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鸿门宴教案1
教学目标 :
1、了解《史记》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是本课重点。
2、对比分析项羽、刘邦性格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史记》及作者。(2分钟)
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发言。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二、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插入背景介绍: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提问: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
明确: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首先,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其次,项羽是一个性情激动的人,带有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司马迁《史记》的《项羽本纪》中间写项羽最常用的词就是大怒。项王大怒,项羽大怒,《史记》中间几乎没有写过项羽笑,项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儿笑呢?在他乌江自杀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杀了。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在课文的第二行就出现了这四个字“项羽大怒”。
提问:大家体会一下,这时项羽发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项羽激动是有原因的。一个是刘邦派军队把住他不让他进,这个是他大怒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他听说刘邦已经进了关中了。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因为此时的项羽刚刚结束了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成语就出自这场名战。这场决战他歼灭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项羽的声威因此而大振。他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而此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刘邦竟然对他说:不。刘邦现在竟然把住函谷关不让项羽进,这充满了敌意,就是把项羽当做敌人。如果拿刘邦跟天下诸侯一比,一个是充满敬畏,一个是充满敌意,这个反差太大了,这个项羽确实受不了,这个对他的自尊的伤害非常大。另外,项羽进了函谷关一往下来又接到刘邦手下的一个人的一个密告,曹无伤给项羽写了封信,说刘邦想做关中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要完全占有,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激怒了项羽,结果项羽大怒。这三句话怎么让他大怒了:第一,刘邦想做关中王,这个我们刚才讲过了,项羽是不能允许,也不承认刘邦做关中王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让子婴,让一个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这也是项羽绝对不能允许的,项羽有一种强烈的仇秦心理,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最后灭亡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楚国最后一个战死的'大将,是被秦将杀了。项羽的叔叔项梁是被张邯杀了。可以说项羽他们老项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第三,珍宝尽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宝都占有。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都激怒了项羽,所以项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项羽做了一个决定,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了解了这个前因后果,我们接下来看对项羽的这个决定各方面的态度。
让学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识,教师作点拨。
提问:对于相遇的决定,有几个人有了反应?
明确:四个,范增、项伯、张良、刘邦
提问:他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赞同,范增说刘邦这个人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明他的志向不小。另外,刘邦头上的云气是一种五彩之云,这个五彩之云意味着刘邦有天子之气,他将来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后的意见是四个字“急击勿失”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这个机会。第二个做出反应的人项伯,项伯这天晚上就闹了一件事,夜见张良。因为项伯跟张良有过一段交往,就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曾经杀过人,按当时的规定杀人要偿命的,张良救了他,所以项伯要报恩,他来个夜见张良,想把张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见张良了。他见了张良,他就把项羽的计划跟他一说,明天大军一打玉石俱焚,你赶快跟我逃,但是项伯低估了张良。张良当时就看穿了项伯是个把个人的“义”放在集团根本利益之上的一个政治糊涂虫,所以他看出项伯的弱点在这儿,所以张良马上就利用他的弱点,以义喻义。张良说:我并不属于刘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韩王来护送刘邦入关的,我现在要是逃了,不告诉刘邦一声,不义气,你来救我是为了“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用这个“义”这一说,项伯哑口无言,只好让人家张良把这个重大绝密的军情告诉了刘邦。所以刘邦是第四个做出反应的人。刘邦第一个反应大惊失色,原因很简单,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在他的军事力量没有强大到跟项羽集团能够平起平坐的时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来了,结果惹了项羽,非要灭了他不行。不过刘邦在关键时刻说了四个字,说得太巧妙了,“为之奈何”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我怎么来处理这个事呢?”这是刘邦的一大长处,你看刘邦,行军打仗不如韩信,治国理财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可以说刘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国,不能出谋划策,你说刘邦会什么?他会“为之奈何”。他知道在关键时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所以刘邦叫做用人之人。韩信,萧何,张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刘邦就高在这儿。于是张良就给他出了主意。享誉马上付诸实施。
提问: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刘邦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老谋深算,精明。当张良告诉他解决方案的时候,他马上明白过来了,于是反过来他连着问了张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和项伯有这个老交情呢?大战的前夜项伯在敌队阵营中间跑过来告诉你,你俩有啥勾结。张良很从容的回答了,这一问把刘邦对他的怀疑解除了。跟着刘邦问第二问,你跟项伯你们俩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于是刘邦马上就打算认亲戚了,可谓转变之快。
提问:刘邦是怎么应对项伯的?
明确:项伯一进来,刘邦太会来事了。先端着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问人家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孩子,问完以后,马上跟项伯两个人定为儿女亲家,这个儿女亲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谁保护了他,起来保护他的就是他那个亲家。今天结儿女亲家就是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将来咱们成不成儿女亲家,那(是)后话。等到项羽死了,项伯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刘邦当了皇帝了,项伯敢向当朝皇帝去提当年亲家的事吗?他绝对不敢,刘邦也再不会提这个亲家,这个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当时就跟项伯套近乎,然后他就开始编理由了。
提问:刘邦的说辞取到效果了吗?
明确:说完之后,项伯说了一句话,说第二天一早你应当到鸿门去给项羽解释一下。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的谎言,完全相信,而且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赶快给项羽解释一下,刘邦马上就答应了。
提问:从项伯回营后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项伯当天晚上就回到军营中,他就把这一番经过全部给项羽说了一番,而且说了最关键的这么几句话,说人家刘邦如果不先入关,不灭了秦,你怎么敢进来,人家立了这么大的功,你再去灭了人家,这不仗义。所以我就发现项伯这个人汉字只认一个字 “义”,我救张良为了“义”;我同意张良去告诉刘邦,那也是为了“义”;现在说服项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这叫不仗义,这就把项伯给蒙住了,我们看项羽的反应,结果呢,项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军事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这一点极其充分地表现了项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涂。我觉得项羽这个时候最少应当要问一句话,刘邦一旦缓过神来还问了一句话:君安与项伯有故?那么仿照着这句话,项羽至少应当问一句啊,君安与张良有故?连这句话都没有问。刘邦问这个话说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非常高,项羽连这个话都没有问说明项羽的政治警觉性极差,他就这么轻信了项伯转达刘邦的话,轻信了刘邦的谎言,撤销了第二天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
再齐读第二段。
三、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
让学生齐读第三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刘邦是怎么向项羽解释当时的情况,并化解险情的?他的话可以怎么理解?
