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

时间:2023-09-13 14:10:22 王娟 教案 投诉 投稿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21篇)

  《白杨礼赞》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白杨树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难点】

  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

  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

  晕圈()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

  婆娑()虬枝()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无边无垠潜滋暗长绝无旁枝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傲然挺立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六、研读课文,赏析品味。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

  2、识记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课文,赏析品味朗读5---9自然段,欣赏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1、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提示:这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描写,也就是象征手法中所说的,“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描写”,从干、枝、叶、皮的描写中,含蓄地体现了人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精神。最后再写白杨树的总性格“倔强挺立”,突出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这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精神的。文章写到这里已达到了由“景”到“树”的目的。)

  2、第7段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

  (明确:欲扬先抑后面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看第8段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了怎样的主题?(主题句:“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一、小结

  二、品味写法

  欲扬先抑对比衬托象征

  三、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5、指导写作:以梅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范例:它既不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冬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板书设计: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欲扬先抑)

  礼赞--树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人--礼赞

  精神气质(对比象征)

  《白杨礼赞》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 3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生:不平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平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小结: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平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伟丈夫

  婆娑——对比——严肃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伟岸正直朴质

  温和靠紧团结

  挺拔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九、拓展练习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一幅图片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通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案 5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 6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教案 8

  学习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1)探究.练习三

  (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1、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指名生答不离题

  A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平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习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朴质)参天耸立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通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白杨礼赞》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xx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环境之美

  杨不平凡形神之美

  树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案 11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平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平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平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平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平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平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教案 12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教时安排:

  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白杨礼赞》教案 13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白杨礼赞》教案 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白杨礼赞》教案 16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白杨礼赞》教案 17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教案 19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 20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理解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议论等作用和联系。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象征手法。并且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释题: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二、理清抒情线索

  1、文中有哪些句子或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对于这一组抒情句,我们如何美美地读出来?

  3、小组讨论后,检测朗读效果。

  三、品读文本,分析象征意义

  1、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明确:表面写树,其实是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的;7—8段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赏析白杨树的形象

  1、作者的感情为什么要一步步加深?

  2、说它只是树,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写出了白杨树什么品质?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全班交流。

  ①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写干,突出了直;写枝,直而紧靠,突出了团结;写叶,向上;写皮,泛出淡青色,突出质朴。

  ③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要求: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请各位小组长进行读前指导。

  《白杨礼赞》教案 21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

  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刚刚认识,彼此还不太熟悉,可能你有点紧张,那我们先放松一些,先一起背几句诗文怎么样?你能背几句咏物抒怀的诗句或古文吗?

  (师必要时提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可能不难发现,这几句诗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具体事物来写,却赋予了它们特有的精神,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出题目。

  出示学习目标

  提到白杨,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它其实是我们北方常见的一种树木。请同学们看一组白杨树的图片,试着找一两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白杨树。(导入语的设计目的在让学生对白杨树有直观的感受,初步了解它的特点,激起读者的兴趣。)

  这是来自我国西北高原的白杨树,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矛盾先生对这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有着独特的情感,他笔下的白杨树是否和同学们所感受到的一样,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白杨礼赞》(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赞白杨

  同学们,题目就是“文眼”通过题目你能说说作者对白杨独特的情感吗?(礼赞)那文中作者是如何礼赞白杨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同学们能读出这种“礼赞”来吗?(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让学生体会作者酣畅淋漓的赞美和崇敬,为下一环节蓄势。)师点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正是作者一次次的情感的抒发。散文的特点正是形散而神聚,一次次情感的抒发,独立成段而又贯穿全文,恰恰是文章的情感脉络。

  (三)话白杨

  作者写《白杨礼赞》并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而是赴新疆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看到这白杨,之后又赴延安,离延安又至重庆。在重庆时写下了此文,这中间有几个月的间隔,而作者的情感却没有丝毫的减弱,甚至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发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树?为什么作者说它“极普通”又“不平凡”?

  请以“这是一株_______的白杨树,你看。”这个句式来说话。

  提示:(可以从它的生长环境、外形、内在气质等角度来赏析。)生自由发言。

  师过渡:这样的白杨树到底美不美?

  引入课文原句。以诗歌的形式呈现,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白杨树独特的气质!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___伟丈夫!

  (四)论白杨

  作者用一系列写人的品质的词语来写白杨,不单单就是塑造白杨树的形象,作者由这样的白杨树联想到什么?这些白杨树又象征什么?让我们通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了解。

  出示背景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生回答

  师提示:变换句式,体会不同语气传达情感的区别仿写句子,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些生长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没有楠木的高贵,确是伟岸正直、倔强挺立,正是象征了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北方农民!

  仿句:______

  (五)唱白杨

  情感的表达是不拘于形式的,或说,或写,或谈,说唱。无独有偶,一首歌曲《小白杨》也正是寄寓白杨一定的象征意义。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在歌声中再次体会白杨的生命力!

  (七)结语:

  最后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像着白杨树一样踏实地,心有蓝天,力求上进,勇往直前!

  (八)板书设计

  极普通

  白杨礼赞

  联想

  不平凡

  象征

【《白杨礼赞》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教案02-04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07-06

《白杨礼赞》教案(15篇)03-03

《白杨礼赞》教案14篇02-17

《白杨礼赞》教案2篇02-16

《白杨礼赞》教案 8篇02-04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5篇)03-06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4-10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