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教案

时间:2023-02-28 15:01:53 教案 投诉 投稿

《黄河》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河》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河》教案

《黄河》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复习:上接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26 黄河象

  斜插 脚踩

  陷

  热 喝

  渴

《黄河》教案2

  一、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根据课标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领悟表达方法,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场景描写他们也并不陌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本课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作者、黄河、时代背景、朗诵词等相关资料,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内容理解的桥梁。集中力量把时间用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

  本课文质兼美,我们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倾听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悟其间蕴含的情感,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深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

  CAI课件

  学生:

  了解抗战历史,搜集《黄河大合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破题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二)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对于黄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目的,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结构: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写了演出的情景,哪些段落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体验一段音乐

  1.创设情景,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那即将演奏的是一支怎样的乐曲?请在受到触动的词句或者标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体会。

  2.师生共同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乐曲?

  (1)第六段(课件)

  ①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这深情的声音让作者联想和想象到了哪些人物或者事物?

  ③生齐读。

  (2)第七段(课件)

  ①演出仍在继续,想象也在继续,咱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的?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哪,演员们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深刻,特别感动?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答后追问: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什么?

  ③(课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学们,看到这凄惨的一幕幕,我们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激情满怀?指挥,举起了指挥棒;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马号,透过这一举一提,一捏一劈,想想,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

  ④学生朗读

  ⑤(点击课件)出示句子: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乐声的响起,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那这一想象有什么作用?

  ⑥同学们齐读

  ⑦语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3)学习第八段(课件)

  ①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乐曲的气势磅礴?

  ②被劈动的仅仅是死寂的东海吗?被震醒的仅仅是沉睡的山峰吗?被劈动的,被震醒的到底是什么?结合了解到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③生读。

  ④一个排比句,一个感叹号,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⑤生读。

  ⑥抓学生的心里期待,听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课件)

  ⑦师生合作读。

  (二)学会一种方法。

  1.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黄河大合唱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富有震撼力的?

  2.(课件)现在,咱们把这些联想和想象部分去掉,你们再读读,你发现文章变得怎样了?

  3.小结: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把写实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三)发现一支乐队。

  1.如此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究竟是由一支怎样的乐队表演出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第4、5自然段。

  2.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奇特)

  3.你从乐队的奇特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四)感悟一片情怀。

  1.运用前面总结出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读课文第10、11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写实和联想的部分,想想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有疑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3.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音乐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你都勾画了哪些内容?

  4.再听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这段音乐又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课件:保卫黄河)

  5.写话训练:同学们,听了这段音乐,联系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拿起笔,把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写下来吧。(你可以自由表达,也可以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分享交流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总结《黄河大合唱》的作用和意义,再读课题

  2.深化主题,推荐红歌。

  板书:

  15黄河大合唱

  联想气势磅礴

  想象斗志昂扬

《黄河》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伟大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被喻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摇篮。______大家见过黄河没有?______没有。那就先让我们欣赏一下黄河的画面。(播放黄河画面的视频)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沧桑,它与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气势激励它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二、介绍作家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介绍。

  《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与音乐家冼星海合作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章歌词。《黄河大合唱》共八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传诵最广。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到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伟大而坚强的军民,怎不让他唱出豪迈的颂歌。

  三、既然《黄河颂》是一部音乐作品,那先让我们来听歌,好不好?大家在听歌的过程中注意感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放歌曲)

  这首歌雄浑、高亢,听后你有什么感受?——激动、振奋。用四字成语概括,那就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下面大家就带着这激动的心情、昂扬的热情进入课文的朗读,在没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扫清字词的障碍:

  1.注意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diān péng pài kuáng lán

  巅 澎 湃 狂 澜

  bǔ píng zī

  哺 育 屏 障 滋 长

  下面大家就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把我们澎湃的激情宣泄出来吧!

  2.指导阅读

  ①.朗诵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节奏和对文章感情的把握。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 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欣赏朗诵视频

  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段朗诵比我们课文多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这首诗的朗诵词。

  朗诵词有什么作用呢?提示、领起、铺垫的作用,还有揭示主题和渲染氛围的作用。

  4.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四、梳理文章的脉络:

  望黄河

  颂黄河 伟大坚强

  赞祖国

  五、问题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歌颂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研讨第四个问题: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就好象面对黄河在大声呼喊。三次出现“啊!黄河!”很自然地把文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

  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七、联想: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关于“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了《黄河颂》这篇文章,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谈谈你们的感想吧!