明确:刘邦这番话有三个要害,他第一层说咱们共同抗秦,这段话可以概括两个字“叙旧”。项羽的性格中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念旧”,用人只用自己的同乡(八千江东子弟)。刘邦上来就来了一番念旧,这个话可是用心叵测。刘邦和项羽的关系,抗秦的时候他俩是友军,秦一亡他俩是敌军,刘邦光说当年咱俩如何如何。项羽本来就不知道他们两家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变化有一个演变,刘邦这个“叙旧”让他彻底意识不到他和刘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他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这个话是拍项羽的马屁,刘邦采取贬低自己来抬高对方。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关能够灭秦的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就是你项羽。项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满足了。第三点,说有人挑拨离间。这个话叫“化必然为偶然”,挑拨离间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他两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拨离间、偶然性爆发的。刘邦把它大事化小了。刘邦的鸿门说辞了不得,先叙旧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再逢迎满足项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史记》中间写刘邦说话最常用的是两个字,刘邦一说话就是高祖“骂曰”、汉王“骂曰”、沛公“骂曰”。给人的感觉是刘邦张口就骂人。可是现在他一句“骂曰”都没有,刘邦还有一句口头禅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刘邦从来不说我,他用 “你老子”来代替。可是刘邦现在对项羽说了这番话,既没有“骂曰”又没有“乃翁”,多么谦恭。这在刘邦一生中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为的是避开这次打击,这就是刘邦政治上精明之处。
提问:从项羽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项羽说了一句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这时候不用“我”,用了一个“籍”,说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这么说,我怎么能对你这个样子呢?这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命,这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上的无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谎言,他竟然惭愧得不得了,没法向自己的老战友解释了,他推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责任,这说明项羽已经内心里非常难受,项羽现在后悔得不得了。到这儿为止项羽算是彻底受骗了,再不认为刘邦是他的政治对手了。此时的项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将出现的楚汉相争的新局面,更不相信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正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
提问:鸿门宴的危险就此化解了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没有。项羽一个人糊涂并不等于项羽集团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过刘邦吗?下面范增一连串就做了两个小动作,第一,举玦,不断地举这个“玦”向项羽发信号,这个“玦”谐音,谐 “决”,决定赶快实施斩首行动。但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觉得很惭愧了,他不可能再杀刘邦了,所以范增是一个劲地举“玦”。司马迁写项羽写了六个字“项王默然不应”。范增采取了第二个行动,赶快出来召集项庄,这个人是个武士,他告诫项庄舞剑的时候把刘邦给杀了。项羽答应项庄舞剑,当时在座的还有五个人,以刘邦的老道精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张良是整个这里边最高明的谋士,张良怎么会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项伯,这个糊涂虫这个时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见项庄舞剑,他也拔出来佩剑,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挡住项庄,就让项庄刺不了刘邦。项羽这个时候对刘邦充满了一种忏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项庄舞剑吗?他同意舞剑的本身就说明在场的六个人中间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们说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让学生齐读第四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范增的危机是怎样被化解的?樊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一看情况不对立即就出来找樊哙,樊哙的妻子和刘邦的妻子是亲姐妹,所以樊哙一听这个消息,就闯了进去,樊哙一闯进去,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把项庄舞剑的场面全给搅和了。项羽以为是刺客来了。张良解释说:这是刘邦的保镖樊哙。这一说,项羽很赞赏,就让他喝酒吃肉,这一吃把武将的胆魄表现出来了。樊哙抓住机会就慷慨陈词。樊哙的话,在鸿门宴中间是两段重要陈辞之一。一个是刘邦 “鸿门说辞”,再一个就是樊哙闯进来的“樊哙陈辞”。这个陈辞是拿刚刚灭掉的秦和项羽对比,如果你要杀刘邦,那你走的就是灭亡的秦朝的老路,这一点对项羽是有震慑作用的,第二点,他又把怀王之约给点出来。刘邦都没有敢提怀王之约,刘邦要是提怀王之约他怕项羽杀了他,可是樊哙点出来了,意思就是说你项羽实际上是没有遵从怀王之约,这就在道义上压制了项羽,而且这番话又出自一像樊哙这样一个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慑力。樊哙说了这一大番话,实际上是一派谎言。刘邦说了一派谎言,闹得项羽感到很对不起,只好撂出曹无伤,樊哙又重复了一番谎言,司马迁就写了一个字“坐”,项羽这个时候惭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话来,就说了一个“坐”。这个“坐”把项羽的尴尬,项羽的无知,项羽的幼稚,项羽的糊涂都写境尽了。
樊哙一闯进来,得到机会的是刘邦,刘邦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如厕”,“如厕”就是上厕所,借着上厕所立刻招樊哙出来,安排逃营,安排逃走,因为刘邦再不能在这儿待了。因为项羽不杀他,他也看出来了,那个范增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一会儿举玦,一会儿舞剑,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结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愿杀掉自己亲密的战友,这体现了项羽的情,再加上樊哙点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更是不忍心杀刘邦,这体现了项羽的义。而此时的刘邦早已是如坐针毡。
二、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所学文言知识。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
让学生齐读第五段,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梳理文言词语,教师作重点点评。
提问:这段重点讲的是什么?
明确:刘邦逃走。
提问:一般人们逃命的时候总是荒不择路,刘邦呢?
明确:刘邦细致的安排了逃离计划。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哙说:做大事不要拘小节,现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们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间的雨肉,任人宰割了,还告什么辞啊,这就决定不告辞了。第二,安排善后。两件事:辞行;献礼。刘邦选了张良善后,而且还给张良特意交待他说从现在这个鸿门到我驻军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还有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这二十里地骑着马跑回军营你再去辞行。他怕什么,他怕万一说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刘邦心很细。第三步,处置随从。100多个人全部扔下来不要了,他还带了四员大将,这四员大将一个都不准骑马,只有刘邦一个人骑马。这个我们应当做两层理解,第一,骑马的人一多,动静肯定很大。还有一层,刘邦的一个很自私的想法,四员大将没有马,万一追兵来了,四员大将只能转过身来拼死力战,成了刘邦最好的屏障。
提问:张良辞行时,项羽的反映表现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和刘邦存在什么差异?
明确:张良进去辞行,项羽说了全过程第三次话:沛公安在。刘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项羽的一个“沛公安在”做了一个对比,可以看到项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张良说他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中了。把这句话特地说出来,范增也没戏了,项羽还心安理得地把礼给收了,范增气得拿剑把礼一下子给剁碎了。刘邦回到军营中间,第一件事立即处死曹无伤。我们通过鸿门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精明老道,项羽的幼稚糊涂。
二、总结本课文言知识。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4)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6)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鸿门宴教案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了解作家作品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五、检查预习,正音
六、初步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全文,根据“鸿门宴”这一线索,划分文章层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至5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6至9段)宴会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至12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和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也可根据故事的开端(第1自然段)、发展(2—5自然段)、高潮(6—9自然段)结局(10—11自然段)、尾声(第12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
七、探究文本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译:明天犒劳士兵们,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现在进了函谷关,(竟然)对财物丝毫不取用,对妇女一概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3、疏通文意,归纳重要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欲王关中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古:函谷关以东今:山东省。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为(我)击破沛公军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4、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提示:本段是故事的开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曹无伤告密这一导火索,然后写了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范增的进言等情节,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5、学生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6、翻译重点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中,暗地拜见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他。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函谷关,不要让项王等进来,您就可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兵遣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7、归纳2-5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急难、危急的事、紧急的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秦地可尽王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籍吏民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古今异义:
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结果关系的连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译为“很、太”。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文言句式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表提前停顿,不译。
状语后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其)俱死也。
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7、回顾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第2—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哪些事情?
提示:项伯夜访张良和张良献策两件事情。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八、布置作业
巩固第2至5自然段文言知识。
预习课文的6—9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评解课文第6至9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
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翻译: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三、归纳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避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止。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让……为王。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刑、处罚。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触、沾染。
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的说。
文言句式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宾语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判断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劳苦功高,意思是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四、快速浏览第6至9段,思考下列问题
1、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提示: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2、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形式关系是如何转化的?
提示:宴会上正面交锋——项羽主动刘邦被动,高潮迭起,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这是情节“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情节“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这是情节“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斗争不可避免。但项王不应,这是情节“一落”;项伯“翼蔽沛公”,这是情节“二落”;樊哙闯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英雄相惜”,这是情节“三落”;刘邦在鸿门宴上终于将危险消弭于无形,化解了被动的局面。
3、“项庄舞剑”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舞剑”事件发生,使刚刚缓和的宴会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把整个情节推向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巩固6-9段的文言知识。
2、预习10-12段。从全文找出项羽的言行及刘邦的表现,分析这两位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一、评解课文第10至12自然段
1、疏通文意
2、归纳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
判断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动句吾发属今为之虏矣!
成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3、这10-12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提示: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有关项羽言行的语句,朗读体味,回答下列问题: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提示: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提示: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提示: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4、以上种种说明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寡谋轻信、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2)、分析刘邦的表现和性格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提示:求救张良,拉拢项伯。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提示:谦虚恭敬,唯恐不周。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提示:周密部署,成功脱险。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
5、以上种种说明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善于用人、能言善辩、能屈能伸、临危不惧、狡诈多端。
三、项羽、刘邦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
提示: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
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
四、探究交流活动:
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后人评价各异:
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有《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有《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试比较分析这几种看法,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预习《陈情表》。
鸿门宴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4.试列表图示鸿门宴层次内容: 项羽刘邦前提 兵十万,霸上宴前(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主动被动宴中(三起三落)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项羽按剑三起樊哙受赐一落 樊哙责羽二落 沛公离席三落宴后(两悔两受)项羽受璧 范增毁玉刘邦毁约
张良受托被动主动性格特点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四、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 )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道芷阳间行 素善留候张良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 )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⑥张良出,要项伯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 今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今义:
鸿门宴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
(一)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
(二)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三、背景简介投影
(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四)本文的异读字有: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四、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
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六、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三、四段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例文]
性格的祭奠(节选)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因例句出处释义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陈陈相因成语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
②如例句出处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
④举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举贤任能成语推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
⑤谢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鸿门宴教案5
设计:
使用:1-22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
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桮杓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鸿门宴教案6
第一课时
(一)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重难点
掌握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约于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扫清生字障碍)
鸿门宴是个大舞台,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
1、根据标题,按照时间顺序,请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用两个字概括三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提示:人物+事件)?
