而他自己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

  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

  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

  3.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师: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

  三、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过渡:此时此刻——师范读第四节(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哪个词可以概括他这时的心情。

  生:读读找找——埋怨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

  1.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

  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现得那么好)

  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

  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又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

  师:他埋怨:

  2.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明媚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

  3.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

  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为什么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什么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如果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别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什么就办不到呢?

  四、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

  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

  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那我和弟弟为什么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读读课文,这篇课文哪几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这样诗词和句子对照的课文,同学们觉不觉得很亲切?(是的,这样的课文叫“文包诗”)这里出现的是词,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叫作(文包词)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

  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仅自己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别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么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美满的月光

  师:你理解得很对请你把这婵娟之美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的美好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

  生: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

  师: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我们大声朗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还有上面的部分,它省略了,同学们想不想听朱老师把它完整地吟诵出来?(点击出示全词)(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着美好祝愿自写成以后广为传诵。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它流传了将近1000年,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把这句话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祝愿。同学们,你们想把着句话送给谁呢?

  生:我要把它送给……

  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

  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生: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抄写词(人有……)

  3.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人长久》教案 6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2、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2、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

  3、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小声再读课文,同座位互相检查。

  4、指读,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给课文分段。

  2、简单归纳主要内容。

  四、审题指导

  1、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那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简单理解,不求深入。

  2、出示《水调歌头》自读。

  五、指导写字

  耍、躺、隐、缺

  《但愿人长久》教案 7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2、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出示文中词文,学生齐读,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2、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此词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3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2、3自然段。

  2、苏轼在中秋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理解"心绪不宁"。

  3、苏轼为什么思念他的弟弟?

  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读出感情.

  4.自由读第4自然段,之明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师生共同评议点出省略号,引导想象。

  5.试着背诵这段话。

  6.看图,注意此时苏轼的表情并不生气,为什么?指读第5自然段。

  抓住"就像"以词让学生体会到人世间很难十全十美,抓住"但愿"一词,体会并读出苏轼祝愿人们生活愉快的愿望。在紧扣"转念又想"训练朗读,第4、5自然段对比度,在读中理解,加深体会苏轼的.丰富情感。

  7.在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他会想到什么呢?

  8.出示诗词,指读,分别在文中找出表示意思的句子,读中体会祖国古典诗词的优美之处。

  三、作业

  1、背诵4、5、6自然段。

  2、练习背诵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 8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 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 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比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但愿人长久》教案 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但愿人长久》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人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重点段落、词句的赏析,感悟文章富有美感而深远的意境。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进文本

  (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这美好的中秋佳节,你们平常是怎样度过的呢?(集体交流)这节课让我们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起过一个中秋之夜,好吗?我们来一同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生第三遍读课文,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理清课文的情感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板书)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设计思路: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三)换位体会,深入探究

  (学生扮苏轼,教师做学生。)

  1、感悟“心绪不宁”

  师问:苏先生,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人们都在品尝月饼,观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却显得如此“心绪不宁”呢?把您的心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等词进行理解、体会。

  (2)引读:苏先生之所以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啊!是的,苏先生跟弟弟从小(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怪不得苏先生会这般(思念弟弟呢)!

  (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对于描写人们欢聚的句子要读出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读出伤感的语气。)

  2、感悟“埋怨”

  师: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苏先生,您的思亲之情我们能够理解,可您又是在“埋怨”谁呢?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又在想什么?

  (3)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难过呀!望着天上这圆圆的月亮,更增添了您丝丝忧伤之情。

  (4)配乐范读,重点指导读好“偏偏”这个词语。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

  (6)齐读第四自然段。

  3、感悟“宽慰”

  师问:苏先生,我知道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经读过了,可我读得不好,想请您作示范,好吗?还有些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画出重点句段。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①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评议。

  ②指名说说诗人心中宽慰的理由。

  ③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大海般广阔的胸怀。重点指导朗读。

  ④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的含义。

  师述: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要伤悲,把思乡之情留在心中,共同欣赏这醉人的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此类感情的诗句,丰富积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赛读。

  (6)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播放乐曲,让学生在乐声中边舞边吟。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把学生由“画外人”变成了“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四)情感升华,意蕴无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首词的全部内容吗?、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想想这首词的全部意思,好吗?

  3、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感情。(齐读)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题材写出的优秀诗篇有很多,你能背出几首吗?举行一次朗诵会。

  2、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还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

  [设计思路:立足于文本而超越文本,促进学生的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后反思:

  让孩子们的想象飞起来

  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孩子们进行“换位体验”,让他们在激荡的感情波涛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为此,我紧紧抓住“想象”这一法宝,叩响了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在体悟“埋怨”进行互动对话交流时,学生的发言给了我意外的惊喜:我引导学生“换位”之后,有一个“小苏轼”这样说道:“贤弟呀,在这美好的中秋节夜晚,你在干什么呢?是否也在欣赏着月亮呢?我们小时候一起赏月一起吃月饼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现如今天却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可是月亮偏偏在这个时候变得如此明亮、皎洁,这是何故呀?想到这里,我不禁埋怨起月亮来。”想象如此之妙令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学完课文后,我想课堂中让学生想像地比较多,课后不如再来个练笔,让学生继续他的想像之旅,在想像中和苏轼兄弟相会。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道练笔:苏轼的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孩子们都非常用心,都把自己当成了苏辙,纷纷进入角色之中。我想这也许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虽然,作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我自己仍然觉得不够满意,如提问没有照顾到全体等等,我想,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更要苦心钻研,精益求精。

