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27 14:16:23 教案 投诉 投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很快地直接说出 4125的商?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4125=(414)(254)=164100=16.4)

  (3)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1)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2)通分练习:

  (3)我们进行约分和通分根据的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3.求比值的练习。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

  2∶4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2∶4=24,再想想,2∶4等于4∶8吗?你是怎么想的?(2∶4=24=(22)∶(42)=48=4∶8)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①小组讨论:看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②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这几个重点的关键词语。

  (3)出示课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

  例 一年级有学生45人,二年级有学生40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是45∶40,有的同学把45∶40化简成9∶8。

  讨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写成45∶40好呢,还是写成9∶8好?(写成9∶8能使数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

  (2)解释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例1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这是一个整数比,但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

  18)这里为什么要同乘以18?(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都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概括: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把1.25∶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④小结;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第一步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4)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①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填表之后用投影进行订正。

  讨论:由于化简比的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通用,再加上两种计算的结果在形式上有时是一致的,如8∶12,化简比和求比值的结果都

  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第57页的做一做。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2.完成第59页第6题。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有一种喷气式飞机每秒最快飞行578米,写出这种飞机最快的速度同声音速度的比,并化简。

  578∶340=17∶10

  3.填空:(口答)

  (1)85∶51=(85( ))∶(51( ))=5∶3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第58页第5题,第59页第7,8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复习准备中,从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启发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还深深地受到了事物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对于比的基本性质,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化简比。例1的3道小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情况化成最简整数比的方法:(1)是整数比,一般要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是分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化简;(3)是小数比,第一步应用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位数的方法化成整数,再化简。

  最后巩固练习中的第3题是提高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怎么想,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0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3-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王芳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1/3,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全校的三好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二、教学例3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默读。

  指名学生读题,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从“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6”这句话中你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问: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谁的`1/6呢?那么应该把什么时候的班级数看作单位“1”?

  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教师再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请你试着把这道题做一下。

  教师找出不同的解法进行板演,并让学生说说思路。

  三、完成”练一练“

  1、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2)看线段图分析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做第2、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2、练习十三第4题。

  3、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五.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5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教学反思: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第一单元 扇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m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扇形统计图 圆规 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 );(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板书: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2和第4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

  1. 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 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考。

  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

  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

  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

  3、巩固应用

  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

  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

  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

  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五、布置作业

  做基础训练

  板书:

  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3、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视 打球 听音乐 看小说 其他

  人数 80 68 74 56 23

  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统计图 B用( )统计图 C用( )统计图

  2、练习一第5题。

  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品种 合计 黄瓜 韭菜 萝卜 番茄

  种植面积/平方米

  3、练习一第6题。

  出示题目

  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

  4、练习一第7题。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

  5、 动手做。

  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 圆柱的侧面积

  例3 圆柱的表面积

  例4 圆柱的体积

  例5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1、多媒体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 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

  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

  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

  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

  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

  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

  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

  ③小组合作探究: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

  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

  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 厘米,高约是 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②解决例2: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

  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然后求侧面积。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①动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

  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指着图,由这些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

  ②动手画出圆柱表面展开图:下面我们要画圆柱的展开图,画前先算一算,学生算好后回答,师板书。

  要求画在书上的方格纸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二要注意每个方格纸边长厘米,根据算的数据合理布局。(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作评价)

  3、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

  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时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积。

  ②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

  ③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练习,巩固深化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圆柱体实物,你会根据实际算出它们要求的面积吗?

  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

  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侧面积、底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使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课总结,认识升华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②情况分析(学科特点与班级情况“个性”的分析)

  智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来自服务半径“三村一段”,学生的基础成绩都比较好。该班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品德;他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比较刻苦,成绩比较稳定。

  二、总的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5、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

  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三、各单元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进度安排(附后)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和研究课题: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找出单位1。

  2.出示第88页的复习题。

  (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

  1.出示例6。

  千克?