三部分内容为:①②③
第一部分事件:
第二部分事件:
第三部分事件: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有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志不在小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3、解释下列句子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6)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4、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有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4)秦地可尽王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库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2)为之奈何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君为我呼入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四、作业布置
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
2、因击沛公于坐()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所以遣将守关者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籍何以至此
3、得复见将军于此
4、亚父者,范增也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文段分析思考。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1)不如因善遇之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因击沛公于坐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拔剑切而啖之
(3)劳苦而功高如此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
(2)则与斗卮酒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有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
(2)臣请入,与之同命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窃为大王不取也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有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
(2)常以身翼蔽沛公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5)刑人如恐不胜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此亡秦之续耳
(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五)文段分析思考。
1、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共写了四件事,即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三、发挥想象,描写《鸿门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动(300字)。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
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杀人如不能举
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哙拜谢
(3)乃令张良留谢
(4)张良入谢
辞:(1)大礼不辞小让
(2)卮酒安足辞
(3)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指出下面有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2、道芷阳间行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4、拔剑撞而破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解释下面句子中有下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2、相去四十里
3、沛公则置车骑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沛公不胜桮杓
(五)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六)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并解释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七)文段分析思考
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即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作以分析。
(二)、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处于什么地位?
(三)、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自主交流3分钟,言之成理即可)
六、拓展阅读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鸿门宴教案7
鸿门宴[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融司马迁广博的学识、横溢的才情、卓绝的思想、独特的审美于一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对后世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史记项羽本纪》将秦汉历史转折时期,一个悲剧英雄鲜明的个性和一生成败的始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的`悲剧性性格及其失败的必然性。而刘邦能化险为夷,与他知己知彼、知人善任、果敢坚决的性格优势密不可分。宴中人物众多,形态迥异,栩栩如生。矛盾此起彼伏,险象环生,引人入胜。精彩纷呈,耐人咀嚼。司马迁以他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引发我们对人生、历史、性格、命运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千年文章,读来仍荡气回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文言文应“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了解人物分析法,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重新审视民族性格中的传统因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情节结构。(2)抓住人物特点,把握人物性格。(3)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对对联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对联短小精悍,讲求炼字,对仗工整。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老师出上联,大家来对下联。上联:八千弟子随流水下联:百二河山委大风 , 上联: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 下联: 枉生双膂,学书学剑两无功。两副对联说的是项羽。下面我们通过一起欣赏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中精彩片段《鸿门宴》来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
(创设对对联情景,尝试仿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积累文言,整体感知
1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1)总结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点,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分组,每组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归类。
(2)投影小组归纳结果,补充完整。
2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鸿门宴》是编者加的题目,你认为取此题的用意何在?
(第一,以鸿门宴为线索,有宴之由来、宴上争斗、宴后余事,这些都是围绕“宴”来展开的。第二,鸿门宴是楚汉矛盾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刘项争斗中最关键的一环,成为各自势力的转折点。第三,鸿门宴是双方表面平和,实暗藏杀机的宴会,后演化为政治集团间激烈斗争的代名词,以此为题简洁明了。)
(2)鸿门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试有创意地画出情节发展图。
参考:
失项i项剑项帐项逃张玉项勿 伯举 王舞 伯闯 王脱 良献 王击 劝增 不庄 翼哙 款邦 留良 授急 谏范 应项 蔽樊 待刘 谢张 璧
鸿门宴教案8
教学目标:
1、立足文本分析项羽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力求将客观评价与个性解读相统一。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主要人物项羽的性格特点。
赏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烘云托月”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及方法: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影仪、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点拨法(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归纳、小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项羽的《垓下歌》导入新课: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zhuī)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齐读《垓下歌》,教师设问:“《垓下歌》是项羽深陷西面楚歌的境地时所作,在穷途末路之时,项羽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为什么?(“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所以,他在临死之际反复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那么,项羽的失败,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事”?今天,就让我们从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去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鸿门宴》)
二、合作探究:
教师用灯片打出两个合作探究题,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讨论。要求小组长组织本组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意见,小组长收集汇总本组成员的意见,最后推荐一位同学作为代表阐述本组的意见。讨论结束后请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不认同他人的观点可以反驳,如果认同则可补充说明。教师随机板书学生观点中的关键词,并视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所在小组1——3分的加分。
1、鸿门宴之前,项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40万PK10万),他也曾扬言要“击破沛公军”,可是鸿门宴上他却轻易地放走了刘邦。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
项羽的性格特点:
作为政治家:胸无城府,轻信敌人;自大轻敌,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用人唯亲;优柔寡断,沽名钓誉。(寡谋的武夫)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 率真、重情、尚义(坦荡的君子)
小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我们将项羽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评价,认为他有很多幼稚之处,有很多缺点,这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地评价。我们认为他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君子之度”的人,不乏可爱之处,这是我们从道德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对他进行了个性的解读。对于历史人物,我们首先应该对其做出客观地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不能有自己的个性解读。正因为如此,司马迁一方面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批评他自矜功伐、迷信武力、不善自省等缺点;另一方面又将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把他当做英雄来歌颂,认为他作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毫不吝惜对他的赞美和喜爱。(灯片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司马迁善于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塑造主要人物的形象。本文中作者用了哪几朵“云”来托出项羽这轮“明月” ?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
刘邦:
圆滑狡诈,随机应变——项羽:胸无城府,轻信敌人
谦虚谨慎,能屈能伸——项羽:自大轻敌,刚愎自用
知人善用,用人唯贤——项羽:不善用人,用人唯亲
杀伐果断,谋划周全——项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
(2)项伯:公私不分,立场不明。
(3)范增:老谋深算,远见卓识
(4)张良:足智多谋,从容应对,忠心事主
(5)樊哙:勇猛忠诚,粗中有细
小结:刘邦的性格恰好和项羽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反衬项羽的性格。徇私泄密、公然作奸的项伯深得项羽的信任,而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范增一再“举玦”却遭项羽漠视,这两人从侧面衬托出项羽的不善用人、用人唯亲。樊哙的一番“义责”让项羽无言以对,张良的从容辞谢让项羽坦然受璧,纵虎归山,这又衬托了项羽的沽名钓誉、缺乏远见和政治上的幼稚。作者善于在对比衬托中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用刘邦等人的的形象有力地衬托出主要人物项羽的个性,这就是“烘云托月”的写法。
注:在学生自主地分析人物的性格,自由阐述自己的意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适时地联系以下三则资料,适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
附:
拓展延伸一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史记高祖本纪》
拓展延伸二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拓展延伸三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三、课堂小结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换言之,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他的失败在于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天真的孩童(联系张爱玲小说《霸王别姬》相关片段)。他常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项羽不善权谋,更不屑用权谋来战胜对手。所以,他输给了历史,输给了阴谋。(灯片打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的评价:“项羽是英雄,那叫本色英雄;刘邦也是个英雄,那叫时世英雄。在那个时代,本色英雄抵不住时世英雄。”)
项羽,那驰名天下的江东叛军领袖,巍然地跽在虎皮毯上,腰略向前俯,用左肘撑着膝盖,右手握着一块蘸了漆的木片,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画着。他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皮肤微黑,阔大,坚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从嘴角的微涡起,两条疲倦的皱纹深深地切过两腮,一直延长到下颌。他那黝黑的眼睛,虽然轻轻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纱,但当他抬起脸来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
——节选自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霸王别姬》
四、布置作业
1、对话历史:如果你能穿越历史,回到千百年前,你会对项羽说些什么呢?请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注: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时间充裕则让学生当堂写,当堂说;时间不够则留为课后练笔。
2、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鸿门宴教案9
[学习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等主要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归纳。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所授课时如较多,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心理,但文章情节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突出,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同时,调动学生兴趣,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展示《垓下歌》)【课件2】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齐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展示《大风歌》)【课件3】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齐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打出课题)【课件4】
学习这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课件5】
二、作家作品简介(展示作家作品简介)【课件6】
选一学生,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课件7】
让我们看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课件8】
三、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听朗读)【课件9、10】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课件11】
(时间20分钟左右。)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对全文进行结构的划分。请学生思考。
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课件12—15】
第一部分(1、2段)宴前。
1、矛盾的“导火索”是曹无伤的告密。
2、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火上添油,激化矛盾。
3、项伯夜访张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
第二部分(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可谓是三起三落。
一起: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一落:项羽“默然不应”
二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二落:项伯以身翼蔽沛公
三起:樊哙闯帐,怒斥项羽
三落:刘邦尿遁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五、展示课文中的人物关系:见【课件16】
六、分片段讲述鸿门宴故事情节,为文中每个情节概括一个名字。【课件17】
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展示鸿门宴图片)【课件18—29】
时间8分钟左右。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课文,检查字音情况。
二、课堂讨论:根据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鸿门宴》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来加深对本课的学习【课件30—33】
1、当刘邦向项羽谦辞卑礼地请罪时,项羽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这反映了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说:刘邦能屈能伸;项羽洋洋自得,容易骄傲。
2、从坐的次序可以看出一种怎样的情况?