  课下延伸:

  1 阅读《黄河大合唱》的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及其它歌唱祖国山河的诗歌。

  2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

  3 搜集黄河过去、现在的自然环境资料,然后写出个人看法。

《黄河》教案4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想象,假设。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明确: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朗读体会特点。

  (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学习第2-6自然段。

  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明确: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2)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活动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

  2.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顺序。

  3.参观自然博物馆。

《黄河》教案5

  【教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

  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黄河》教案6

  学习目标:

  1、 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的名称

  2、 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旧孟津

  3、 知道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的名称及分布

  4、 理解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6、 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7、知道治理黄河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学习重点:

  1、 黄河的自然特点 2、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3、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 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导学思考题一:

  1、 为什么说黄河是的第二长河,而不说是的第二大河?

  2、 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发源地、长度和注入的海洋?

  3、 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

  4、 在黄河水系图上,依次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 在黄河水系图上,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源头;四条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看他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6、 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什么平原?

  7、 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哪一段?在黄河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及水电站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

  强化训练题一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山,全长 千米,注入 海。

  2、黄河源头是 ,在山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

  3、黄河发源于 高原,依次流经 高原、 高原和 平原。

  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的 和河南的 。

《黄河》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资料导入

  1、 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

  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 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 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 检查预习

  1、 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我们对本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随机认读,随机抽查个别词语的理解。)在预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打开书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

  2、 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3、 字如其人,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看。看我们不都是进步了吗?

  4、 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 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 交流:(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

  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 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 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 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

  2、科学家根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 课外延伸

  1、 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 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 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五、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黄河》教案8

  教材简析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光未然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同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本文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课文既写了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又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词句鲜活生动,气势恢弘,富有感染力。特别是描写演唱部分,先描写合唱队员目光闪闪、神情严峻,乐队奇特,再描写演唱情景,中间穿插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写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对战士战斗准备和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刚毅与沉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在作者的联想与想象中,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3段:课文以歌词引出《黄河大合唱》,引出我对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情景的回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愤怒的情绪、坚定的节奏,有力地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4段:是对合唱队进行描写,引导学生抓住三四百人、从台上直排到台下、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体会合唱队伍的`庞大,为后文恢弘的气势作下铺垫。穿过刀山火海说明队员们都历经了战斗的洗礼,从目光闪闪、神情严峻可以感受到队员们的认真和坚毅。

  屏风: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这里把茂盛的核桃林比作屏风。

  刀山火海:比喻非常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闪闪:光亮四射。这里指合唱队员们的目光坚定有力,透射出一种英勇气概。

  严峻:严厉,严肃。

  第5段:描写了奇特的乐队。引导学生从乐队的组成和乐器的来历感受乐队的奇特:大提琴是洋油桶改制的,古钟是从庙里摘下的,马号是从号兵连借来的,还有牛皮鼓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和队员们的满腔热情。

  第6段:由一个深情的发问引入对演唱情景的描写,并且由这声音,联想到了黄河河畔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枣花,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目光炯炯的船夫和艄公

  雄浑:强健有力。

  第7段:写乐声响起,犹如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这一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捏、举,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第8段:作者从指挥棒的舞动联想到黄河的巨浪和浪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恢弘、跳跃的气势。

  死寂: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学习6、7、8段,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并且还要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

  第10~11段:写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对战士战斗准备和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刚毅与沉着,作者由此展开想象,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的热烈的战斗场面,振奋人心。其间还穿插了对林中合唱的描写,风在吼,马在叫,好似战斗的号角,烘托出一种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

  精悍:精明能干。

  利落:(言语、动作)灵活敏捷。

  敏捷:(动作)迅速而灵敏。

  焦灼:非常着急。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刚毅:刚强坚毅。

《黄河》教案9

  课标要求

  1.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2。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其中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是重点,尤其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应给与高度重视;另外课文以提问的方式通过学生读图获得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知识,这样做即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不要刻意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读图、用图获得知识,把一些地理知识落实在图上,图文转换,活学活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提高了能力。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本节先请学生谈谈对黄河的了解,激发兴趣,并将黄河源流概况由学生通过读图自主学习。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逻辑思维能力已快速发展,因此,这节课巧设悬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能提出基本的解决方案。本节首先建立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从学习材料的选取上要选择能够较多的体现直观形象性的材料,如:图片、地图、图表、动画、视频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2、通过读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解释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从而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母亲河的贡献来增强民族自豪感,而通过黄河的忧患来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2、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黄土高原中游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黄河》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情感目标:

  ①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能力目标:

  ①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②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短片,导入诗境

  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自先祖以来炎黄子孙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提起黄河谁不为之动容?(放黄河的视频)这就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说黄河,激发诗情

  话说黄河: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颂黄河,读懂诗意

  1、背景介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XX。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本文即是第二章。

  2、音乐欣赏。

  同学们,请欣赏时代的歌手诗人光未然,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的颂歌。(播放音乐《黄河颂》)欣赏后,老师的胸中也激情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激昂、雄健、悲壮!)