  《但愿人长久》教案 1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鼓励提问: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

  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

  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补充阅读材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后小记: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近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但愿人长久》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2、高出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看美图,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创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准、读好。

  4、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 思念)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

  (5)苏轼转念又想。指名读第5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宽慰)

  (6)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7)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度感悟

  1、指导读2、3自然段,感悟“思念”。

  (1)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2、自主学习第4自然段,感悟“埋怨”。

  (1)过渡: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2)组织交流: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联系第5自然段,理解词的意思。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四)课堂总结

  1、分享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五)拓展延伸

  搜集“咏月”的诗词名句,下次课举办一次以“咏月”为主题的诗词交流会。

  《但愿人长久》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辨析形近字“赏、尝”,“稳、隐”,“官、管”,掌握多音字“埋”。结合课文、生活实际等说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屈指算来、形影不离”等词语的意思。

  2、诗文结合,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采用联系写作背景、图文结合、角色转换、省略号处想象说话等阅读策略反复品读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怀以及豁达乐观的心态,理解词的内容,能说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并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比较第二、三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反衬及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来的图+音乐上打出:词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介绍苏轼)在课文中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但愿人长久》,在课文中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诗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6、组织交流。

  7、再读课文,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

  三、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一起“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3、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4、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5、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

  《但愿人长久》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品读感悟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2、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法学法: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即兴简笔画(月亮),看到圆圆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大玉盘、大银镜、团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板题:但愿人长久)

  3.齐读课题,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

  二、品读感悟,学习新课

  1.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后汇报,师生交流:

  生1:我读懂了苏轼是古代文学家,他去密州做官已有七年了。

  生2:我读懂了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品尝月饼,欣赏明月,可高兴了。师相机引导: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人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欢欢喜喜、兴高采烈。)

  生3:我读懂了在这天晚上苏轼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师相机引导: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心绪不宁说话吗?还能用那些词来形容此时相机引导:此刻苏轼的心情?(思绪万千、愁肠百结。)

  生4:我读懂了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师相机引导:

  ①手足情深怎样理解?从哪句话可以体会到?读一读。

  ②还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兄弟俩的感情深?(形影不离、非同一般。)

  (3).指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指名读,同学点评。)

  2.情景扮演,学习4—6自然段。(学生扮演苏轼,老师扮演学生。)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想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点我很理解,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②指名说一说,全班跟着一起埋怨起来。

  ③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图上画的是何时何地?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交流后归纳:月圆人不圆)

  ④指导读: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点评)——齐读第四自然段。

  (2)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①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得宽慰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几行我已读了,还是不理解这几行词怎样表达你的宽慰的心情?请你给我解释一下,可以吗?

  ②学生自由朗读后两段。

  ③学生读后交流,指名点评,相互补充。(领悟真情留人间) ④重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⑤有感情的朗读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作者宽慰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中秋将至,小华的爸爸在西安打工,中秋节不能回来,

  他心中很难过,你能代小华劝慰爸爸几句吗?

  2、古人以月亮寄托自己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词还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课后再搜集一些,背一背。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重亲情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但愿人长久》,感受宋代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音乐风格,提高多元文化鉴赏能力。

  2.通过聆听歌曲、演唱表演、小组探究等方式,理解宋代音乐文化。

  3.理解宋代音乐形式的发展,有感情地演唱本首歌曲,进一步加强多元鉴赏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本首歌曲。

  【难点】

  理解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风格特点,提高多元文化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多媒体播放苏轼的图片,并提问:这是谁?

  学生回答。(苏轼、苏东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的歌词是苏轼的名作,通过现代作曲家梁弘志的编配,将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带着疑问,进入今天所学新课《但愿人长久》。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音乐,并提问: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现代曲调的编配,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本首歌曲既有古诗词的韵律美、古典美,又结合了现代音乐的流行元素,可以看做是流行音乐对传统经典的现代解读,雅俗共赏。

  2.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后并提问上节课所留收集资料的作业:宋代音乐形式有怎样的发展?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并总结:宋代时期宫廷音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的音乐形式是民间俗乐或市民音乐,音乐重心逐渐从宫廷转向民间,从而诞生出了宋代的瓦肆与勾栏等民间艺人表演的场所,而市民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等音乐形式均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音乐的艺人,如白石道人姜夔,将创作出了自度曲《白石道人歌曲》,为当时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

  《但愿人长久》教案 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但愿人长久》教案】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案10-12

但愿人长久教案02-17

但愿人长久教案(15篇)08-22

但愿人长久教案15篇03-07

《但愿人长久》教案(15篇)03-08

《但愿人长久》教案15篇03-02

但愿人长久教案15篇07-22

《但愿人长久》教案(合集15篇)03-14

《但愿人长久》教案集锦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