解说:双方力量悬殊,项羽自高自大。
3、当项庄舞剑时,项伯也起身舞剑并用身体遮挡沛公,而项羽不加制止,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让项羽有了不忍之心。
4、在文章开头,项羽可以说已采纳了范增的计策“急击勿失”,可是第二段中范增示意他杀死刘邦时,他却又“不应”,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项羽刚愎自用,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办事。
三、分组讨论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展示项羽、刘邦、张良、范增)【课件34】
6名学生为一小组讨论并由一人执笔纪录。时间5分钟左右。
1.学生分析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课件35】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2.学生分析总结:刘邦的性格特点。【课件36、37】
明确:善于用人,能言善辩,深通人情世故,善于应变。当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
3.学生分析总结:张良和项伯的性格特点。【课件38】
明确:都是眼光锐利的谋臣,但性格也有差别。
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
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
4、下面是历代文人墨客对项羽的评价——【课件39】
题乌江亭【课件40】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课件41】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课件42】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课件43】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5、想一想: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究竟是怎样的?【课件44】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课件45、46】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写的。项羽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最终走向末路。作者对他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课件47】
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3.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课件48】
找出文中含有成语的句子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先找学生再逐一明确 【课件49—55】
六、小结【课件56】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七、布置作业【课件57】
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鸿门宴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
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
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桮杓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
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
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鸿门宴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2: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
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三、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教师强调一些难字的读音。
本文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文中难读字有: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四、提要: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学生先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板书):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板书)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宴会前 项伯夜访 起因
(1、2) 张良定计
刘项约婚
刘邦请罪
宴会中 范增举玦
(3、4) 项庄舞剑 经过
樊哙闯帐
刘邦离席
宴会后 张良献礼 结果
(5~7) 无伤被诛
互动设计:
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简要分析课文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共写了以下几件事:曹无伤告密。(导火线)──范增进言分析情况。(激化矛盾)──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有三落、三起:
三落:刘邦谢罪(缓和)──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赐酒肉,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脱。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第三部分:(5~7)宴会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第二课时
五、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6:
宴前:起因、发展(1、2)
1课文第一段
点拨: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2、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讨论: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3、宴中:高潮(3、4)
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
第二件事“范增示意”,
第三件事“项庄舞剑”,
第四件事“樊哙闯帐”,
讨论A: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B:“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什么意思?
点拨: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刘邦谢罪”,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讨论C:“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讨论D: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4、宴后:结局、尾声(5、6、7)
⑷ 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点拨: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⑸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
点拨: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计谋破产而恼怒。
⑴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他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围”写项羽四面楚歌,慷慨别姬,最后败亡,自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而“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是人们公认司马迁《史记》中写得最好的内容,它正确展示了项羽由盛转衰。
请同学们研究一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这些转化的趋势?看出了项羽悲剧的预兆?
点拨:
①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② 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③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④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⑵ 教师补充两个细节:
① 从座次看人物
项羽、项伯东向坐。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② 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译文:(刘邦率军夺取成皋,接管西楚粮库敖仓,项羽获知后,回师荥阳。)项羽在广武扎营,与汉军对峙。几个月后,西楚军队粮食供给越来越少。项羽很担心,于是做了大茶几,把刘邦的父亲放在上面,派人通知刘邦说:“如果不快点投降,我就烹杀你老爹!”刘邦回应说:“我曾经与你同时接受义帝芈心的命令,我俩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如果真想烹杀我爹,请分给我一杯羹喝!”项羽大怒,欲下令行刑。(项伯劝阻,项羽才停止行刑。)
评价:刘邦势力不足以战胜项羽,此时的刘邦还在贮备力量,所以对项羽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只不过刘邦的处理方法与众不同。
归纳: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互动设计:
简要说说课文除了刘邦和项羽之外的人物对比:
1、范增和张良:
范增:项羽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刘邦得力的谋士,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樊哙和项庄:
项庄: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挠未能得逞。
樊哙:沛公手下武士,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
3、项伯和曹无伤:
项伯: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但不追究,反而还“许诺”。
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刘邦诛杀。
这些人物的结局无不显示了主要人物项羽和刘邦的个性。预示着他们最后的结局。
六、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
小结内容: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
宴会前,战与不战问题
宴会上,杀与不杀问题
宴会后,追与不追问题
项羽欲击刘邦──刘邦被放
曹无伤告密──曹无伤被诛
范增劝说项羽──范增怒骂项羽
鸿门宴教案12
一、教学设想
1、设计意图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一篇著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精彩的笔墨,倾注了极大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鲜明形象,项羽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
本课的设计重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技巧,品味精炼生动,绘声绘色的语言。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同时,作为文言文,教学时又必须考虑到其文言文的一面,因此教学时对于语句的翻译,词语的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特殊的词语、句式,都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这是又一个教学重点。另外,由于课文较长,课堂上不可能全文朗读,朗读应主要放在课后,课堂上主要对重点段落进行适当的朗读。对于最后的项羽形象大辩论,应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展开,切忌围绕课文原地画圈。
2、确定目标
鉴于上面的分析,本课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乃”“则”“其”“而”等用法,积累“军”“击”“刑”“活”等重要的实词意义和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3、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设想和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安排为:
预习、疏通字词、分析、归纳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课文当中出现的特殊的字词或者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应及时加以归纳总结,切忌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4、教学课时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项羽,是一代君王,志向博大高远,“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是一位勇者,乌江兵败,拒绝登上乌江庭上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耳畔怆然响起一曲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失败的英雄。
(二)题目解说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资料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五)预习检查
1、字音辨析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
玉玦(jue)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
不胜(shēng)刀俎(zǔ)
2、课文疏通
通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3、重点突破文言字词句(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目标: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六)归纳文言现象,夯实基础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具体归纳如下:
1、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4、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6、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7、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桮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9、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10、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七)作业: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
2、梳理情节脉络,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刘邦项羽)。
二、教学过程
1、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
明确: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2、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3、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4、结合具体情节,讨论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可以谈其一点,也可面面俱到。)
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项羽和刘邦共同点:
胸怀大志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5、艺术特色: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6、小结
7、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鸿门宴教案13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 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3、 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
4、 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导入;(约5分钟)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三、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约7分钟)
四、mp3范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思路;(约12分钟)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3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师:(板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这之间正上方打上“?”)这个问号里面,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问题。谁能说出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生(七嘴八舌):项羽、刘邦、楚霸王。
师:楚霸王就是项羽。同学们说的很对,主要就是这两个人。但其中有一个人和这两个成语都有关,这个人是——
生(齐):项羽。
师:那么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主要故事内容?