  2.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

  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成8份,吃了的占其中的5份。)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总重量-它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口述:

  解 设买来大米x千克。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数量关系相同。)

  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4.出示例7。

  烧煤多少吨?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画图分析解答。

  ①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1。)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的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板演线段图: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解 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答:四月份原计划烧煤135吨。

  (1)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反馈提问:

  ②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91页的第2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91页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由于新旧知识联系很密,因此本节课在教案设计上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已知和问题发生了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

  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能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全册课时安排:全册共安排72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30课时的总复习。

  百分数的应用 11课时圆柱和圆锥11课时 比例7课时 确定位置4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 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课时 统计3课时 总复习 30课时

  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这个单元里,初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用百分数描述部分与整体或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相互改写,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编排,通过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的广泛应用。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例1、练习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这一段是接着六年级(上册)求简单的百分率编排的。

  例2、例3、练习二,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和利率,计算应纳税金额和可得利息金额。这一段应用百分数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4、练习三,解决有关折扣的问题,包括设计折扣和根据折扣求现价或原价的问题。这一段里有列方程解题,也有列算式解题,列方程求原价是重点。

  例5、例6练习四,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或分数问题。在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只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安排在本单元,由百分数问题带出。

  “整理与练习”综合全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2.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迁移。

  3.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百分数的应用 11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课时

  纳税问题 1课时

  利息问题 1课时

  打折问题 2课时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3课时

  整理与练习 2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 )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 )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 )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 )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 ]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 ]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 ]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4)如图,这个梯形的面积是240cm2,ABCD是正方形,并且BC是CE的'2倍,那么阴影部分面积的求法是[ ]

  A.2404

  B.2403

  C.2405

  (5)如图,阴影部分的环宽恰好等于较小圆的半径,阴影部分面积是较大圆的 [ ]

  3.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图中单位:cm)

  (2)求下面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图中单位:m)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复习基本平面形的面积公式和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小学阶段所学面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并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在综合练习中,出了一些稍难题,以使学生有所提高,并通过选择题中的(3),使学生明白,梯形面积公式可以表示小学阶段所有面积公式,从而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另外,通过动手操作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面积公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精确方向和距离的教学,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通过方向和距离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方向和距离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甚至终身学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起冲突,引出新知

  1.复习方位图,出示一个方位,让学生说一说方向,同时进行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和南偏西的教学;

  2.谈话: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呢?多请几位学生来说,当两位学生回答的方向一致时,我们可以提问:他们两人的家都在学校的同一方向,那们他俩的家在同一地方吗,住在一块吗?既然方向相同,那么为何又不住在一块呢?(因为他俩的家距离学校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3.谈话:如果有两位学生他们的家他们跟学校相距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位这两位学生就一定在同一位置吗?(不一定,因为他们的相对于学校来说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

  4.导入新课: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们知道,光有方向和距离是不能确定位置的,只有通时具备方向和距离才能准备确定物体的位置。

  【设计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唤发学习激情,自然引发矛盾,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破解冲突,形成技能

  1.教学例1: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轮船大海中航行

  (1)谈话:轮船在大海中航行,除了它本身自带的导航系统以外,经常用到的就是灯塔。

  下面我们来观察图中的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灯塔1在北偏东方向,灯塔2在北偏西方向)

  (2)在图中标出临时灯塔A(也标出北偏东方向,但与灯塔1偏离角度不同),我们能说灯塔1和灯塔A两处灯塔方向一致吗?我们怎么才能准备描述灯塔1的方向呢?

  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应该通过一定的度数配合原来的方向来描述灯塔1的位置,会更加精确。

  (3)动手操作:让学生量出灯塔1偏离正北的度数(30度),归纳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上。

  (4)谈话指出:灯塔1所在的方向是北偏东30度,这一条线上的点都在这个方向上,那么那个点的位置是灯塔1的位置呢?要想准备描述它的位置还要知道什么呢?(距离)

  (5)提问:要想知道轮船与灯塔1的距离,还要知道什么样的条件?(比例尺)

  (6)教师出示比例尺,让学生根据比例尺,量一量算一算,轮船跟灯塔1的实际距离(可以指名板演)

  (7)提问:准备方向和距离我们都知道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描述灯塔的位置呢?(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

  (8)根据刚才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灯塔2的准确方向和距离,并进行描述。(板演,交流)

  【设计思路】在新知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降低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教学难度。

  三、巩固新知、掌握技能、形成技巧

  1.在灯塔1和灯塔2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巩固,可以出示灯塔3(南偏西),灯塔4(南偏东),分别让学生进行练习(可以男女生分组进行)

  2.练习十二的第1题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说说自已是如何操作计算的)

  四、小结全课、自我评价、形成网络

  1.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2.说说本节课的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设计小结】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画图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同时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强化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获得数学的素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 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3)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

  (4) 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

  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

  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

  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与实践第4题,第9题第(2)小题,第10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 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 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 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 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 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 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生答。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 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5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3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6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3

六年级下册《可爱的小猫》数学教案05-24

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数学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