  3、范读课文。

  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4、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酝酿情感,体验情感。

  5、朗读交流。

  请一几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⑤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6、美读课文。

  选取几个片段,美读体验。要求:

  ①读出感情,气势;

  ②语音清晰,准确。

  7、研读诗歌。

  (1)目标提示:

  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③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④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

  ①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

  ②在“望”黄河的惊涛澎湃、磅礴气势的基础上,对黄河进行赞“颂”。

  ③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是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是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是臂膀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了战斗的决心,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④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师生齐诵。

  伴音齐诵,领悟诗意,再现美景,诵出诗情。(配乐诵读)

  四、绘黄河,拓展诗趣

  1、描绘黄河。

  展开想象,学写诵诗。

  例句:啊!黄河!

  你是XXX

  2、意境升华。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媒体播放《黄河颂》,师生齐唱)

  板书设计:

  6、黄河颂

  序曲

  主体(颂)摇篮屏障臂膀民族魂

  尾声

《黄河》教案11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增强环保意识,保护黄河,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合唱《保卫黄河》,学生看歌词,说说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答后师总结教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光未然的诗作《黄河颂》,感受诗人为了中国的苦难,黄河的苦难的愤怒高歌。

  二、课前预习检查:

  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背诵有关黄河的诗歌。

  2、说说你了解的黄河。

  3、检查字词。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澎湃()()气魄()高山之巅()狂澜().....

  哺育()浊流()屏障()九曲连环()滋长().....

  4、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先让学生介绍

  附:介绍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读,感悟。

  (一)读,听范读,谈感悟。听课文配乐朗诵。要求:

  (1)体会朗诵词的作用

  (2)朗诵者是如何朗诵的?在一些关键处做标注。(如重音,停顿,音长、音高的把握)

  1、自读,体会怎样通过朗读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提示:注意重要词语)

  (1)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该拖长一点

  (2)奔向东南”的“奔”读得快一点,要用力。

  (3)“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

  (4)“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5)劈成南北两面要用力,干脆。

  (2)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关键词。

  2、.齐读这一节。

  3、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把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它是?(浏览,回答)。这三个层次的朗诵方法一样吗?小组讨论,作答。

  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5、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最能够体现诗句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6、.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全文朗诵。

  四、总结:

  我们今后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这堂课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读诗的方法。还是给大家准备了它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朗诵方法来感情朗诵一下这首歌词?

  五、小组合作谈感悟。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为“黄河颂”,其关键词应是?

  课文分为两部分:朗诵词、歌词。

  2思考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加强语气。

  3、诗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4、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作业:写公益广告词。

  同学们心中一定漫溢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黄河)。现在,我们的母亲又变成了什么模样?让学生看几幅触目惊心的图片。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只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黄河》教案12

  【活动目标】

  1、热爱祖国河山,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

  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的贡献。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活动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难点】

  根据主题搜集、整理和筛选资料。

  【活动内容】

  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老师课前进行活动指导、学生课外时间搜集资料。

  活动一课时:“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课外搜集资料、课内陈词交流并展示成果,以每人办一份手抄报的形式交流资料,进行展示)

  写作、评讲:两课时

  【活动准备】

  1、师生:

  (2)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黄河污染的资料分组交流。

  八、课堂练习:

  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示例1:心系黄河,: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收获颇多。愿综合性学习开展得越来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黄河》教案13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感受他们作为“黄河的主人”的骄傲,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播放黄河水流湍急的风光片镜头。

  2. 出示课题,质疑: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他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二、自读课文,初知文意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自读生字,读准“湍”、“骇”的读音。

  2. 思考:谁是黄河的主人?

  3. 抽问。

  三、再读课文,根据旁批学会解决疑难

  1. 再默读课文,学习课文旁批,写出不明白的问题。

  2. 师重点引导解决:艄公为什么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而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则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一同解决。)

  3. 解决疑难。

  (1)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以衬托艄公的“勇”。

  (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羊皮筏子的“小”“轻”,以突出艄公的“智”。

  (3)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乘客们的谈笑风生,以表现艄公技术高超,令人信服。

  (4)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艄公驾羊皮筏子的神态、动作,体会艄公的镇静和机敏。

  (5)在体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 齐读最后一句。

  2. 教师利用旁批,让学生自己总结。

《黄河》教案14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中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

  2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黄河录像 羊皮筏子图 艄公撑船录像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 复 一复习导入,进入情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7黄河的主人》,学后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艄公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她日夜奔腾不息,不时掀起万丈狂澜。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认识(齐读课题)黄河的主人。