生1:“破釜沉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7年,秦围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城。项羽受楚王之命率楚兵渡过漳河,命令士兵砸碎做饭用的锅,凿沉了过河用的船,只带了够三天吃的干粮。楚军被推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士兵们无一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结果大败秦军,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表示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干到底。
师:司马迁是什么人?
生1: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师:很好,讲得简洁、清楚。“畏缩不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十”,多么形象啊。×说的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生(齐):巨鹿之战。
师:巨鹿之战。时间是公元前207年。(在“破釜沉舟”的左下侧板书巨鹿之战(前207年))
师:等到项羽凯旋,召见诸侯诸将,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爬着往前走,不敢抬头看项羽。巨鹿之战加速了秦国的灭亡,项羽也以其勇猛威震诸侯,初步确立了其霸王的地位,一步步走向其事业的顶峰。(在“破釜沉舟”和“?”之间画上向上的斜箭头)
谁再来谈一下“四面楚歌”?
生2:“四面楚歌”也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围在了垓下,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刘邦又使用攻心术,让士兵在夜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谣,使项羽以为楚地全被汉军占领,而丧失了斗志,最后败退到乌江,刎颈自杀。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表示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师:说得很好。刚才讲的就是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围。至此,身经七十余战未曾败北的西楚霸王以悲剧而告终。(在“四面楚歌”的右下板书垓下之围(前202年);在“?”与“四面楚歌”之间画上向下的斜箭头)
同学们算一下从巨鹿之战到垓下之围,有几年时间?
生:5年。
师:是啊,短短五年的时间,项羽便由令诸侯“莫敢仰视”的霸王陷入绝境,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身首异处。是其兴也暴,其亡也速。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另一段“极得意文字”——鸿门宴。(板书鸿门宴)“鸿门宴”可以说是项羽兴于巨鹿而败于垓下的转折点,通过学习,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问号拉直,把它变成感叹号。
首先,咱们先来认识认识课文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点开幻灯片)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幻灯片
师: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幻灯片
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幻灯片
师:《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主要讲解到关键词即可。)
师:课前,布置大家要完成预习学案,不知道大家完成的怎么样呢?(点开幻灯片)为了更好地进行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咱们抽几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案。(幻灯片展示如下内容)(约7分钟)
幻灯片6:
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飨士卒( ) 美姬( ) 鲰生( ) 卮酒( ) 有郤( )
樊哙( )( ) 瞋目( ) 目眦( ) 跽( ) 彘肩( )
参乘( ) 啗之( ) 芷阳( ) 刀俎 ( ) 杯杓( )
幻灯片7:
㈡指出些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幻灯片8:
㈢翻译下列带点的词。(抽3学生接连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妇女无所幸 亡去不义
具告沛公 秦时与臣游
孰与君少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则与斗卮酒 杀人如不能举
此亡秦之续耳 樊哙从良坐
沛公起如厕 人为刀俎
会其怒 沛公则置车骑
再拜献大王足下 若入前为寿
幻灯片9:
㈣指出下列带点词的古今义。(抽1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⑴沛公居山东时
⑵ 约为婚姻
⑶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⑷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⑸而听细说
幻灯片10:
㈤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抽2学生回答,生答完,师显示正确答案)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籍吏民 (4)吾得兄事之
(5)素善留侯张良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头发上指
⑾道芷阳间行
师:从大家回答的情况来看,大家课前还是很认真地进行了课文的预习,老师感到很高兴,大家鼓掌表扬一下自己。(鼓掌)好,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场听觉盛宴,请大家在听的时候自己小声跟读,感受课文的基调。大家要注意字词发音和断句。(播放《鸿门宴》朗读音频)
四、mp3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文本。(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师:大家的神情告诉老师,大家很享受这个故事,那么现在请大家略读课文,完成ppt中的两个表格(幻灯片)。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填一下,有没有自愿的来的?(教师巡视,两分钟后说,填好了的同学可以找旁边也填好了的同学交流一下。)
表一:楚汉人物对比表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叙事脉络。(约12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明确:
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
宴会上: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义责项羽
宴会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师:我看了一些同学填的,都填得很好,下面咱们一起来完成表格(教师教鞭指向空格,生齐答)。填出这两张表格后,相信大家对课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现在我们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同学们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
①课文按宴会前、中、后怎么分段?
②宴会前部分记叙了哪几件事?
③宴会中记叙了哪几件事?
④宴会后记叙了哪几件事?(幻灯片显示问题)
这一大组的同学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一大组的同学解决第三个问题,这一大组的同学解决第四个问题。所有小组都要先分段。给大家5分钟时间,然后我会分别随机抽取3个小组中的一个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现在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巡视,可相机指导,期间板书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师:大家对课文是怎么分段的?
生(齐答):1、2段是宴会前;3、4段是宴会中;5、6、7是宴会后。
师:很好,下面我随机点三位同学来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自愿回答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
点生1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宴会前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1: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请。(教师板书关键词,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节遗漏或混淆宴会前和宴会中的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师:很好。
(点生2起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师:宴会中讲了什么事?
生2: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义责项羽。(教师板书关键词,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节遗漏或混淆宴会前、宴会中和宴会后的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点生3起来回答问题。
师:宴会后讲了什么事?
生3: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教师板书关键词,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节遗漏或混淆宴会中和宴会后的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3分钟)
师:梳理课文思路后,我们发现,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开始,到刘邦最终被放走结束;以曹无伤告密开始,以曹无伤最后被诛杀结束;以范增劝说项羽开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结束。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但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十分紧密,可以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
课后请大家复习并归纳整理这篇课文中的文言知识,比如说,通假字有哪些?活用字有哪些?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又有哪些?文言句式又有哪些?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的预习学案,自己做些补充。
下节课我们来分析课文,探讨探讨,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和刘邦有哪些性格特征呢?请大家在归纳文言知识的时候,精读课文,自己思考思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巨鹿之战(前207年) 垓下之围(前202年)
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
鸿门宴 宴会上: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会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鸿门宴教案14
教材分析: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课文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的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的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稍有一些文言基础,但总体上来说,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有些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句式都无法准确断句和完整翻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高涨,缺少自主发现和探究的热情。因此,根据我们的学情,我们决定在重点梳理掌握文言字词的基础上,也关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通过品读两个人物对事以及对周围的人的态度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传达文学作品作为人文的一面的魅力、精神领域的营养价值以及对学生进行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把握人物形象,能够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学生通过分析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导入
二、分析性格
三、拓展延伸
四、合作探究
五、随堂练笔
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二人的斗争及政治地位
1、对待内应:
预设:
刘邦:立诛杀工于心计
项羽:项王许诺胸无城府
2、对待内奸:
预设:
刘邦:治军严谨
项羽:治军无法
3、对待谋臣:
预设:
刘邦:为之奈何知人善用
项羽:默然不应不善用人
4、对待对手:
预设:
刘邦:北向座能屈能伸
项羽:东向坐骄傲自大
1、刘邦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预设:自私自利
2、项羽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预设:有情有义
刘邦和项羽谁是你心中的英雄?
分组讨论,形成观点,说出依据。
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一个小短文。
鸿门宴教案15
素养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的斗争。
三、文体介绍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预习检测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顺课文并解决疑难字词。
(1)飨()士卒,释义()(2)鲰()生,释义()
(3)玉玦(),释义()(4)彘()肩,释义()
(5)跽(),释义()(6)刀俎(),释义()
(7)目眦(),释义()(8)啖()之,释义()
二、初步感知
(一)积累古汉语常识。
1.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1)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9)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10)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___;(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___________;
(4)于是项伯复夜去________________;(12)项伯杀人,臣活之________________;
(5)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13)拔剑撞而破之____________________;
(6)头发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
(7)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___;(15)不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________;(16)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明下列各句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__________;(3)而听细说__________________;
(2)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4)沛公居山东时______________。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具告以事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
(2)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______________;
(3)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7)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敢倍德___________________;(8)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点句子翻译。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属今为之虏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本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合作探究。
探究人物性格:刘邦与项羽。
1.刘邦性格特征—问题引导: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羽性格特征——问题引导: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客观公正评价人物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达标检测】
1.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注音。
①戮力攻秦()②范增数目项王()③玉玦()
④瞋目视项王()⑤目眦尽裂()⑥沛公之参乘()
(2)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D.劳苦而功高如此
(3)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邦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知公长者。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选的这一部分反映了“楚汉相争”最后的情况与结局。请你简要写出此时相遇的主要行迹。(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检测
1.(1)①戮力攻秦(lù)②范增数目项王(shuò)③玉玦(jué)④瞋目视项王(chēn)⑤目眦尽裂(zì)⑥沛公之参乘(shèng)
(2)B(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3)心直口快,直来直去,表里如一。
(4)原因: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刘邦性格:工于心计,善于应变、擅长用人,能言善辩。
2.(1)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壁:名词作动词,构筑壁垒。
②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被宠幸。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同情。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德:名词作动词,恩施好处。
(2)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译文:上天让我灭亡,我还渡江做什么?
②吾知公长者。译文:我知道您是个有德行受人尊敬的人。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译文:项王自己也受了十余处伤。
(3)①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英雄末路,悲歌慷慨;
②乌江欲渡未渡,无颜见江东父老;
③赠马长者,步战杀敌,仍显英雄本色;
④自刎而死,彻底失败。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一、情节概括,引出话题
屏幕显示“煮酒论英雄”图片。
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著名片段——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汝与孤耳”,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斗争是英雄与英雄间的斗争。而历史学家刘启良在《中国文明史》中指出,刘邦和项羽间的楚汉之争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你们怎样认为?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鸿门宴中“谁是英雄”的话题。
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多少英雄豪杰俱登场。刘邦和项羽,这两位豪杰在鸿门宴上上演的是一场“两虎相斗”的好戏。
二、品评人物——刘邦篇
能虎口脱险的刘邦肯定有极大的智慧,我们通过文言实词和文中的几个细节来探究刘邦的性格。(一课一研:文言实词和细节解读人物)
1、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没有听从项伯逃跑的建议而是“具告沛公”后,刘邦急切地连续询问“为之奈何”。当张良出主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按理说应该是关注退敌之策,刘邦怎么还有闲情问“君安与项伯有故?”
一听张良提到“项伯”,立刻就改变了关注的对象。这一句话,表露的是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将刘邦细心机警的性格很传神地写了出来——对所有的人,哪怕是自己的近臣,他都心存戒备,尤其是在这种紧要关头。刘邦的这一表现,恰与项羽的胸无城府,爱慕虚荣,为了“面子”竟然将亲己的“曹无伤”和盘托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这是张良“要项伯”之前,刘邦给张良的指令。这个祈使句可谓人物的本色语言。君为我呼入。呼,就是喊,在这里有“召”、“唤”的意思,带有随意性,缺少礼貌、尊重的意味。“君为我呼入”,可以译为“你给我把他叫进来”。一个“呼”字,写出刘邦言语的粗俗。
“得”译为“必须”解释为“非他不可,没有选择性”;如果译为“可以”解释为“权宜之计”。(一课一研中重要文言虚词)那么,在这里取哪个意思更符合作者意图?
对项伯“兄事之”,绝非出于刘邦内心的强烈愿望,在刘邦眼里“兄事之”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体现刘邦的虚与委蛇,但是在大难临头时也能能屈能伸。
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在鸿门宴之初,项羽就说出了刘邦军中的告密者“曹无伤”的名字,而刘邦始终不动声色,好像早已把“曹无伤”忘掉了似的;直至从小路逃回自己的军营,才“立诛杀曹无伤”。这一“伏笔”的写法,体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刘邦沉得住气、工于心计的特点。
更巧妙的是“立诛杀”三个字。“立”,写出刘邦性格的果断。对于内奸,决不姑息。但“无缘无故”、无声无息地杀死曹无伤恐怕不妥,因此用了“诛”的办法。《论语》里孔子骂大白天睡觉的宰予的时候就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诛:《说文》,讨也。从言,朱声。它的本义是谴责、声讨(一课一研中重要文言实词)。也就是说刘邦诗怎样处置曹无伤的?
先公开谴责曹无伤的背叛,再把曹无伤给杀了。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处置了内奸曹无伤。这起码有两层意义:一、刘邦做事周密,注重事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必须清除内奸,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生跃跃欲试地插言:曹无伤和项伯给了刘邦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二是对待内奸绝不手软
公开杀掉曹无伤,以儆效尤,震慑其他存有二心的人。“诛”解释为“杀”的时候,一般指杀死有罪之人。这里的“诛”,就是先问罪,然后执行斩刑。那么,该给曹无伤问个什么罪呢?“通敌罪”。
“通敌罪”就把刘邦自己的图谋给坐实了。可以推测,此时该是问曹无伤“离间”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臣与将军有郤),如此就既除掉了内奸,又“维护”了与项羽的“团结”,可谓一箭双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就更能让人看清楚刘邦老奸巨猾的特点。甚至还能进一步作如下推测:刘邦正是把在鸿门宴上所受的窝囊气统统撒在了曹无伤身上,才有了“立诛杀”这样痛快淋漓、当然也充满智慧的行为。
通过文中的几处细节,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刘邦?一位能屈能伸、沉得住气、做事周密果断充满智慧却又工于心计、虚与委蛇、老奸巨猾的形象。
三、品评人物——项羽篇
(1)我们再通过课内几处细节分析项羽。宴前曹无伤告密时项羽是什么态度?
“为击破沛公军”,“破”,表现项羽的光明磊落,想在战场上和刘邦较量。当项伯鹦鹉学舌地将刘邦的话转告给项羽时,他压根儿就没追问一句:“您如何得知?”,项羽竟然干嘛?
他不会想到项伯已经将他的军事计划泄露出去了,反而傻呼呼地承诺善待刘邦:胸无城府,仁义。
宴中范增多次举玦暗示项王、项庄舞剑时项伯以身翼蔽之,项羽的表现是?
默然不应,熟视无睹,不屑去刺杀刘邦,体现出他的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
当樊哙闯帐时,项羽又有哪些举动?
不仅赐樊哙酒还有彘肩,体现出他的坦荡爽朗。听完樊哙一番漂亮话后竟是未有以应,体现出他的寡谋轻信,丧失判断力。
他如何处理刘邦的礼物?
置之坐上,体现他的自矜功伐、豪爽直率。
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以外,你还知道项羽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
(秦始皇游会稽,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霸气骄横
VS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胸有城府)
(当项羽终于逃到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着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此时的项王不仅感到大势已去,而且乌江亭长的话恰恰深深地刺激了他,于是他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江东的父老乡亲将八千子弟托付给自己,现在他们全都战死沙场,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回到家乡,如何面对父老乡亲?这就是项羽下定决心慷慨赴死的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项羽的内心世界中强烈的知耻重义的情感的自然表露。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这是项羽悲壮生死观的体现。
“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脱身独骑四人持剑盾步走,体现了一种君臣关系。当时情势危急,刘邦独骑留四员大将持剑盾步走,可以保护他。按理说,要逃离这是非之地,当然是越快越好,一起骑马。四人持剑盾步走这虽然不合常理,但却完全合乎刘邦的性格。此时,逃离了“鸿门宴”的刘邦虽然“惊慌”但并未完全“失措”。尽管顺利逃了出来,但内心依然十分担心:他担心项羽会带兵追杀;他更担心在项羽追杀过来的时候,没有人保护自己。一句话,他最怕的是,在项羽追杀的过程中,如果樊哙等四人也骑马飞奔,就有可能跑得比自己还快,那么最终送命的就只可能是自己了。因此,刘邦这才“匠心独运”,安排这四员猛将“持剑盾步走”,将这四人置于自己身后,与自己保持一段距离,其真实的目的是寄希望这四员猛将在项羽追杀过来的时候能够拼死抵抗一阵,为自己赢得逃跑的时间。
其实,从史料记载来看,樊哙等四人不仅是刘邦的心腹大将,更是可堪大任、为了刘邦可以置自己性命于不顾的猛士。就如纪信,他在荥(xíng)阳城被围时设计假扮刘邦出城投降,让刘邦得以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活活烧死。在这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刘邦,其贪生怕死、狡诈多疑、置手下将领生死于不顾的面目昭然若揭。)
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斩杀不肯及时救赵的上将军宋义。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秦军主力。秦降兵不服,下令楚军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杀秦降王子婴,屠咸阳,烧秦宫,火三月不灭。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看到项羽有仁爱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
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看到刘邦知人善用,很会得人心。
四、智慧探究——谁是英雄?