  二、感受黄河

  过渡:先来感受一下那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黄河吧。

  课件显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A★理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河水像千军万马奔腾,气势浩浩荡荡,巨浪冲天,不断地咆哮着)

  B★理解: 胆战心惊(害怕着被黄河水淹没,黄河水的凶险)

  3课件播放黄河水波涛汹涌的录像

  4、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乐 配乐朗读 指名读→ 齐读

  三、初识筏子

  过渡:看着汹涌激荡的黄河,想象着震耳欲聋的波涛声,令人不寒而栗。而这时,像突然感受到一古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

  1课件显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每理解一句时,要注意指导训练读那句话

  A理解:强磁力 吸引住了(作者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河心的那个东西上了)练读

  B理解:鼓浪前进(羊皮筏子正破浪前进,作者当时发现时很兴奋很新奇很惊异)练读

  C理解:羊皮筏子 小 轻 险

  课件显示滔滔黄河水中一小小筏子前进的录像 练读这句话

  3过渡:作者再定睛一瞧,学生接读 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课件显示第三——四自然段

  4读后你读懂了什么?

  A理解:上面有六个人 羊皮筏子上乘客的所占面积比较少,

  B理解:湍急 贴(感受到羊皮筏子在水面上快捷地行驶)

  课件显示羊皮筏子贴着水面前进的录像

  5练读 第三——四自然段

  四再识筏子

  过渡:作者近看羊皮筏子上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1课件显示第五——六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

  2这两自然段中哪些语句你已经读懂了?能读给同学听了?学习第五自然段

  A理解想象:十只到十二只羊 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 两只装得满满的

  (羊皮筏子上乘客可占的面积相当少)

  B读读第五自然段

  3你还读懂了什么?学习第六自然段

  A我还读懂了作者是提心吊胆的,从“提心吊胆”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明白害怕原因,从黄河凶险和筏子又小又轻)

  B我还读懂了艄公却很“沉着”。理解“专心致志”“小心地注

  视”“大胆地破浪前行” 练读前两句话

  C我还知道了乘客坐在羊皮筏子上观光是愉快的。理解“谈笑风生”“指指点点”“从容”

  4课件显示感受乘客们谈笑风生在羊皮筏子上情景的录像

  想象乘客们会谈笑些什么?联系自身实际,自己坐车观窗

  外景色时的心情 练读写乘客的话

  5你知道乘客们的表现和艄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6、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第六自然段

  五感悟艄公

  过渡:黄河浊浪排空、汹涌澎湃,而筏子是那么轻小,乘客们却谈笑风生,在筏子上的艄公凭什么能成为这滚滚黄河的主人呢?

  1课件显示第七——八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读懂的句子旁边作一下记号或者在你有感触的地方写一下体会

  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第七自然段

  A读懂了第一次尝试要小心和大胆

  B我还知道了没有足够的勇气,连眼也不敢睁一睁

  C练读第七小节

  3你还读懂了什么?

  A艄公值得我们敬仰和赞颂。作者敬仰佩服他什么?

  B从“险恶的风浪”“乘客的安全”“不粗不细的竹篙”你感受到了什么?(劳动环境危险,肩负责任重大,渡河工具简陋)

  练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合作伙伴读——齐读(读出敬仰和佩服的语气)

  C理解“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惊涛骇浪”“如履平地”“黄河的主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课件显示 羊皮筏子艄公特写

  4课件显示图和第八自然段文字播放 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

  反复练习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合作读——自愿表现读

  六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现在把你最想对艄公说的一句话说给大家听,你可以对黄河、艄公、同学、自己……

  课件显示艄公特写图 和文字

  2、师总结:今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跟值得高兴的是我们领略了黄河的主人——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风采,他凭着高超的技术,惊人的勇气驾驭着筏子,战胜了艰难险阻,成了黄河名副其实的主人。我想此时此刻,大家肯定对主人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人也能称他是主人吗?知道老师现在最想对你们说一句什么话吗?(你们是这堂课的主人)你们听懂老师的话了吗?(瞧,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克服了一个个难题,增长了知识,取得了进步,你们不就是这堂课的主人吗?)老师衷心希望你们不仅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还期望着你们每一个人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

  七布置作业

  课件显示作业:当一回小小讲解员,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介绍一下黄河可爱的'主人

  板书设计

  17黄河的主人——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附原文

  17黄河的主人

  袁鹰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黄河》教案15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黄河》教案】相关文章:

保卫黄河教案06-02

《黄河主人》教案06-28

黄河象教案01-08

黄河的主人教案03-08

《黄河的主人》教案03-02

《黄河象》教案03-27

关于保卫黄河教案03-1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03-08

黄河颂教案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