刘邦是天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高屋建瓴、运筹帷幄,能用人,有良好的方针政策。
而26岁时就威震天下,功成名就的西楚霸王项羽,身上有浓重的贵族气息,他坦荡,重情重义,武勇千古无二,用兵如神,仁而爱人,宁死不给江东带来战乱,面对困难,巨鹿破釜沉舟,3万对56万,28人仍然勇往直前,身先士卒,无所畏惧那种精神。悲剧英雄,或者失败的英雄,乌江自刎,他要用他的死来殉自己的事业,来殉自己的部下,来殉一切曾经支持过自己、拥护过自己的千千万万人民大众,也包括两千年来读这段历史的百万千万读者;有了这段话就使项羽的最后战死成为了一种自觉的有意义的行为,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至少给人的感觉上是这样的。项羽的历史地位所以能如此高,项羽的形象所以能如此令人喜爱,关键在于司马迁的这篇文章。或许在司马迁眼中,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就是一个成功的流氓。在你们心中,谁是英雄?
展开讨论
项羽是英雄。首先,他重情义。乌江自刎,其实他完全可以逃走,但是他没有。而是“悲歌赠美人,宝马赠亭长,身躯赠故人”,也是很有尊严地死去,他是一位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英雄。其次,他信守诺言。鸿门宴上,许诺项伯善遇沛公,于是义释刘邦。再次,我并不赞同刘老师你所讲的项羽胸无城府。据我了解,司马迁写的《樊郦滕灌列传》中一语道破玄机“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也就是说项羽并不是一位有勇无谋的人,只是文中并没有把这场鸿门宴背后项羽不杀刘邦的真实原因点出。最后,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位真性情豪爽之人,不会像刘邦那样为了夺取天下不择手段,而且他最后“良弓尽,飞鸟藏”……
刘邦是英雄。第一,刘邦是市井出身,不同于项羽是贵族后裔。项羽的出身让他一路都是在掌声欢呼声中走过来的,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输字,也没有怕字。他的这种出身让他内心有着强烈的自负心理,所以当垓下之围,八千江东子弟无一人生还时,他是痛苦的,因为他没有勇气面对这种巨大的落差。更因为他的那种自尊心,让他无法忍受这种结局,所以他选择自刎其实恰恰是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而刘邦打小就和平民老百姓相处的很好,深谙在乱世和各色人物打交道所需要的手段,所以韩信能够在刘邦军营发挥自己才华,也得益于刘邦的这种平民出身。第二,项羽是一位二十多岁的有着浓重贵族气息的骄傲自负之人,刘邦却亲切多了,他面对挫折时能够有强大从容的心去应对。第三,从用人角度看,明显的刘邦比项羽厉害多了。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后被刘邦手下设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最后让范增惨死在路中。但是刘邦在那种起点很低兵力很少,斗力不够的条件下竟然能够和项羽的40万大军相斗,这是得有多大的能力,扭转局势。从这一点看,我认为刘邦是大英雄。
风云际会中,我们需要的是到底是率真还是谋略?
(西方文明一开始就认为英雄未必是完美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几乎都不是诸葛亮这种足智多谋的,而是富于青春的蛮力,敢于挑战天神,同时有着自己的弱点,并常常为这蛮勇和弱点丧了性命,但他们仍然被视为英雄如阿喀琉斯。)
五、结束语
以世俗的成王败寇评价标准看,刘邦是英雄;可是用人格价值体系来评估,项羽身上很富有光彩的一面如英雄气概、光明磊落、重情重义也让人欣赏,项羽也没有输。贵族气息浓重的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扛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有人认为楚汉之争是一场“狐狸同狮子的斗争,小人与君子的斗争”,项羽有人性闪光点,风云际会中,真性情很重要,但政治上讲究的是谋略。所以,刘邦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只不过是标准不同,英雄无定论!
六、作业:
1、文本质疑“刘邦的百余骑下落?”、“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么长时间机警的范增怎么没有觉得蹊跷呢?
2、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话题谈谈你心中的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楚汉相争千古一宴——《鸿门宴》创作手记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陷秦都城咸阳,驻军十万于霸上并欲称王关中。项羽闻之率军四十万破函谷关直入关中,驻军鸿门坂与之对峙欲击败之。于是,诞生了千古流传的鸿门宴。
若无此宴,中国历史或许将会重新改写。所以,我选择以鸿门宴作为表现楚汉相争的选题,其戏剧性的画面非常适合用油画来表现。
构思与提炼
油画《鸿门宴》(见上图)的画面构思完全依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创作过程中,我也曾专程前往鸿门宴的发生地鸿门坂寻找感觉和依凭。鸿门坂位于西安临潼东新丰境内的黄土高坡,据《史记》记载距刘邦霸上军营四十里,如今四周仅有一小村落。鸿门宴发生在初冬,人物应衣着较厚且有肃杀之气。根据《史记》中“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的描述,判断宴会是在军帐里进行。
绘画必须将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件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因此,创作中对于人物和场景的选择非常重要。
据《史记》记载,鸿门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分别为项羽、项伯、范增、项庄、刘邦、张良、樊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宴会上出现的重要场景共八个:一、沛公至鸿门谢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二、“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范增起,出,召项庄”。“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四、“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五、“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六、“项王按剑而跽。曰:‘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七、樊哙慷慨陈词。八、“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奉白璧玉斗拜谢项王与范增,“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画面只能将适合于表现的六个场景合而为一,其余则用暗示的方式来表现。例如,第四个情节用画面左下角落地一戟暗喻仆地的持戟卫士;第八个情节用范增身边的短剑来暗示。画面由人物的目光来叙事,刘邦目示项羽来表现第一情节,范增由目示项羽转而目示项庄表现第二、第三情节,项伯目示项庄表现第三情节,樊哙目示项羽表现第五、第七情节,张良目示项羽与范增表现第五情节,项羽目示樊哙表现第六情节。
画面还设置了三个视点。第一视点以张良为中心,但其在画面中的位置并不显要。第二视点是刘邦,位于画面的黄金率位置,且处于刀剑夹缝之间,面积很小。第三视点是项羽,他对宴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形式与塑造
画面的形式构成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我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意来构思,用剑的形式来构成画面,用剑的感觉来塑造人物,并同人物融为一体以增强画面的紧张之感。横幅的画面以竖线为主要分割,竖线及点的位置用“黄金分割率”来处理,横线则用西洋音乐中复调三声部调性关系来调整。画面四边四角的开合变化按照中国古诗中四言绝句的韵律来处理。这也是我多年来研究的创作法则。
在画草图的过程中,我发现想象的形象同真实的形象有明显的差异。真实的形象一定同想象的形象合而为一才会增强画面的艺术感和感染力。若使静态的人物呼之欲出一定要加强人物的动势。若使画面光彩夺目,必须有大开大合的形式结构、巨大反差的静动之比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
整个画面的色彩,灵感来源于楚汉时期最常见的漆器色彩——黑、红和白。主色调为黑,暗喻阴谋、杀机和智慧。红色隐喻楚汉相争数年中无数将士和百姓的热血。刘邦、张良身着低微的白色布衣,在画面中面积虽小但光彩夺目。老子《道德经》提出的“知其白,守其黑”,延伸出中国画的“计白当黑”。对于油画来说应为“知黑知白,守灰”“知黑知白知灰,守色”。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创作心得,因此画中采用“守白”“守色”的原则。
油画还讲究用光的技巧。我在《鸿门宴》的创作中强调了顶光的运用。军帐帐顶应该可以开启用来采光。顶光所营造的气氛也具有戏剧舞台般的神秘效果。顶光源产生的神秘之美十分符合“知黑守白”的原则。黑与白的面积大反差才会产生耀眼光感并使主题以小见大。
军帐没有原型,只好参考影视画面来设计,并制作一模型作为依据。而眼睛对空间的观察同照相机镜头有极大的不同,为此我用写生的方式来固定画面透视,然后再用图片补充细节。
《鸿门宴》的艺术性除了体现在画面紧张的戏剧性,就是人物的肖像性。为此,画到中途我曾重新布置现场再找模特来修改画面。项羽出身楚国贵族,英武神勇但刚愎自用并优柔寡断,形象最难把握。为此,我先后找了四位二十八岁的军人饰演项羽,将四位的优点合为一身。其他人物体貌、性格也各异:刘邦出身平民,善于审时度势,更知人善任;范增年逾七十,作为谋士行事果断并阴险毒辣;项伯敦厚,知恩图报但无政治头脑;项庄年轻英武;樊哙骁勇过人但粗中有细;张良深谋远虑,沉着冷静,果断应变……为了生动刻画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我反复揣摩、写生、糅合、塑造。
写实与写意
中国绘画自文人画兴起之后便日渐追求笔墨趣味和空灵的意境之美,雄浑博大的史诗性写实风格日趋没落,距今已近千年之久。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油画的表现技巧结合在一起去创作历史画,应是中国油画家需要思考和掌握的。
我在《鸿门宴》的创作中采用了写实与写意相组合的表现方式——面部与手势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应深入刻画;体型最能表现人物的动势感,用夸张写意的手法加强其张力;道具最能表达历史特征,应写实表现;服装、背景须与形象拉开距离造成反差形成节奏感,应更为写意;用笔以书法起承转合的方式来处理。
在创作中,我也反复体会中西文化的异同。中国诗词讲究三大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这也是中国绘画追求的境界。而西方油画注重视觉空间的再现,注重画面的真实性和叙事性,注重物境和情境,若将中国绘画的意境和哲理性注入其中便会产生更有中国意味的油画。
在画面形式上,西方油画以物象为主,以单点透视来组织画面,以纵深空间和写实的形体来加强画面的张力,以强烈的色彩、光影来营造画面气氛,其为外在的自然物象之光。而中国绘画则用空间并置、视点联结的方式,空白联想、暗示的方式,虚实开合的哲学性方式来经营画面,使其散发内在的想象之光,产生飘忽于形象之外的意境。
西方油画发展至近代方追求笔触,其笔触意在塑造形体、表现光色。而中国书法的起承转合均有行笔的独特之美。若用书法行笔来表现形体、光色会产生中国油画之美。我研习书法多年,绘画过程中自然会将书写的行笔与人物形象、表情、动态和环境物体的质感形状融为一体。多年的油画创作使我深感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与法则注入西方油画的表现技巧之中,才能产生中国风格的油画以及历史画。
坦白地讲,第一次涉足用油画来创作中国历史画,创作过程深感艰辛。作品完成之后,仍有史学家提出道具问题。史学家以考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而画家除了历史真实之外首先考虑的是画面的艺术性,所以项羽和项庄是否在此宴身着盔甲等便存在分歧。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对中国历史以及美术史来说均属首次,意义重大。我有幸参与其中经历了一次历练。对我而言,艺术诞生于情感,毁灭于观念。对历史画而言,艺术诞生于规则,毁灭于自由。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从传统礼仪文化谈《鸿门宴》中的座次
《鸿门宴》中有一处项羽设宴款待刘邦时的人物座次描写“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人惜墨如金,为何在此不惜笔墨描写人物的座次呢?这就牵涉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座次礼仪。
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早在先秦的“三礼”即《周礼》《礼记》《仪礼》中就已经记载了较为完备的礼仪规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见先秦时礼仪形式之繁多之完备。“礼”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稽首、顿首、揖让、虚左等,在功用上可分为古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种。这些“礼”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思想。
《礼记曲礼》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古人看来“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和谐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古人还把“礼”作为个人的文化学识和心性修养的基础,是个人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理想价值的必要条件。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所以古人要求人们很早就要“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场合不同,会面的对象不同,行的礼节,坐的座次也不相同。
与现在的建筑结构不同,古代建筑特别是宫室建筑一般为坐北朝南,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其内部空间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房,分东房和西房。如《礼记问丧》中有“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的句子,可见其堂在前,室在后的位置。所以人们称皇帝为面南背北,称臣子为北向而侍之。《汉书董仲舒传》“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这里的“南面而治天下”说的就是皇帝面向南方治理天下,他所坐的位置是最尊的。相对于皇帝的位置,面向他的臣子离他的位置越近官位就越尊。
作为上层建筑,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官职级别高的居上位,官职级别低的居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为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之所以对蔺相如不满就源于蔺相如比他的官位高。左为卑,则体现在古人称贬职为“左迁”。但也不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也有尚左的,如《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这里说的就是以左为尊。
同样的作为古代主要交际渠道的宴会,古人也对座次十分讲究。主客座次有别,尊卑位次有序,什么人坐在什么位置都有严格的规定,且有专人负责打理。大家较为熟悉的“礼部”其中的一项职能就是“演礼”,即教人学习礼仪。
现在,我们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次序。举行宴会的具体位置当是在室内或者在项羽的军营大帐。两汉以前古人进食用的案是东西向,而不同于后来的南北向。“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地位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项羽作为楚国世家子弟从小就要接受传统礼仪教育,虽然后来跟随叔叔逃亡,但不可能不知道座次的尊卑,同时久在官场的刘邦、范增、张良等也是心知肚明,可他们偏偏就这样没有异议地坐下了。按理说刘邦年龄长于项羽,并在楚怀王前结为兄弟,刘邦为兄,项羽为弟;且二人同为楚怀王派出的两支灭秦军队的长官,地位相当,不管怎么说刘邦也应该与项羽平起平坐,最不济也应该位在范增之上,可刘邦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可见刘邦对当时的形势和项羽本人十分了解。
从项羽的角度说,其一自己出身楚国贵族,身份高贵,而刘邦出身泗水亭长,身份低微。其二自己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刘邦武艺平平,冲锋陷阵不值一提。其三自己挟巨鹿巨胜之威,兵强马壮,猛将如云,而刘邦手下老兵弱卒,既无精兵更无强将,这一切都不可能让项羽对刘邦另眼相看。同时这恐怕也是项羽对刘邦的一种试探,刘邦若有异议,那么就会是另一种结局。刘邦坐在卑位正和了项羽的心理。
而从刘邦的角度说,其一来鸿门前张良已经给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如若用强,自己没有丝毫胜算;其二坐在项羽、项伯、范增之下,既是向项羽表明承认项羽的领导地位,自己没有二心,也是在向项羽示弱,暂時委曲求全,使项羽放松警惕。由此看来,项羽、刘邦等人并不是真的不知礼仪,而是各怀心思、各有算计。这场表面看来风平浪静、觥筹交错的宴会,实则暗藏玄机,充满着刀光剑影,“鸿门宴”的真意也应该来源于此。
当前传统文化已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高考考纲中,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了解传统文化也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更进一步地接近文学的本源,窥探历史的真相。
【鸿门宴教案】相关文章:
《鸿门宴》教案03-02
鸿门宴教案03-01
《鸿门宴》的教案02-27
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04-19
《鸿门宴》教案3篇07-27
鸿门宴教案(15篇)03-13
《鸿门宴》教案合集6篇08-07
《鸿门宴》教案模板五篇08-10
鸿门宴教案(合集15篇)06-02